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積電設廠助攻,高雄房價節節攀升【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設廠,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吸引人口遷入、房價節節上升。還有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房價漲幅驚人。但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正式起飛  簡廷翰,8年級生中段班,半年前在高雄購入人生第一間房,本身從事房地產行業,入行三年多,對高雄房市波動很有感。他說:「大概在三年前台積電宣布,那時有一波漲幅,漲非常多,然後一直到2022年有一個停滯期,就是因為台積電不確定還有沒有要來。一直到去年正式宣布確定之後,房價就正式起飛。」 台積電來了,高雄房價也漲了,而且漲價的區域還不只台積電所在的楠梓區。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其實房地產的環境是跟著議題在走的,高雄大家最清楚的就是台積電的議題,它其實代表的是,高雄它在規劃整個產業科技S廊道的發展。」 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說:「從陳菊市長開始,就設了第一個高雄過去20年沒做的和發產業園區,之後有仁武產業園區、楠梓、橋頭,甚至往南走到了小港、旗津一帶,或是前鎮加工作業區,這一連串我們號稱叫S廊帶,因為這樣的佈局,慢慢的產業不管是一路移出或是成長,它自然會有一定的基本盤面。」 科技廠商進駐高雄,也帶動了人口的遷移,加上新的交通路網建設,半導體S廊帶、5G A IOT 創新園區、亞灣2.0,幾乎成了房市起飛的同義字。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表示,建設公司也面臨缺工缺料的問題,他並沒有辦法一次開出很大的量去滿足,所以在這樣子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之下,自然房價就往上走。 住宅存量遠高出家戶數?科技產業動這麼高的購屋需求嗎? 高雄房市價量齊揚,橋頭、楠梓產業園區周邊,三年漲了三倍。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說:「以去年跟同期上半年相比,整個高雄的交易量,大概上升15-30%左右,價位其實也在15-30%左右的漲幅。因為近期有新青安的政策,所以其實政府是蠻鼓勵,可以透過優惠的條件去做購買。」 高雄市不動產代銷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哲耀說:「這一波像台基電的員工,這種高科技比較高收入的客戶,他反而就在市區裡面直接買這種50坪60坪大概2500萬到3000萬。」 可是,科技產業鏈與城市轉型,真的帶得起這麼多購屋需求嗎?國立屏東大學 不動產經營系教授賴碧瑩表示,住宅存量其實遠遠高出家戶數,以高雄市來說,家戶數其實只有110戶,可是住宅存量最新的統計來到120萬,這個數字其實足以支撐。 但賴碧瑩也說:「因為高雄市總人口有275萬,如果假設0到14歲的不買房,14歲以上人頭戶,然後25歲以上就是跟父母借款的,33歲以上比較長進一點的自己買,45歲早就有房。這275萬裡可能就高達了150萬以上。」 除了在地年輕人買房築夢,炒起高雄房價的,還有外來的投資客。賴碧瑩表示,這一群人其實只是想在這裡賺錢後就走人,不是高雄所樂見的,但他們確實在這一次房價的波動過程中佔一定比例。 政府如何抑制炒房?社會住宅有解嗎? 面對炒房,需要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因為當房價失控,受害的就是在地年輕人。國鈞從事設計業,兩年前就想買房,原本以為籌到了頭期款就可以順利圓夢,但現實卻並非如此,他說:「以後可能每年每個月都要繳個三萬塊,然後有可能要繳個三四十年,光想到就會覺得好累,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目標。」 年輕購屋族的薪水跟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為了繳房貸,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為此,高雄市目前規劃新辦兩萬多戶社會住宅,其中有一萬七千多戶預計在2028年完工,另外也有近萬戶包租代管,及七萬多戶租金補貼。但目前高雄市社會住宅的中籤率不到一成,老人戶只能在社宅住12年,時間到了得重新抽籤,青年戶最多只能住6年。 科技業進駐,築起了高雄城市發展的希望,但也成為房價上漲的助燃劑,當抑制炒房、社會住宅等政策,都無法控制火勢,年輕人距離在港都安居的夢,不知道還有多遠。
