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美國選舉人團制度詳解:運作機制與爭議何在?
邱惠恩 張瀚 馮偉倫 周明文 顏小八/ 採訪報導 許為庭  / 整理報導美國作為老牌民主國家,選舉投票制度相當複雜,並非票票等值的簡單多數決。因此,想當美國總統無需大多數美國人同意,只需拿到270張選舉人票。此制度一方面可避免多數暴政;另一方面,顯示公眾意見不值得信任。另外,美國選舉投票方式雖多元,但50州各自為政的投票流程,容易引起敗選方質疑,甚至產生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的難堪場面。選舉人團制利弊 美國選制並非票票等值的簡單多數決制,而是間接選舉的「選舉人團制(Electoral College)」。 美國50個州依據人口多寡分配眾議員席次,例如擁有最多人口的加州有52張選舉人票,再加上每州固定有2名參議員席次,加州共計有54張選舉人票。每十年人口普查一次調整選舉人票,2020年選舉時,加州有55張選舉人票,2024年減少一張至54張。最少人口的州至少有3張選舉人票(2名參議員+1名眾議員)。全美國有538張選舉人票,至少要拿到270張才能入主白宮。 美國總統大選那一年,會將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訂為「全國投票日」,每位選民在普選這天投下神聖的一票,只要該州A候選人拿到51%的選票,那麼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都會投給A候選人,49%的反對聲音沒有用武之地。只有緬因州跟內布拉斯加州例外,在該州全民投票中勝出,只能得2張選舉人票,剩下的票要依照該州眾議院選區的得票比例來分配。 「美國建國者們堅信要防止多數暴政,」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兼任講師丹尼爾.施諾爾(Daniel Schnur)解釋,選舉人團制讓50個州都有發言權,即使住在人煙稀少的鄉下,你的選票仍有發聲的價值,而非人多就贏。 然而,選舉人團制也是基於不信任公眾意見而設計的制度,「它防止輿論劇烈波動,並且蔓延至它州,創造一個解讀公眾意見的緩衝機制,」堪薩斯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納撒尼爾·伯克黑德(Nathaniel Birkhead)解釋。 因此,早期,選舉人團可以改弦易轍,基於個人判斷,不投給該州普選出的候選人,例如2016年,538名選舉人中,有7人「跑票」。目前,有3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有法律防止「失信選舉人(faithless  electors)」的跑票行為,其中有些法律包括刑事處罰。 在普選中「贏者全拿」的模式,忽略了反對的聲浪,「我知道這個州我們共和黨必勝,那我幹嘛去投,所以降低選民投票意願,」政大選舉研究中心教授蔡佳泓分析,很多政治人物忽略鐵票倉,只跑搖擺州,因為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贏一點點,就可以拿下全州選舉人票,扭轉結果。 「我認為掌權政客滿喜歡這個制度,因為選舉人團相對來說是已知的、可預測的,」納撒尼爾指出,該制度將全國50州戰場壓縮成五至七個州戰場,省時、省力,可預測。 也因為贏者全拿的選舉人團制度,201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雖拿下最多的全國普選票數,卻只拿到232張選舉人票,因而敗給川普。 選舉人團制度理論上也可能出現269比269的平手狀況。屆時,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在選舉人團得票數前三名的候選人中,由1月3日宣誓就職的眾議院從中選出總統,參議院選出副總統;且一個州代表一票,簡單多數決,拿到26州代表團的選票就任命新總統。 投票方式多元 相較台灣只有一種投票方式:選舉日當天親赴實體投票所投票,美國投票方式顯得相當多元。美國本屆普選日訂在11月5日,通常普選日都是州間上班上學日,不便幅員遼闊的美國選民,因此除了三個州之外,各州從10月開始,提供「提前投票」的選項。 提前投票有三種模式,一是親赴實體投票所;二是申請缺席投票(absentee voting),又稱不在籍投票,方便海外選民勾選完選票後寄回;第三種則是郵寄投票(vote-by-mail),選票會郵寄到選民指定的地址,依照信封指示勾選心儀的候選人,簽名後再放回信封,拿到離自己最近的選票郵箱(Official Ballot Drop Box)投遞。 數據顯示(表1),自2012年開始,郵寄投票的比例緩步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之故,暴增至43%,2022年下降,回復緩慢增長的趨勢。 然而,2020年連任失敗的川普,就曾大力批評郵寄投票有可能不見、可能作弊,該機制「是一場災難」。不過,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兼任講師丹尼爾.施諾爾分析,提前投票的選票跟普選日的選票是以相同方式來保管,因此安全方面沒有區別,「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表明,通過郵寄進行的舞弊數量非常少,並不比現場投票高。」 公視特派記者在加州採訪選民,昆廷.布朗(Quintin Brown)表示,選票有效應有人工驗證跟機器驗證兩大系統一起運作,並且會送到州政府進一步驗證,確保沒有重複選票,再加上州際交流,確保同一選民無法同時在各州重複投票,「我認為該制度值得信任」, 其實美國各州的投票流程與規範不盡相同,地方政府是否有財力提供充足的選務人員跟機器設備,也影響投票品質。有時調整後的投票規範,卻可能增加選民投票障礙,像是有些州縮短了申請與遞交郵寄和不在籍投票的期限、有些州則限制郵寄投遞箱的數量和位置,降低選民可及性。 相比台灣有選舉人清冊,政府直接把選舉通知單寄給滿20歲的合格公民。美國則需要選民18歲時,自行主動登記成選民。目前有些州提供16歲到17歲的民眾「預先登記成選民(Pre-Register to Vote)」;另有些州在拿到駕照時就自動登錄成選民,較為便利。 今年美國合格選民人數大約2.4億人,等到11月5日全國投票日結束後,理論上就能知道選舉結果;但為了計算歸檔龐大的票數,各州的選舉人團在12月17日才正式投票選出總統。隔年1月6日由國會正式宣布結果,1月20日總統當選人宣誓就職。
專欄
前進黨選舉大勝,卻成泰國最大在野黨!
