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專題影片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專題影片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人物故事
主題
青年總舖師之路
提到高雄內門,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總舖師的故鄉」。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以辦桌為職業。從1970年代開始,不僅培養了許多名聞遐邇的總舖師,在激烈競爭中打響自己的名號,同時也擦亮家族招牌。 根據歷史文獻,台灣的辦桌可以追溯至清朝時期,隨著閩廣移民的移入而出現,如今已成為最能代表台灣常民文化風貌的一環。 不過總舖師的手藝要傳承下去,也得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返鄉青年夫妻李芝瑜和呂昭輝就是創立新品牌的青年總舖師,儘管經營時間不長,在業界卻已小有名氣。他們如何在古老的傳統價值裡尋找立足之地?又如何在突破框架帶入創新理念的同時,向過去致敬?
人物故事
主題
來去迺菜市
這幾年台灣吹起的青年返鄉風潮,為許多地方帶來產業振興效應,其中不乏相當具有創意的構想。在宜蘭有一位年輕人,透過從小在菜市場長大的經驗,返鄉後除了務農,還帶團參觀菜市場。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市場有什麼值得參觀?又該如何將導覽菜市場變成一門生意?一起看看在宜蘭的少年阿公怎麼做?
藝術
主題
返鄉起藝
最近幾年地方投入建設文創園區,帶動了一些青年返鄉創作的熱潮。原本學造船、後來為了追求夢想留美攻讀古典樂碩士的曾己銓,返國後回到故鄉台南,成立爵士大樂團,號召了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業餘樂手,要改變地方對音樂的偏見。還有出生於屏東市的鄭開翔,一步一步走過故鄉,用筆畫出故鄉的美、也記錄改變中的屏東。
土地環境
主題
返鄉築夢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一隻母雞呢?是廚房裡的食材,還是下蛋的工具?67年次的楊環靜在澳洲打工換宿時,發現雞原來也可以是寵物。當她返鄉,便以寵物的態度來對待她所放牧的雞。雖然成本高昂,但楊環靜希望透過一顆雞蛋表達人和動物彼此應該互相尊重的理念。 同樣是返鄉青年,攝影記者鍾士為因為長年牽掛逐漸凋零的美濃老家,在接收了爺爺奶奶的老三合院與菸樓後,請來老師傅以古法修復。兩年之間南北奔波,才終於打造出以黑膠唱片收藏為特色的文創風格民宿。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年輕人,如何兼顧夢想與現實?
土地環境
主題
咱的鄉,我的事
台灣從1993年開始推廣社區營造的行動與概念。二十幾年後,社區營造遍地開花,卻成效不一,是否真的能促進地方永續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在金門,有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年輕人,組成了「村落島嶼社區發展協會」,以志工的身分,帶動社區活力,甚至自掏腰包辦活動,活化閒置的公共空間。雖然滿腔熱忱,但他們卻也面臨到,村民對空間使用方式有著不少分歧的意見,讓我們一起到金門,觀察這一場青年返鄉做社區營造的機會與挑戰。
政治經濟
主題
合作是門好生意
談到產業轉型或競爭力,大家總覺得是一個必須爭個你死我活的概念,但其實換個角度,如果可以共榮共利,合作也是門好生意。台灣的有機產業發展快速,不過最大獲利者還是糧商與通路商,種有機米扣掉成本,收入實在很低。 十幾年前,政府在花蓮富里的羅山村,成立第一個有機示範村,不過這幾年農村人口快速老化,眼看著羅山村即將凋零,這時有一群回鄉的青年,他們組織農民合作社,希望以合作經濟,發揮團結力量大的精神,一起打開家鄉的知名度,共同解決農村問題。
青年世代
主題
青農合作社
看看台灣近年的農業政策,民國95年農委會推出漂鳥計畫、園丁計畫,透過農業體驗,吸引都市人及青年返鄉從農,召喚嚮往田園生活的新農民;97年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讓新從農的青壯年擴大經營規模;100年設立農民學院,希望藉由雲端知識將菜鳥變達人,這談何容易? 農業看似簡單卻需要長年經驗,中央提出的政策名稱漂亮卻難見實效,農業縣市也都各自為政。就像屏東燕南飛計畫,以師徒制帶領新農民入行,至今有43個人成為專業農,他們到農場實習,每個月有生活津貼,實習結束如果取得土地,頭一年還可以每月領一萬,聽起來好像不錯,卻還是有不少實際上的困難得突破。台灣總嚷著人力不夠,成本太高 ,跟歐美大農制沒得比,但為何不因地制宜找出小農的優勢,克服在地的缺點,比如用高科技來處理?像韓國就用無人機大面積灑水、噴藥、施肥,這是管理問題。獨立特派員帶你貼近土地來看青農合作社。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