專欄
身障者社會企業,開啟創新商業模式
當科技產業遇上身障族群,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想像?台灣有家社會企業,為身障人士的就業問題,進行了數年的田野調查和商業模式的尋找,最後找到了創新且成功的商業模式。他們提供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機會。以多元、公平、共融為核心價值,在企業獲利之外,更思考社會意義。 為身障族群成立的社會企業 如何解決身障者就業問題? 2007年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成立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2年後,走向以科技創新,解決身障者就業的社會企業。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我們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發現M型化的狀況很嚴重。進不了企業,又進不了庇護工場的這一群人,非常適合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同時間我們也在找,科技產業裡面有沒有一些身障就業的機會可以被創造出來。」 BIM建築資訊模型,是以資訊技術來管理建築,從設計、施工到後端的營運維護。BIM工程師必須具備結構、機電等專業知識,這麼複雜的工作,要如何與身障就業連結?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單一的事項讓他做,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我們會把這樣的工作流程稍微做一些拆解。」 將工作內容分拆成結構、機電、排水等項目,每個小組都有專門的負責內容。(圖/獨立特派員) 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無障礙空間 創造公平共融的職場 要成為這裡的一員,不一定具備相關背景,但是要經過5個月培訓,採訓用合一,通過率大約3到4成。BIM事業部建築工程師傅漢隆說:「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軟體的操作。因為這個軟體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碰過的,一個禮拜左右就會跳下一堂課,所以那時候進度跟得很辛苦,壓力很大,甚至想要放棄。」 職訓期間,導入諮商師和主管輔導的機制,提供員工心理和工作上的支持。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鼓勵大家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或困難點,去跟同伴或是主管討論,因為這樣彼此才會知道說,怎麼樣可以來協助你。」 公司裡的走道是非常寬敞的,當初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能讓兩台輪椅同時通過。(圖/獨立特派員) 除此之外,一旦遇到火災,輪椅族該如何逃生,也在消防演練的規劃中。身障者就業問題,提供的不僅僅是工作機會和無障礙設施,這裡打造的,是一個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它不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它是立足式的平等,所以當這些東西給他之後,大家可以公平地在職場上發揮潛能是很重要的。」 社會對於無障礙普遍還停留在硬體設施,卻忽略個別化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於上肢無力的輪椅族來說,他們無法自行從輪椅移到馬桶上,萬一跌倒,甚至連求救鈴都按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公司內從無障礙的基礎建設,到職場協助員這類更細膩的配置,是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職能治療師能針對職務再設計進行評估,包括提供升降桌、軌跡滑鼠、打字輔具等,加上改善環境,來降低身體的不便,建置一個更公平的工作場域。