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簡靜惠文化播種半世紀,致力推廣台灣閱讀活動!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在台北,洪建全基金會為大眾舉辦讀書會,歷時三十年,持續不懈、聚集人群,透過閱讀與世界連結,幕後推手就是七○年代台灣十大企業家之一洪建全先生的長媳簡靜惠。而不只民間推廣閱讀,文化部也推動創新書市、市集,一起來深入了解,官方與民間如何推廣閱讀。 講者「比武過招」愛書人齊聚分享經典書目 求知若渴的人們相聚於週五夜晚的「敏隆講堂」,室內一張張課桌椅早已坐滿。 坐在台下聆聽的作家焦元溥表示,他喜歡這種演講是因為敏隆講堂找到非常好的策劃人–詹偉雄,身為演講者,就會知道自己需要全力以赴。這類型的演講,像是一場比武大會,同一個題目,大家從不同角度切入。 台上資料豐富,侃侃而談;台下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社會觀察家詹偉雄擔任策劃,邀請10位名家共讀經典小說,也擔任第一講的講者。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分享,她很佩服詹偉雄講《燈塔行》,怎麼有人讀得那麼細。還有最近聽他講《安娜‧卡列尼娜》跟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她坦言自己很喜歡村上春樹,但仍不禁讚嘆,詹偉雄的分享內容怎麼那麼豐富、看到的切入點那麼多! 身為台灣松下電器創辦人洪建全的長媳,當年新婚的簡靜惠很快就發現關心社會教育、文化是她一生志業所在。 簡靜惠回憶當時,夫家認為取之於社會、回饋社會,她的公公洪建全很有這個觀念。因此她提議何不來成立一個基金會,可以把對社會關懷的心,好好地實踐。 投身社會教育推廣50年。3年前退休、交棒的簡靜惠,去年小中風,認真休養、復健,重出江湖受訪,只因推廣閱讀。(圖/獨立特派員) 藝術家的啟蒙地之一 名導演李安也曾到訪! 簡靜惠以1971年創立的基金會為平台,以非營利組織的本質,積極回應時代所需,影響了各領域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洪建全基金會研發長曾文娟透露,早期李安、李宗盛都會來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曾經借用那邊的場地、機器來聽音樂。 支持台灣眾多文化活動,也自己辦雜誌,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開啟了文學評論的先聲。爾後,1995年成立敏隆講堂,對大眾舉辦一系列免費名家講座,推動人文通識教育,也紀念早逝的丈夫洪敏隆。簡靜惠把丈夫留下的遺產,大半捐給基金會,讓基金會運作源遠流長,不受募款壓力影響,不受單一企業贊助,限制走向。 當年拉風時髦的家電,頻繁在台灣第一本書評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支持運作。(圖/獨立特派員) 深化大眾閱讀習慣 公部門如何挹注資源支持? 有人說網路是閱讀的殺手,但網路也提供多種便利,可以開闊地看待閱讀的載體、空間與取得書籍的管道。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觀察,進圖書館閱讀的人還是很多,印象中有一億多人次進入圖書館,紙本書、電子書的閱讀量也都持續成長。而文化部這幾年推出創新書市,也一直在鼓勵創作,或是鼓勵閱讀。 文化部自2013年起,為了創造大眾與實體書店相遇的機會,提升閱讀的習慣,獎勵實體書店串聯,辦理創新書市計畫。 楊婷媜司長表示,今年文化部主要是增加了實體書店推廣活動的經費,希望實體書店可以成為地方的微型文化中心。微型文化中心可以辦任何與閱讀有關的活動,成為人潮聚集的地方。因為文化中心不見得每一個地方都有,可是小型的、有特色的書店,是在地都可以去做的。 有人說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在這個時代閱讀,不需拘泥於傳統的讀書。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認為,大眾潛在的觀念裡,把閱讀跟讀書弄得太嚴肅了。閱讀的層面不需要侷限於教室裡、書本裡,他希望把閱讀當做是對人生的學習,來擴大它。 閱讀社群與同溫層是推動閱讀活動最大的力量,民間與官方齊力播下文化種子,希望更多人主動翻開一本書,展開屬於自己在字裡行間的豐富旅程。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書市經營不易,愛書人仍齊聚分享閱讀美好!
