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賦予廢棄材料新生命,還能創造弱勢族群就業機會!
廖怡芬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桃園有一群人,以廢棄的木棧板、木製家具,和回收牛仔衣物做為原料,加工處理再製,搖身一變,成為全新的家具、木製品,或是服裝、包包。他們除了善用回收原料,工作人員也是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是需要幫助的人,齊心幫助物品重生。 報廢品變身實用手機座 木工師傅如何賦予新生? 在桃園市木匠的家工作室裡,一邊是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一邊是年輕的設計師,兩代經驗互相激盪、傳承,呈現出既有創意又兼具實用性的作品。而讓他們陷入激烈討論的,是一個看起來小巧可愛又實用的機器人手機座,它可是利用廢棄的海運集裝箱,經過師傅巧手塑造而成的。 木工師傅李世淼表示,廢棄海運集裝箱送來的時候,上面會有很多用來釘報關文件的釘子。因此,工作人員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把釘子拔掉,再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進入刨光,讓木頭的表面變得潔淨如新。然後分別裁切成實際體積要用的大小,才能進入打磨。原本是要被廢棄的木頭材質,不一會兒工夫,有個機器人的頭型出現了。而組合後就像變魔術一樣,廢棄木料或舊木作家具,在即將進入焚化爐前,被賦予新的任務。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許筱婷指出,木匠的家一直以「人休習、物修惜」為所有服務的核心宗旨。希望人可以休養而學習,物可以修復而珍惜,讓人與物都可以在木匠的家找到一次重生的機會。 協會大量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讓人和物都找到了新生命。 大熱天下,大家揮汗如雨,從貨車上搬下來的,是一件一件的希望。因為家裡有舊的木作家具想要淘汰,協會就會去回收,載回來細心整理。(圖/獨立特派員) 環保就從設計開始 再生衣物也能引領潮流 再生木作團隊,其實都是企管相關科系的背景,因著自己的興趣,也因著一起為地球盡一分心力的濃濃人情味,聚集到這裡。他們堅持不砍一棵樹,成就木作品,串起人與物的溫度,創造循環經濟。 木作設計師鍾麗芳坦言,會接觸到木匠的家,是因為自己身體出了一點狀況,沒有辦法像以前那麼大量接案。但是對於木工,仍抱持獨特的情懷,甚至秉持著「好的環保就是從設計開始」這樣的創作理念。 同樣讓物品重生的,還有這裡的衣作坊。再生衣作坊的年輕組長,原本連剪刀都不會拿,但因為對服飾有興趣,現在也加入了設計製作的行列。 再生衣作坊組長黃謙柔說明,再生衣物通常會有兩極的評價,像是以牛仔布、西裝褲材質拼接而成的夾克。有些人會覺得這件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能穿;但有些人認為視覺效果很好,穿出去會很「潮」。 衣作坊裡還有另一項挑戰,因為一般成衣是先設計,但在這裡的步驟則是完全相反。(圖/獨立特派員) 拓及教育領域 「木匠的家」建立善循環 在地的大學教授,也希望把學校裡沒辦法教的,在一個真實的環境裡面去落實。不只修學分、參加創作比賽,還能讓學生有親身的感受,也彌補協會的人力不足。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陳歷渝解釋,當初跟教育部提案—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就是以木匠的家做為基地,目標是要成立一座環保公益博物館。  而且,年輕人的創意無限,再生衣作坊的風格設計,甚至也參與過臺北時裝週。快時尚崛起,木匠的家每年可以收到一萬多包的二手衣,不到一個月已經堆積出「捐衣山」。因為觀察到成衣業是全球第二大汙染產業的事實,協會希望再生衣作不只每件都獨一無二,還能傳遞永續循環的新價值。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總幹事劉修榮 觀察,有很多民眾除了捐物也購物。另一方面,在網路平台也買得到協會的產品,而這就也形成了善的循環。 他也認為,正常的物品是生產了以後被使用,最後被丟到垃圾堆,進焚化爐,但是木匠的家把所有的物品變成一個循環。也透過這樣的工作,讓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許他在木工坊,也許他在家具部,也許他在二手店裡面整理東西。 在這裡,人與物都得到重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默默為環境的永續,持續努力付出!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桃園埤塘華麗轉身,成為生態滯洪公園