更大的空間、更多的人力配置,雖然會被企業視為更高的成本,但他們卻認為,長遠來看,這是人才的永續之道。 在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下,有了這間減壓室,降低輪椅族褥瘡的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辦的不只是活動!在共融運動會中相互理解 不到百人的公司,45%是身障員工。要如何舉辦一場跨越不同障別,以及一般人都能參加的運動會呢?人才發展部資深人資專員洪盈琇說:「會因應大家不同的狀況去做一些不同的輔具,但後來發現,直接邀請他們來做這些測試,或是直接詢問他們,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規則設計上,也讓身障者可以在競技活動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舉辦的不只是活動,而是增進彼此的理解。(圖/若水國際) BIM事業部機電工程師阿龍說:「大家參與的狀況看起來,也可以更加了解到,原來身邊的身障夥伴,他們的狀況是怎麼樣,也更有一個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 參與活動、溝通討論,是公司文化,也是相互共融的進程。對經歷受傷、復原再次踏入社會的身障族群來說,有其正面意義。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是每一個人所值得擁有的,當企業有不同的看見與實踐,就是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 婁雅君 / 採訪報導袁宏書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台積電布局全球,德國設廠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造成全球晶片荒,各國都希望積極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 台積電新廠預計落腳德勒斯登 當地投資環境如何?  巴洛克式皇宮矗立在易北河畔,還有歌劇院、聖母教堂,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勒斯登,曾經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集文化藝術、戶外生活於一身,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而距離這城鎮中心20分鐘的機場工業園區,即將迎來台積電的新工廠。 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全名是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台積電持股七成,博世、英飛凌及恩智浦半導體,分別占股一成,而這三家公司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Oliver Seiler解釋,這是台積電與客戶共同投資的項目。這些客戶向汽車業供應台積電生產的晶片,因此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認為這是重要的一步,但這可能只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預期市場會進一步成長。 德勒斯登的電子業,組成產業公會準備打團體戰,不過要打造歐洲的矽谷,還得破除語言障礙。 薩克森矽谷執行長Frank Bösenberg坦言,這裡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溝通還是需要翻譯,或有些事情還是需要用德語完成。作為薩克森矽谷,公會已經向政府當局提出了這項要求,政府也必須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薩克森州除了有歷史文化,BMW、福斯、保時捷都在這裡設廠。(圖/獨立特派員) 缺工、廢水處理亟待解決 該如何因應? 最近台積電要來德勒斯登設廠的消息,也引起廠區附近居民議論紛紛。 德勒斯登居民表示,有工作機會很好,進步也很好,但德勒斯登人民感到害怕,供水和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壞。 薩克森州策略投資代表Dirk Diedrichs表示,德勒斯登市議會現在正在討論一個很大的投資計畫,大約6億歐元,關於未來幾年的廢水投資。