鄭淑文 劉建邦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的出版現況嚴峻,有人認為紙本書已屆臨黃昏末日,但還是有一群人致力於推動閱讀的樂趣。資深文化人詹宏志從2021年起,就持續為愛書人創造對話的空間,在台中的中央書局舉辦讀書會,邀請各領域名家為讀者說書,不只帶動閱讀風氣,也讓許多經典書籍重返暢銷作品之列。 愛書人齊聚中央書局 參與週三讀書會 每週三晚上,入夜的台中老城區,有一個發光的閱讀所在,愛書人齊聚一堂,用90分鐘深入剖析經典文本。黃金講師陣容涵蓋各式範疇,經歷大疫之年,實體讀書活動擴及線上直播,虛實並進之外,還成為跨年盛會,用閱讀迎接新年。 讀書會的跨年活動,由十位愛書人四個小時接力上台,分享自己與推薦書的相遇,引導讀者打開閱讀的框架。(圖/獨立特派員) 這場歲末的盛會緣起於2021年資深文化人詹宏志發起的《週三讀書會》,當初會舉辦這樣的活動,其實是為了「中央書局」。從小喜愛閱讀的詹宏志,從南投來到台中唸書,1927年創立的中央書局,是他年少流連忘返的啟蒙之地,不僅提供大量書籍,也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演講。 詹宏志說:「現代的生活環境,人和書店的關係沒有像我小時候那麼緊密了。也許需要更主動創造一些活動來提醒大家,書局它還在我們生活周邊。」 文化人詹宏志打頭陣 各領域名家共襄盛舉 身為作家及廣播人的馬世芳,談到參與讀書會的經驗,他說:「這是一個滿大膽的實驗,跨年場找大家輪流來講,一個人講一本書,我覺得閱讀這件事情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週三讀書會》是讀書人的盛事,邀請了眾多名家共襄盛舉。(圖/獨立特派員) 同時身為古典音樂評論者、廣播主持人、作家的焦元溥,也是講者之一,他說:「因為要講給別人聽,有些時候是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答,解答的過程中,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如果自己找到解答的時候,那個快樂是遠遠勝過其他事情。」 資深文化人詹宏志說:「講者的各種背景跟他們對某些議題的關注,共同把這個讀書會的面向變得更廣,也引起更多不同人的興趣。台灣是一個非常豐富、臥虎藏龍的地方,要找好的講者,當然是要花點力氣說服他們出來。」 能夠號召各領域專家投入、參與,是因為詹宏志自己打頭陣,以12本經典小說,擔任12場的導讀人。而出版人葉美瑤,則是後續行動的關鍵推手。他說:「講者要能閱讀、能說,所以難度在這裡。而且就算百中選一挑出了這些厲害的人,他還要克服種種困難,每個禮拜三到台中來」 週三讀書會除了講座,還有作家晚餐,招牌菜是詹宏志復刻「宣一宴」的紅燒牛肉,用閱讀與美味安定身心。(圖/獨立特派員)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讀書會帶動閱讀風氣 詹宏志重返年少時啟蒙他的書店,親力親為帶領讀者閱讀,近百年的老書店有了新生命,讀者也有了依歸。醫師賴永章的診所,每週三下午起休診,他與妻子鄭嘉珮相偕前來,樂此不疲。他們表示,很希望能夠藉由參加讀書會,多讀一點書,也多認識一些人。 現代生活高速運轉,閱讀經典並不輕鬆,讀者楊士賢連續參與四年,告訴我們他堅持下來的原因。他說:「這個讀書會各個講者都很厲害,而且因為週三讀書會已經是一個品牌,每位講者有良性競爭,知道不能講得太差,所以受惠的就是來參加讀書會的同學們。」 讀書會帶動閱讀風氣,也對困頓的書市,產生推波助瀾之效。用心閱讀,與眾人分享,有更多人讀,就是書的機會。詹宏志說:「很多次我們講到的書,要不是台灣還沒有出版,或者是已經絕版了,可是講完之後,這些書都復活了、重新回來。」 三年累積超過百場,不少舊書重返暢銷作品之列,觀察今年2月的國際書展,閱讀風氣亦有顯著提升。Openbook閱讀誌理事長莫昭平說:「台北國際書展的熱絡程度讓他非常的振奮,顯示這個社會的確是有愛書人的,我們要做的是鞏固並且擴大這個基本盤。」他也表示,現在早已不是大眾閱讀的時代,而是分眾和小眾的閱讀時代,只要抓到目標讀者,就是成功了。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主要基礎,帶著我們前往難以到達的時空,置身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台灣一年出版書籍有三萬種,出版的美好自由,透過讀書會這個自柏拉圖、孔子以降的古老分享形式,也許小眾,但有極大的影響力。
專欄
泰國政府力推,文創產業成發展重點!
