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缺工浪潮來襲,台日韓爭搶越南移工!【獨立特派員】
蘇玲瑤 黃素娥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越南河內的人力仲介產業現場,上演的跨國勞動力爭奪戰。台灣從2000年開始引進越南勞工,人口老化讓台灣很多行業人力缺口越趨嚴重,日本、韓國同樣面臨缺工困境,這一兩年,日韓頻頻祭出不少新政策,要延攬包括越南移工在內的海外勞工。面對這股隱約浮現的搶工潮,台灣還有優勢嗎?懷抱出國打工夢 人力公司開班授課 傍晚時分,剛上完課的學員,陸續走出仲介公司大門。這裡是紙橋區,是越南河內相當有名的勞務街,短短的六百公尺街上,聚集了一百多家的仲介公司。 越南是亞洲移工輸出大國,台灣是主要市場之一。河內這一帶的仲介,負責從越南各地,召募想出國工作的勞工,稍具規模的公司,平均每年派送5、6百人到台灣,光是去年,總數就有5.8萬。 下課的運動時間,是學員難得的休閒時刻。越南勞工來台前,得先在這受訓兩個月,學習中文也先熟悉台灣文化。原本大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但最近因為缺工嚴重,越來越多已經工作一、二十年的資深勞工,也準備到台灣擔任中高階技術人員。 台灣不再是首選?日本境內越南移工人數創新高越南政府從1999年開始,輸出勞力到東亞國家,原本台灣一直是越南移工的首選,但2018年,日本的越南移工人數開始超越台灣,而且逐年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去年日本境內的越南移工創下新高,逼近52萬大關,人數超過台灣的兩倍。人口老化帶來巨大的勞動力缺口。日本從1993年開始,透過從海外招募「技能實習生」來填補短缺的人力。設在越南勞動部大樓內的NGO組織IM JAPAN,就是日本在當地負責招募勞工的單位。只不過,三十年過去,在多國爭搶外籍勞工的競爭下,也不得不改變策略。今年六月,日本國會剛通過一項「育成就勞」法案,這項預計在2027年實施的新制度,讓取得一定技能水準的移工,工作1到2年後能夠自由更換雇主,還可以無限期延續簽證、留在日本,家人也可申請依親居留。日本政府極力想留住外來的勞動力,而鄰近的韓國同樣也要搶工。為了舒緩農業缺工問題,韓國政府今年增加開放給留學生家屬六個月的短期工作簽證,讓他們可以到韓國探親、兼作季節性打工。種種政策誘因,加上比起台灣,韓國薪水高,還有韓劇、韓流助長,不少仲介都說,越來越多越南人想去韓國打工。不過,對於多數想要快點出國的越南勞工來說,台灣還是有吸引力。不需要先受訓半年,也不用先通過語言考試,比起日韓,到台灣工作除了門檻相對低,還有一大誘因,就是打黑工機會多。移工為什麼逃跑?台灣如何留下勞動力?去年,台灣逃逸移工人數創下新高,超過8.6萬,其中的5.4萬是越南籍,綿密的同鄉網絡是原因之一。過高的失聯比例,不只台灣政府傷腦筋,越南仲介也害怕。台灣的移工團體認為是仲介費太高,不過曾經在台灣逃跑長達14年的前移工草雲,看法卻不同,她說:「現在仲介公司大部分都很少給他們學中文,有人飛去台灣了,問什麼都不懂。」6年前,草雲回到河內,成立了一家人力公司。由於過去在台灣逃跑期間,她默默幫過不少越南移工,在同鄉中頗有人氣。從逃逸移工變身為人力仲介,最能體會在他鄉打拼的困境,現在的她,除了幫台灣安養院、仲介看護工,也隔海和台灣民間團體合作,希望為移工爭取離台前能夠領到勞保退休金。除了得忍受異鄉生活的不便,讓越南移工覺得來台受苦的還有高額的仲介費,四千到五千美金,是一般的公訂價,這其中扣除掉辦理文件簽證等行政規費,以及培訓、機票等雜支,80%以上的款項都是付給越南和台灣兩邊仲介的服務費。台灣想要留才的關鍵就是刪除仲介費,不需付仲介費的直聘模式,其實在台灣已經設置將近16年,但勞動部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多數的雇主為了方便,寧可靠仲介找移工。日本招募海外技能實習生,在當地都設有像IM JAPAN這類的對接機構,而韓國從2004年起,全面採用國對國的「聘僱許可制」後,也在各個移工來源國設置據點,直接挑選、訓練移工,排除仲介介入。從日韓的經驗來看,直聘要能運作,在來源國設立專責機構來對接雇主與移工成了關鍵。台灣想要留下足夠的勞動力,也得締造出相對友善的勞動條件。
專欄