身為千塘之鄉的桃園,在今年啟用了一座有著「地下宮殿」之稱的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平日是散步休閒的場所,一旦遇到汛期,可以貯留大約七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早期埤塘作為農業灌溉使用,隨著都市發展逐漸荒廢,每個時代的主流思維,左右了埤塘的命運,也決定了它未來的面貌。 埤塘消失中 灌溉水路成淹水主因 對於千塘之鄉,已故導演齊柏林有著這樣的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根據歷史記載,桃園埤塘數量曾經高達八千八百多口,一個世紀之後只剩下兩千八百多口。 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耿彥偉表示,埤塘早年主要是灌溉功能,因為石門水庫興建完成,這些埤塘就漸漸失去它的功能。 台1線靠近內壢段的埤塘,在日治時期就有記載。民國45年,桃園魚殖管理處成立之後,作為養殖之用。(圖/獨立特派員) 一旁的魚管處分線,也就是埔心溪支線。早期的灌溉水路,現在卻成了鄰近社區和下游的淹水來源。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耿彥偉表示,上游的部分承接內壢後站的一些雨水逕流,這些雨水逕流進到灌溉溝之後,超過灌溉溝容量,就會造成溢淹。 根據水務局估算,上游集水區面積將近六平方公里。都市水泥化的結果,一旦遇上了大雨,狹窄的水道承載不了大量的雨水逕流。(圖/獨立特派員) 埤塘成為滯洪公園地下宮殿盼解決淹水難題 埔心溪支線這一帶地勢低窪,內外水夾攻下,積水難以宣洩。因此桃園市水務局在魚管處舊址施作滯洪公園,解決周邊社區以及下游淹水問題。這座龍山埤塘生態公園,平日作為民眾休閒使用,豪大雨期間就成為滯洪空間,不僅如此,在這片草地之下,還有一座地下宮殿。 因為旁邊的地下水面較高,地下宮殿長年處在有水的狀態。而柱子上有很多水平線的痕跡,其實就是前一次滯洪留下來的痕跡。(圖/獨立特派員) 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耿彥偉說:「過去魚管處埤塘的部分,跟魚管處分線兩個結合做滯洪池,透過溢流的方式進到這個滯洪池。」 當雨量到達一定程度,「地下宮殿」會蓄滿水達到2.87萬立方米,當水滿之後,則會溢淹到上池的滯洪池。(圖/獨立特派員) 整個滯洪池被廊道所包覆,特別的是,裡面的結構並不是水泥,而是由「雨水積磚」所取代,讓地下滯洪池的蓄水率可以從65%上升到95%,根據施工單位提供的數據,還可以在施工過程減碳812噸。 施工單位環工計師黃郁婷說:「它是由大概70%的回收材,30%的新料去混合而成,蓄水空間來自於所有的空隙,只要水進去就可以儲留在這裡。裡面是雨水積磚,水的進出是很自由、很通透的。所以當前面的滯洪池開始滿起來,水從雨水積磚灌出來之後,也會透過檢修孔,水再慢慢地漫過來。」 千塘之鄉的前世今生學校推「埤塘學」課程 這天,武陵高中師生特地前來參訪這個不同於其他埤塘的「地下宮殿」。原來,在這間位於桃園的學校中,「埤塘學」是一堂特色課程。 武陵高中教師呂宛璇說:「它對我們在歷史或地理上面,其實是有意義跟先人的智慧。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奠基底下去讓學生思考,我不一定要把一個東西砍掉重練,而是可以在它本來的基底底下去想,可以怎麼樣讓它有新的發揮。」 另一位教師胡后宜也認為,透過埤塘為什麼存在,以及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希望從這門課程中,引動學生一些關心周遭事物的起點,埤塘學就是以這樣為目標。 武陵高中埤塘學課程師生,認真聆聽解說,了解這座地下宮殿的前世今生。(圖/獨立特派員) 滯洪工程導致埤塘景觀消失 符合成本效益嗎? 未來滯洪公園旁還要再建造活動中心和遊客服務中心,這樣的建設受到當地居民歡迎。不過,研究桃園埤塘20年的陳其澎教授卻有工程以外的思考。 中原大學退休教授陳其澎表示,做工程就是把原本的生態,包括昆蟲、鳥類、植物的棲地破壞了,然後重新復耕一批新的植栽,它當然也是一座公園,可是卻失去了埤塘景觀原本具有的那種美景及特色。陳其澎認為,過度水泥化以及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仍有待觀察。 埤塘曾經是時代的產物,又被時代所掩埋。如今,人們要賦予埤塘什麼樣的面貌,走向下一個時代?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肺癌死亡率高,擴大篩檢計畫找出高危險群