泰國電影和電視劇這幾年在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並喜愛泰國影視作品。除了泰劇之外,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也相當受矚目,迷人的泰式料理更是紅遍全世界。這些發展的背後來自於泰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運用豐富的文化,創造獨特的美學魅力,帶起國家競爭力。 泰國政府大力推廣 泰劇掀起風潮 2003年,泰國為振興經濟,選定文創當成驅動經濟的火車頭。泰國政府將創意經濟列為國家發展優先項目,分為文化遺產、藝術、媒體與創意,甚至設立了經濟創意部門,來發展泰國創意產業的所有元素。 泰國政府去年還成立國家軟實力戰略委員會,要大力推動包含節慶、觀光、美食、影視、時尚設計等十一項重要軟實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努力讓企業能夠相互連接,讓這些文創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獲取資金、取得專業和知識,並能與產業鏈對接,最後一個部分是如何進入市場。」 以電影而言,政府除了積極推動國片、健全完整的產業生態鏈,並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至泰國拍片以及從事後製工作。逼真的虛擬場景、專業製作、虛擬攝影棚,顛覆傳統製片手法。然而不光專業科技,繼日劇、韓劇,近幾年泰劇在亞洲也掀起風潮,除了同樣有俊男美女,泰劇強烈的戲劇風格,讓許多劇迷大開眼界。 泰國公共電視副總經理索米奧斯 基塔拉姆庫爾說:「可能有兩個重要的要素,第一是泰國影視或泰國連續劇,它具有泰國文化的特點,這反映了泰國式的思維方式,也展現了亞洲式思維的一面。第二是我認為泰國影片,通常最受歡迎的泰劇是反映泰國文化和遺產的作品,不論是飲食、表演藝術、民間藝術甚至各種學術藝術,這些具有泰國特色,我們稱之為泰國的軟實力。」 泰劇異軍突起,除了劇情重口味,擁有多元文化是泰劇最大特色。泰國包容性強不僅表現在作品風格,泰國人的溫和、好相處、學習力強,也是造就其嶄露頭角的主要因素。 獨一無二的泰式美學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 精緻、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近幾年在國際備受矚目,也令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而其大放異采的背後源自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有各種不同平台,例如我們透過舉辦設計週等活動來推動戰略性發展。這是一種可以快速取得合作共贏的捷徑,因為我們能夠連結不同人的各種知識,並將它測試以及實際應用。在過去的3年中,我們估計從舉辦展覽活動中,產生的經濟影響約為300億泰銖。」 金碧輝煌的佛寺與皇宮,充滿活力、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泰國文創來自生活,擅長運用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創造獨一無二、高識別度的泰式美學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設計師艾克 通巴塞說:「對我來說,時尚是使人有一種新的風格,穿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會與人有所不同,它描述了每個人穿著不同服飾所散發出的個性。」 前衛、誇張的造型設計,利用矽膠製成各式華麗圖案,顛覆傳統對珠寶的定義。設計師艾克喜歡用生活中的材料做設計,因為他認為珠寶最重要是展現個性。(圖/獨立特派員) 泰式料理紅遍 政府積極宣傳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美味的泰國料理也是泰國政府大力推廣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認為泰國料理在口味的獨特性上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它的風味獨特,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泰國料理能在全球市場獲得品質的肯定。我們要從掌握生態系統開始,從食材來源以及種植方式,我們都在努力掌控品質、確保好的口味。」 泰國觀光盛行,很多餐廳都有烹飪體驗課程,學員早上跟著廚師上市場採買,再回餐廳感受自己動手做料理的樂趣。不僅如此,政府也經常邀請名廚擔任美食大使,到世界各國宣傳推廣泰國菜。 泰國餐廳主廚諾羅·索梅妮說:「我受泰國政府的邀請,跑遍全球將近一半的國家去旅行,感謝他們推廣泰國美食,如同他們一直所做的,泰國旅遊局、國際貿易促進局、外交部都在推廣泰國美食,這就是泰國美食為什麼現在這麼有名。」 泰國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形塑自己的風格與價值,經多年發展,泰國展現超強軟實力備受矚目,也打造出自己的東方美學。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泰國將文創融入都市設計,帶動觀光發展!
