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長照輔具輔助政策調整,將從購買轉向租賃
因應長照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有補助,目前主要是補助購買,不過這項補助政策未來將改為以補助租賃為主。政策轉變的考量點是什麼?目前台灣租賃輔具的狀況又是如何?除了業者轉型租賃所需面臨的挑戰之外,民眾是否能接受輔具租借的新選擇? 長照輔具不用買!租賃成新選擇 目前台灣輔具租賃市場,主要客群還是短期使用者,同時很少可以獲得租賃補助,不過未來在長照領域,租賃輔具將是補助主力。因應台灣人口急速高齡化所衍生的高齡失能需求,2017年長照2.0上路後,針對長照所需的輔具也開始進行補助,是身障所需輔具之外的另一種輔具補助機制。 以上長照輔具補助對象,只要經過長照評估,就能享有每三年額度四萬元的輔具或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的長照輔具品項總共有68項,除了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單趟或月租的爬梯機這四項只補助租賃外,其他長照輔具,有超過8成都只補助購買。不過,這樣的補助方式即將出現重大轉折。 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的失能個案中,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每個階段身體也會有所改變,在不斷改變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使用不同的輔具,也要不定期更換輔具。因此他認為,也許未來可以朝向以租賃的方式為主,也希望每三年四萬元的補助額度,在民眾手上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民眾習慣直接購買 輔具業者轉型租賃有疑慮 在長照輔具特約店的門市,雖然也提供租賃服務,不過國內民眾的消費習慣還是以購買為主。台灣醫療器材門市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陳飛龍說:「租賃的人工費用會比較高,以床鋪來講的話,它的搬運工很貴,基本上來回大概就是要5000元左右,而且不含樓層的加成費。」 在一般的門市店頭,長照輔具的消費型態還是以購買為主。因此,面對未來補助政策的改變,門市業者有相當多疑慮。陳飛龍表示,做租賃商必須要有空間展示,而清消的車輛跟使用過的也要有所區分,當租賃出去以後還必須做家庭訪視,行政的成本就會比較高。 對一般的門市店頭來說,以購買為主的消費型態,每一個單一物件都是一次性的交易,後續常見的消費服務往往只有退換貨。但若要經營租賃業務,每一個單一物件將會有無數次的交易,將會延伸配送回收、清潔消毒、維修等後端管理問題,無形中增加了門市成本以及營運上的不確定性,也讓門市業者萌生放棄租賃補助,主攻購買市場的想法。 租賃輔具如何運作?政策調整需有相關規範! 在以購買型態為主的輔具市場中,第一輔具是相當特別的存在。切入輔具領域將近30年的第一輔具,從輔具諮詢及研發開始,之後就以輔具租賃為服務項目。 第一輔具更在民國107年成立輔具清消工廠,是台灣少數具備規模的輔具租賃、清消單位。(圖/獨立特派員) 完成靜置程序的輔具,要用清潔液進行消毒清洗,經過刷洗、脫水之後,每一件輔具都必須經過至少20分鐘的紫外線及臭氧殺菌,這也是輔具清消流程中最重要的感染阻斷。 第一輔具中心總經理方偉平說:「租賃輔具的使用者,他會擔心上一個人不知道生什麼病,擔心他自己接下來使用的安全,所以透過我們這樣專業的消毒法徹底殺菌,讓下一個使用者可以安心。」 經過第一階段的檢修評估,第二階段會開始進行相關的維修保養,確認零件與功能沒有問題後,還要利用冷光儀來檢測輔具的含菌量是否安全,才能包裝、貼上識別標籤。即使目前政策對於輔具租賃的補助項目並不多,但工廠內等待清消處理的輔具卻越趨飽和,反映輔具的租賃有一定的使用需求。 標章上有技師的確認簽名以及日期,作為控管的依據,也確保每一個輔具都具備一定的品質,可以送到承租者手裡。(圖/獨立特派員) 然而在國內輔具租賃市場萌芽初期,業者的管理能力也會受到更強的消費檢視。政策的調整,除了必須設計相關的規範及配套作為控管依據之外,能否提供合理的補助額度,不但攸關業者存續,也影響市場發展及消費權益。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副祕書長劉旻宜說:「如果今天政府的額度,是有一個很低的上限的話,最後存活的就是比較低品質的廠商。其實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只是在適應政府政策的給付額,民眾也只能用到低品質的東西。」 業界期待,政策的調整必須有更完整的配套,讓輔具市場可以更健康,使用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與保障。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人口紅利成崛起契機?