泰國總理選舉一波多折,終於在八月下旬選出新總理。不過,好不容易組成的聯合政府,可以執政多久?參議院任期屆滿之後,是否會發動倒閣?為泰黨和親軍方組成的聯合政府,根基是否穩固?都和泰國憲政基礎有關。被寄予厚望的前進黨,有沒有機會翻轉泰式協商政治? 泰國新總理出爐 背後複雜的協商成果 泰國五月大選後,總理人選遲遲無法推出。第一輪前進黨的皮塔票數未過半,第二輪提名資格被否決。直到八月才選出新任總理,由為泰黨的謝塔當選,打破泰國總理難產的僵局。 謝塔當選為泰國第30任總理,他表示,感謝所有泰國人、聯合政府、國會議員及投票的每一位參議員,並將盡力履行職責。(圖/獨立特派員) 謝塔在參眾議院750席中,拿下過半票數,不僅是複雜的協商結果,更和前總理他信的命運息息相關。2006年他信出訪時,遭到軍事政變,引發紅黃衫軍對立,造成泰國社會長期的動盪不安,前總理他信自此之後流亡海外,而就在謝塔當選的這天,他信終於回到泰國。 流亡海外多年的泰國前總理他信高調回國,甚至有支持者特地來接機。(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學者認為,他信必須掌握這次機會,回到泰國。而台灣學者則分析,這代表了保守勢力願意和解,同時也意味著新總理即將出爐。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若沒有事先談好,他信不太可能這麼高調地回來,在泰國這個傳統協商的狀況裡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協商成果。 前進黨失利 為泰黨與親軍方組聯合政府 前進黨是第一大黨,卻在總理選舉中失利。皮塔第一次票數沒有過半,只獲得342票。第二次選舉時,過半議員反對他二度提名,而喪失競選資格。前進黨組閣失利之際,卻傳出為泰黨與保守派會面。 皮塔贏得選舉、組建聯盟,但卻被任命的參議院阻擋。民眾投票了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令他們感到憤怒、絕望與疲憊。(圖/獨立特派員) 向來反軍方的為泰黨,卻在籌組聯合政府時,與親軍方的合泰建國黨、人民國家力量黨合作。這樣的決定,就連為泰黨的支持者,也表達不滿。 抗議民眾吉拉蓬說:「我們希望前進黨和為泰黨攜手共組民主聯盟,現在是為人民籌組政府的時刻,我對為泰黨這麼做非常失望。」 台泰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表示,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路線」,因為不管是為泰黨或者是軍方,他們在各自的利益上是不一樣的。 參議員明年任期屆滿之後,總理選舉完全回歸到眾議院的500席。屆時是否倒閣,前進黨、為泰黨,以及野心勃勃的泰自豪黨黨主席阿努廷,他們之間的合縱連橫,將是下一階段的觀察重點。 憲政基礎不穩 制定新憲法連署恐成引爆彈 泰國憲政根基不穩,從政變次數超過20次就可看出端倪。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泰國從1932年行憲到現在總共90年,已經有22部憲法,平均一部憲法不到五年的壽命。泰國的憲法可以說是拋棄式,沒有所謂的「修憲」。 這種為特定對象服務的憲法,造就出現在的參議院以及憲法法庭這類制度怪獸。不過前進黨在這次選舉中,為泰國政壇帶來一股新氣象。這些新科議員,能否在國會中有實質的表現,備受期待。 由公民團體iLaw發起的制定新憲法連署,已經通過送入國會的五萬份門檻,也獲得前進黨支持。(圖/獨立特派員) 台泰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表示,制定憲法這件事情在泰國的過往歷史裡是不存在,也沒有人敢做,到最後這個議案有可能會被反對勢力認為有顛倒政府的想法,成為下一個引爆彈。 不過,要求改革的聲浪延續至今,前進黨的支持者以及年輕世代,對於聯合政府能夠忍受多久,是另一個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隨著他信的回國,泰國社會是否能放下對立,進而和解,然後往前邁進?前進黨會是開啟新時代的那股浪潮嗎?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佩修表示,這是一個舊的泰國、舊的政治時代的一個終結,但新的時代是不是美麗新世界?就沒有人知道了。 (※婁雅君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