台積電布局全球,德國設廠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造成全球晶片荒,各國都希望積極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 台積電新廠預計落腳德勒斯登 當地投資環境如何?  巴洛克式皇宮矗立在易北河畔,還有歌劇院、聖母教堂,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勒斯登,曾經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集文化藝術、戶外生活於一身,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而距離這城鎮中心20分鐘的機場工業園區,即將迎來台積電的新工廠。 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全名是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台積電持股七成,博世、英飛凌及恩智浦半導體,分別占股一成,而這三家公司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Oliver Seiler解釋,這是台積電與客戶共同投資的項目。這些客戶向汽車業供應台積電生產的晶片,因此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認為這是重要的一步,但這可能只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預期市場會進一步成長。 德勒斯登的電子業,組成產業公會準備打團體戰,不過要打造歐洲的矽谷,還得破除語言障礙。 薩克森矽谷執行長Frank Bösenberg坦言,這裡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溝通還是需要翻譯,或有些事情還是需要用德語完成。作為薩克森矽谷,公會已經向政府當局提出了這項要求,政府也必須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薩克森州除了有歷史文化,BMW、福斯、保時捷都在這裡設廠。(圖/獨立特派員) 缺工、廢水處理亟待解決 該如何因應? 最近台積電要來德勒斯登設廠的消息,也引起廠區附近居民議論紛紛。 德勒斯登居民表示,有工作機會很好,進步也很好,但德勒斯登人民感到害怕,供水和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壞。 薩克森州策略投資代表Dirk Diedrichs表示,德勒斯登市議會現在正在討論一個很大的投資計畫,大約6億歐元,關於未來幾年的廢水投資。未來將從易北河取水,透過新建的運河和管線,將水輸送到德勒斯登北部。 除了台積電設新廠,博世、英飛凌、格羅方德也都有擴廠計畫,工業用地搶手;市區住宅目前三房六百多萬的水準,也可能水漲船高,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工。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認為,目前這裡已經有格羅方德、英飛凌、博世,未來很有可能會缺工,希望政治能以某種方式,幫助更多的人來到德勒斯登。 德國是全球汽車生產重鎮,疫情期間飽受車用晶片短缺之苦,在歐盟通過晶片法後,率先宣布補貼台積電五十億歐元,來德國設廠。 各國工作文化不同 企業如何管理? 工業區隨處可見的徵人廣告,正告示著德勒斯登人才的隱憂。而面對人才危機,鄰近的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已經開始動作。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技術移轉與國際化負責人Ronald Tetzlaff表示,校方計畫在明年三月初將學生送去台灣,他們將在大學裡上課,一直到明年六月,之後前往台積電,進行為期八週的實務訓練。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最大的工科大學之一,跟業界接軌的無塵室、研究設備,吸引來自各國的學生。目前與台灣合作的對象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在洽談中。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學生Niklas Weber認為,在學位學習期間,發現了更多關於積體電路、電路設計和半導體的知識。對他來說,台灣是半導體生產的領導者,如果想去一個地方了解這些知識,台灣就是該去的地方。 但台積電工程師三班制、週末需要輪班,也常常必須加班的工作文化,在德國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坦言,德國工人必須了解台灣的工作文化,但台灣台灣管理階層也需要從這裡了解工作文化,這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如何克服缺水、缺電、缺工問題?又如何調整符合當地文化的管理模式?而當人事成本增加時,又該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台積電德國設廠,挑戰正要開始。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日本古都鎌倉,觀光與文化保存的兩難
