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和馬兒當鄰居,展開陪伴療癒之旅
萬真彣 / 採訪報導 黃政淵 / 攝影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如果走在自家社區裡,不時可以看見馬兒出現在各個角落,會不會感到驚喜呢?這個景象可是花蓮縣吉安鄉南華社區居民的日常。這座馬場專門做早療課程,而馬兒在社區裡面也有任務,長輩們可以藉著騎馬、餵馬做長照,孩子們也可以到馬場學一技之長,成為位處偏鄉的社區,重要的資源。 馬匹輔助治療 讓孩子重拾笑容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南華社區,是個高齡化的社區,特別的是他們有一座馬場,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協助兒童發展認知、語言、行為等能力。 枋容牽著馬兒,笑得好開心,因為他準備去上他最喜歡的騎馬課。動物輔助講師黃聖雅說:「他們的骨盆是會被馬匹自然而然往前推動的,他就不會覺得說,我是來做復健。」 治療師提到復健,因為這是堂早療課程。而枋容是名有多重障礙的孩子,從兩歲半開始接觸馬匹輔助治療,至今已16歲。(圖/獨立特派員) 馬背上的枋容,總笑得燦爛,媽媽蕭茹雲說:「他在醫院復健就只有哭,但是他在馬場不會哭,很高興。」 黃聖雅提到,不管是聲音、肢體動作,都可以促進他們的能力發展。即使枋容有語言障礙,現在已經能樂於學習表達。枋容的媽媽總是陪著上課,他說上騎馬課後,枋容的改變是奇蹟,讓原本必須放棄說話的他,重新回來做語言治療。 長輩的「馬」朋友 馬匹療癒如何延緩失智?  幾年下來,馬場在地深耕,如今對地方來說有不一樣的意義。一大早,南華社區幾位長輩隨興散步,他們要一起走到當地著名的「不要臉公園」,馬場工作人員會定時把馬兒牽出門,長輩特別來跟馬互動,因為馬就像他們的老朋友。 南華社區的長輩散步的時候,常常會帶孫子、孩子要來公園看馬,已經成為社區的重要景觀。(圖/獨立特派員) 以馬為觀光亮點的南華社區,位在初英山下,居民多務農,和大部分的農村一樣,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鍾寶珠說:「過去南華村有種畜繁殖場,在民國60年的時候聽說還有馬,所以馬的記憶在老一輩裡面是有印象的,所以跟馬的互動就更有感情。」 農業部因應農漁村人口高齡化,推動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妥善照顧高齡者,讓他們老得健康。而「馬匹療癒」,成為當地綠色照顧的一環。治療性騎乘教練路婕說:「有的長輩失智了,可是你會發覺,我在拿東西給他的時候,他手很自然就過來,嘴巴可能還會說,牠叫什麼名字。長輩心情比較好,就願意跟別人互動,延緩失智退化。」 初英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鍾寶珠也說:「長輩會順便帶他們家的菜,說馬喜歡吃這個,我覺得那是一種不同形式的互動,在老人家的生活裡面添加了滿多情趣。」 馬匹與居民共生 為社區帶來生命力 而這些馬兒,不只和當地高齡者共生而已,當地有些孩子,會在課餘時間到馬廄來,照顧馬匹的訓練是特別為當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安排的。 動物輔助講師鄧坤函說:「我們會自己寫計畫,申請到這些經費的時候,就可以讓這些需要的孩子來做能力上的練習。」婷婷原本是名有分離焦慮的孩子,而馬兒天生個性敏感,能幫助照顧牠的孩子,觀察、調整自己的情緒。 以約和婷婷一樣,也很喜歡馬。今天兩人一起清理馬蹄,還會拿著鏟子,進到馬兒的房間四處翻土。如何照顧馬,進而學會騎馬,是這些孩子們的專長。而培養他們這一技之長,讓他們將來有多一個工作的選擇,也是馬場的計畫。 治療性騎乘教練路婕說:「在地的孩子最了解這邊的資源跟自己的文化,所以如果他們願意留下來,我們就交棒給他們,都是很棒的一件事,人口不會一直外流。」 以約和婷婷溫柔地幫白馬刷毛,同時也能掌握力道,輕輕地幫馬匹清理馬蹄。(圖/獨立特派員) 週末這天,南華社區特別熱鬧,許多居民來參加社區的年度盛事「馬匹融合運動會」,由特殊生和一般生一起出賽,讓學生們有成果發表的機會,同時也做一個小小的檢定。而為了舉辦這場熱鬧的比賽,不少以往上過馬術課程的特殊生,自願來幫忙,從學生的身分轉換成能幫助他人的志工,角色的轉換也帶給他們不同的體驗。 除了有必須和馬匹合作、跨過障礙的貼時賽之外,還有和馬兒的20公尺賽跑,讓會場充滿活力。(圖/獨立特派員) 青年志工的到來,讓南華社區充滿生氣,尤其有馬場教練長住社區,讓當地長輩感受到生命力。馬場的馬匹來到南華社區,在這片土地上陪伴著老人、小孩,和居民共生,一起讓地方更幸福。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