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公車重大車禍頻傳,如何走出交通地獄?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今年九月台中宮原眼科前,兩名女學生走在斑馬線上,遭到客運撞上,導致一人死亡、一人受傷。事故發生後,台中交通局針對該路口進行改善,卻改得不夠徹底。另外,政府每年給客運業者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補貼和補助,評鑑機制卻無法要求業者有效改善勞動條件和安全問題。 台中重大交通事故路口已改善,但是改對了嗎? 台中公車在四年內造成三起行人死亡事故,根據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資料,112年到今年8月,行人事故超過一半以上發生在路口。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針對A1事故,也就是發生死亡車禍的路口進行會勘。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科長周志遠表示,行人路口的照明如果充足的話,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就會比較容易看到行人。 台中學士路、英才路口,兩年前公車撞上一家三口,造成兩人死亡。事發後,斑馬線從路口退縮到較為安全的位置,並增設行人庇護島。雖然加強了夜間照明,但覆蓋面積不足,行人過馬路時會有一段走入暗處。 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指出,路燈其實都很昏暗,下雨天的時候是暗的,而且有時候會亮,有時候不會亮。主管機關從中央到地方,該做的基礎建設沒做好,交通安全安只能仰賴用路人自己小心。 台中展開公車大執法 為何路口不停讓依舊發生?路口安全的改善工程,應該整體規劃施工,但現實狀況是,同一個路口分屬不同單位,交通局負責的項目已經施作完畢,建設局卻還在評估中。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已經陸續引進台灣,不過,路口怎麼設計,雖然有規範,卻沒有強制性。貓頭鷹交通書主編黃筠倧坦言,實際施作的時候,不照這些做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是台灣現階段法規面缺乏的東西。中央的法規出來了,地方政府依照這個規範去施行,才會有個依據。透過工程手段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但是行車安全還牽涉到客運的經營和管理。 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觀察,現在新手客運駕駛上路,幾乎都出狀況,不是去撞人家,就是不小心去擦撞別的車子。交通部要求地方政府對客運駕駛,每半年進行一次路口停讓教育訓練。台中市也在東海女大生事故後,展開無限期公車大執法,但依舊有路口不停讓的狀況發生。資深駕駛李泓茂指出,公車評鑑要求準點率,駕駛如果碰上塞車,休息時間不夠,為了準點或是趕下班,就很容易搶快而發生事故。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認為,地方政府說駕駛不準時,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方政府做了錯誤的要求,業者也跟著錯,身為最基層的司機駕駛,他沒有辦法抵抗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加企業的機器,所以憾事發生。 路權團體呼籲檢討客運補貼制度 提升用路安全!台中市政府為防止客運事故,要求1400輛公車全面安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在台中坐公車,不時會看見,車門旁出現小黃人的警示圖案,目前安裝率已經來到九成。宮原眼科前的事故,系統在當下已經發出警示,卻阻止不了悲劇的發生。無論是駕駛個人素質,或是公司營運,還得從結構面來改善公車的安全問題。巨業客運因為這起事故遭到市府罰款120萬,其中一條黃金路線停權三個月。另外111年度因為評鑑乙等,2400萬的虧損補助扣款一成。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表示,駕駛的職前訓練、過勞的狀況都沒有改善,只處理車體,車體內的司機、車體外的道路都不改善。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專員徐世樺則提出,明年會成立一個專責的公車評鑑委員會,這委員會除了專家學者之外,也會把民間的代表納入。而百萬肇事死傷人數的評鑑指標,目前的配分是5分,也在研議是不是有倒扣的機制。改善評鑑效力和路口設計,才能讓這些每天往返在道路上的客運,不再成為交通地獄的因子,大眾才能行得更安全。
