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公東高工面臨退場危機!技職教育如何長遠發展?
尹雯慧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位在台東的公東高工,是老牌技職學校,不過去年卻因為財務狀況不佳,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對象名單,限期兩年改善,面臨退場危機。面對困境,公東高工積極尋求解方,教育部也成立查核小組,派員輔導。經過一年的努力,危機雖然暫時解除,卻也凸顯了技職教育在台灣發展的難處。 面臨退場危機 技職教育學校的困境 位於台東的公東高工,於1960年由瑞士神父錫質平成立,辦學用心、深獲在地民眾喜愛,卻在2023年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學校名單,限期兩年改善,否則將面臨退場危機。 公東高工的學生們,在校園裡,熱鬧舉行年度成果展,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模樣充滿自信。(圖/獨立特派員) 自2022年4月公告施行《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以來,全台已有13所私立高中職被列入「專輔學校」,而財務管理不善為其共同的難題,少子化的衝擊,導致招生人數不足,直接影響學校財政收入。不過,造成公東高工財務破口的原因,卻並不止於此。 公東高工校長李恭榮表示,老師們對於學生的指導都不會在意成本,每一名學生的實習材料費大概是一萬元,可是學費卻只能收到5200元左右,中間約有4800元的缺口。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們還是盡責地教導學生,有時候寫計畫也不一定能通過,財務缺口因此越累積越大。 公東高工積極尋求解方 退場審核機制如何衡量? 面對限期改善的巨大壓力,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公東高工使出渾身解數。校長李恭榮說:「要先自助而後人助,所以在不減薪、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之下,請同仁們身兼多職,把人事費用慢慢降下來。」 李恭榮也提到,改善財務的部分除了董事會的支持之外,主要來自台灣社會各界的愛心,未來也會在對老師的權益有所保障之下,從10個科慢慢縮減成6個科。 公東高工教師謝甄芸說:「我們老師是非常自願一人身兼多職,當然這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教學品質,只是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壓縮再壓縮。」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部同時成立查核輔導小組,數度派人實地前往了解、介入輔導。國教署高中組組長黃瀞儀說:「他們對這所學校有非常高的向心力,而且企圖心跟教學熱忱都非常的強。大家都很有心,但是重點是,這些心應該是回到校務的發展。」 針對退場條例審核機制,外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前立法委員劉櫂豪說:「這所辦學這麼卓著,而且有那麼好的歷史傳統的技職教育學校,它不應該只用單純的數字來衡量辦學成績。」劉櫂豪認為,除了全國一致性的標準之外,應該要有一個機制去評鑑,讓擁有優良傳統的學校,能夠永續培養更優秀的技職人才。 在校方與各界的積極努力之下,教育部於今年5月7日召開私校退審會,宣布包含公東高工在內,4所學校免除列專輔學校。(圖/獨立特派員) 重重挑戰之下 公東高工的職人精神如何傳承?  公東高工退場危機暫時解除,學生們可以安心地在這裡繼續學習。實習工廠裡,同學們聚精會神練習木工技術,公東高工木工科的卓越表現遠近馳名,吸引不少外地學生前來就讀。 來自新北的黃鈺傑,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身為外地學生的他說:「我在公東,可以更認識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在未來的發展更需要什麼。這是我在台北,這個快時代、快流行下沒辦法感受到的。」 為了精益求精,除了白天上課,晚上挑燈夜戰、努力不懈的學生大有人在。(圖/獨立特派員) 公東高工的教職員,有三分之一,都是返鄉服務、回饋母校的校友。已故創辦人錫質平神父,引進德國「師徒制」的教學方法,傳承的不只技術,更是專精致志的職人精神。 異地求學的黃鈺傑,克服了環境適應的困難,在國家競賽中頻獲大獎,更獲頒總統教育獎。無償付出與指導他的老師們,為他示範最好的身教,他也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回來學校,把這分精神傳承下去。 不過,表現優異的黃鈺傑,當時就讀公東高工的選擇,也遭到家人的反對。他的處境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從教育體制的設計,到學歷掛帥的環境氛圍,在在都是技職學校招生困境的原因。 興學超過半世紀的公東高工,在偏鄉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提供弱勢學生受教的機會,更為他們開啟貢獻社會的可能。雖然順利解除列入專案輔導名單,但面對校務經營,公東高工往後的挑戰依然不少。如何在少子化的浪潮中,站穩腳步?如何在產業變革裡,殺出重圍?在在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
