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賦予廢棄材料新生命,還能創造弱勢族群就業機會!
廖怡芬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桃園有一群人,以廢棄的木棧板、木製家具,和回收牛仔衣物做為原料,加工處理再製,搖身一變,成為全新的家具、木製品,或是服裝、包包。他們除了善用回收原料,工作人員也是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是需要幫助的人,齊心幫助物品重生。 報廢品變身實用手機座 木工師傅如何賦予新生? 在桃園市木匠的家工作室裡,一邊是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一邊是年輕的設計師,兩代經驗互相激盪、傳承,呈現出既有創意又兼具實用性的作品。而讓他們陷入激烈討論的,是一個看起來小巧可愛又實用的機器人手機座,它可是利用廢棄的海運集裝箱,經過師傅巧手塑造而成的。 木工師傅李世淼表示,廢棄海運集裝箱送來的時候,上面會有很多用來釘報關文件的釘子。因此,工作人員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把釘子拔掉,再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進入刨光,讓木頭的表面變得潔淨如新。然後分別裁切成實際體積要用的大小,才能進入打磨。原本是要被廢棄的木頭材質,不一會兒工夫,有個機器人的頭型出現了。而組合後就像變魔術一樣,廢棄木料或舊木作家具,在即將進入焚化爐前,被賦予新的任務。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副總幹事許筱婷指出,木匠的家一直以「人休習、物修惜」為所有服務的核心宗旨。希望人可以休養而學習,物可以修復而珍惜,讓人與物都可以在木匠的家找到一次重生的機會。 協會大量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讓人和物都找到了新生命。 大熱天下,大家揮汗如雨,從貨車上搬下來的,是一件一件的希望。因為家裡有舊的木作家具想要淘汰,協會就會去回收,載回來細心整理。(圖/獨立特派員) 環保就從設計開始 再生衣物也能引領潮流 再生木作團隊,其實都是企管相關科系的背景,因著自己的興趣,也因著一起為地球盡一分心力的濃濃人情味,聚集到這裡。他們堅持不砍一棵樹,成就木作品,串起人與物的溫度,創造循環經濟。 木作設計師鍾麗芳坦言,會接觸到木匠的家,是因為自己身體出了一點狀況,沒有辦法像以前那麼大量接案。但是對於木工,仍抱持獨特的情懷,甚至秉持著「好的環保就是從設計開始」這樣的創作理念。 同樣讓物品重生的,還有這裡的衣作坊。再生衣作坊的年輕組長,原本連剪刀都不會拿,但因為對服飾有興趣,現在也加入了設計製作的行列。 再生衣作坊組長黃謙柔說明,再生衣物通常會有兩極的評價,像是以牛仔布、西裝褲材質拼接而成的夾克。有些人會覺得這件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能穿;但有些人認為視覺效果很好,穿出去會很「潮」。 衣作坊裡還有另一項挑戰,因為一般成衣是先設計,但在這裡的步驟則是完全相反。(圖/獨立特派員) 拓及教育領域 「木匠的家」建立善循環 在地的大學教授,也希望把學校裡沒辦法教的,在一個真實的環境裡面去落實。不只修學分、參加創作比賽,還能讓學生有親身的感受,也彌補協會的人力不足。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陳歷渝解釋,當初跟教育部提案—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就是以木匠的家做為基地,目標是要成立一座環保公益博物館。  而且,年輕人的創意無限,再生衣作坊的風格設計,甚至也參與過臺北時裝週。快時尚崛起,木匠的家每年可以收到一萬多包的二手衣,不到一個月已經堆積出「捐衣山」。因為觀察到成衣業是全球第二大汙染產業的事實,協會希望再生衣作不只每件都獨一無二,還能傳遞永續循環的新價值。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總幹事劉修榮 觀察,有很多民眾除了捐物也購物。另一方面,在網路平台也買得到協會的產品,而這就也形成了善的循環。 他也認為,正常的物品是生產了以後被使用,最後被丟到垃圾堆,進焚化爐,但是木匠的家把所有的物品變成一個循環。也透過這樣的工作,讓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許他在木工坊,也許他在家具部,也許他在二手店裡面整理東西。 