未來將從易北河取水,透過新建的運河和管線,將水輸送到德勒斯登北部。 除了台積電設新廠,博世、英飛凌、格羅方德也都有擴廠計畫,工業用地搶手;市區住宅目前三房六百多萬的水準,也可能水漲船高,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工。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認為,目前這裡已經有格羅方德、英飛凌、博世,未來很有可能會缺工,希望政治能以某種方式,幫助更多的人來到德勒斯登。 德國是全球汽車生產重鎮,疫情期間飽受車用晶片短缺之苦,在歐盟通過晶片法後,率先宣布補貼台積電五十億歐元,來德國設廠。 各國工作文化不同 企業如何管理? 工業區隨處可見的徵人廣告,正告示著德勒斯登人才的隱憂。而面對人才危機,鄰近的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已經開始動作。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技術移轉與國際化負責人Ronald Tetzlaff表示,校方計畫在明年三月初將學生送去台灣,他們將在大學裡上課,一直到明年六月,之後前往台積電,進行為期八週的實務訓練。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最大的工科大學之一,跟業界接軌的無塵室、研究設備,吸引來自各國的學生。目前與台灣合作的對象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在洽談中。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學生Niklas Weber認為,在學位學習期間,發現了更多關於積體電路、電路設計和半導體的知識。對他來說,台灣是半導體生產的領導者,如果想去一個地方了解這些知識,台灣就是該去的地方。 但台積電工程師三班制、週末需要輪班,也常常必須加班的工作文化,在德國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坦言,德國工人必須了解台灣的工作文化,但台灣台灣管理階層也需要從這裡了解工作文化,這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如何克服缺水、缺電、缺工問題?又如何調整符合當地文化的管理模式?而當人事成本增加時,又該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台積電德國設廠,挑戰正要開始。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印度藍海新市場,年輕世代成發展關鍵
班加羅爾有著「印度矽谷」的響亮稱號,吸引許多國際企業以及印度國內公司設廠投資,看中的就是高素質的年輕專業技術人才。面對這個和台灣有著巨大差異的機會之地,究竟有什麼魅力?又有哪些挑戰?印度的經貿發展,帶動語言人才的需求,華文教學市場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印度矽谷成人才寶藏庫 發展趨勢高居全球第一 「印度矽谷」的稱號,打響了班加羅爾的知名度,吸引全球許多高科技產業前來設廠投資。 根據英國牛津經濟學院一項經濟分析報告預測:2019至2035年,在全球780個主要城市中,發展最快速的前20名城市,印度就占了17個。(圖/獨立特派員) 人口龐大的印度,國內醫療資源卻相對匱乏,醫療設備城鄉比例失衡的現狀,成為新創公司的藍海市場。 印度IITPL新創公司董事高拉夫・阿加瓦爾說:「每年仍有約6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所以我們想要做出改變。在印度760個行政區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設有導管插入實驗室。我們把價格降低了40%,在印度有20個城市,我們是當地唯一的導管插入實驗室。」 技術開發離不開人才,對企業經營者而言,班加羅爾就像是一個人才寶藏庫。而以就業機會來說,班加羅爾也是對具有專業能力的年輕求職者,最友好的城市。 印度IITPL新創公司員工阿迪瓦斯蒂說:「我只是剛到職的新人,二個月前才剛完成我的碩士學位MBA,所以我想找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我來自印度北方的北方邦,它很遠,因為很多機會只有南部才有。」 