一個城市經營及規劃的方向除了建設與發展,是否也有其他可能及選擇?日本神奈川縣的鎌倉市,是日本三大古都之一。在這座轉角就能遇見古蹟的小城市,人口只有約十七萬人,卻能藉著豐富的人文及自然景觀,每年吸引超過兩千萬的觀光人次!鎌倉,是如何以「保存」的思維經營城市? 鎌倉古都 如何以「保存」的思維經營城市? 日本神奈川縣的鎌倉市,距離東京只有一個小時車程,與關西的奈良、京都並列日本三大古都。 11世紀末,鎌倉是鎌倉幕府的首都,因此保留了相當多鎌倉幕府時期的寺院及古蹟;同時因為靠近湘南海岸,在昭和時期吸引許多文人、藝術家以及富裕階層前往,為日本西化過程中的和洋融合留下許多紀錄。在這座古蹟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有16件文化財的城鎮,有一套經營古都的方法。 鎌倉市役所文化財課北畠榮俊表示,平常就會與寺廟、神社等進行聯繫,瞭解文化資產的情況,如果發現有文化資產需要修復,就會提供補助金,同時也與國家和縣級機構合作,以便修復的文化資產得到適當的保存和公開利用。 1242年創建的光明寺有鎌倉現存最大木造本堂,是國家重要文化財,目前正在進行「令和大修理」,這整個修復工程的預算大約是20億日圓,同時要耗費十年的時間。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所長鈴木雅文表示,會盡量保持現狀、只修復有問題的部分,並重新組裝,因此外觀從視覺上來看,基本上是相同的。 修復工程的目標是保存原貌,同時,文化財涉及修復,過程必須要所有者、施作者、以及第三方公正單位居中監督。(圖/獨立特派員) 鎌倉市每年文化財的保存預算大約40億日圓,不過預算對象只限定被指定或登錄的文化資產。1916年興建的古我邸,是鎌倉三大洋館之一,也是相當標準的和洋式別墅建築,不過古我邸卻不在被指定或登錄的文化財名單中。 古我邸經營者新井達夫說:「一旦被指定,就會失去很多自由,這些建築就可能只能像博物館一樣存在。我們拒絕了所有的申請,自己出資來維護,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補助,但是我們可以自由地利用它。」拒絕被指定,對所有者來說具有更彈性的活用空間,不過也相當考驗所有者對活用的認知。 古我邸在2015年經過翻修後,改為餐廳對外經營。翻修過程盡可能保留原來的樣貌,連窗戶的窗櫺與玻璃也盡量保存了原材料。(圖/獨立特派員) 下一代的參與 鎌倉傳統技藝傳承 1995年,日本文化廳希望將日本各地區的文化與景點透過故事包裝對外呈現,而關於鎌倉的日本遺產故事,除了有眾多知名的神社跟洋館,傳統技藝也包含在其中。 13世紀由宋朝傳入的鎌倉雕,不但是一項被指定的傳統工藝,也被納入鎌倉的日本遺產故事中。不過,老師傅卻對工藝的傳承感到憂慮,目前的雕刻師傅不到120人,同時多數超過60歲。 強調雕刻線條與上漆工序的鎌倉雕,主要應用於生活器具。(圖/獨立特派員) 被納入日本遺產的工藝傳承出現危機,為了讓故事可以延續,必須有下一代的參與。鎌倉雕資料館館長赤井裕明表示,目前積極推動以小學為主的體驗課程或學生畢業製作,讓學生實際動手雕刻鎌倉雕。 在鎌倉,以小學生為培育對象的傳統技藝,還包括一項日本獨有的舞台藝術。「能劇」被譽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表演藝術,從2018年開始,鎌倉兒童能劇就在鎌倉能舞台開始進行培訓。鎌倉市役所文化課里元茉以子說:「我們希望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不僅是看,還希望能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 選拔出來的小學生每個月要進行兩次能劇集訓,一年培訓期滿,鎌倉市府會為孩子舉辦公演,讓一年的努力具體在舞台呈現。(圖/獨立特派員) 御谷騷動 由居民主導的城市規劃 在鎌倉,大量被留存的歷史建物卻沒有成為城鎮建設的包袱。從鎌倉市制高點觀察,整個城鎮並沒有太突兀的高樓,周邊山坡也沒有任何建築。鎌倉市役所企劃課課長安冨誠人認為,鎌倉的城市規劃與市民活動的歷史相互關聯,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御谷騷動」。 當時有住宅開發案預計在御谷地區進行,由於御谷被鎌倉人視為聖地,擔心開發案破壞原有的地貌風景,當地居民在1964年發起抗爭。(圖/獨立特派員) 在御谷騷動中,鎌倉的市民們站出來,展開了保護土地的運動,最終使得這片綠地至今仍然得以保存,這種由市民主導的城市規劃方式,不但促成日本的古都保存法在1966年實施,更深切影響日本歷史建築的周遭景觀。 鎌倉在1992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卻因為構成遺產的價值闡述不夠充分,受到不記載的勸告,不過鎌倉並沒有放棄,努力實踐與歷史遺產共生共存的理念,為歷史城鎮的保存效益做了見證。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日本醫師建立跨專業合作計畫,推動在宅照護模式
