專欄
移工逾千億跨境匯款 成詐騙集團肥羊【獨立特派員】
(表1,調查顯示在台移工被詐騙金額平均8千元,幾乎是移工薪資三分之一至一半的程度。圖/獨立特派員)
千億元的誘惑
記者跟著印尼籍移工珊娣的腳步,走進隱身傳統市場內的東南亞雜貨店。珊娣親切的介紹印尼著名的零嘴食物,有些味道還是家鄉的最對味。
珊娣來台擔任看護移工邁入第12年,好不容易存了錢可以改善家境。上網找了一家在印尼的飲料店加盟商,想讓媽媽賣飲料,做小本生意。首次付款後,廠商寄來出貨影片,然後再要求支付第二筆款項。然而,珊娣始終等不到貨品,一再詢問後,「他(廠商)封鎖我的電話」。珊娣才驚覺,自己找的跟朋友找的廠商聯繫人不一樣,原來是詐騙組織假冒正牌廠商,從頭至尾都是一場騙局。
「那時候很生氣,找不到人可以幫忙什麼,因為我已經被騙,偷我的錢!」珊娣苦笑。
移工被詐騙並非零星個案。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團體ONE-FORTY與台北富邦銀行合作調查發現(表1),從事製造或工程的產業移工受騙金額13,145元,從事看護的社福移工大約5,596元,人均受騙金額約8千元。以受騙比例27%推估,詐騙金額至少新台幣17億元。
目前,產業移工平均薪資約27,284元,社福移工19,920元,8千元幾乎是移工薪資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程度。
詐騙鑽跨境匯款漏洞
(表2,對照台灣人與移工被詐騙類型,移工多了跨境匯款類型。圖/獨立特派員)
進一步分析詐騙類型(表2),移工前四名分別為假親友借錢、跨境匯款、假購物網站以及假投資顧問。對照台灣人被詐騙類型,兩者皆有投資與購物詐騙,但移工卻多了「跨境匯款」類型。
目前,外籍移工有三種合法的跨境匯款管道。第一,移工本人親赴銀行匯款,第二,勞動部核准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到銀行代移工辦理,這類機構俗稱移工仲介,第三,金管會特許的外籍移工匯兌公司,也就是匯款APP。首家匯兌公司自110年10月29日開辦,截至2024年底已有四家合法匯兌公司。
(圖1,24小時服務的匯款APP愈來愈受移工歡迎。圖/獨立特派員)
其中,24小時服務的匯款APP愈來愈受移工歡迎,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其使用占比從110年2.21%成長至113年60.25%。使用方法非常便利(圖1),用手機免費下載APP,登入帳密後,輸入匯款金額,並選擇代收匯款的超商,按下確定鍵後出現一組限時條碼,移工再拿著條碼跟匯款現金到超商繳款,家鄉親人當日就可收到款項。跨境匯款需求因此成了詐騙集團目標。
來台快15年的Naida從事看護移工,由於Naida居留證過期,申請延期期間先生住院,需緊急支付住院費,看到臉書(Meta)BRI(印尼人民銀行台北分行)粉絲頁面表示不用居留證也可匯款,Naida起疑,詢問在粉絲頁留言的網友,網友表示BRI確實可協助匯款。事實是,一場騙局。「原來那個(網友)跟他們(詐騙組織)是一夥的!」Naida欲哭無淚,先生的救命錢就這樣被騙走。
非法匯兌為何興盛
(表3,移工跨境匯兌金額並沒有隨移工人數增加而增加,甚至下降,不合常理。圖/監察院提供。)
(表4,有的國家的跨境匯款額連兩年下降,但在台人數卻增加。圖/監察院提供。)
「每一年(移工)有上千億的匯款,詐騙集團也會把他們當成是肥羊!」監察院監察委員賴振昌拿著2024年12月4日出爐的調查報告解釋,台灣移工人數逐年上升(表3),但是匯兌金額卻沒有隨之增加,甚至有些國家連兩年下降(表4),不及他國一成,相當不合理。
賴振昌表示,移工來台賺錢就是要寄錢回母國養家,在台灣消費置產的不多,「這些錢沒有經過合法管道,一定就是地下管道匯出去的,」推估約有4成跨境匯款金額透過非法管道。
(表5,分析移工選擇非法匯款的主因是便利性跟金融門檻。圖/獨立特派員。)
分析選擇非法匯款的主因是便利性跟金融門檻(表5)。匯款APP全天候服務,且有母國介面。對比國內銀行業多以中英文為主,且銀行開門時間與移工上班時間重疊,金融可近性較低。以成本來說,銀行跨境匯款手續費300元起跳,有時還設有最低匯款金額;匯款APP手續費最貴新台幣150元,有時優惠或生日還可半價、甚至免費,相當具有競爭力。