然而,寶藏庫雖然人才濟濟,卻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印度IITPL新創公司董事高拉夫・阿加瓦爾說:「我們每年培養超過20萬名工程師,但當你看就業能力時,要嘛沒有任何產業經驗,要嘛沒有任何現場經驗,語言技能有限,他們需要在就業前接受某些技職訓練。」 已與牛津大學等多家國外頂尖大學合作,積極收攏人才,這間走在市場發展前緣的新創企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進軍國際市場。 「印度製造」吸引台商投資綠能建設成市場先機 「印度製造」的政策,影響力已逐漸顯現,對許多想要前進海外市場的台商企業來說極具吸引力。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葛葆萱說:「就印度政府來講,希望能夠吸引外資進來製造業,不過這些政策它問題在於說,它是很適合大企業。從去年疫情過後,我們可以看到台商絡繹不絕到印度來,尋求開拓市場的機會。」不過,葛葆萱也提到,雖然來看的企業很多,但是目前真正落地、來這邊投資的企業其實是不多的。 布局需要謀略,投資仰賴眼光。在美中貿易戰開打,造成外資產業鏈移出中國的風潮前,早已有台灣的跨國企業在印度設廠。台達電印度區總裁林正彬說:「很多企業看重印度的勞動力。但是台達最早進來,我們是看中整個印度的市場。」 一片片架設在建築頂端的太陽能板,是班加羅爾市容的科技面貌。印度是第一個成立非傳統能源部的國家,目前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排名全球第四。(圖/獨立特派員) 林正彬說:「大家會覺得印度好像相對落後,但是事實上,印度在綠能這一塊,反而走得非常前面。它整體清潔能源的比重,在2022年,占全印度的總發電量達到43%,到2030年,要求是要到50%。」 印度政府在全國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台商企業也看準了市場先機,與當地大型公司異業聯盟,在電動車相關領域獨占鰲頭。不過經營跨國企業,面對不同的市場,挑戰也大不相同,除了政治體制與法規政策,挖掘與留住人才,是普遍的難題。 印度政治與經濟發展 帶動華文學習熱潮 想了解新的市場和文化,學習語言是一條相對有效的捷徑。在印度首都德里,有一間台灣人經營多年的中文教育中心。而印度的華文教學市場,深受其經濟發展與政治局勢影響。 美譽中文教育中心執行長蕭中美說:「在2011年那個時候,都是高階主管在學習中文。到了2013年,習近平來到印度了,伴隨的是OPPO、小米開始陸續進來,所以他們的中下游廠商也跟著一起進來,從那時候的開始,就是一個上坡了。」蕭中美也提到,在疫情期間,中印邊境的問題又攀升,所以也會有軍方的人來學習中文。 目前報名學生以商業人士和在學學生為主,印度高速的經濟發展,連帶引動了語言學習熱潮。(圖/獨立特派員) 政治與經濟,是社會進步改革時,共存的議題。印度為數驚人的年輕世代,即將成為形塑這個國家發展的關鍵。什麼樣的人能夠決定印度的未來?這個問題的答案,牽連之廣,恐怕你我都無法置身事外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
專欄
運動員的第三隻眼 成奪牌秘密武器
藉體育表現來展現國家強盛的氛圍下,視「運動科學輔助」為奪牌秘密武器一點也不為過。立法院1月10日通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設置條例」,企圖藉由影像化與數據化,能即時、快速、準確地控管運動員的生理、心理、技戰術、運動力學。讓此秘密武器成為運動員跟教練的第三隻眼,讓鍍金之路走得更安全、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全世界的頂尖運動選手比耐力、比意志力、比技戰術,還比運動科學量能。(圖/獨立特派員) 拳后陳念琴的運科團隊 新竹市立體育館的拳擊擂台上,雙方你來我往,一方對手是被稱為「台灣拳擊女王」的陳念琴,台灣史上首位登上奧運殿堂的女性拳擊選手;另一方是成德高中的拳擊後輩們。拳后收斂起在競技場上的殺氣,僅散發出身經百戰的從容與銳利。 「柯文明教練是清大拳擊隊教練,念琴是我們學校的學生,當然要相挺!」在擂台旁的清華大學運動科技中心主任邱文信,也是陳念琴就讀運科系碩士班的老師,2019年清大投入科技資源,開發「專業拳擊標記系統」的情蒐工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這個系統的主要精神,完全是為念琴量身打造的」,邱文信說。 2020東京奧運時派上用場,這套拳擊標記系統分析項目包括前置技術(例如,身體擺動、腳步換位等)、得分技巧與方式、習慣動作、擂台位置,每個動作都數據化,赤裸呈現選手優劣勢。陳念琴認為即便身經百戰,「但對手有些技戰術沒辦法直接察覺到,透過標記系統,就很容易抓出對手破綻,之後練習就能想辦法攻破他。」 