在這裡,人與物都得到重生。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默默為環境的永續,持續努力付出!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廢棄物脫胎換骨!素人藝術家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對很多人來說,被淘汰的冷媒管、淨水器、燈罩,或者是壞掉的汽機車零件,都是沒有用的廢棄物。不過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廢五金卻是創作的珍寶,用巧手將它們雕塑成無價的藝術品,讓廢棄物重生。獨立特派員帶大家來看兩位素人再生藝術家的故事,他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汽修師傅彭兆宏 用汽車零件譜出貓咪故事 新竹美學館前,幾隻小動物雕塑擺設在草地上,增添了不少生氣。而在另一頭的工廠裡,彭兆宏正專注地做燒銲,他對手上陳舊的鐵件,充滿期待。 彭兆宏正在製作第60幾號貓咪作品,而每隻貓咪,都有不同的意涵。廢鐵製成的貓咪,表面沒有金屬的光澤,而是天然繡蝕的質感,因為它們的素材很特別。 工廠一旁,堆著一些看起來像廢棄不用的鋼鐵,但彭兆宏卻精心整理,還會埋首挑選,因為這是他寶貝的素材庫。而這些零零星星的材料,來自彭兆宏的老本行–汽車修理。 再生藝術家彭兆宏分享,可以把這些汽車零件當作是雕塑的素材,像是三角架和方向機惰桿。 發揮想像力之後,以往他不在乎的廢棄零件,現在變成難得的創作素材。貓咪,是他做最多的作品主題。 彭兆宏笑言,貓很可愛,你知道嗎?人家說的那種氣質,貓就很奇怪,牠很優雅,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無論貓咪的動或靜,彭兆宏都能掌握牠們各種姿勢的線條。剛硬的鐵材在他的巧手下,表達出貓咪各種細膩的情緒。 彭兆宏發現,摩托車的排氣管,一般人換下來都丟掉,但對他而言是找到寶,因為這個真的太漂亮了! 腦海裡的影像,是他創作的美術意象,而板金師傅的銲接和金屬加工謀生技能,則成為他雕塑的技術。以往沒有學過美術的彭兆宏,因緣際會發展出廢棄零件藝術創作的專長,甚至深深著迷。 經手無數汽車零件的彭兆宏,發現它們的各種形狀,很適合用來雕塑。(圖/獨立特派員) 回收場老闆鄭炳和 擅長挖寶激盪靈感 而新竹美學館的另一頭,有隻大型機器人,彷彿正義使者降臨地球,非常吸睛。創作者鄭炳和,給它取了個霸氣的名字–震天龍。 鄭炳和是一位再生藝術家,善於用廢五金當素材創作,而他會開始創作,也是個美麗的意外。鄭炳和原本是機械廠老闆,最喜歡去回收場逛,找東西回來修。後來產業式微關廠,他茫然思索下一步。 鄭炳和回憶,有一天突然想到,要不然自己來開回收場,結果很幸運地,做了半年有起色。 他當時做了隻呆呆機器人,擺在他的回收場門口。作品得獎,給了他鼓舞。工作閒暇,他一頭栽進工作室,隨心所欲地創作。這天,他想做一個有剪影感覺的作品。 鄭炳和說明作品意象,這個是一個母愛的象徵,母親或是父親抱著小朋友。如果銲一個架子,鏤空地拍非常美。 說著,鄭炳和隨手銲起了一個架子。而銲接操作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因為這是他開機械廠時,就得具備的技術。 善用回收場裡的材料,鄭炳和早期的作品,多為可愛的卡通人物,每每展出,都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直到近來,他把人生反思放進創作。(圖/獨立特派員) 鄭炳和坦言,電銲就是做機械的基本功,師傅都會有這些技能。鐵的金屬品銲接,對他來說非常容易,比做勞作還要簡單,只是做勞作可能要等膠水乾。但他使用金屬媒材電銲,馬上就可以變出喜怒哀樂,隨心所欲發揮,很快就有成就感。 投入創作十幾年,鄭炳和已經有超過兩百件的作品,推廣教育和環保。他不是科班出生,卻有很多的藝術想像,正因為他獨具慧眼,所以能在回收堆裡找到驚喜跟靈感。 鄭炳和分享,像他手上這個燈罩,也是從業十幾年,第一次回收到這種形狀。當廢鐵大概200元,但如果把它做成藝術品,價值可能是2000元吧! 廢鐵,廉價;而藝術和成就感,無價。不起眼的廢五金,也能成為耀眼的藝術作品。兩位素人再生藝術家,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熱忱投入創作,不但為自己找到人生第二春,也為廢棄物創造了藝術價值。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從廢棄塑膠到建材,再生塑料如何實踐循環經濟?
