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死刑釋憲後,改變台灣死刑的未來【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死刑釋憲案歷經5個月,判決書中明確指出死刑犯可以請求非常上訴的理由。其中死刑判決必須一致決的內容,造成社會許多誤解,其實不管一審、二審判處什麼刑責,只要最終審所有法官一致判死,就會以死刑定讞。死刑憲法判決還要求:兩年內必須修改多項法律,未來也將影響死刑判決。第八號判決 非常上訴改變死刑犯命運? 台灣首次有全數死刑犯共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歷時將近五個月,做出113年度第八號判決,死刑部分合憲。首先影響的,是37名死刑犯的未來。 非常上訴是刑事訴訟法中一種特別的救濟途徑,在判決中特別指出五位聲請人可以請求非常上訴。陳憶隆和黃春棋,因擄人勒贖被判處唯一死刑,但是民國88年唯一死刑已經被宣告違憲,依此理由可以向檢察總長請求非常上訴。 另外沈岐武、林旺仁、林于如,分別因賭債、縱火、詐領保險金殺人。判決指出,三人有程度不一的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在審判時自我辯護能力不足。修法完成前不得執行死刑,修法完成後同樣可以提出請求。 另外,終局判決如果沒有經過言詞辯論、一致決和強制辯護,都可以請求非常上訴。37名死刑犯中,有34人死刑定讞超過十年以上,當中有些人也曾經請求過非常上訴遭到駁回。憲判八號出爐後,多數人都有一項以上的理由可以申請。 死刑犯下一步 執行?釋放?還是繼續服刑?台大法律系教授謝煜偉說:「有可能在不變動事實基礎的情況之下,自為比如說無期徒刑的判決並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今天涉及到其他問題,比如說程序的嚴重瑕疵等等,就算是重新審理。」立法委員吳宗憲說:「這個回到法院審理的時候,第一個法官有可能不押,這是我們要面臨的第一個風險,第二個風險是,即使回到高院,最長的羈押時間也只有12個月。那如果超過12個月,沒有辦法繼續,法官又還沒有下判決,那怎麼辦?」若是發回重審,羈押與否可能造成社會不安。若是改判,服刑年限該如何計算?根據廢死聯盟調查,37名死刑犯平均關押長達21年。但是等待死刑執行期間,是處在收容狀態而不是服刑,未來能否抵押刑期,仍有待修法來明確。為因應憲法判決,法務部也將修法提高無期徒刑的年限和假釋門檻,但是立委對於新法能否適用於37名死刑犯提出疑慮。死刑犯不具備提報假釋資格,必須先撤銷原判決再重審確定之後,才能以受刑人的身分累積資格。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說:「不是說我關到期滿,就可以假釋,而是還要有其他審查的標準。」37名死刑犯中,有的具有殺人事實,但是早期案件,部分存在證據和程序瑕疵等問題。至少有五位至今沒有認罪,或被認為有冤案的可能性。為死刑設下重重關卡 一致決讓判決更限縮?對於這次的憲法判決,不論廢死或反廢死方都不滿意。憲判八號指出多項修法內容,涉及法院組織法和刑事訴訟法,並規定要在兩年內修法完成,也將影響接下來的實務運作,被外界解讀為死刑設下了重重關卡,其中「一致決」最為限縮。司法院代理秘書長黃麟倫說:「一致決是指最後為實體確定裁判的法院而言,而不是只說各個審級都必須一致決。外界有些誤會,在這邊做澄清。」判決主文用語,容易造成各界誤解,從媒體、學界甚至法界不少人解讀為,一到三審所有法官都必須判死。向司法院查證後,一致決指的是該審級所有法官,並不是一到三審都必須是死刑。若一審無期、三審死刑,最後就是以死刑定讞。但是國民法官審理的案件,一致決只限於法官,也就是說,法官要三票全數同意,另外加上六位國民法官中的三票,死刑就能成立。憲判八還要求,當人民涉及殺人罪,在接受檢察官、警察訊問或詢問階段,必須要有辯護人在場,相關修法也要在兩年內完成。 外界對於最嚴重的定義有所疑慮,不過近十年來,法院判決已經依照「吳燦基準」進行科刑,去審視死刑是否不可迴避,以及考量被告復歸社會的可能性。 死刑憲法判決出爐後,不只左右37名死刑犯未來的命運,從判決日起,對死刑的判決將更為限縮,在程序保障上也將更為嚴謹。
專欄
精障者求職困難重重,「雞蛋糕攤車」支援就業路