「八戶家庭診所」位於日本青森縣八戶市,院長小倉和也積極推動跨專業合作計畫,讓不同專業組織透過這個平台進行合作,將病患的資料登錄在裡面,再透過平台連結,建立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小倉和也醫師建立的模式,究竟為八戶市帶來什麼影響?又為何台灣在宅醫療界如此重視? 從診所到在宅醫療合作網絡 八戶市怎麼做到的? 日本青森縣的第二大城市八戶市,65歲的以上人口,占將近3成,是一個只有23萬人口的核心城市。隨著在宅醫療服務需求提升,日本政府一直鼓勵利用資通訊(ICT)技術於醫療與長照的合作,強化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其中八戶市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小倉和也所建立的「八戶市模式」。 「八戶家庭診所」的小倉和也院長,積極建立跨專業合作計畫「connect 8」,有八個不同職種加入一起合作,目前已經有314個單位、1600多位員工加入使用,登錄在裡面的病患資料累計一萬多人,透過MeLL+平台共享醫療照護資訊,讓不同職種、不同專業組織彼此互相連結,甚至也能和病患家屬進行溝通,建立了良好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 「connect 8」計畫透過MeLL+平台,讓不同組織能共享醫療照護資訊,患者的病歷資料也能更加流通。(圖/獨立特派員) 這個計畫一開始其實是靠小倉和也醫師自己出錢出力,找資訊公司合作,有了資訊公司開發的MeLL+平台,讓計畫更加完善。小倉和也表示,其實很簡單就可以實現資訊共享及相互合作,系統每年的檢索次數更達到220萬次! 醫療照護人員能免費利用MeLL+平台,不再需要傳真、打電話就能立即取得患者資訊,大大減少醫療照護人員的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八戶市政府從2017年開始,年年編列預算,讓所有加入計畫的單位都可以免費使用MeLL+平台。在八戶市,目前有八、九成的居護所都已加入,跟在宅醫療有關也有六成左右,不論是維護病患的健康,或是對醫療照護人員的時間與勞力減緩,「八戶市模式」都有很大的幫助。 台日在宅醫療界合作 台灣醫師看見了什麼? 八戶市在小倉醫師建立的基礎之下,成為一個示範研究城市,也吸引了台灣在宅醫療界前往取經。由小倉和也擔任會長的日本「NPO法人在宅醫療支援網絡」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於六月下旬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針對混合式的在宅醫療(hybrid care),例如端監測及線上診療,未來將成立台日工作小組與定期會議。 台灣跟日本一樣高齡者很多,透過台日雙方在宅醫療界的合作,不僅彼此交流,也能借鏡日本的成功經驗。(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以及常務理事陳英詔,也特別來到八戶市,實際觀摩「八戶市模式」。 在走訪了當地的醫療、長照體系,跟著小倉和也醫師到患者家中學習在宅醫療服務之後,余尚儒看見了一個家庭醫師的診所,怎麼樣透過在宅醫療,擴大到在地整體照顧系統。他意識到,在一個地方型的城市,能夠有在宅療共同照護的網絡是很重要的,也希望未來日本跟台灣有更多的交流。 看見地方醫療需求 八戶市模式成典範    日本的在宅醫療,是一個分工醫療體系,因此小倉和也醫師的「八戶家庭診所」也建立了與八戶市各大醫院的雙向轉診管道,讓病患轉診流程能更順暢。 小倉和也說:「家庭醫師也是地區的醫師,這也是前輩教我們的,所以不只是治療患者,為因應地區的課題,需要協力解決時,大家一起通力合作,盡力去解決問題。」 對患者家屬來說,在宅醫療醫師、居護人員等,所有人能共享患者照護的訊息,會感到更安心。(圖/獨立特派員) 小倉和也醫師善用新科技,建立在宅療共同照護網絡,不僅成為了跨專業合作的典範,也成功將日本的在宅醫療服務更加推進了一大步。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日本悠翔會,落實全天候在宅醫療服務的關鍵在哪?