專欄
高雄新堀江的潮起潮落,商圈轉型的困境與挑戰【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你逛過高雄的新堀江商圈嗎?這個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商圈,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經歷大統百貨失火、高雄氣爆,到後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型態。再加上高雄市城市發展轉移到北高雄,如今新堀江已經榮景不再。到底商圈為什麼沒落?政府有什麼政策搶救新堀江?1990年代 高雄新崛江如何崛起? 奧斯卡影城播放最新的電影,街邊各式各樣的新潮小吃,還有最新、最流行的服裝、飾品,1990年代,在高雄說要逛街,大家都會去新崛江。當年新崛江的繁華,正是因為對面的大統百貨。 史竹清是史家10兄弟中的小兒子,他的哥哥史竹山,是1988年籌劃新堀江商圈的重要人物之一。史竹清說:「因為我哥買那兩塊地是一個120幾坪、一個60幾坪,然後他稍微改造之後就做成一間一間的商場,十萬塊就可以來創業,押金、簡單的裝潢就可以。」 史竹清也說:「那時候最迷人的就是舶來品,大家出國還比較少,所以大家都從國外委託人帶進來,或是自己去跑攤都有。年輕人只要想找東西,去那邊逛街,你也不知道你會逛到什麼,就有一種,不像一般的百貨公司。」新崛江榮景不再 壓垮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1995年大統百貨火災,一把火燒掉了高雄人共同的記憶,但即使這個地標付之一炬,對街的新崛江,依然是高雄流行文化與娛樂的中心。新商品、明星新歌發表,都會選在新崛江,年輕人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把整條街擠得水洩不通。新崛江不只可以逛街,還有電影院、速食店、泡沫紅茶、舞廳,成為假日年輕人的娛樂中心,但這些榮景,如今卻只存在高雄人的記憶裡。 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翔茗說:「我從新堀江人最多到現在最少,因為我們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風暴,氣爆、SARS,還有COVID-19。」但疫情過去了,商圈的人潮還是沒回來。面對電商挑戰,越來越多人透過網路去購物,商圈的店家們也在改變原有的營銷模式。新崛江服飾業者蘇TOMMY說:「有些人會用網路、實體店面的價錢全部都是一樣的,但我們這裡的成本會比較高,租金、人事成本,對我們來講會比較就是吃不消。」為了留住客人,商家們使出渾身解術,線上線下雙頭經營是基本功。然而,往往壓垮商家們最後一根稻草是昂貴的店租。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總務陳志豪說:「他一般招租的預算是在六萬左右,一般創業的年輕人兩個月的押金和一個月店租在18萬左右,但是像26萬那個,一般創業的人哪有這麼多錢?」歷經華與落寞 等待蛻變的新崛江許多店家因為長期虧損,決定離開新崛江,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到底該如何解決?單靠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新崛江滑板運動業者大金說:「我覺得或許政府可以投入一些資源在這個商圈內,因為這邊需要美化一下,提供遊客休息的地方,也要解決這邊衛生的問題。如果這邊人潮有,我相信招商也會比較容易一點。」新崛江服飾業者楊小姐說:「駁二做的也還不錯啊,就一直有市集、有活動,然後凹子底也有。但我覺得政府真的是都沒有人要管堀江,我覺得很可憐。」位於商圈的巷弄內,高雄市新堀江永續發展協會是高雄眾多商圈中少數擁有實體辦公室與固定員工的自發性服務單位。總務陳志豪說:「我們目前也只能靠高雄市政府的預算,或者是中央的預算下去辦,高雄市政府是補助商圈一年兩次。我們要去招商來我們現場這邊辦活動,優勢是我們有場地、店家可以很好配合,但重點是沒有預算。」商圈的店家管理、行銷推廣、甚至是商圈街道環境的清潔,全由協會一手包辦,還要想辦法創造人流。近年來,高雄市政府訴求產業轉型、經濟成長,但商圈隨著重劃區及軌道經濟,逐漸轉往北高雄,那麼南高雄的舊商圈呢?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在軟體面這一塊,我們也希望說可以引入商圈更多不同的特色。硬體方面,不論是街景或者是入口意象,以及商店外牆以及地磚,能夠更新以及改造。」蟄伏等待蛻變,高雄新堀江商圈歷經了繁華與落寞,幾代人在這個街區營生、成長與流轉。商圈的生命隨著城市發展、消費型態轉變,或許有一定的週期,但人們對於生活土地的情感連結,卻永遠有著美好記憶,新崛江走過三十年、來去之間,亟待轉型,等著下一個三十年。
