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專題影片專欄意見調查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專題影片
專欄
意見調查
關於我們
土地環境
主題
世界金牌 屏東可可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 ,不過我們吃的巧克力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近年來台灣也有種植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而且台灣巧克力到國際參賽,還常常得獎。像今年的ICA世界巧克力大獎亞太區競賽,就由屏東縣政府主辦,14個國家參賽,台灣巧克力業者就拿到超過一半的獎項,其中屏東更拿到7面金牌 35個獎項。 屏東大部分的可可樹都是種在檳榔園 ,以前檳榔價格好,曾經被視為綠金,不過吃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政府鼓勵轉作。 18年前有農民託朋友從印尼帶回可可種子嘗試種植,花了8年時間才研發成功將可可做成巧克力。這幾年屏東巧克力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已經超過200公頃。屏東成為可可故鄉的同時,卻也 因為生產成本高,面臨產業發展瓶頸。
社福弱勢
主題
打造高齡友善社區
在地老化是近年來提倡的觀點,如何打造一個適合老後的生活圈,不只是單一的日照據點可以達成。 屏東的西勢村,半徑五百公尺內,包含宮廟、市場、學校,符合內政部對高齡友善社區所訂定的條件。縣政府在這裡進行高齡友善社區的實驗計畫,找來友善商店、改造學校環境、和智慧裝置公司合作,推出智慧平安符。只要長輩走出安全範圍外,智慧平安符就會發通知給家人,緊急狀況也可以讓長輩呼救,共同守護長輩的安全。 而在屏東市的另一側,前進國小是全台唯一一個設置在校園內的失智日照據點,還進行老幼共學。
政治經濟
主題
眷村的想像
近年來,歷史空間的保存與再利用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之前台灣有近千個眷村因爲改建而被拆除,有大約50處被以文化資產的方式保留下來。不過眷村再利用的方式,經常都是以文創園區為名,由地方政府委外經營,招商再利用。 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政府花了龐大經費進行整修,然而我們再利用的方式常常偏重商業發展,忽略文化教育意義以及與當地社區的連結。其實不管是文化傳承或是發展文創,都應該落實在生活面,如何讓文化資產與社區情感得以延續,仍舊屬於社區的一分子?
藝術
主題
返鄉起藝
最近幾年地方投入建設文創園區,帶動了一些青年返鄉創作的熱潮。原本學造船、後來為了追求夢想留美攻讀古典樂碩士的曾己銓,返國後回到故鄉台南,成立爵士大樂團,號召了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業餘樂手,要改變地方對音樂的偏見。還有出生於屏東市的鄭開翔,一步一步走過故鄉,用筆畫出故鄉的美、也記錄改變中的屏東。
青年世代
主題
陌生人音樂會
面對高齡社會的挑戰,除了靠政策嚴謹,更重要的是,如何鼓勵不同世代更互相理解和顧念彼此。要達成這個目標有很多種方式,我們要帶您看的是一場孩子們為長者們舉辦的陌生人音樂會。 在高雄、台東有一群青少年,透過老師及社團提供機會,到老人家中為他們現場演奏。這些長者們有人一輩子沒有聽過現場音樂會,這種全新的體驗讓他們很感動,而這些青少年們也透過音樂,自然、柔性的和陌生的長輩們接觸。以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提供服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學習及成長。 獨立特派員在八年前曾報導台東的小朋友配合聖母醫院的送餐服務去拉琴給獨居老人們聽,感動很多老人家,當年拉琴的小朋友最大的只有小學三年級,現在都上高中了,他們再次齊聚一堂,配合送餐拉琴,孩子們長高長大了,但撫慰獨居老人的愛心和用心沒有不同。 ♦延伸閱讀 → 特派員+《來自陌生人的回饋》
政治經濟
主題
中國紅海下的石斑
台灣龍膽石斑養殖技術好,產值高,居世界之冠。不過卻因消費有七成都在中國,市場太過單一,這幾年中國政府大力扶植石斑產業,使我們的石斑被中國養的龍虎斑打到價格慘跌。 2010年,台灣與對岸簽訂ECFA,石斑魚免關稅、政府推動產值倍增計畫。龍膽的養殖成本一斤150元,當時漁民賣出,一斤可以高達270元,如今卻跌到接近成本,使產業陷入困境。 受到單一市場限制,石斑在中國削價競爭。為求生存,屏東佳冬鄉有一群年輕漁二代,他們集結力量,求新求變,希望以高品質為石斑魚開拓一種新的產業模式。 ♦延伸閱讀 → 紅利不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紅海裡,台灣石斑奮力上游
社福弱勢
主題
身心障成年後-屏東身心障家托
屏東縣的成人家托,試圖在安養機構及家庭照顧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提供家人喘息,也讓成年身心障礙者在此有學習的空間。花費不高,就能讓成年身心障礙者,這群比老人需要更久長照的族群,獲得尊嚴與生活品質。
社福弱勢
主題
我在飛夢林
根據教育部去年統計,104學年度國中輟學人數有3500人,創近年來新低紀錄。事實上這幾年教育部一直積極結合民間資源,加強中輟追蹤輔導以及安置復學的工作。 屏東縣政府更首創,結合學園與家園,讓孩子白天到學園上課,放學再回到家園,由社工和生活輔導員陪伴、照顧他們。四年來,他們讓一群原本逃學、經常待在陣頭裡的孩子,後來都選擇繼續升學唸書。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