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如何影響產業與國安?
今年3月,美國總統川普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再蓋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個研發中心。有專家認為,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拓展市場的好機會;但也有人擔心,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晶圓技術和護國神山的矽盾效應,會不會受到衝擊? 鉅額投資美國 台積電的決策是否正確?今年3月,台灣最震撼的產業新聞,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原本已經計畫投資650億美元,在當地興建3座晶圓廠,現在要再加碼1000億美元,另外蓋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個研發中心,總額達1650億美元。1650億美元的概念是什麼?攤開台積電近年資本支出數字,2024年是298億美元,也就是說,1650億美元相當於2024年全年資本支出的5.5倍。再從台積電近年營收看,2024年是933億美元,換算下來,台積電將拿2024年全年營收的1.7倍鉅額去投資美國。這巨大投資承諾背後,還有跨國設廠的各種挑戰,一切是為了什麼?魏哲家表示,到每一個地方去蓋生產線,都是為了客戶的需求。各界討論,台積電會如此大規模投資,可能是基於關稅威脅或反壟斷法隱憂等壓力;但無論真相為何,台積電的決策明智嗎?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認為,跟美國談判的過程中,台積電有點太急了,台灣其實可以透過這麼好的籌碼,爭取到未來跟美國貿易的優惠的條件。根據TrendForce統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仍以台灣為主,先進製程占比分別為71%;到了2030年,將下降至58%。(圖/獨立特派員)不少台灣人擔心,台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會不會不再靈驗?國內經濟會不會受衝擊?曾擔任台積電工程師的議員曾獻瑩不諱言,台灣關鍵經濟命脈的半導體產業鏈,可能因此外移。但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認為,這是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在美國拓展市場的契機。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則表示,廠商赴外投資是趨勢,台灣應該持更開放的態度看待。美國設廠成本高 技術外流成一大顧慮各方關注產業鏈是否外移之外,也顧慮技術外流,而這些都連動著台積電擴大投資的興建計畫。魏哲家在記者會上特別強調研發中心,加上日前川普宣稱,要在美國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晶片,許多人因此猜想,這是否意味著台積電獨霸全球的技術,會隨此次投資案外流?魏哲家提到,將於美國興建的研發中心,任務是生產線製程的「改善」。而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認為,半導體上中下游有各種技術,台灣其實未必占技術優勢,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反而可能補足台灣的技術不足之處。他也點出,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良率,是台積電領先全球業界的關鍵優勢,而這有賴於台灣員工的共同奮鬥,才能保有競爭力。前台積電工程師羅先生提到,台積電的台灣員工,有著隨時待命的工作態度,而根據他的觀察,這和台積電美國員工的工作文化很不一樣。羅先生表示,外國人不習慣「卑躬屈膝地去請教問題」,也很難適應「使命必達」的精神,因此很多外國人會選擇離職。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在美國設廠生產成本提高,對於實際上的獲利,難免會有一點遭到侵蝕的狀況。台灣的價值只能是台積電?如何打造護國群山?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會不會侵蝕獲利,還有待觀察。而就國家安全層面來說,台灣在現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情勢下,所謂的矽盾效應,是否會隨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而減弱,也讓不少國人擔憂。2025年3月4日的記者會上,川普被問到,台積電總部在台灣,若中國決定孤立或佔領台灣,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美國晶片帶來衝擊?很多人解讀,川普的回答中,並沒有直接對保護台灣安全做出承諾。面對種種疑慮,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提醒,在美國擴廠的同時,台灣必須趕快產業競爭力,減少後顧之憂。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後,台灣完全有價值,因為台積電的成就,讓台灣變成全球矚目焦點。這番話也令人反思,台灣的價值、護國神山,只能是台積電嗎?在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案已成定局之際,路透社又報導,消息人士指出,台積電將負責經營Intel晶圓代工部門,但持股比例將不超過50%;也傳出台積電同時向高通(Qualcomm)提出同樣提議。即便消極未經證實,但引發更多揣測,讓台積電的美國布局議題增溫。面對這麼多不確定的局勢,或許台灣能做的,就是掌握機會,扶植有潛力的產業,讓台灣的經濟體質更強健。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是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或許現在正是時候,政府該盤點及善用有限資源,扶植內需產業、中小企業,讓多元產業均衡發展、分散風險,打造出台灣的護國群山。
