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傳統美食老店掀起歇業潮,業者遭遇哪些困境?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小吃一直很受國內外觀光客的喜愛,但根據統計,台灣小吃、食品及飲料攤販,5年來大減了23%。生意好的小吃店,為何會後繼無人?觀察現今餐飲環境,消費者會要求食材、CP值,加上外送平台又多,這些都衝擊到老店的經營。老店如果要傳承,困境該如何解決? 小吃攤販數量創新低 老店為何後繼無人? 台灣飲食的多元性聞名國際,而傳統小吃更是底蘊。但小吃老店歇業、傳統美味失傳的事件,卻時有所聞。 從歷年台灣攤販數的變化來看,主計總處的數字顯示,民國107年開始,攤販數量呈現負成長,到了112年6月底,攤販剩下23.3萬攤,創下統計以來新低。 有口碑的小吃老店歇業,令許多老顧客扼腕,不過也有人好奇,這些有招牌紅利加持的老店,為何後繼無人呢?其實,老店要傳承下去,並不容易。 這家台南超人氣鴨肉焿,是45年老店。如今站在第一線控場的,是30歲的二代接班人啟亨。(圖/獨立特派員) 小吃老店第二代啟亨說:「爸爸身體有些狀況,我那時候也還在念大學,就決定休學,回來家裡開始做。」 二代接班,談何容易。即使啟亨小時候常陪父親做生意,但如何扛起一家店,他幾乎是從零開始。如今,他能俐落、熟稔地做出美味餐點,弟弟啓銘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老客人回籠,還吸引許多新饕客。 二代接班 老店光環背後的壓力 其實,啟亨接班10年來的壓力很大,店內牆上貼了以往媒體來採訪的照片,這是老老闆輝煌的成績。 啟亨說:「一開始真的是認同度的問題,大家會想說,一個年輕人回來做,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會突然回來,然後就會覺得說,做的味道是一樣的嗎?」 好味道是小吃店最核心的價值,已退休的父親還是很關心餐點品質。不想讓客人失望的啟亨,花了很多心力跟爸爸學習,想出辦法記住爸爸的好味道。味道不變對接班人來說,只是基本壓力,更難為外人所道的,是複雜的心情。 啟亨說:「你做得好,好像是應該的,沒有人特別稱讚;但是做得不好就會被批評,光這個招牌就有一個壓力在。」 老老闆特別示範切鴨肉,指導半接班的啓銘,希望啓銘能學會真功夫,因為他即將像哥哥一樣,成為全職的接班者。(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接家業,可能得放棄夢想,這也是很多小吃老店後代,選擇不繼承的原因。原本是扯鈴教練及表演者啓銘,還在摸索扯鈴和家族事業的平衡。他說:「我還是會想要做我想做的事情,不想被永遠綁在這邊,所以我才會選擇上完課再回來繼續忙。」 飲食消費市場改變 老店美味如何延續?   其實,小吃店二代不願意接手,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飲食消費市場改變,是更困難的狀況。週六傍晚的寧夏夜市,有家臭豆腐店早已開賣多時。店裡的總指揮李啟榮是第三代,二十幾年前,李啟榮突然辭掉外商公司的工作來接班,父親很驚訝。 父親李秀男說:「我期望第二代不要再走老爸這一條路,真的很累。以前的生意非常好,甚至會做到凌晨兩、三點。」 不過李啟榮卻覺得,爸爸辛苦撐過來了,希望能繼續再發揚、延續下去這個傳統又好吃的產業。20幾年來,李啟榮和其他小吃老店的接班者一樣,歷經了傳承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壓力,也用新概念來經營這家老店。 李啟榮說:「餐點的流程標準化,還有品牌化,讓客人見識到這個Logo,會想要進來。」 李啟榮把店面裝潢得明亮舒適,牆面上貼了老店的故事,讓老店的文化傳承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李啟榮不僅做多元化經營,還努力研發各種不同口味的餐點,這些都是為了跟上飲食消費市場改變的腳步。尤其今日飲食選擇多元,消費者的資訊取得管道也更多。產品競爭還要兼顧行銷之戰,往往也是降低後代接班意願的原因,而老店經營現今面臨的挑戰,甚至比上個世代更多。 台灣缺工的壓力也衝擊小吃業,如何幫助小吃老店傳承,經濟部提出策略。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署長蘇文玲說:「經濟部有一個協助小型店家的雲市集,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數位工具。業者想要有顧問進去輔導,我們會根據他的需要,由顧問提供他專業的輔導協助;資金負擔比較辛苦的話,也有貸款方案。」 小吃老店要能成功接班,其實不簡單。政府相關單位若能加強輔導,讓經過淬鍊的美味持續飄香,台灣人也更有口福。