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感化教育再犯率高,司法少年志工投入輔導協助【獨立特派員】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少年犯罪後會到矯正學校進行感化教育,希望能在繼續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可以改過自新、重新生活。不過根據統計,離開這些矯正學校後,少年再犯率達55%,出校3年再犯率甚至高達80%。為了充沛輔導量能,有民間機構大量培訓志工投入司法少年輔導工作,希望能透過陪伴,有效降低再犯率。團康遊戲、闖關活動 少年觀護所裡的夏令營 這一天,台北少年觀護所內迎來一場與平時完全不一樣的活動。熱鬧的團康遊戲,對少觀所內的少年來說,是相當不同的體驗。然而,這樣的活動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王菽鍈說:「可能要透過少觀所的人員,去評估他們的家庭狀況、個別狀況、目前適不適合來參加。所以通常這種機會,100位裡只有一成的少年有機會參加。」 台北少年觀護所主要收容未滿18歲的保護事件、留置觀察、觀察勒戒以及刑事案件少年,為了參加夏令營,所內的少年往往會有比平時更好的表現。 司法少年志工用心陪伴 盼降低再犯率每年為了這場夏令營,除了專業社工,主辦單位也需要招募志工協助活動進行,每一次招募,志工都必須填寫問卷,之後再進行面試。 而面對特殊境遇少年,包容是志工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王菽鍈說:「少年其實也會去測試,我們能不能包容他講出來的這些東西。所以他們有時候會用很誇張或者是違法的行為,去測試我們究竟會不會去評斷他。」培訓課程相當著重司法少年的樣貌及背景的形塑,目的是為了讓志工對司法少年可以有更多理解,進而有更多包容。甚至會邀請曾經的司法少年擔任講師,分享如何與少年互動。合作挑戰闖關遊戲,拉近了志工與少年的距離。然而,熱鬧的夏令營之後,接著才是志工的重點工作。仔細檢視每位少年填寫的學習單,上面的開庭日期是志工必須掌握的資訊,經過培訓的營隊志工,真正要做的是少年出所後,必須與少年維繫至少半年的聯繫追蹤,目的就是希望能降低司法少年的再犯率。 司法少年唯一對外聯繫管道 手寫信建立與志工之間的橋樑司法少年志工除了出所少年的聯繫陪伴之外,還有寫信這項特別的工作。無論是少觀所或矯正學校,都無法透過手機或電腦對外聯繫,傳統信件是唯一的聯繫方式,收到信件對少年來說,除了是與外界的連結,更象徵著在同儕間的位階。堆疊的檔案夾裡,是分門別類的信件,也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李佳怡長期與司法少年的通信紀錄,成為社工之前,李佳怡也曾經參與營隊活動,更在營隊結束後擔任寫信志工,一寫就是五年,她也從志工轉為社工。司法少年不能直接寄給寫信志工,要透過協會建檔轉交,志工回信也同樣要經過協會登記。換句話說,每一封信件都要經過矯正單位與協會,才會分別轉交給司法少年與志工。來信內容以生活日常居多,而寫信志工的回信內容雖然不會受到限制,卻有界限必須遵守。李佳怡說:「和少年通信的時候,我們都不會透露自己的本名,都是用綽號和少年們互動,也不會太透露關於自己私人的事情。」每一年的營隊志工訓練,協會都會編寫訓練手冊,詳細記載相關的工作守則,其中就包括不能透露個人聯絡訊息、隱私資訊以及應該注意的界線,需要時專業社工也會從旁提供諮詢與協助。 五年多來,與李佳怡通信的司法少年至少有100位,她也堅持用手寫回信,她說:「我覺得手寫可以讓少年感受到,我是很認真看待我和你之間的連結,所以他也可以感受到,我們通信都是非常用心。」在無數的通信中,有些信件的結尾是回歸社會的告別,有些信件中斷在石沉大海的失聯,而對司法少年志工來說,所有聯繫陪伴只是工作的起點,後續的降低再犯才是志工努力靠近的終點。
專欄
臺北也有地下水宮殿?一探水道水源地的設計與起源