專欄
工時長、風險高,公車客運駕駛嚴重短缺【獨立特派員】
廖怡芬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鐵的競爭,讓客運業運量下滑;司機工作時間長、載客壓力大、加上交通又混亂,也造成人力大缺口,就算開出月薪將近十萬元,一樣找不到人。駕駛肩負了每位乘客的生命安全,也因此累積許久的缺工問題,攸關乘客及用路人的安全。客運業究竟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又該如何改善?運量大幅減少 國道客運開一班賠一班 下午三點半,從台北轉運站開往竹東經過龍潭的國光客運,準時出發,客運駕駛除了出發前的準備工作、班次時間拿捏,坐上了這個座位,還代表肩負了每位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過,現在客運乘客不如以往,這個時段更是開一班賠一班。 在國光已經九年時間的駕駛江倍譽,點出了交通現場和客運市場緊縮的現實困境,他說:「沒有專用的車道,那有些有些路肩,他並沒有開放給我們使用,那有些開放的路段,其實對我們的幫助沒有多大的用處。」 營運不敷成本,客運業者們跳腳,急著想辦法開源節流,國光客運在台北轉運站二樓有4個月台,原本有十幾條路線,也不得不放棄過去是黃金級戰區的二樓,11月初開始,轉到四樓繼續營運。國光客運副總經理徐燈波說:「這樣子平均下來,我們大概一個月就可以減少65萬元的這個月租費,一年就(省)將近到780萬。」 國光客運台北到嘉義,單程全票467元,高鐵雖然要價1080元,但旅客省下的時間更多,越來越多旅客不再選擇會塞車的客運,國道客運也因此一家一家相繼關門。 客運駕駛荒 月薪高仍找不到司機? 除了面對市場縮水,業者另一個經營的難題,是客運駕駛荒,就算月薪開到八、九萬,交通部公路局統計,目前公路客運還是缺了772位、市區客運缺1443位,總共就缺了2215位駕駛。 公共運輸量因疫情跌到谷底,客運司機因而流失,多轉到貨運、遊覽車或是外送業;業界分析,乘客意識升高、對駕駛要求嚴格,司機開車需要非常專注,還得接受雪片般飛來的客訴,常是車未到站客訴先到。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說:「他們不會理解說司機其實壓力很大,有時候公司會把責任推給司機。」 中壢客運副總經理黃俊棋說:「上班都很辛苦了,還要受到無理的責怪,所以會造成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來從事這個行業。」 摩托車、轎車、行人穿梭街道,交通的混亂,車體大肇事風險也高,加上科技執法、檢舉達人、乘客投訴,都是繁重的壓力源。雖然有休息室,但等待再發車的時間,因為沒有手握方向盤開始行車,就不算是駕駛時間,也因此得綁在公司等待下一班發車,而這樣一天花在公司,就可能超過半天時間。 客運業危機環環相扣 困境如何改善?長期觀察台灣交通,也親身參與勞動部討論會議的客運業者魯孝亞認為,要改善整體問題,需要徹底的路線規劃和整併,減少被塞車、路況拉長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說:「是不是我們先從優先道或者時段性的優先道開始,那這樣司機就比較不會需要體力或者持續高強度的注意力。」除了開車的壓力、乘客的壓力,當然最敏感的還有薪資問題。看看薪資明細表上,除了本薪之外,總共羅列了十幾項,包含加給、津貼和獎金的細目,就連資深駕駛都看不懂。台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產業工會監事李泓茂說:「我們以前最司機最重要的公里數跟載客獎金,這就是收入的來源,可是我們換新制之後全部弄掉,變成共同營收,底薪多少,它就是大約給你寫這樣,問公司也不想回答。」除了經費補助,勞動部規劃未來也將開放外籍僑生,投入客運駕駛行業,公會還希望直接引進移工。中華民國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魯孝亞說:「因為遊覽車客運業比較專業要執照,他可經臺灣受訓或他在國外,他是有大客車的執照,再來受2個月訓,了解臺灣的交通生態。」但這是否會影響本國司機薪資水準,也引發正反討論;另外,公路局也放寬持照年齡上限,大型車駕駛年齡從65歲,放寬為可以每年換照到68歲,魯孝亞也認為,屆齡的人時間到了,請他延齡留下去來服務的,也應該要適度的獎勵。台灣道路環境規劃也需要再加強,對司機更友善,降低人力流失。客運業缺駕駛,問題累積已久,政府必須改善道路設計、整併路線,也提升司機的勞動環境,業者更亟需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否則客運業的危機,將會成為所有乘客及用路人的安全危機。