悠翔會在成立之初,就把24小時照護,訂成重要經營理念,也為此成立了3個夜間值勤中心,每天晚上6點到隔天早上9點,「急救診療支援小組」都有醫師輪流值,更有完整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這個小組是如何運作的?能夠維持這樣的在宅醫療服務體系,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在宅醫療服務 不用出門也能看醫生 悠翔會目前有10位牙醫師、8位口腔衛生師,以2022年數據來看,牙醫訪視多達7,346件,口腔衛生指導也有920件。 若杉葉子是悠翔會的牙醫師,有20年的資歷,專攻老人牙科問題,投入在宅醫療17年,同行的還有口腔衛生師關口優香里。今天來訪視的是一位82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加上有脊髓性小腦萎縮症,不方便外出看牙醫,改由牙醫師到府服務。 若杉葉子表示,這次帶了超聲波洗牙機,就是因為擔心長輩口腔清潔不足導致牙結石,且對於「要介護」的長者來說,清潔口腔不僅可避免牙周病惡化,也有助於預防吸入性肺炎。除此之外,也針對個案患有脊髓性小腦萎縮症,特別確認他是否能清楚發音,評估患者的嘴部機能。 悠翔會細心的到宅服務,讓不方便出門的患者在家就能擁有醫療資源。(圖/獨立特派員) 夜間診療支援系統完善 24小時隨時待命 悠翔會擁有完善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當病患打電話進來之後,一律轉接到悠翔會設在沖繩的值勤中心,之後中心開始建立病患的病歷,同時聯絡值班醫師,由值班醫師回撥電話給家屬,判斷個案狀況後,採取三種不同處置方式:繼續觀察、送醫急救或需要出診。 悠翔會擁有病患完整的電子病歷,悠翔會理事長佐佐木淳說:「個案所有的相關資料,全部彙整在電子病歷中。」 悠翔會有一套完整的夜間診療支援系統,讓患者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適當的診療。(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悠翔會在川口、新橋、千葉市中央區這三個地方,設有夜間值勤中心,由三十幾位醫師輪流值班,入江利幸醫師投入夜間急診已經九年,他認為這個任務很有意義,他也說:「悠翔會很重視夜間急救診療,提供我們很好的獎勵,並實施任務分派,避免一個人負擔過重。」 在悠翔會的努力之下,截至2022年8月,照顧個案需緊急處理的件數,已經從2019年的18,741件,增加到2022年的34,797件,成長將近一倍。 看見患者的需求 是醫師也是最安心陪伴 85歲的加藤銳治,目前有高血壓問題,接受在宅醫療已經五年,狀況時好時壞。最近掉了五公斤的體重,食慾變得比較差,因此管理營養師今天來進行營養指導,希望能協助他改善。 由於加藤銳治重聽,於是雙方用筆談方式來溝通。(圖/獨立特派員) 對於用紙筆溝通這樣的方式,加藤先生說:「營養師會問我狀況,我也可以回答,這樣可提升彼此的信賴,因此我感到很安心。」 另一位訪視個案是目前獨居、86歲的吉澤勝子,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還有甲狀腺機能不足的問題,已經接受牙醫在宅醫療五年。對吉澤勝子來說,除了醫療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訪視團隊的陪伴。他說:「一個人住覺得很寂寞,只能看電視,旁邊沒有人可以聊天。」 接受完在宅醫療的吉澤勝子,開心地和訪視團隊揮手道別。(圖/獨立特派員) 借鏡日本 台灣在宅醫療服務的未來 根據調查,日本有七成以上民眾希望可以在家裡終老,以悠翔會照顧的個案來看,最後在家臨終比例,近一兩年已占七成,在宅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漸提升。 多次應邀來台灣分享在宅醫療經驗的悠翔會理事長佐佐木淳,也提出建議,他說:「和台灣的醫師朋友聊起來,大家總是說診療報酬太低。很多台灣人也是希望能在家過世,而不是醫院,因此應該促進在宅醫療普及。」 悠翔會的模式,不管是跨專業合作,還是建立24小時應對機制,對台灣來說還難以一步到位。台灣借鏡日本,除了需要各界通盤檢討之外,最重要的還有決心。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東京最大在宅醫療診所,「悠翔會」如何運作?