但合法管道都需要居留證,甚至銀行還需要印鑑。如果是非法管道,例如東南亞雜貨店,或者宣稱可協助匯款的個體戶,則用免手續費、免居留證及優惠匯率來招攬客戶,尤其受到逃逸移工青睞。但這不僅非法,也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切入口。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指出,許多東南亞移工在台灣待久了,同時擁有台灣與家鄉兩邊銀行帳戶,也有些存款,有時基於同鄉情誼會協助小額匯款,「先用新台幣互相轉帳,再用母國帳戶轉給母國親人,」可省下匯兌費用。「但是很多都透過社群軟體在聯繫,你並不知道對方真實身分,」給了詐騙組織很多操作空間。
另一種非法管道也可能包裝成合法管道,例如勞動部核准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理論上仍需要透過銀行來辦理,但實際上有合法運作嗎?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然本院詢問何機關曾對移工透過委任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代為辦理代結匯業務進行查核,勞動部、央行、金管會均未正面回應。」
「主管機關對於相關代結匯的仲介的檢查或者是管理是明顯的不足。」賴振昌說。
詐騙防護網唯漏移工
(表6,移工防詐困難首因是語言隔閡。圖/獨立特派員。)
其實許多移工也不曾聽過詐騙猖獗的情況,Naida跟珊娣皆向記者表示,在母國會注意詐騙,但在台灣不曾聽過有人叫他們小心詐騙。調查顯示,移工防詐困難點(表6),首先是語言隔閡,其次是防詐宣傳都只有中文。
ONE-FORTY與北富銀合作推出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四國語言的防詐騙指引,內容包括假親友借錢、跨境匯款與網路購物防詐,且開發防詐桌遊讓移工玩樂中學習金融知識。當移工具備基礎防詐能力後,還能防止自己照顧的雇主被騙。
「我們觀察來分行的這些客戶,特別是長者客戶,他們身旁都有移工陪伴,」台北富邦銀行品牌永續部協理李清如指出,此份調查顯示,每十位看護中就有一位曾目睹長輩被詐騙,因此,當移工陪僱主到銀行時也可順手拿到母國語言的防詐指引,「移工的金融風險抵抗力提升,就不會選擇非法金融管道,造成財務損失。」
ONE-FORTY共同創辦人陳凱翔分析,台灣持續向長輩跟子女做防詐宣傳,「但是其實最常陪伴在長輩身邊是外籍看護,」以中英文為主的詐騙防護網唯漏移工,相當可惜。
AI助金融防詐
另一個積極的作為是科技預防。以台北富邦銀行為例,擁有800多萬客戶,約1400萬個帳戶,人力有限,根本無從辨識詐騙帳戶,「銀行要做預防,最大的一個關鍵就是科技運用。」北富銀金融安全部副總蔡佩玲說。
北富銀分析詐騙集團第一關是讓被害人將錢轉入人頭帳戶,第二關再從人頭帳戶領出錢來。因此,銀行與警政單位合作開發AI鷹眼模型,讓AI學習一百多種帳戶態樣,一旦偵查到異常態樣的帳戶就預警並自動鎖住帳戶,禁止金流流動,「因為賬戶鎖住了,所以被害人的錢就不會被轉走,」北富銀金融安全部副總蔡佩玲說。
此套模型後來開放給國內34家銀行使用。蔡佩玲表示,平均在被害人報警前的一個月,恐怕連被害人都不知道他自己被騙時,AI就示警了,最佳成績是331天前AI就示警了。
通常移工來台時,仲介機構或公司雇主會替移工開銀行薪資帳戶。然而,部分移工離境時,因不知情而將自己的銀行帳戶賣給他人淪為詐騙人頭帳戶,造成防詐破口。「移工的特點是資訊落差,」蔡佩玲指出,銀行並不知道哪位移工離境,所以2024年政府將此資訊提供給銀行,讓AI可以偵查移工帳戶異常態樣。
因應高齡化、少子化及缺工需求,台灣移工數量恐只增不減。陳凱祥分析,移工錢被騙後,恐以打黑工來賺錢彌補損失,進而成為失聯移工,其非法身分只能使用非法金融管道,最後給了詐騙組織操作的空間,「移工財務失序會造成一連串負面循環,」讓移工有健全的金融素養,對雇主、對社會都是更希望看到的狀況。
移工被詐騙後,個人生活、司法與金融都產生失序的風險,其巨大的社會成本不可忽視。
(※邱惠恩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