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專題影片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專題影片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藝術
主題
紅磚世界72變
紅磚是台灣的傳統材料,早期也經常使用在不同的建築上面,不過紅磚也一度因為是否能承受台灣地震頻繁,沉寂一段時間,被視為是夕陽產業。 但是傳統的建材紅磚,也可以搖身一變,透過不同形式的建築運用,例如歷史、公共建築、宗教、學校、社區大樓以及庭園造景等,成為很棒的傳承。 不過要讓傳統紅磚千變萬化,需要有本事的高手,國內就有一個,平均年齡才二十五、六歲年輕人組成的紅磚團隊。他們各個都是曾經在紅磚競賽上,拿過獎牌的選手,有些人還是國手,代表台灣到國外舞台一較高下,身經百戰。 他們跟不同建材的結合,透過耐震工法及疊砌巧思,讓紅磚藝術之美以及它的獨特,經由一件又一件的作品呈現,延續台灣的紅磚文化。
人物故事
主題
在他的獎牌中迷惘
為國爭光的國手,是個人及國家的榮耀,不過每一位國手競逐獎牌的過程中都有著自己的心路歷程。油漆裝潢國手劉峙亨經過多年努力,經歷多次休學,終於代表台灣參加技職界的奧運–國際技能競賽得資格。劉峙亨在夢想成真的時刻,卻對自己奮力爭取的一切產生迷惘,導演潘信安、陳晏瑋耗時四年記錄的《在他的獎牌中迷惘》, 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技職教育的養成及努力。
教育
主題
五專回來了
五月份國中教育會考就要登場,今年國中應屆畢業生除了高中高職可以選擇外,我們觀察到五專似乎有回歸的現象。過去二十年來,隨著專科紛紛升格為科技大學,原本五專學制並沒有消失,但招生人數逐年減少,而且是以護專為主。 不過今年北中南一共有九所科技大學,新設十四個五專科系重新招生,還包含台北工專、雲林工專、高雄工專等三所過去北中南第一志願的五專,甚至祭出百萬獎學金搶學生,光是招生說明會,就吸引許多家長學生的注意。到底相隔二十年,五專為什麼又強勢回歸?是技職教育再度受到重視嗎?
青年世代
主題
技職新面貌-看見需求
教改是近年台灣重要議題。如何讓因為廣開大學之門一度斷裂的技職教育,再次像往年般紮實,重新成為培育人才的搖籃,技職教育的內容能夠真正回應社會需求,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本週開始,獨立特派員推出的技職教育系列報導,將帶您檢視不同國家的技職教育,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新一代技職教育除了學技術,更重視看見社會需求。同時強化溝通和行銷素養,並且讓學制更彈性,來創造學校、學生和社會的多贏。這個禮拜我們要帶您看丹麥和土耳其的足部照顧學程,去看看他們如何細膩的將人們的需求轉化到技職教育的課程及訓練中。
青年世代
主題
技職新面貌-擬真學習
技職教育要教知識和技術,但更重要的是確保讓學生學到態度和能力。這點大家都同意也知道,但要怎麼做到呢?向來善於將現有資源轉變用途的以色列,在科技大學將醫學擬真訓練的方式廣泛使用。 把真實職場的技術、溝通及倫理問題提早讓同學領悟。讓學生不只是拿到文憑或參加國家考試拿到證照而已,而是能有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工作實力。以色列的擬真訓練不是沾醬油式的點到為止,學生畢業前可能經驗十二次以上這種學習方式,效益也相當顯著。
青年世代
主題
技職新面貌-歷事練心
台灣技職體系近年面對不少挑戰,大學過度擴張設校,造成部分學校因為招生困難。 廣開大門,導致現在不少學校面臨經營困境,更重要的是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也無法樂在學習。虛耗教育資源的同時,又讓青年人感到前途茫茫。 和台灣一樣老化少子的荷蘭技職教育也有經營挑戰。不過他們因應局勢逐漸調整,重視知識和技術,更重視與人溝通合作和改善問題的思考素養。 帶您來看,以荷蘭老人護理的技職教育為例,看他們怎麼開拓市場,引導學生具足能力。
青年世代
主題
雙軌行不行
講到德國,工業大大有名。工藝方面像瓷器也執世界牛耳,它還有全球五大快遞之一的DPD,每天在兩百二十多個國家收發140萬件包裹,必須準時到達目的地,成立四十年幾乎零失誤,為什麼?這都歸功他們肯花錢投資人才的培訓,技職生月薪三萬台幣,培訓三年一個人得花費一百八十萬的成本,這就是德國素負盛名的雙軌技職教育。 獨立特派員也參觀了近三百年歷史的德國皇家瓷器,每一件都是純手工打造,從帝國時代就是皇室御用器具,裡頭好幾位設計師彩繪師都從年輕做到老,技巧純熟,老闆不怕員工待得久人事成本增高,反而認為公司經營本來就不該只為賺錢,同時得負社會責任,花三年培訓換得可以工作一輩子的專業員工,是放長線釣大魚最好的投資。回頭想想,為什麼台灣的老闆沒有這樣的遠見?難怪德國人說,很多各國人士來取經,卻總無法學到他們技職教育的精髓。
政治經濟
主題
雙軌行不行
除了買不起房子之外,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還有找不到工作,要不然就是薪水太低,從小唸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結果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產學之間的落差相當嚴重。一個社會除了有白領階級,還得有更多人做藍領工作,當多數人都只想坐辦公室或做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供需就會失衡,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跟台灣觀念完全不同的國家。提到德國工藝,相信大家都會豎起大姆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一片慘澹,但德國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這跟他們的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堅強實力有絕對的關係。 德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推動雙軌制技職教育,年輕人一進高中,老師就協助尋找未來可能投入的職場,企業也可以儘早培育人才,由基層起步,經過日復一日的磨練,長年累積下來的技術是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的重要資產。 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做法跟台灣的建教合作完全不同,他們的學徒跟正職員工一樣領全薪,絕對不會把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工!難怪德國人說,全世界都來向他們取經,但卻極少看到複製成功的國家。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