1997年的亞洲曾爆發金融危機,當時泰國一度瀕臨破產,之後泰國前總理他信上台,決心要發展觀光和文創產業帶領泰國擺脫經濟困境。而現在,泰國時尚設計已經在國際嶄露頭角,文化創意融入都市設計與生活,將曼谷一步步推向全球化舞台。泰國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泰國怎麼做到的? 2019年,曼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設計創意城市。泰國透過文創推升國家的競爭力,而觀光產業更是驚人,每年約有三、四千萬名觀光客,位居世界旅遊排名前十大,觀光收入占GDP20%。值得注意的是,泰國的文創和觀光和台灣發展的方式不同,他們擅長以在地文化和生活經驗,帶給人們不同體驗。 泰國之所以能以觀光聞名,就在他們能為每位遊客創造絕無僅有的旅遊體驗。這間特別的泰國商場,它的外觀就是泰國傳統「水燈」文化的設計,藉由這間商場帶動周邊發展,也是這個水燈設計所象徵的意義。 不只外觀,商場的規劃設計也別具特色。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李致德說:「他們將泰國傳統的水上市場整個搬到室內,有點像是地區創生的方式,因為昭披耶河西岸,周邊本來就是一些小吃攤販,賣一些零售的,它在這邊開發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以去了,所以就把它收到水上市場裡面。」 這座特別的商場不僅把傳統水上市場搬進室內,也讓具有地方特色、文創屬性的小吃商品進駐,隨時都可以來觀光採買。(圖/獨立特派員) 想了解泰國文創?台灣人成立新媒體整合產業資訊! 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陳韋如、李致德,這對夫妻在泰國從事網路媒體,對泰國觀光及文創產業有深入觀察,他們認為泰國文化創意蓬勃發展,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 李致德說:「泰國的一些商場或者是民間的機構,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計畫,像商場可能設一些特別店,把這些文創商品拉進來、辦一些市集。他們也很樂意找一些文創或者是藝術工作者,把他們的產品落實在自己的企業文化價值上面。」 李致德在台灣原本是位軟體工程師,被公司外派至泰國拓展業務,期間他發覺雖然台灣和泰國經貿往來頻繁,但卻不了解彼此文化,於是他決定創業,在泰國成立華文新媒體,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泰國。李致德說:「我們承接的內容,是把文創產業的資訊帶給華人讀者,大家想要看、想要了解泰國文創,我們的流量就會起來。」 提供年輕藝術家舞台!藝術如何走進生活? 而另一位同樣也來自台灣的鄭紹敏,他則是透過文化藝術,將一間原本沒落的古董商場改頭換面,打造成一處展演不斷、非常受年輕人喜愛的藝文中心。鄭紹敏在藝文中心經常舉辦免費展演和音樂會,他認為生活的藝術可以培養,結合古董拍賣、藝廊及購物商場,藉由氛圍以及空間營造,將藝術帶進一般人生活。 為了給年輕畫家展出機會,藝文中心還免費提供空間給他們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古董藝文中心常務董事鄭紹敏說:「其實我覺得最驕傲的,就是這附近現在開了很多的畫廊。文創其實可以帶動地方的繁榮,讓年輕人、大眾可以進來這邊享受。」 文化創意融入生活 累積泰國軟實力 在泰國北部清萊一處稻田出現三隻可愛貓咪的圖案,這可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結合農業、科技與藝術,利用泰國農業大學所培育的彩虹米,再透過衛星定位所栽種出的成果。 泰國農夫凱克漢說:「以前稻米主要被認為是消費的東西,但現在其他作物,譬如花卉或彩色蔬菜的特色,也可以應用到水稻上,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同時發展旅遊業和農業。」 準確定位秧苗,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稻植株會逐漸改變顏色,最後到了收穫階段,稻草的顏色將與原先設定的草圖顏色相近。(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建築設計師庫爾蒂達 宋基蒂帕迪認為,唯有融入在地文化與生活經驗,才能彰顯文創的魅力。他說:「我們要做什麼建築出來,就要先看一下周圍有什麼元素,有什麼歷史也要考慮,包括有什麼材料跟當地的材料。」 建築設計師浪漫的裝置藝術,在觀海平台利用簡單的魚線融入巧思,以不同高度的鋼板作主材料,去感受光影的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人天性樂觀,特殊文化與創意並非是為商業,而是在生活。泰國的經濟實力儘管不如台灣,但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的確有許多地方值得台灣借鏡。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工藝作品背後故事,一探職人的異想世界