專欄
刺青成青年潮流,雷射除刺青需求卻也激增!【獨立特派員】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整理報導刺青在台灣已經成為一種藝術,也有人會將刺青做為一種紀念。而台灣刺青的年齡層,近幾年有越來越低的趨勢,當年輕人選擇在身上紋下圖騰,過一陣子後悔了怎麼辦呢?要去除刺青,過程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青少年刺青前,要做哪些功課?萬一後悔,又會面臨哪些難題?青少年刺青 追求的是什麼?  檢視著上一次除刺青的效果,這一天小辰將進行第二次除刺青療程。上著麻膏,小辰說起人生裡的第一次刺青,當時的他還未成年。 一旦開始刺青,延伸的區域會越來越多,至於少年刺青的理由,往往有更深層的內容。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他們想要尋求保護,可能從小有被霸淩的經驗,覺得我刺個青它可以保護我、看起來比較兇就不敢再欺負我。或是他們有加入一些幫派、公司,他們會尋求一些共同的認同,把幫派公司的名稱刺在身上。」長期協助司法少年的工作者觀察,保護色與認同感是未成年孩子刺青的兩大推力,而在少觀所或矯正學校內,孩子在未成年時就刺青的比例也相當高。而在與少年接觸的過程裡,也不難發現有後悔的案例。除了失敗的刺青作品,也有少年會隨著歲月而興起去除刺青的念頭。陳彥君也表示,很多孩子是因為比較成熟了,也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開始想要把手上這些成長的記號去除,也有的人因為刺青引人注目,這也是一種困擾。三思而後行!除刺青痛苦艱辛的漫漫長路隨著雷射光點經過,刺青圖案中的填色開始沉入皮膚下。乍看之下,刺青顏色很快消除,事實上這只是色素暫時沉入皮膚,要經過多次的爆破程序,色素才會被擊碎消失。 醫美集團業者陳俊光說:「大概就是一般你刺青的十倍以上的疼痛,就是很用力的拿橡皮筋去彈你的這種程度,因為打下去就像在身上放鞭炮一樣。」除刺青的過程,必須經常中斷休息,必須透過冰敷來減少疼痛感。八年多前,陳俊光的醫美診所開始提供雷射除刺青的公益服務,為透過機構轉介的青少年免費去除刺青。除刺青的過程,就是一場毅力與疼痛的漫長拉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下去,陳俊光說:「刺青真的要三思後行,因為除刺青要花很大的時間、很大的痛苦、很多的金錢。」刺青有保障 你怎麼看待刺青這件事?拿出家長同意書,包括圖形、部位,甚至付費方式,都有詳細紀錄。在合格營業的刺青店裡,面對太過年輕的消費者都會有這份白紙黑字。雖然會有假冒家長簽名或是請人代打電話的可能,但刺青業者還是會盡量把關,就怕踩到法律紅線。雖然法律上,並沒有規定未成年刺青必須經過父母同意,不過,過去不乏因為刺青對象未成年,家長以未成年人訂定契約要有家長同意的法律依據,提告業者或要求賠償的案例。除了因為年齡可能面臨法律上的爭議,刺青在部分領域也受到嚴格限制。打開國防部網頁,對於刺青的規定,出現在憲兵報考的常見問題中;再查閱志願士兵選訓辦法,體格基準表上,對於刺青也有一定限制;而除了軍人,警察考試的體格檢查中,也不能有刺青。顯見,刺青在軍警界依然有一定的規範與限制。雖然相較過去,台灣社會對刺青的印象逐漸轉變,刺青不但成為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比賽項目,台灣也有不少刺青師在國際競賽中獲獎。不過對於未成年刺青,業者還是相對保守。文化的轉變,讓刺青逐步產業化,也讓業者開始籌組工會,除了產業自律,也希望提供消費者一個選擇的依據。除了店家的營業登記,也可以查閱刺青師過往的作品作為選擇參考,同時刺青前的準備溝通也不能少。除此之外,想要紋身其實可以有另外一個選擇,一堂同樣在身上留下圖案的手繪課程開始密集展開,不同的是,所留下的圖案比起刺青,時效相當短暫。原本課程設定是要給青少年作為刺青的替代或是實際刺青前的適應,卻意外吸引許多親子組合參與。面對刺青在青春世代的盛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王庠茗建議,當家長發現孩子有刺青的想法時,可以試著與孩子溝通,同時引導孩子理解刺青的意義以及刺青是永久性傷口的事實。而一旦發現孩子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刺青,家長更要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