精神障礙者在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原因大半來自社會偏見引起就業歧視,導致雇主對精障者的能力及穩定性有疑慮。現在有學校和民間機構,為了協助精障者進入庇護工場,推出雞蛋糕攤車的計畫,雇用精障者員工,讓他們融入社區、走入人群,鋪好他們的就業之路。 精障者求職不易 庇護工場助工作培力 精準掌握手沖咖啡的每個環節,咖啡店員阿傑是店裡不可或缺的好手。他在店裡工作8個月了,時間不算長,卻是他踏入社會以來做過最久的工作,因為阿傑患有思覺失調症。 阿傑坦言,他壓力大時會幻聽,曾在加油站工作,卻因動作太慢被解雇;做了半年國小警衛,但眼睛因為吃藥的關係一直眨眼,所以早上無法騎機車到學校,就自己辭職了。 當時的阿傑信心受挫,卻沒放棄想踏入社會、自力更生的決心。他透過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中心,進到這家咖啡店工作,這裡是一家庇護工場。店裡對店員的包容性高,給他們修正及學習的空間,做不好可以重新再來。 駐店的就業服務員除了要教員工技能,還要陪診,多與員工互動,了解其生活狀況。庇護工場之所以提供員工多元的支持環境,是因為就業對精障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勝利基金會執行長張英樹觀察,精障者對於現實感、自我認知與環境變化的狀況,不是掌握得很好,對自己的能力跟需要擔任工作的看法是有落差的。 張英樹也發現,和其他障別者相比,精障者應徵庇護工場的比例升高,表示他們在一般職場上求職可能更加困難。 只要在咖啡店裡,阿傑就會進入專注模式。(圖/獨立特派員) 大學與民團推計畫 精障者藉雞蛋糕攤車走入人群 而尚無機會進到庇護工場的精障者,也有其他工作的選擇。不少有求職困難的精障者,會進到工作坊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有賺錢的機會。患有躁鬱症的雁子,就是布藝工作坊的一員。但畢竟這份工作較缺乏一般職場所需的人際接觸,於是雁子決定嘗試參加「雞蛋糕攤車」計畫。 雞蛋糕攤車,是長庚大學、秧風工作坊和康新康復之家,三方的合作的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畫,藉著攤車營業的訓練,增進精障者的工作能力,讓他們下一步至少能進到庇護工場工作。 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指出,較有機會通過庇護工場面試的,反而是智能障礙個案。精神障礙者因為病情的干擾,或是社交等因素,面試的通過率並不高。 雞蛋糕攤車還有專任管理員,會在工作現場陪伴員工,引導他們處理職場上的問題。秧風工作坊專任管理員楊菱恬說道,「雞蛋糕攤車不單單是在訓練技能,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個案的工作態度。」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與民眾自然相處。(圖/獨立特派員) 精障者就業遇情緒、體能問題 雞蛋糕攤車訓練人際交流 雞蛋糕攤車的店長佳蓉是躁鬱症患者,而店長這份工作幫助他改善症狀。這天來了幾位常客,佳蓉站在第一線熱情招呼客人,應對非常到位,因為攤車的員工,都要通過職前訓練。 康新康復之家執行長王偉信說明,「會有類似面試的模擬,問說如果客人怎麼樣要求,你要怎麼樣去回應。這其實是一系列從預備、實戰,到事後檢討,一個很好的社會學習。」 佳蓉職前訓練過關,如今當起了稱職的店長,但他之前在職場上並不順利。佳蓉說,代工包裝、美容美髮,或早餐店,幾乎都撐不到3個月,會出現症狀,抵抗不了工作壓力。 即使精障者的工作能力沒有問題,但有時會影響工作的,除了情緒障礙,還包含體能通常較差的困境。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李冠逸解釋,思覺失調症在發病前,或許因為大腦病變已經在進行,體能就會下降,另外一個因素,是罹病的時間長。 雞蛋糕攤車讓精障者走入社區,直接和顧客面對面接觸,訓練他們往後在職場上與人互動的技巧。其實攤車剛開幕時,並沒有強調他們來自什麼機構,很多居民只知道雞蛋糕好吃,卻不知道他們是誰。 康新康復之家負責人楊佩珊說:「我當然期待是因為我們本身雞蛋糕好吃,而不是因為我是病友,你來買我的雞蛋糕。」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卻同樣在為生活打拚,精障者也不例外。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打開大腦黑盒子,腦部和精神疾病有何關係?