為了在早期發現並治療肺癌,今(2023)年3月,桃園市政府啟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特別增加了特定職業族群的篩檢,像是暴露在石棉、鎳的工作環境,或是在空汙、油煙環境的工作者,都可以免費篩檢。今年預計篩檢2萬5千人,將是台灣最大規模的篩檢和研究計畫。 肺癌死亡率高 低劑量電腦斷層助早期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肺癌是十大癌症中的三冠王,醫療支出和死亡率最高,末期才發現的比例也最高。超過5成的患者,被診斷時已經處於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1成,而第1期肺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顯示早期發現、治療是肺癌防治的重點。 近年來,許多人都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發現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篩檢到0.1公分的病灶,國際實證為早期篩檢肺癌的最佳工具,而在X光片上卻看不到任何異狀。 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昱棋解釋,胸部X光片有四大死角,包含雙側肺尖、氣管,還有心臟的後方,因為會被心臟擋住,再來是兩邊橫膈膜的下方,因為肺部會延伸到橫膈膜的後方。所以在這些位置,可能無法找到早期肺癌病灶。 2022年衛福部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類族群,一是重度吸菸者,二是具有肺癌家族史者,每兩年可免費進行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圖/獨立特派員) 桃園肺癌篩檢計畫擴大 特定職業族群可免費檢查 早期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然而根據國健署資料,1990年至今,台灣吸菸人口下降6成,但罹患肺癌的人數卻增加了4倍。尤其女性肺癌患者中,高達9成沒有吸菸史。 今年3月,桃園市啟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對象擴及四大族群。除了吸菸和疾病家族史之外,新增兩類對象,一是在石棉等特定環境下工作者,二是在空汙和油煙環境工作者,例如工業區、觀光夜市、環保外勤、廟宇等。這是台灣首次針對職業暴露所進行的篩檢研究。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認為,第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地找到高危險群,然後評估高危險群對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接受力。第二步才是看這樣的接受力,能否發現比較早期的肺癌。 設籍桃園市的民眾,可以到衛生局網站預約登記,只要符合上述條件,經過人員審核,即可完成登記。截至5月1日,已經有超過8000位民眾預約成功。工業區從業人員預約情況相當踴躍,也喚起民眾的健康意識。 在工業區工作超過10年的張先生,屬於第4類空汙和油煙環境工作者,符合免費篩檢的資格。張先生表示,他的工作會產生化學粉塵,容易吸入人體,做個肺部篩檢,感覺比較安心。 桃園市政府預計第一年篩檢2萬5千人,這麼大規模的篩檢計畫,不只是取得台灣本土數據,更針對職業別篩檢,找出高危險群。 環保局的外勤人員容易吸入粉塵,也屬於擴大篩檢對象。(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最大規模篩檢計畫 協助未來醫療政策擬定 桃園市的篩檢計畫,不只做檢查,也包含後續的追蹤工作。中壢長榮醫院放射師李豪蘋說明,他們會看患者回診後,醫生評估他需要追蹤多久,或者需要進行確診、轉出,再進去系統中確認,患者去哪一家醫院。 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優點可以篩檢出很小的病灶,也因為相當敏感,可能造成過度醫療的情況。中壢長榮醫院胸腔科暨醫療部主任醫師蔡富聰表示,根據臨床的研究資料,其實9成以上結節都是良性的。但是很多個案總是容不下一個小結節,花費很多時間及精力到處看醫生。 此外,一次檢查至少上百張影像,相當耗時耗力。因此,除了檢查費用外,市政府也補助醫院設置AI輔助軟體。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就提到,預算大概1億5千萬,其中2、3千萬就是補助醫院,讓醫院願意採用人工智慧,輔助篩檢。 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是台灣第一次進行的大規模篩檢和研究,對台灣公共衛生以及肺癌防治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不但將擁有台灣本土的數據資料,也可作為未來醫療決策的參考。 (※婁雅君 鄭凱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