專欄
兩條平行線交會 高中生夜訪無家者
一群16歲、17歲高中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明媚燦爛的青春高中生開始直視時常在黑暗出沒的無家者,兩條平行線交會後,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正視自身對無家者的誤解與恐懼,也瞭解到評價他人之前先去了解一個人。 高中生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圖1/獨立特派員。) 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 「阿公!」「喲!」「好久不見!考試啊」「有考好嗎?」一叫一答劃破了台東晚間的寧靜。 記者隨著六位高中學生的腳步,向著樹林草地間的一叢亮光摸黑前進。印入眼簾的是一輛小貨車、跟一位瘦弱黝黑的老人家,學生都稱他是「住海邊的房車大哥」。 同學們與房車大哥一陣寒暄後,「我要刮痧,」臺東女中學生鍾佳彣開心坐下、起頭髮,房車大哥拿出工具開始刮痧推拿。「每次跟房車大哥聊天,他都會教我們如何伸展身體,按一些穴位後告訴我身體哪邊不好,記得要保養,」臺東女中學生蕭羽蔓說。 無家者,又稱為遊民、街友或者流浪漢。同學們開始關心台東地區的無家者契機來自於一句「玩笑話」。「我們原本要出去玩,但是訂不到民宿,我就開玩笑說:『睡路邊也沒關係』!」鍾佳彣跟蕭羽蔓兩個同班同學就這樣聊著聊著,莫名地開啟關懷無家者的行動,「真的不是因為有崇高的理想」,鍾佳彣跟蕭羽蔓再三強調。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圖2/周亦霆提供。)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 鍾佳彣跟蕭羽蔓在網路上招兵買馬,集合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聯繫同樣關心無家者的宜蘭好+團隊,也跟著台東社會處的社工以及人安基金會的站長一起實地拜訪無家者。 後來加入的臺東高中學生周亦霆表示,與無家者「溝通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重要的是有禮貌」。蕭羽蔓解釋,「聊天時要蹲下來,不要站得比他們高,然後看著他們眼睛仔細聆聽」。 學習接觸的方式,也得克服對無家者的心理障礙。臺東女中學生林沛岑坦言,曾經覺得無家者明明有工作能力,「卻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成為社會的負擔。」蕭羽蔓也曾對無家者產生恐懼,「覺得他們有點可怕,想說會不會攻擊人。」 關懷期間適逢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當無家者跟學生握手時,「我當下愣住,想說我該握嗎?」周亦霆坦白當時遲疑了幾秒才回握。 探訪行動開始後,學生才意識到無家者的存在。(圖3/周亦霆提供。) 兩條平行線交會了 晚上10點後是無家者的出沒時間,不過臺東大眾交通工具並不發達,為了方便移動,同學們晚上騎著腳踏車,帶上口罩、酒精、泡麵、麵包等乾糧物資前去探訪,「透過聊天瞭解大哥大姊們近期需要什麼,再去社群粉絲頁上募集拿給他們」,蕭羽蔓說明。 學生帶著記者走訪臺東觀光勝地鐵花村,附近好幾個地方都是無家者的日常據點,同時也是台東人日常必經之地。然而,同學們表示,在探訪行動之前,自己從沒發現過無家者的存在。「我們跟他們是平行線,他們可能坐在那、躺在那,你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到他們,甚至你潛意識忽略掉」,林沛岑說。 兩條平行線交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夜訪暢談,同學們赫然發現「原來我是無知的!」林沛岑表示,自己從小被家裡保護得很好,沒想過真的有「百態」人生,有些人被崎嶇不平的道路絆倒、難以再起身,並非自己揣想的「好吃懶做」才成為無家者。 周亦霆一樣抱著「臺東有無家者者嗎」的疑惑加入團隊,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無家者後有感而發,「不能否認有些比較具有負面行為的大哥大姊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認識了有一些不那麼負面的人,我們看待一個群體時,應該去瞭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以群體概括個體」。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圖4/周亦霆提供。 「出軌」後不再一樣 同學們夜訪無家者的行動持續了一年,過去對無家者的恐懼、擔憂與誤解都被夜訪歡笑的記憶蓋過,「真正跟他們聊天後,我對他們不再有害怕的心情,反而在聊天時覺得安心」,蕭羽蔓說。 採訪進入尾聲,蕭羽蔓說道:「我的個性就是旁觀者,覺得生活這樣過就好了,我還要讀書、考試,一堆事情要做,為什麼要花時間關心別人,」因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記錄者,架設網站寫下「腳踏車上的人間觀察」。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林沛岑認知到,「與其說是我們去加入他的世界,不如說是他們帶給我的影響更大,是他們走進了我們的世界!」 「出軌」旅程隨著升學考試而畫下休止符,但是曾經的掙扎與付出 淚水與汗水都已經刻畫在彼此心中,難以消失。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