日本高齡化全球之冠,政府積極鼓勵在宅醫療。東京最大的在宅支援診所「悠翔會」,照顧了8千多位病患,提供365天24小時的照護。透過在宅醫療介入,每人不僅能減少約30天住院時間,更省下約90萬的住院醫療費。他們是如何負擔高營運成本,達到醫老共生的目標? 照護超過8千個案 「悠翔會」規模有多大? 東京首都圈有3500萬人口,是台灣的1.5倍。東京不只擁有最多的醫療與住院資源,隨著高齡化腳步加速,推動在宅醫療更是不遺餘力。東京最大的在宅醫療支援診所「悠翔會」有3、400人的醫療團隊,全年無休照顧8千多名個案。 2006年,悠翔會從一間診所照顧20位在宅個案開始,成立初期希望把東京23個區變成一個醫療區。根據2022年報告,現今悠翔會的診所遍及首都圈,以及愛知縣、沖繩、鹿兒島等20幾個據點。 一早,悠翔會創辦人佐佐木淳醫師,開始他一天的訪視行程。一週5天的訪視行程中,佐佐木淳有4天到千葉市的稻毛診所出任務,這裡屬於機能強化型的在宅醫療診所,同時他也是這間診所的院長。 佐佐木淳提到自己的一日行程,「老人機構半天大概是30位;如果是一般在宅,半天大概5位,多時可能達到10位。」 診所裡有15名員工,包括醫師、護理師、醫療助理、相談員等,負責照顧10公里範圍內400多名個案。在這間診所裡,在宅病患占6成,其他4成來自老人機構的個案。此外,稻毛診所也跟外部96個單位合作。 悠翔會稻毛診所原為「生活俱樂部:風之村園生診療所」,3年前由悠翔會接手。(圖/獨立特派員) 悠翔會實施在宅醫療 更提供24小時夜間診治 91歲的金木房子,曾經因為骨折而臥床,3年前接受悠翔會的在宅醫療照顧,狀況改善很多,現在可以在家裡自行移動。由於金木房子還有慢性病跟高血壓問題,悠翔會一個月定期訪視2次。 佐佐木淳表示,金木房子雖然高齡,但精神恢復得很不錯,決定就他的症狀進行治療,這是和他兒子商量決定的,希望維持他的身體狀況,視必要會就藥品進行微調,他現在還可以就近自己買東西了。 金木房子說:「因為脊椎開過刀,腳到處都很痛,走路變得很困難,即使在家裡也要拄拐杖才有辦法行動。現在有醫生來看真的太好了。」 悠翔會目前有100多位醫師,可以提供一步到位的綜合性治療。佐佐木淳說明,悠翔會的醫師大多屬於綜合科,目標是所有疾病都能在宅治療。再者,醫療須符合患者的價值觀,他們往後希望如何度過,確實掌握患者根本的期盼,而醫療只是協助他們走完人生的工具。 提供24小時無時差的夜間診療,也是悠翔會的一大特色。佐佐木淳指出,很多老人家夜裡突然惡化,因為經常看病的醫師不在,只能叫救護車送醫院,這時往往送醫院也救不回。儘管本人希望在家臨終,很多卻因此而無法如願,顯示24小時醫療體制很重要。 佐佐木淳醫師至金木房子家中訪視。(圖/獨立特派員) 秉持讓病人幸福精神 在家也能安心走完餘生 悠翔會照顧的個案中,以2022年來說,定期訪視有10萬6千多件,而需要緊急處理的,也有3萬4千多件,包括緊急往診以及電話問診。 悠翔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效率運作,關鍵就來自公司獨立開發的電子病歷系統HOMIS,大幅提升了照護團隊的效率與品質。還有專門為醫療人員開發的醫療站,可以跟外部進行訊息共享。 悠翔會稻毛診所護理師井蒲持春說:「就如佐佐木淳醫師常說的,讓我們有緣服務的病人獲得幸福,這是悠翔會的理念。由我們來提供協助,陪他們走完人生。」 佐佐木淳則強調,在宅不是要做很多醫療處置,即使不用太多醫療措施,病人也得以與疾病共存。如何讓地區的民眾,安心在家走完最後的人生,如何建構這種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佐佐木淳花了17年一手建立的悠翔會模式,成為各界取經對象。此外,悠翔會一年創下的45億日圓經營績效(截至2023年6月),相對地也為日本的住院醫療資源節省約72億日圓,不僅帶來高效益,也讓患者能幸福地度過餘生。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有望翻轉主流演藝圈?一窺台灣地下偶像文化
地下偶像發源自日本動漫,相對於主流偶像,他們背後沒有大經紀公司支持、沒有完美形象,依賴粉絲陪伴一起成長。原本許多台灣粉絲會去日本追地下偶像,但疫情期間無法出國,轉而關注國內的地下偶像,使得台灣的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間百花齊放。 下偶像風潮席捲台灣 直擊特殊粉絲文化! 地下偶像最經典代表,是日本2005年問世的AKB48。而地下偶像的風潮,如今延燒到台灣。 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釋,「地下」兩字,其實跟地下樂團的含意是很像的,就是一群人在沒有商業的支持下,組成的偶像團體,所以叫「地下偶像」。 地下偶像文化中,有個表達鼓舞偶像的特殊模式,就是粉絲的呼叫應援。地下偶像經紀人火火說明,最早有此文化時,粉絲喊的東西也沒有意義,其實只是把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精神、很有趣的詞,湊在一起。