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孕前帶因者篩檢,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廖怡芬 鄭凱文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如何降低少子化衝擊,讓想生、願意生的人,能有健康寶寶,已經成為現今醫療科技的重要課題。帶領成功大學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的孫孝芳教授,攜手本身也是罕見疾病患者的陳燕麟醫師,希望結合台灣的醫界與學界,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減少罕見疾病家庭的發生率! 父母為帶因者 無家族遺傳史也可能罹患罕病? 喜歡圍繞在媽媽身邊玩耍撒嬌,他是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病友–阿暴,現在國二的他,因為家族沒有遺傳史,大班時才確認罹患了肌肉萎縮症,媽媽坦言,當初也曾經陷入情緒壓力,不能自己。 家人需要堅強面對,病友們更需要經常互相扶持。在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中,陳燕麟不僅是協會的理事長,其實更是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 穿上醫師袍後的陳燕麟,是醫師也是病人,也因此更能體會病人身心的痛。(圖/獨立特派員) 陳燕麟在國二時開始發病,高一確診為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患者後,第一步就是往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去一探究竟,檢測後發現姊姊也有輕微症狀,弟弟是帶因,而妹妹最幸運,完全沒問題。 降低罕病發生率 「孕前帶因者篩檢」是什麼? 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長的孫孝芳教授,攜手陳燕麟醫師,接下來希望能推動「孕前帶因者篩檢」,喚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也降低少子化社會帶來的衝擊。 孫孝芳說:「如果父母親是帶因者的話,他們帶有一個異常的基因,在每一次的懷孕,其實都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生下一個有病的小孩。」 陳燕麟也說:「如果我爸媽在生小孩前有檢驗的話,就會發現,也許真的可以避免掉這件事情。」 因此,孫孝芳教授希望善用最新的精準預防醫學,讓想懷孕的夫妻,藉著簡單的抽血來篩檢,不只能找出許多種隱性遺傳疾病帶因的風險,更能盡量降低罕病家庭的發生率。 目前新生寶寶疾病的檢測時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圖/獨立特派員) 對於已經出生的新生兒篩檢,由國家推動,成效良好;往前推,是已經懷孕的產前檢查,除了健保,現在更有許多自費、非侵入性檢查,只是如果面對具有疾病的寶寶是否引產,對整個家庭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如果再往前推,加強第三階段的孕前帶因者篩檢,事先知道疾病風險,就可以考慮做試管嬰兒,不過都需要自費,而且目前民眾普遍對此意識也不高。 不只希望推廣孕前帶因檢測,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孫孝芳教授團隊的「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利用大數據建構一套人工智慧AI模型,能協助醫師精準預測胚胎植入的成功率,準確度達到92%,讓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提高。 有效提高了最後胚胎植入的成功率,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更顯得至關重要。從事遺傳諮詢有數十年經驗、曾任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的林秀娟醫師就認為,目前優生保健法規定,懷孕24週以前如果發現胎兒有嚴重的重大疾病,或對胎兒未來的發展有疑慮,才能人工流產。如果能在孕前做帶因者篩檢、試管嬰兒胚胎篩選,是目前能有效降低人工流產這種倫理困境的選擇。 面臨社會倫理問題 推廣帶因者篩檢行不行? 孫孝芳教授認為,以長遠的醫療體系預防照護來說,真正應該努力的是加強孕前的帶因者篩檢。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副主任湯硯安說:「科技的進步,我們有了次世代定序的技術,所以一次可以篩檢上百個,甚至上千個基因。只要抽一管血,就可以檢查數十個或是數百種的帶因疾病,我們把它稱為擴展型的帶因篩檢。」 從院所收到檢體之後,就會經過混合和分裝,才能準備開始萃取DNA。(圖/獨立特派員) 以全球來說,近年來像是美國、荷蘭或澳洲,正在評估推廣帶因者篩檢的效益,但專家也提醒,如果推廣普篩,可能也為會碰到社會倫理上的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講座教授林秀娟說:「很多人怕被貼標籤,擔心被篩檢出來,你們家的種不好,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心理壓力。第二個是很多人擔心,我萬一帶什麼病,是不是就沒辦法保險?」 雖然有倫理上的問題,但看見許多罕見疾病家庭所面臨的龐大壓力,許多專家也呼籲政府,將推廣補助孕前帶因者篩檢,列為未來政策方向。想要有效因應台灣少子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與衝擊,透過基因遺傳學,善用日益精進的精準預防醫療科技,往前邁出守護下一代健康的一大步。 黃郁婷/編輯