臺北市最早的水道水源地位於公館,在日治時代規劃完成,並沿用到1977年。這些供水設施不是冰冷生硬的機房,而是包含數棟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古蹟,其中自來水博物館更是臺北地區第一棟鋼筋水泥的建築;位在小觀音山上的蓄水池,媲美土耳其地下水宮殿,有著更為現代化的公衛設計。 為何建造地下水宮殿?臺北水道水源地的歷史與起源 位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大約建造於西元6世紀,是世界知名的觀光景點。1400年之後,北臺灣公館的小觀音山,也有一座地下水宮殿。一片草皮之下,隱藏著上個世紀臺北地區的自來水設施。 不同於土耳其地下水宮殿柱子林立的景象,2座蓄水池內各有5道導流牆,牆體的設計,不只是建築工法上的不同,更富含飲水衛生的現代思維。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股長林瑜禎說明,水從蓄水池前方的管線流出來之後,就會沿著導流牆的水道流過來。其實讓水沿著導流牆往前流,目的是讓水可以先進先出,水就能保持新鮮,不會有滯留的現象。 地下蓄水池的導流牆。(圖/獨立特派員) 自來水園區在2002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更名為臺北水道水源地。臺北市自來水建設的起源,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林瑜禎說:「據日本統計,有8000多人死亡,其實戰死的只有300多人,其他幾乎都是病死的。也就是說當時臺灣的環境非常的差,傳染病盛行。他們必須要把臺灣的衛生整治好,所以開始來到臺灣整治上下水道。」 自來水的旅程 從原水到淨水要經過哪些關卡? 建築師的設計,不但融合了文藝復興、希臘與巴洛克的浪漫風格,更兼具實用性。拱形建築抗震、整排的窗戶,讓不停運作的機房得以散熱。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股長林瑜禎解釋,抽水機房以前稱為唧筒室,唧筒在運作時產生的熱必須散發掉。因為這裡是坐東南、朝西北,不管是吹東北季風,還是夏天吹南風,其實都是可以通風的。 唧筒室的建築外觀。(圖/獨立特派員) 此外,當時的設施設計也別具巧思。林瑜禎就提到,日本人利用地勢,將分水井設在比較高的位置,所以唧筒室的原水打上來之後,就用重力往下流,是非常節能的。 從新店溪抽取的溪水,經過唧筒室,再進入下一個步驟――沉澱和過濾。「早期的慢濾池速度比較慢,原水被抽過去後要先沉澱,沉澱完了之後再過濾。其實沉澱跟過濾的過程速度很慢,所以大概要3天的時間。產生乾淨的水之後,才由清水抽水機,打到觀音山的蓄水池。」林瑜禎介紹道。 不同於早年的慢濾方式,緊鄰臺北水道水源地的公館淨水場,可以看見現今的原水先經過混凝池,讓水中雜質與藥劑結合後,再進入沉澱池與快濾池。快濾池由無煙煤層、細砂與礫石層,層層過濾出乾淨的水,整個過程只需3小時。 唧筒室內部設有原水及清水抽水機組。(圖/獨立特派員) 蓄水池昔日風光翻頁 進入觀光、時尚新篇章 導覽解說的最後一站,就是觀音山蓄水池,它位在42公尺的高度,利用自然重力將水供給到臺北地區。遊人想要一窺其面貌,必須先爬一段步道。 臺北水道水源地導覽解說志工黃明燦說明,在進水口使用喇叭管,是為了降低沖力,避免導流牆的底座或牆壁被水沖垮。而蓄水池的牆面和柱腳,為了因應水流壓力也做了特別的設計,讓牆壁有一定的斜度,並加厚導流牆底部及柱角。 屋頂上的孔洞,直通地面,作為蓄水池的排氣通風設施。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股長林瑜禎解釋,這些排氣口讓蓄水池很熱的時候,水蒸氣可以排出,空氣就不會混濁,在裡面工作的人也不會產生頭昏等現象。 1977年,因為新店溪水質遭受汙染,臺灣唯一的地下水宮殿卸下了蓄水任務,獨特的建築,如今華麗轉身,有了其他用途。 曾經蓄滿飲用水的水道,現今成了觀光客與模特兒的走道。(圖/獨立特派員)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助理管理師陳映霖表示,2021年,蓄水池這邊受邀成為臺北時裝週走秀的場地,模特兒在這24公尺長的走道走完一圈,非常壯觀,氣勢也不同凡響,當年還跟巴黎時裝週連線。 過往的水道設施已被現代化的淨水場取代,歷史雖然已經翻頁,然而那段曾經存在的過往,依舊靜好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婁雅君 鄭凱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