印度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龐大的年輕勞動力族群,被視作是未來黃金十年的發展關鍵。近年印度不僅成為第一個成功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也搶下世界重要峰會G20的主辦權。而在疫情期間,醫療產業實力更是一戰成名。不過,就業機會少、教育體制不完善,仍是印度崛起大步向前的挑戰。 印度人口世界第一 龐大勞動力成發展關鍵? 印度在今年四月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數最多的國家,龐大的人口紅利也被認為是為印度帶來翻轉命運的契機。 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來,印度的經濟規模已從全球第十大前進到第五大,今年,在他第二任任期最後一次的印度獨立紀念日談話中,強調過去幾年來,全國已有1億3500萬人晉升為新的中產階級。 不只經濟動能活躍,今年八月,印度也成為史上第四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探測器維克蘭號更首次成功登陸月球南極,航太科技的空前成果,帶動國防工業發展,使得印度基金後勢看漲。 太空研究組織開心歡呼,總理莫迪也連線觀看,因為印度不僅成功登月,還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圖/獨立特派員) 婆羅多就是印度!展現擴大國際聲量決心 除了經濟與科技,印度的國際政治影響力也在主辦G20峰會後,更為顯著。在G20數經濟論壇上,印度總理莫迪也說:「印度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實驗室,只要在印度成功的方法,在全世界各地都可行。」 印度緊抓住在國際間擴大聲量的機會,G20峰會期間,聯合美國、法國、義大利、歐盟及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署共同備忘錄,力推「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透過跨國鐵路與航運網絡,強化歐亞之間的聯繫與能源運輸安全,這項計畫也被視為與中國「一帶一路」相抗衡的重要策略。印度隨後更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八項協議,強化能源夥伴關係。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全球矚目的重量級峰會上,印度使用了古梵語的「婆羅多(Bharat)」一詞,取代英文的國名「印度(India)」。此消息傳出,引來莫迪政府想藉此更改國名的諸多臆測與討論。 在G20會場上,印度總理莫迪面前寫的國名不是印度,而是「婆羅多(Bharat)」。(圖/獨立特派員) 德里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蘇米特・庫馬爾說:「這顯示我們想要維護歷史傳承,以及我們堅持的文明價值體系。在這樣的概念下,最近看到『婆羅多』在G20峰會中被使用,它也凸顯了過去殖民體制對印度的價值體系造成的巨大影響,甚至國家的名稱都被改變。」 醫療產業驚豔全球 教育卻成發展阻礙? 印度政府對未來發展樂觀,因為還有一項利器。疫情期間,印度每月平均可生產約七千萬劑的新冠疫苗,是有效降低疫情的關鍵之一,也讓印度的醫療產業的實力驚豔全球。 印度醫療器材生產有著快速、自動化的生產線,一個小時可以產出80萬個注射器。(圖/獨立特派員) 根據印度政府推估,印度醫療器械市場到了2030年,可望增長到目前規模的四倍。前景雖然看好,不過挑戰也不少。印度HMD醫療器材公司董事拉吉夫・納斯說:「印度的醫療器材非常仰賴進口,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不是工程方面。我們國家有傑出的工程人員可以製造醫療器材,需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地企業需要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因此印度政府為了醫療器械製造打造健全的生態系統,開始在全國各地建立新的醫療器械園區。(圖/獨立特派員) 印度BPL醫療器材公司執行長蘇尼爾・庫拉納說:「疫情是一個觸發點,我們了解到我們沒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印度政府頒布了一些計畫,制定生產獎勵措施,促進發展,我們因此得到許可證,現在正在班加羅爾建立第二座工廠。」 印度醫療產業發展迅速,人才培訓也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蘇尼爾・庫拉納也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印度在研發方面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印度人口基金會執行主任普納姆・慕特雷賈說:「印度的年輕人口會持續增長一段時間,我們需要為這些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但學校教育系統無法提供足夠的技能培訓,市場人才需求遠超過培育的速度。」 在印度,教育體制不完善是一大問題,且許多人連受教機會都沒有。競爭激烈的環境裡,沒有受過教育,競爭力受限,工作選擇大多限於體力勞動的底層藍領階級。 產業需要人才,超過14億的人口總數,猶如印度這頭崛起的南亞雄獅身上根根相連的毛髮,而「教育」則是牠的雙眼,如何治癒與時代需求脫節的病灶、看得更長遠,是印度眼前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