情蒐對手的過程相當工於心計,尤其部分國際賽僅允許手機或一般相機入場,甚至禁止手機,反倒是場館的監視器、賽事轉播的攝影機都是舉辦國最有力的情蒐工具。「如果你沒有情蒐別人,別人卻來情蒐你,他會把你壓制得死死的,你卻不知道為什麼,」柯文明教練指出,運科情蒐工具早已是各國頂尖選手的基本配備。 清大運科中心團隊為陳念琴量身訂做的專業拳擊標記系統。(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除了情蒐工具外,團隊正在開發「拳擊虛擬教練」,由電腦將選手動作與正確動作相比對,再藉由AI生成指導建議,告訴選手缺失在哪,以及如何改進。邱文信指出,「畢竟教練時間有限,希望每位選手都擁有自己的虛擬拳擊教練,教練也可從後台數據瞭解選手狀況。」 圖三,開發中的「拳擊虛擬教練」,電腦辨識選手動是否正確,並由AI生成指導建議。(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有一天柯教練問我,有沒有辦法讓念琴從他當時比賽時候的視角去看對手,這樣更知道失分跟得分的原因,」清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朱宏國便捲起袖子投入「拳擊元宇宙」計劃,希望將拳擊擂台所有會發生的情境複製到虛擬世界中,選手得以用第一人稱視角來練習。 但光是要將2D畫面轉為3D便是大工程,「拳擊是非常激烈的對戰,增加我們姿態辨識跟3維重建的困難度,尤其沒拍到畫面的部分如何重建,讓整個虛擬世界更逼真是技術上的挑戰」,朱宏國說。 在虛擬世界練拳有好有壞,「我們有時候只能自己想像對手打空拳,如果真的出現一個虛擬對手,不用想直接做反應,」但陳念琴也點出虛擬世界沒有拳拳到肉的碰撞,「不知道對手是輕打、重打,也不知道自己身體承受度。」 追趕美職棒運科  高速攝影機協助選手與教練找出動作問題,避免受傷,且朝正確方向來訓練。(圖/獨立特派員) 談到運動科學輔助領域,絕不能漏掉美國職棒。 前旅美選手、現為美職遊騎兵球探的張立帆分享美國運科現況:「以設備來說,遊騎兵實驗室一面牆約有10支高速攝影機,觀察關節角度、速度、變換。每項數據都有一個專業人員把關,」美國職棒擁有頂尖選手數據庫,一經比對,就可依該選手優劣勢擬定訓練菜單,「錢可以買到設備,但台灣沒有數據,也缺乏動機去做,很可惜。」 即便看不到國外運科的車尾燈,但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與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黃致豪仍認為,發展自己國家的運科輔助設備勢在必行,因為「使用國外運科設備時,收集到的數據,有的智慧財產權是廠商的,有的是廠商有權利使用,如果我們永遠都在用他國的運科器材,等於一直送數據給別人」。 黃致豪與張立帆合作,用高速攝影機分析球員動作,找出問題,擬定訓練菜單。「調整之前球速最快只有143,正式比賽大概138、140而已,」台鋼雄鷹新秀投手黃紹睿,2022年為了準備中職選秀,本身就是臺灣體大學生的他,找上黃致豪與張立帆,用一系列運科輔助,找出癥結點,約兩個月後,「第一次測試會就丟到146。」 圖五,臺灣體大、臺大、逢甲三校合作,開發骨骼關節重建系統,協助選手精準訓練。(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柔軟度、肌力、骨骼力學等都與球場表現息息相關,為了更好控管球員身體素質,黃致豪與台大、逢甲兩校合作,預備重建骨骼關節,「包括疲勞判斷、球員動力鏈使用是否正確、肌力是否足夠等。」 圖六,未來連3級棒球場都能建置電子好球帶。(圖/國科會精準運科2.0團隊) 黃致豪走進臺灣體大棒球場,場邊有6台攝影機,畫面連接至棒球場控制室,裡頭的電腦分析「Karma Zone」,也就是判斷好球壞球的電子好球帶系統,可給評審、教練、選手、觀眾做參考。 「未來往基層扎根,」黃致豪將系統重新建構,希望用更便宜的電腦與攝影機就可算出投球進壘點,「以後3及棒球場都有能力建置電子好球帶。」 引進日本AI體操評分系統 圖七,富士通AI感測與骨骼辨識處理技術,只需幾秒鐘,即可無死角分析選手動作是否標準。(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學習國外前端技術,臺灣師範大學3月2日引進日本富士通AI感測與骨骼辨識處理技術,搭配4台高速攝影機,便能無死角分析選手動作是否標準,「體操員的動作是否標準,如何判定時常造成爭議,」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助理教授翁士航、他是被譽為「世界貓王」唐嘉鴻的恩師,這套系統在他看來,可以協助評審做出較客觀的裁決。 