專欄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
專欄
台積電布局全球,德國設廠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造成全球晶片荒,各國都希望積極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 台積電新廠預計落腳德勒斯登 當地投資環境如何?  巴洛克式皇宮矗立在易北河畔,還有歌劇院、聖母教堂,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勒斯登,曾經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集文化藝術、戶外生活於一身,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而距離這城鎮中心20分鐘的機場工業園區,即將迎來台積電的新工廠。 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全名是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台積電持股七成,博世、英飛凌及恩智浦半導體,分別占股一成,而這三家公司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Oliver Seiler解釋,這是台積電與客戶共同投資的項目。這些客戶向汽車業供應台積電生產的晶片,因此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認為這是重要的一步,但這可能只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預期市場會進一步成長。 德勒斯登的電子業,組成產業公會準備打團體戰,不過要打造歐洲的矽谷,還得破除語言障礙。 薩克森矽谷執行長Frank Bösenberg坦言,這裡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溝通還是需要翻譯,或有些事情還是需要用德語完成。作為薩克森矽谷,公會已經向政府當局提出了這項要求,政府也必須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薩克森州除了有歷史文化,BMW、福斯、保時捷都在這裡設廠。(圖/獨立特派員) 缺工、廢水處理亟待解決 該如何因應? 最近台積電要來德勒斯登設廠的消息,也引起廠區附近居民議論紛紛。 德勒斯登居民表示,有工作機會很好,進步也很好,但德勒斯登人民感到害怕,供水和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壞。 薩克森州策略投資代表Dirk Diedrichs表示,德勒斯登市議會現在正在討論一個很大的投資計畫,大約6億歐元,關於未來幾年的廢水投資。未來將從易北河取水,透過新建的運河和管線,將水輸送到德勒斯登北部。 除了台積電設新廠,博世、英飛凌、格羅方德也都有擴廠計畫,工業用地搶手;市區住宅目前三房六百多萬的水準,也可能水漲船高,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工。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認為,目前這裡已經有格羅方德、英飛凌、博世,未來很有可能會缺工,希望政治能以某種方式,幫助更多的人來到德勒斯登。 德國是全球汽車生產重鎮,疫情期間飽受車用晶片短缺之苦,在歐盟通過晶片法後,率先宣布補貼台積電五十億歐元,來德國設廠。 各國工作文化不同 企業如何管理? 工業區隨處可見的徵人廣告,正告示著德勒斯登人才的隱憂。而面對人才危機,鄰近的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已經開始動作。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技術移轉與國際化負責人Ronald Tetzlaff表示,校方計畫在明年三月初將學生送去台灣,他們將在大學裡上課,一直到明年六月,之後前往台積電,進行為期八週的實務訓練。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最大的工科大學之一,跟業界接軌的無塵室、研究設備,吸引來自各國的學生。目前與台灣合作的對象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在洽談中。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學生Niklas Weber認為,在學位學習期間,發現了更多關於積體電路、電路設計和半導體的知識。對他來說,台灣是半導體生產的領導者,如果想去一個地方了解這些知識,台灣就是該去的地方。 但台積電工程師三班制、週末需要輪班,也常常必須加班的工作文化,在德國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坦言,德國工人必須了解台灣的工作文化,但台灣台灣管理階層也需要從這裡了解工作文化,這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如何克服缺水、缺電、缺工問題?又如何調整符合當地文化的管理模式?而當人事成本增加時,又該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台積電德國設廠,挑戰正要開始。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