專欄
肺癌死亡率高,擴大篩檢計畫找出高危險群
為了在早期發現並治療肺癌,今(2023)年3月,桃園市政府啟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特別增加了特定職業族群的篩檢,像是暴露在石棉、鎳的工作環境,或是在空汙、油煙環境的工作者,都可以免費篩檢。今年預計篩檢2萬5千人,將是台灣最大規模的篩檢和研究計畫。 肺癌死亡率高 低劑量電腦斷層助早期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肺癌是十大癌症中的三冠王,醫療支出和死亡率最高,末期才發現的比例也最高。超過5成的患者,被診斷時已經處於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1成,而第1期肺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顯示早期發現、治療是肺癌防治的重點。 近年來,許多人都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發現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篩檢到0.1公分的病灶,國際實證為早期篩檢肺癌的最佳工具,而在X光片上卻看不到任何異狀。 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昱棋解釋,胸部X光片有四大死角,包含雙側肺尖、氣管,還有心臟的後方,因為會被心臟擋住,再來是兩邊橫膈膜的下方,因為肺部會延伸到橫膈膜的後方。所以在這些位置,可能無法找到早期肺癌病灶。 2022年衛福部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類族群,一是重度吸菸者,二是具有肺癌家族史者,每兩年可免費進行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圖/獨立特派員) 桃園肺癌篩檢計畫擴大 特定職業族群可免費檢查 早期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然而根據國健署資料,1990年至今,台灣吸菸人口下降6成,但罹患肺癌的人數卻增加了4倍。尤其女性肺癌患者中,高達9成沒有吸菸史。 今年3月,桃園市啟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對象擴及四大族群。除了吸菸和疾病家族史之外,新增兩類對象,一是在石棉等特定環境下工作者,二是在空汙和油煙環境工作者,例如工業區、觀光夜市、環保外勤、廟宇等。這是台灣首次針對職業暴露所進行的篩檢研究。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認為,第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地找到高危險群,然後評估高危險群對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接受力。第二步才是看這樣的接受力,能否發現比較早期的肺癌。 設籍桃園市的民眾,可以到衛生局網站預約登記,只要符合上述條件,經過人員審核,即可完成登記。截至5月1日,已經有超過8000位民眾預約成功。工業區從業人員預約情況相當踴躍,也喚起民眾的健康意識。 在工業區工作超過10年的張先生,屬於第4類空汙和油煙環境工作者,符合免費篩檢的資格。張先生表示,他的工作會產生化學粉塵,容易吸入人體,做個肺部篩檢,感覺比較安心。 桃園市政府預計第一年篩檢2萬5千人,這麼大規模的篩檢計畫,不只是取得台灣本土數據,更針對職業別篩檢,找出高危險群。 環保局的外勤人員容易吸入粉塵,也屬於擴大篩檢對象。(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最大規模篩檢計畫 協助未來醫療政策擬定 桃園市的篩檢計畫,不只做檢查,也包含後續的追蹤工作。中壢長榮醫院放射師李豪蘋說明,他們會看患者回診後,醫生評估他需要追蹤多久,或者需要進行確診、轉出,再進去系統中確認,患者去哪一家醫院。 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優點可以篩檢出很小的病灶,也因為相當敏感,可能造成過度醫療的情況。中壢長榮醫院胸腔科暨醫療部主任醫師蔡富聰表示,根據臨床的研究資料,其實9成以上結節都是良性的。但是很多個案總是容不下一個小結節,花費很多時間及精力到處看醫生。 此外,一次檢查至少上百張影像,相當耗時耗力。因此,除了檢查費用外,市政府也補助醫院設置AI輔助軟體。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就提到,預算大概1億5千萬,其中2、3千萬就是補助醫院,讓醫院願意採用人工智慧,輔助篩檢。 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是台灣第一次進行的大規模篩檢和研究,對台灣公共衛生以及肺癌防治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不但將擁有台灣本土的數據資料,也可作為未來醫療決策的參考。 (※婁雅君 鄭凱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