實際測試軟體效果,體操員祺媛在平衡木上做完指定動作後,僅幾秒鐘,3D影像分析便出爐了,包括角度、高度全都數據化、影像化。祺媛說:「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做到了,但數據一看,才發現自己離標準仍有差距。」 另一位體操員湘涵在做動作時不慎受傷,「其實我們在做動作很快,時常不到1秒就結束了,所以受傷當下,我跟在旁觀看的體操員都不覺得有何異樣,但透過運科系統就發現動作差滿多的,一般平面影像沒辦法看得那麼精細。」 受傷對運動選手生涯很致命,但若不能從中學到經驗進而預防更加致命。翁士航認為,透過運科輔助器材回推受傷原因,建立模型,避免犬首重蹈覆轍再受傷。 日本富士通這項運科技術已經作為多場國際體操競賽的評分系統,但是提供他國做測試卻是首次,第一站是台灣。「這套系統清楚將體操員精細快速的動作3D視覺化,」主持國科會擴大運動科學研究能量與成果橋接計畫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美燕指出,希望此次與日本合作,讓台灣學界跟教練開拓運科輔助視野。 圖八,國訓中心運科處肩負奧亞運選手運科訓練任務。(圖/獨立特派員) 運科成各國選手標配 「運動員的體能、心理、戰略、智慧等一切,勢必可以達到一定的精準度來進行控管,」翁士航以體操界為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導入科技、AI輔助運動員「已經是常態」。 台灣專門支援奧亞運選手的運動科學單位是國訓中心的運科處,運科處長吳柏翰指出,進來中心第一件事是營養教育,尤其量級選手體能消耗量大,食慾旺盛,「加上我們中心伙食很好,選手飲食不正確,容易導致體重失去控制,影響表現。」 圖九,國訓中心情蒐戰情室,蒐集分析各國頂尖選手的技戰術與優劣勢。(圖/獨立特派員) 運科處同時也有運動傷害防護以及力學支援,分析選手動作跟力學理論是否一致。另一項重中之重的認識當然是情蒐。走進2022年底斥資百萬建置完成的情蒐戰情室,有電競等級的電腦配備以及好幾面大尺寸螢幕,並且配有四台攝影機,選手教練看完分析影片後,可以在攝影機前直接演練,比對動作。 「戰情室主要是將情蒐的影片剪輯分析,並且進行力學動作分析,」協助2020東奧柔道項目的情蒐人員張沛騰,本身具資工背景,有時需要自己寫或修改適合本國選手的情蒐軟體。我國柔道好手楊勇緯奪下東奧男子60公斤級銀牌,張沛騰身為情蒐人員,「我覺得與有榮焉,也是這份工作很棒的地方。」 圖十,台灣運動人口少,市場小,難以發展具規模性的運科團隊。(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運科路的困難 運科輔助愈來愈重要,然而優質人才卻是發展的第一個困難。運動科學需要大量且優秀的資工軟體人才,「但是學生畢業後如果去興盛的半導體業,那就不是七萬、八萬可以解決的,」黃致豪的運科研究都是國科會計畫支持,然而計畫經費與半導體誘人的薪資福利相比,絕對黯然失色。 經費多寡跟運動市場規模息息相關,台灣關注運動競賽的人口少,就連國民運動棒球的門票費用,都難以支撐完整的運科與數據分析團隊,更別提其它運動項目。 立法院1月10日三讀通過「國家運動科學中心設置條例」,位階與國訓中心一樣是行政法人,監督機關是教育部,明訂八大業務範圍,「目前國訓中心的運科支援重點在執行面,也就是現場支援執行;未來的運科中心要加強運動科技的研究加值運用,包括研究人才培育。」教育部體育署競技運動組組長藍坤田指出,運科中心特別強化奧亞運選手的支援量能,同時希望產生外溢效果,使非奧亞運的各級運動員也能受惠,達到運動科學普及化目標。 觀念改變是發展運科的另一個困難。「過去台灣運動員的訓練比較傾向師徒制,教練自己從沒有過運動科學輔助的經驗,」陳美燕分析,在此背景下,部分教練不信任運科效能。 對此,國訓中心針對教練定期開設運科課程,「由國訓中心運科人員親自授課,教練必須來聽,並且拿出效益成果與教練選手溝通,」吳柏翰認為,長此以往,整體運科輔助觀念大幅進步。 不過,部分運科輔助的懷疑論者較相信身經百戰的歷練與經驗。本身養成過程沒有運科輔助的柯文明確認為,主觀經驗與客觀科學是相輔相成,沒有衝突。「運科是輔助、是參考,人是變動的,」如果選手因為情蒐系統說該對手出某招數機率有八成而一直等待,不做其它反應,「絕對完蛋。」 「選手以前受傷,只知道冰敷或復健、看醫生,但他不知道為何受傷;藉由科技介入,讓選手清楚知道問題所在,也會更懂得保護自己身體,瞭解自身能力在哪裡、可突破的點在哪裡,」陳念琴認為,主觀經驗與客觀數據都不能偏廢。 張立帆也認為:「從事運科教學的工作者都需要有經驗、有過程,如果只是用數據用科學跟棒球員溝通,沒辦法說服別人。」 (※邱惠恩 鄭仲宏 張智龍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