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被粉絲暱稱為蕉蕉,是位富有舞台魅力的表演者,很快就能把氣氛炒熱,熱到最高點時,有的粉絲甚至會被扛起來。蕉蕉解釋,這被稱為「起飛」。喜歡隨興表演的他,甚至會走下舞台和粉絲同樂。 蕉蕉說:「我是比較皮的表演者,我會跳下去跟大家一起玩,我很喜歡大家享受當下的那種演出方式。我不是單純的表演者,他們也不是普通的觀眾,是我們一起在完成這首歌。」 其實地下偶像不像一般的偶像,有大量資金做後盾,所以大多有正職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但蕉蕉因為太喜歡這個舞台,不顧爸媽反對,毅然投入全部心力,當個全職的地下偶像。蕉蕉也坦言,剛出道時非常害怕,尤其是領錢時,總會想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 地下偶像Ruka Banana與「起飛」的粉絲互動。(圖/獨立特派員) 「就像看著朋友一樣」 地下偶像主打親近成特色 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經常離觀眾非常近,這種小劇場式的演出也是地下偶像的一大特色。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解析,粉絲可以非常近距離看到表演,感動程度會差很多。就算他表演得不完美,但就好像是看著一個身邊的人,可能是你的鄰居、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同學。 地下偶像給粉絲的親近性,除了表演,還有表演之外的物販時間,彼此可以直接交流。「物販」指粉絲掏腰包,購買偶像的周邊商品。透過物販,地下偶像和粉絲之間,可以產生比一般偶像更強的連結。 羅禾淋觀察,物販時間有握手機會,粉絲跟偶像就可以近距離的聊天寒暄,偶像也很需要支持者,直接幫他們加油打氣,所以其實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地下偶像Neko認為,地下偶像跟一般偶像不一樣的地方,應該是距離感。因為以一般的地上偶像來講,其實要見到他們的機會不多。粉絲在物販時間來找他們時,就可以跟粉絲聊聊對今天演出有什麼想法,或是偶爾會交流一下。 而物販的收入,是地下偶像重要的資金來源。地下偶像經紀人小布表示,地下偶像沒有大型的經紀公司營運,所以絕大部分都是大家一面在演出,一面營運。需要做自己原創的周邊商品來販售,增加粉絲的黏著度。 地下偶像DeDe在物販時間,一邊為粉絲簽名一邊和對方聊天。(圖/獨立特派員) 起源於女僕咖啡廳 地下偶像可望翻轉主流文化? 女僕咖啡廳是地下偶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除了提供地下偶像表演的舞台,有些地下偶像在出道前,也曾在女僕咖啡廳服務,對動漫文化耳濡目染。女僕咖啡廳主打陪伴,會有服務生打扮成動漫中常見的女僕模樣,來和消費者互動。 為了吸引更多客人到店內消費,女僕咖啡館開始有了唱歌跳舞的表演。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羅禾淋說明,一開始女僕表演都是跳一些翻唱曲、動漫曲,但是慢慢地專業化,也開始製作自創曲,所以才從女僕咖啡廳,逐漸發展出地下偶像的文化。 女僕咖啡廳內的「女僕」和顧客合照。(圖/獨立特派員) 地下偶像文化在台灣目前仍然很小眾,然而,由於疫情緣故,不便於台灣觀眾追日本偶像,導致台灣地下偶像文化在近3年蓬勃發展,逐漸形成風潮。 羅禾淋分析,台灣很適合發展地下偶像,因為台灣的動漫迷多,他們也已經非常了解日本動漫偶像的生態,所以他們的接受度高,不會排斥這個領域及環境。 他也表示,前幾年剛好是獨立樂團反攻主流的那一年,台灣已經經歷過,所以如果把地下樂團跟獨立樂團套用到地下偶像,一定也會迎接一個反轉。 台灣地下偶像真會有逆襲主流演藝圈的那一天嗎?源自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能不能本土化,開展出獨特的樣貌?未來就讓我們繼續陪伴地下偶像們,一起拭目以待。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慢、快地震間有何關係? 台日地科專家共同研究