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在現代社會如何生存?傳統市場的轉型挑戰!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經濟部日前發布要補助3億元,來改善全台29處傳統市場與夜市更新再造;另外從2017年到現在,也早已編列了21.93億元經費,讓老舊傳統市場耐震補強。但環境改善只是基本,傳統市場轉型來符合現代消費習慣,是各方更重視的議題。但只要轉型就能保證提升效益嗎?轉型背後是否有所犧牲? 全台最美果菜市場 打破傳統市場刻板印象 位於田園中央的白色小屋,您很難想像,這裡是傳統市場–台南新化果菜市場,號稱全台最美。新化果菜市場有160個攤位、近300種水果,是南台灣極重要的水果集散地。台南市政府有感於舊址的衰敗,將新化果菜市場遷址重建,打造出眼前這個新的市場,有陽光與自然風透進來,視線明亮、涼爽不悶熱。 環境之所以舒適,是因為這裡有挑高的屋頂與四面通透的空間。硬體環境優良的新果菜市場,於2022年完工。(圖/獨立特派員) 新化果菜市場長期以大盤批發販賣為主,但遷址重建後,打造綠建築園地,希望成為台南新地標。批發買賣兼做觀光生意,這是新市場轉型後的定位。負責營運新化果菜市場的台南農產運銷公司,認為硬體升級之後,經濟效益逐漸提升。 雙線通道讓電瓶車能穿梭其中,方便攤商調度,貨運大卡車也可以開進來卸貨。(圖/獨立特派員) 雖然生意有改善,但新化果菜攤商服務協會總幹事唐明輝說:「因為我們拆了一顆、兩顆水果賣觀光客,其他的呢?盤商也不跟你買了,也不曉得下一個觀光客在哪裡?」攤商同時認為,台南農產運銷公司的財務,難以支應維護高規格硬體環境的費用。啟用近兩年的新化果菜市場,轉型效益如何,有待後續觀察與評估。 傳統市場轉型 青年攤商帶來新氣象 來到高雄鹽埕區,二戰時期開市的第一市場,現在入口牌坊視覺清爽。2018年的鹽一市場,生意跌到谷底,環境設備也跟著老舊,變成人們刻板印象中潮溼陰暗的傳統市場。如今,鹽一市場經過改造轉型,再度湧現人潮。 高雄市政府曾研議讓市場退場,但獨特的日治時代山形木構屋頂,讓市府計畫大幅度改變,決定活化歷史建築,讓市場延續下去。(圖/獨立特派員) 傳統市場的經營模式必須轉型,除了原本市場內的老攤,市府還大力招攬年輕人來設攤,讓商品更多元,改變了以往菜市場只有傳統攤位的經營模式。在空間改造部分,也保留昔日攤位上方可當住家的半樓仔,突顯歷史感。另外設置了市場少有的公共空間,供人停駐交流。 市場裡的攤位多元,由青年攤商經營的餐酒館,點亮七彩霓虹燈,準備迎接來客。(圖/獨立特派員)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復古的要素保留下來之後,也符合當代的設計,讓青年願意進駐。所以這應該是這個市場,跟台灣其他市場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市政府成功讓曾經沒落的傳統市場起死回生,但傳統市場轉型的經費,怎麼花才算值得,或許需要更多思考。 舊市場拆遷帶來新客群 在地情感能延續嗎?  台中新建國市場,占地2.2公頃,裡面容納711個攤位,是全台第二大的公有零售市場。批發跟零售生意兼具的市場內,生鮮食材和南北貨價格便宜、種類多,還有販售原住民特產的攤位。 新建國市場的建築物,是紅磚外牆的巴洛克建築,相較於搬遷改建前,新市場購物環境舒適,攤商分區也井然有序。(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改善傳統市場常有的悶熱問題,市場四周都有水冷扇;又為了解決令顧客苦惱的停車問題,不僅規劃停車位,停車場更連接電梯間。跟大賣場一樣,有手推車可以借,直接搭電梯進入販賣區,改善顧客購物動線。 舊建國市場被迫拆遷,不少攤商擔心生意會不會受影響。台中市政府也履行承諾,給新市場更好的硬體設備促進商機。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蔡鈴欽說:「比以前的來客數成長兩三倍,尤其因為有這些設備的關係,所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陸續來傳承,年輕一輩看到未來。」 不過,原本的舊市場住商合一,樓上是180戶民宅,攤商之間有像家人般的深厚情誼,新市場改建之後,大家不再是鄰居了,這樣的拆遷和轉型,新客群來了,原本的社區情感卻散了,是傳統市場轉型求生潮流之下的犧牲。 轉型後的新市場,是否符合民眾期待?是否發揮預期經濟效益?甚至有沒有保有傳統市場凝結在地情感、延續在地文化等無形價值,也同等重要。在傳統市場蛻變的趨勢下,如何權衡政府、攤商和在地民眾各方的立場與意見?仍需更多對話與協商,才能讓傳統市場真的進化。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