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專題影片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專題影片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土地環境
主題
池上斷層故事
大年初四,新竹一小時之內發生連續六震,兩天狂搖十二次,震得大家有點心驚;年後,東部更是每兩、三天,就有一次地震發生。 要研究地震的最新動向,都得靠地震觀測網的監測與收集資料。獨立特派員曾針對歷史上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活動斷層監測做了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繼續跟著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腳步,到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 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他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重點之一,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也特別收藏他當年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的手稿,紀念他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土地環境
主題
落難急救站
一般人生病、受傷會到醫院治療,而家中的貓狗也有寵物醫院。不過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卻因為人類過度開發,棲地被道路切割破碎,導致牠們常有發生車禍的意外,另外,人類的陷阱也是造成野生動物受傷的主要原因。 野生動物的救治,目前由政府委託設置的收容中心總共有六個,但都位在北中南地區,生態資源相當豐富的花東,之前一直沒有任何專門收治野生動物的急救站。如果動物受傷,必須長途跋涉才能送到西部治療。 一群原本在屏科大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朋友,因此決定一起在東部蓋一家醫院,守在動物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他們目前一年救治超過三百隻野生動物,也多次參與台灣黑熊的救援任務。
科學新知
主題
恆春半島 孕震密碼
我們上個月追蹤已經115週年的梅山大地震,是否會有百年再現期。今天則要帶您到恆春半島,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了解為什麼學界要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199個地震觀測站。 這199個地震觀測站分布在恆春半島,有145站最多,其他分布在小琉球、屏東平原、台東還有蘭嶼及綠島等地,構成臨時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其中蘭嶼、綠島都是以環島方式,在島上四個角落放了地震儀器,來搜集離島的地震資料。 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過去地震觀測站比較少,這199個臨時觀測站,除了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資料之外,最重要的是核三廠臨近恆春活動斷層,但是恆春斷層的型態及活動特性,過去資料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它的潛在風險。
醫療公衛
主題
中醫師到你家
台灣在宅醫療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從在宅門診、在宅住院、在宅急診、在宅重症、在宅安寧以及在宅急性後期,六種不同照顧型態。現在中醫師也開始加入在宅醫療的領域,貢獻他們最具優勢的照顧模式。 中西醫如何發揮在宅醫療的精神,相輔相成?獨立特派員特別來到花東地區,因為花東獨居老人的比例,在全國分占第一跟第四名,而醫療資源沒有六都來得充足。一起了解中醫加入在宅醫療之後發揮哪些功能,現階段又碰到哪些問題。
公共安全
主題
太魯閣列車出軌之慟
清明連假第一天,台鐵408次太魯閣列車,因為撞上滑落邊坡的工程車,在花蓮清水隧道發生重大出軌意外,造成50人死亡、200人受傷的不幸。肇事的工程車司機李義祥已經被花蓮地院以過失致死罪嫌羈押禁見。 這班列車上很多是清明節返鄉掃墓的民眾,等不到和家人相聚卻已經天人永隔。一個人為的疏忽卻造成如此慘重的災難,顯示行車安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失靈。而政府工程標案承包商長久以來的轉包借牌陋習,是否也是造成意外的原因,檢方正進行調查。
醫療公衛
主題
在宅防疫最前線
截至五月底,全球已經累計五百多萬武漢肺炎的確診病例。台灣因為超前部署,加上全民配合防疫,並沒有發生新的本土病例。 武漢肺炎對全球衝擊,不只改變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醫療部分,國際上也出現兩種新的做法,第一是住院的病人,如果沒那麼嚴重,可以回家,由在宅醫療接手。第二,如果是輕症個案,讓他們回家裡進行追蹤,也同樣由在宅醫療團隊照護,以減輕醫院醫護人員的負擔。 面對這波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台灣的在宅醫療團隊不只開始行動建立模式,日前也在COVID-19在宅醫療線上世界大會,把台灣居家防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 不過即使有在宅醫療接手,社區防疫才是根本。現在台灣成立「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嘉義新港鄉還率先全國成立「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來整合警政、衛生、醫療、教育、宗教等一起分工合作。
青年世代
主題
陌生人音樂會
面對高齡社會的挑戰,除了靠政策嚴謹,更重要的是,如何鼓勵不同世代更互相理解和顧念彼此。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很多種方式,我們要帶您看的是一場孩子們為長者們舉辦的陌生人音樂會。 在高雄、台東有一群青少年,透過老師及社團提供機會,到老人家中為他們現場演奏。這些長者們有人一輩子沒有聽過現場音樂會,這種全新的體驗讓他們很感動,而這些青少年們也透過音樂,自然、柔性的和陌生的長輩們接觸。以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提供服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學習及成長。 獨立特派員在八年前曾報導台東的小朋友配合聖母醫院的送餐服務去拉琴給獨居老人們聽,感動很多老人家,當年拉琴的小朋友最大的只有小學三年級,現在都上高中了,他們再次齊聚一堂,配合送餐拉琴,孩子們長高長大了,但撫慰獨居老人的愛心和用心沒有不同。 ♦延伸閱讀 → 特派員+《來自陌生人的回饋》
醫療公衛
主題
相遇無醫村
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醫師余尚儒,全家在去年秋天搬到台東縣泰源的無醫村,跟醫院一起合作推動居家醫療跟社區照顧合作的故事。醫病關係是醫療體系中重要卻常被人忽略的一環,大學畢業後有機會到原鄉部落服務,跟著家醫科總醫師巡迴醫療的余尚儒,在原鄉部落體會了簡單而真摯的醫病關係。後來又參與安寧療護,並在就讀公衛研究所時,提出了醫療長照複合體的概念,認為醫療與照顧密不可分。 2014年後他年年參訪日本的在宅醫療,並決定將自己這幾年的綜合體悟,落實在工作中。去年秋天余尚儒應台東聖母醫院的邀請,全家搬到屬於無醫村的「泰源村」,希望由這裡開始做起,建立本土化的「在宅醫療連繫據點」模式。並讓台灣各地根據不同的需求,長出不同的果實,讓社區照顧體系能跟在宅醫療連結與合作,對病患、社區老人做最人性化的服務。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