2002年東京大學首度發現「慢地震」,開啟全世界對慢地震的觀測。慢地震釋放的總能量,威力甚至等同規模7的地震,因而受到國際重視。日本從2012年起,年年召開慢快地震研討會,今(2023)年研討會首度移師台灣,也讓台日學者得以交流,並朝合作邁出重要的一步。 以慢地震預測地震機率 台日展開研究交流 今(2023)年3月中旬的台東縣池上鄉來了一群訪客,他們是來自日本研究地震的學者以及日本地質調查所代表,特別參觀位於池上斷層帶上,可以印證板塊運動的大坡國小。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地震災害中心副教授伊藤喜宏說,可以經由在大坡國小設置的潛變儀,看到潛移的日變化,另外這些潛移量,似乎與他目前在研究的「慢地震」有相當大的關聯性,讓他對於池上斷層有相當大的興趣。 慢地震和典型的地震不同,斷層會緩慢滑動以釋放地底能量,它持續的時間較長,甚至可以達到數個月。 台灣與日本同為多地震國家,3月中旬,一場集合台日研究地震重點大學學者以及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還有日本地調所代表,共同討論台日快慢地震的研討會,在成功大學召開。 東京大學理學系研究所教授井出哲期望,即使無法預測大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也能藉由慢地震的發生,可以比較有信心地說出,未來在何處有較高機率發生大地震。這不僅僅是對於日本與台灣,對於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都適用。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兼任教授朱傚祖,帶領日本學者參觀因918池上地震斷成兩半的崙天大橋。(圖/獨立特派員) 慢地震與大地震有何關係?日本學者持續研究中 日本是研究慢地震的代表,而井出哲教授又是日本研究慢地震的重要人物,也在這次研討會發表2004年到2023年2月記錄到的慢地震資料庫。 東京大學理學系研究所教授井出哲表示,從歷史紀錄來看,南海海槽發生過無數次的大地震,所以他們預期,未來在南海海槽也會發生大地震,而近20年在歷史地震的周圍區域發現許多慢地震。他們對於慢地震與大地震的時間關係並未明瞭,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陳卉瑄分析,慢地震的能量釋放雖然緩慢,但它絕大多數都發生在真正大地震會發生的地方,最經典的例子就是311地震,東北地震之前,他們就懷疑地底下有非常緩慢的錯動行為。 京都大學副教授伊藤喜宏,是利用海底觀測未發生地震時的斷層活動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大地震與慢地震的分析,也在常發生地震的墨西哥投入多年的研究。 伊藤喜宏說:「以前地震學家對於沒有發生地震的區域多半不感興趣,但是311東北地震之後,我發現我們更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沒有地震的區域,藉由精密的觀測去了解底下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筑波大學生命環境系副教授氏家恒太郎則是從地質學的角度,藉由野外調查與岩性分析,了解慢地震形成的條件。今年是日本關東大地震100週年,幾十年來日本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在研究南海海槽,氏家恒太郎也參與了南海海槽的鑽井計畫。 氏家恒太郎副教授在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成果。(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哪裡有慢地震?要透過什麼技術觀測? 不同慢地震持續時間差異很大,最長可達半年到5年,短則2至6天,甚至10到100秒,台灣可以觀測到慢地震的地方在哪裡呢?陳卉瑄指出,最多慢地震的地方,就是中央山脈南段。 位於彌陀的漯底山有泥岩出露、泥火山噴口,是南部常見存在的「泥貫入體」地質。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景國恩認為,這些地質的特性可能會提供慢地震和潛移斷層發育機制,若陸地上可以進行大量觀測,就能獲得許多相關資訊。 位於花蓮七星潭旁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是全球第一個以科學研究為導向,將光纖纜線穿過斷層帶的觀測計畫,有3口觀測井,可以提供台灣及全世界,了解孕震構造與斷層動力機制的關鍵科學數據。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陳卉瑄表示,台日雙方要合作,有一個重點就是大家手上有的資料不一樣。對於孕震潛能這個項目,其實雙方都非常有興趣,所以這就是一個共同議題。 慢地震與大地震的關係,20多年來已經逐漸受到全球研究地震的科學家重視,透過台日首次以團體戰的方式,進行慢、快地震的相關研究交流,不僅可以凝聚台日共同關切的議題,也可以為未來的合作開啟重要的一步。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