失智症、憂鬱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等與大腦相關的疾病,過去一直難以透過客觀的測量來診斷,然而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成功打開大腦的黑盒子,運用各種儀器監測,了解大腦的活動及奧祕,未來精神疾病也可望得到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 精神疾病不只是心理問題? 大腦健康程度也是關鍵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2到4億人深受憂鬱症所苦,憂鬱症已成為這個世紀最嚴重的三大疾病之一。一般人或許認為,憂鬱症是因壓力太大無法調適而產生的心理疾病,但其實憂鬱並非只是心理問題,而是大腦的確生病了。 目前醫學發現,憂鬱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等精神疾病,都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因此在病人執行語言測驗時,透過近紅外光腦光譜儀,偵測大腦前額葉活化的狀況,再根據每種精神疾病不同的波形型態,就能協助醫師做鑑別診斷。 一般精神疾病診斷都是醫師經由會談進行評估,比較缺乏客觀的儀器檢測及可量化標準,如憂鬱症和當處在憂鬱期的躁鬱症,兩者治療方式不同,但在評估診斷上有時會很難區別。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就談到,有一名患者早期被診斷為憂鬱症,卻一直復發,做了測驗才看出來較像躁鬱症,病人其實白費了20年在治療。但很多研究顯示,憂鬱症復發越多次,越容易有失智症的狀況。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躁鬱症,而有4成會被誤診為憂鬱症。倘若一直未能對症治療,除了病人身心飽受折磨,還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損。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憂鬱症等精神疾病,長期壓力會造成大腦海馬迴萎縮,影響記憶。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所所長楊智傑表示,其實不是只有海馬迴的問題,它也影響到前額葉的功能或結構,海馬迴雖然跟記憶力有關係,可是每天要思考、專注、執行任何複雜認知功能,都跟前額葉更有關係。 戴上頭套,連接近紅外光腦光譜儀,就能透過偵測大腦血氧變化,觀察腦部的活動。(圖/獨立特派員) 找出腦部疾病根源 可望改善憂鬱? 然而,現在科學是如何得知我們大腦消失的片段呢?一般從磁振造影就可辨識大腦腫瘤、腦中風及腦出血,但對於老化、阿茲海默或思覺失調,這些單憑肉眼難以看出差異的腦影像,現在結合人工智慧,經過量化分析,也能找出這些疾病發生的位置。 楊智傑教授運用人工智慧繪製出大腦圖譜,發現每種精神疾病在腦部出現異常的區域都不同。現在神經科學發展,還可以利用磁場或是微電流的方式,來刺激特定的腦區,改變大腦的活性。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所所長楊智傑說明,經顱磁刺激有點像是在頭部放置一個磁場的刺激器,透過磁場的變化、磁生電的方式,影響腦部活動的變化。透過對前額葉的刺激,可以改變它跟其他腦區的連結,從而改善憂鬱的症狀。 醫學科技的進步,不斷試圖打開人體大腦的黑盒子,除了偵測、治療,還能夠提前預測評估治療效果。楊智傑舉例,像是抗憂鬱藥百憂解,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有療效,透過腦波先做預測,就可以知道哪些人適合使用。 不同精神疾病在腦部出現萎縮的區域也不同。(圖/獨立特派員) 可推算大腦年齡 水分子擴散磁振造影評估老化 隨著腦科學研究推進,大腦的祕密檔案正逐一解開。不僅如此,新的影像技術,水分子擴散磁振造影,還可以顯示腦裡面複雜的神經網絡,進而從這些神經纖維束的變化,推算出大腦年齡。 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曾文毅教授,先前在台大醫學院即是專研水分子擴散技術,以往無法顯示在腦影像的神經纖維束,透過這項技術,他們繪製出大腦神經網絡,以不同顏色標示神經纖維走向,協助外科醫師避免在手術時傷及腦神經纖維。 而後教授退休更運用專業,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老化及失智的評估。曾文毅說明,「神經纖維束原本很豐富,越來越老化的話,神經纖維束會越來越稀少。」 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想探究人類大腦的奧祕,循著腦神經的連結與路徑,我們逐漸發現這些大腦疾病問題所在。儘管目前人類對大腦所知仍屬有限,然而隨著各項研究工具及技術的創新進步,未來也可望釐清這些大腦複雜的線路,進而發展出更精準、有效的治療方式。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