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護理人員爆離職潮,職場環境如何改善?
走過最艱困的三年疫情,解封之後,護理人員卻選擇出走?行政院將研議三班護病比入法,並預計明年提供400到1000元的夜班獎勵金,但這樣的政策是否奏效,仍不得而知。台灣的醫療現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資深的人選擇離開,新人也留不住?在少子化的浪潮下,如何留住並找回護理師? 走過艱困疫情 台灣護理師為何選擇出走? 今年上半年,有超過1700位護理人員離職,導致部分醫院關床應對。加護病房護理師婷婷說:「大家(護理人員)可能現在去醫美診所或是其他比較輕鬆的單位上班,因為壓力不會這麼大,報酬也沒有差到哪裡去。」 人員流失,加上病人回流,導致工作負荷越來越大,成了壓垮護理人員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行業存在已久的問題,終於在解封之後,爆發開來。 根據衛福部資料,前五年,護理人員離職率都超過10%,空缺率也在去年來到高點。(圖/獨立特派員) 護理人員人力不足 台灣醫療環境面臨什麼問題? 離職護理師小貝說:「我去的時候有22個人,然後一直到後來,真的受不了想離職的時候,已經剩下12個人了。我們一開始(白班)只要顧6個病人,後來變成要顧8到10個。」 根據衛福部規定,不同層級的醫院有不同的全日護病比。白班如果要照顧十位病人,小夜、大夜班照顧的人數會更多。(圖/獨立特派員) 過去十年,領有證照的人數增加將近八萬人,執業率卻不增反減,跌落至六成以下。護理人員的工時過長、休假不足以及薪資問題,讓這個環境越來越留不住人,甚至在疫情期間,護理人員冒著染疫的風險,在第一線承擔照顧病患的壓力,也未必獲得合理的對待。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也提到,這3年來台灣有29所收護理科系的學校,註冊率從過去的92%以上,降到去年只有8成左右。人力不只補不進來,新人待不住,甚至不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加護病房護理師Shawn說:「我們一個班是十個人,如果有三到五個人,今天臨時請了事假、病假,是沒有機制去填補這個空缺的。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不只是同仁的壓力很大、工作負荷大,現場的病人也非常危險。」 人力制度存在缺陷,一旦有人離職,直接擠壓現有人力,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如此,人力不足也增加了醫療風險。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各醫院的護理部在運用人力上面,可能都會把較多人的單位,以「跨科訓練」之名,移到比較少人的單位去支援。 「跨科訓練」在某些醫院已經成了經常性的現象,像加護病房這樣的單位,一個班甚至可以高達二分之一的支援人力。(圖/獨立特派員) 加護病房護理師張瀞文說:「他(支援護理師)會害怕,但是我們更害怕,因為很多儀器設備他都不會使用。那這個病人,在他手上是很危險的。」人力不足的結構問題,一旦出事,這些責任恐怕將落在基層護理人員身上。 停止惡性循環 如何留住護理人員? 國衛院推估,明年護理人員缺口將超過1.5萬人,如何留住並找回護理師,已經是當務之急。而日本為了留住護理人員,政府每月發放1萬2千日幣加上其他配套措施。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坦言,當台灣政府做了這些措施以後,醫療機構也能夠相對應來支持、調整薪資的結構,才能共同挽回護理人員的心。 更重要的是,「護病比」也急需改善。護理師工會理事長林伶芳說:「政府能夠加速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逐步建構友善護理環境,才能夠讓更多基層護理人員願意留在職場上。」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也提到,如此一來,一定是比全日班要來得更嚴格,人力必定要更充足,如果人力不足,連三班護病比都填不滿的時候,如何讓三班護病比入法能夠落實? 除此之外,科技和輔助人力的加入也很重要。護理人員最繁重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天的護理紀錄,經常要占用下班時間。而現在有了科技的輔助,病人檢查資料、傳送,這些固定工作,不再需要耗費人力,病人出院後,系統也會自動呼叫人員,等到清潔完畢,一鍵傳送,一切都在物聯網上作業。 病人基本資料、每日護理紀錄方式的改變,大幅減輕護理師的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同時,正在試辦中的住院共聘看護,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但是同樣也面臨人力不足的情況,能發揮多少效果還有待觀察。而完善的工作環境、減少不必要的住院,也都是必須改善的醫療現場。 大環境不佳,讓台灣護理人員的服務年資,遠低於日本、美國的15和20年。當各國護理人員紛紛走上街頭罷工時,台灣卻只能消極地選擇離職。在少子化的大前提下,從政策到醫療機構,必須祭出各項改善措施。如果護理人員持續出走,最後將是全民皆輸的局面。 (※婁雅君 劉建邦/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