我們每天回收的塑膠都去了哪裡?台灣有廠商將回收塑膠製品,製作成仿木建材和各式商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完畢之後還能百分之百回收,再次回到生產線。不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民眾的消費習慣能否接受?以及在政策上是否給予支持?都是循環經濟能否奏效的關鍵。 貫徹循環經濟理念 回收塑料的轉生 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是透過各種新技術和觀念,為減少碳排放量,盡一分心力,而循環經濟扮演了重要角色。 將廢棄物再製成仿木建材,來自於再生塑料建材製造廠商董事長劉興朋,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劉興朋認為,要解決氣候環境的異變,回復森林的綠覆率是一個作法,再來就是垃圾不斷在增加,卻沒有很好的解方。「我直覺就想,如果可以把垃圾做成取代木頭的建材,那我同時可以解決兩個問題。」 生活中各式各樣可回收的塑膠製品,包含PET、PP、PS等不同材質,除了3號PVC之外,都可以作為再生塑料的原料。6號PS是作為建材的主要原料,分別為未發泡的養樂多罐,以及發泡的保麗龍。 再生塑料建材製造廠商應用開發工程師楊政韋解釋,保麗龍經過熱壓會變成球狀或柱狀,經過破碎處理便呈現粉狀或顆粒狀。在熱壓、破碎、攪拌均勻等步驟後,還要在材料出模型之後經過冷卻定型,才能符合規格。 業者劉興朋表示,剛開始的料不穩定,而且是不成型的。所以在製作過程中,前面10到15分鐘的料都會是邊角料,但這些邊角料都可以在經過破碎後重複使用。 不只是製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連產品使用完畢之後,也可以完全回收。劉興朋期望,這個回收制度可以同時兼顧到一個城市內部的循環。 仿木材料在工廠壓縮機進行冷卻定型化。(圖/獨立特派員) 再生塑木價格高 如何在市場上競爭? 風景區處處可見的木棧道、木椅,需要維護保養,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日曬雨淋的環境下,就看得出原木和再生塑木的差異。原本使用木地板的觀景台,現在全部換成了塑木,雖然價格比原木高,但是廠商仍然選擇了再生循環材料。 應用開發工程師楊政韋表示,廠商也知道這些廢棄的木料,在處理上也是一個問題。後續第二次再更新的時候,製造廠人員是將拆除的木料全部都送回廠去,所以對廠商來講也節省了一個成本。 和原木相比,再生塑木價格高,在市場上似乎沒有競爭優勢。根據業者劉興朋觀察,杉木、松木這樣較好的木材,成材一公斤約在40到60元之間。然而再生塑木的材料都要2、30元,加上製作的成本、管銷、利潤,價錢約80到90元。 但這裡指的是第一次的生產價格,如果產品再次回收進入製程,價格就會大幅降低。劉興朋也提到,若經過第二次的再製造,等於沒有原料的成本,所以做第二次時,跟木頭的棧板就有競爭力。 劉興朋表示,因為他們沒有實證材料可以用多久,所以就以角板材蓋出小木屋,至今已過了十年。再生塑料除了製作成建材之外,也開發出蜂箱、貓屋等更多元的商品。 以再生塑料製作而成的蜂箱。(圖/獨立特派員) 搬家如何減少廢棄物?裝潢、家具再利用 循環經濟實驗空間發起人王寧,在一次重新裝修前,擔心拆除裝潢將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於是在網路上發起無痕搬家,沒想到第一個響應的關鍵人物,讓零廢棄的理念實踐得更為徹底。 王寧說:「士官長(編按:新生共享空間負責人許長島),他說可以,我來幫你拆。但是他提了一個更有趣的想法,我怎麼把木條拆成木條,木板拆成木板?我們放到各個不同網路上面去,可以讓大家來索取,結果沒想到有很多人參與。」 有別於破壞式拆除,一片木板、一根釘子慢慢拆,前後花了將近3個月才完成。屋子裡所有的物品,包含裝潢,都有人接手,延續物品的生命。 王寧一直在思考,如果要做一個基地,要用什麼方式去呈現整個循環經濟的概念?看到再生塑料建材,讓他十分心動。「特別是從廢棄物一直到升級成那麼好的建材,我一看到就覺得,哇!一見鍾情。」 淨零不在於未來,而在於當下,人們做了什麼選擇。 (※婁雅君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