藝術的花苞正在綻放,不同世代的工藝職人創作各具特色,有80年製作花燈資歷的燈藝師蕭在淦,匠心獨具的作品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獲獎無數;年輕陶藝家林時植則以陶土、木頭、金屬鐵件等複合媒材,碰撞出富有創意的成品。 國寶級燈藝師匠心獨具 蕭在淦的花燈人生 「功夫就是,別人在糊的時候,骨幹像鳥籠一樣,方方正正;我的作品看不到骨幹。」蕭在淦是國寶級的燈藝師,花燈從未離開他的生活。 蕭在淦不曾拜師學藝,學生時代接觸花燈時,就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回憶,附近會這項工藝的人很多,而他平常看別人操作,馬上就學得起來;學校的勞作,他看了之後馬上可以學會一半。 17歲那年,蕭在淦被日本政府徵召到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接受飛機維修員的訓練,當時他以為要去讀書。蕭在淦提到,去2年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台灣很熱鬧,四處都在張燈結綵、演戲。我會糊花燈,人家叫我做,我就做。」 蕭在淦也分享,如果只幫宮廟做花燈,其實賺不到什麼錢,因為初一、十五才有。後來兼做百貨生意,從化妝品到皮包,什麼都賣。 蕭在淦已經97歲,仍不停創作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花燈要與眾不同,功夫都藏在細節裡,做花燈之前,他不預先構圖,但是造型與圖案早在他的腦海中,每一個作品都慢工出細活。匠心獨具的創作,更讓他在1991到1993年,連續3年拿下新竹都城隍廟花燈競賽首獎。 蕭在淦不只是精通傳統手藝,還會與時俱進。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林時植說道,「不要看他年紀大,他的腦袋非常的清晰,以他這個年紀來說,竟然還有做一些突破。」 龍、鳳、麒麟是廟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也是蕭在淦重要的代表作,尤其是龍,經過他的巧手之後有著千變萬化的造型;現在他更打造出孔雀花燈,更是維妙維肖。 蕭在淦打造的孔雀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結合陶、木、金屬媒材 新一代工藝家林時植創意無限 林時植是新竹市年輕的工藝師,也擔任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2010年獲得「台灣工藝之家」的頭銜。他的作品有陶土、木頭與鐵件,3個重要的創作元素。 林時植說明,「使用鐵件,是因為創作空間本來是爸爸的鐵工廠,是我最早期創作時很重要的素材,所以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常常會有陶、金屬跟木頭的複合媒材。」 2000年是林時植的創作起點,他為自己訂下一個5年停損點,開始放手一搏,「那時候是在摸索的階段,大概第3年、第4年開始,有一個叫《找自己》的系列,這也是讓我決定要以『陶』來當終身志業的起點。」 《找自己》系列不只拿到台南「南灜獎」首獎,2004年完成的孕三態作品,被法國一位私人收藏家典藏,還有阿根廷馬賽克美術館收藏他的《歲月之歌》。林時植介紹,《歲月》系列是以磚塊來成形,因為自己成家了,聯想到成家之後,會希望有一個家庭,並有個堡壘來守護,堡壘就是用磚塊去堆疊。 陶藝開啟林時植的工藝家之路。(圖/獨立特派員) 接下來的《異域》系列,則是針對環境的控訴。林時植解釋,很多孩子都面臨環境賀爾蒙、空氣汙染等相同的問題,他便以此做為發想起點。這個系列是由陶、鐵及電路板組成的創作,林時植還特地去回收場收集廢棄金屬來完成。 現今林時植正在打造的是《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也是他的第4階段創作,源於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希望可以回溯到純真時期,用雙眼看到的美麗新世界。 林時植說明創作理念:「它是一個小女孩,但其實並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延續下來,機器人AI的產物。我希望在未來的世界,由AI來守護我們這顆地球。我認為我來這個地球上,有一個使命必須要去完成,這也是我在創作到十幾年之後,突然間有這個體認。」 林時植《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之一。(圖/獨立特派員) 他們一位是台灣工藝之家,新竹市最資深的國寶級燈藝師;一位是年輕的創作者,兩人年紀相差兩個世代,卻在各自專業領域上不斷超越自己,創作源源不絕,走在工藝道路的腳步永不停止。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有望翻轉主流演藝圈?一窺台灣地下偶像文化
地下偶像發源自日本動漫,相對於主流偶像,他們背後沒有大經紀公司支持、沒有完美形象,依賴粉絲陪伴一起成長。原本許多台灣粉絲會去日本追地下偶像,但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轉而關注國內的地下偶像,使得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間百花齊放。 下偶像風潮席捲台灣 直擊特殊粉絲文化! 地下偶像最經典代表,是日本2005年問世的AKB48。而地下偶像的風潮,如今延燒到台灣。 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釋,「地下」兩字,其實跟地下樂團的含意是很像的,就是一群人在沒有商業的支持下,組成的偶像團體,所以叫「地下偶像」。 地下偶像文化中,有個表達鼓舞偶像的特殊模式,就是粉絲的呼叫應援。地下偶像經紀人火火說明,最早有此文化時,粉絲喊的東西也沒有意義,其實只是把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精神、很有趣的詞,湊在一起。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被粉絲暱稱為蕉蕉,是位富有舞台魅力的表演者,很快就能把氣氛炒熱,熱到最高點時,有的粉絲甚至會被扛起來。蕉蕉解釋,這被稱為「起飛」。喜歡隨興表演的他,甚至會走下舞台和粉絲同樂。 蕉蕉說:「我是比較皮的表演者,我會跳下去跟大家一起玩,我很喜歡大家享受當下的那種演出方式。我不是單純的表演者,他們也不是普通的觀眾,是我們一起在完成這首歌。」 其實地下偶像不像一般的偶像,有大量資金做後盾,所以大多有正職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但蕉蕉因為太喜歡這個舞台,不顧爸媽反對,毅然投入全部心力,當個全職的地下偶像。蕉蕉也坦言,剛出道時非常害怕,尤其是領錢時,總會想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與「起飛」的粉絲互動。(圖/獨立特派員) 「就像看著朋友一樣」 地下偶像主打親近成特色 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經常離觀眾非常近,這種小劇場式的演出也是地下偶像的一大特色。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析,粉絲可以非常近距離看到表演,感動程度會差很多。就算他表演得不完美,但就好像是看著一個身邊的人,可能是你的鄰居、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同學。 地下偶像給粉絲的親近性,除了表演,還有表演之外的物販時間,彼此可以直接交流。「物販」指粉絲掏腰包,購買偶像的周邊商品。透過物販,地下偶像和粉絲之間,可以產生比一般偶像更強的連結。 羅禾淋觀察,物販時間有握手機會,粉絲跟偶像就可以近距離的聊天寒暄,偶像也很需要支持者,直接幫他們加油打氣,所以其實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地下偶像Neko認為,地下偶像跟一般偶像不一樣的地方,應該是距離感。因為以一般的地上偶像來講,其實要見到他們的機會不多。粉絲在物販時間來找他們時,就可以跟粉絲聊聊對今天演出有什麼想法,或是偶爾會交流一下。 而物販的收入,是地下偶像重要的資金來源。地下偶像經紀人小布表示,地下偶像沒有大型的經紀公司營運,所以絕大部分都是大家一面在演出,一面營運。需要做自己原創的周邊商品來販售,增加粉絲的黏著度。 地下偶像DeDe在物販時間,一邊為粉絲簽名一邊和對方聊天。(圖/獨立特派員) 起源於女僕咖啡廳 地下偶像可望翻轉主流文化? 女僕咖啡廳是地下偶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除了提供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有些地下偶像在出道前,也曾在女僕咖啡廳服務,對動漫文化耳濡目染。女僕咖啡廳主打陪伴,會有服務生打扮成動漫中常見的女僕模樣,來和消費者互動。 為了吸引更多客人到店內消費,女僕咖啡館開始有了唱歌跳舞的表演。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說明,一開始女僕表演都是跳一些翻唱曲、動漫曲,但是慢慢地專業化,也開始製作自創曲,所以才從女僕咖啡廳,逐漸發展出地下偶像的文化。 女僕咖啡廳內的「女僕」和顧客合照。(圖/獨立特派員) 地下偶像文化在台灣目前仍然很小眾,然而,由於疫情緣故,不便於台灣觀眾追日本偶像,導致台灣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蓬勃發展,逐漸形成風潮。 羅禾淋分析,台灣很適合發展地下偶像,因為台灣的動漫迷多,他們也已經非常了解日本動漫偶像的生態,所以他們的接受度高,不會排斥這個領域及環境。 他也表示,前幾年剛好是獨立樂團反攻主流的那一年,台灣已經經歷過,所以如果把地下樂團跟獨立樂團套用到地下偶像,一定也會迎接一個反轉。 台灣地下偶像真會有逆襲主流演藝圈的那一天嗎?源自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能不能本土化,開展出獨特的樣貌?未來就讓我們繼續陪伴地下偶像們,一起拭目以待。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