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專題影片專欄意見調查主題網站關於我們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主題
議題
政治經濟司法人權土地環境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醫療公衛公共安全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社福弱勢青年世代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藝術體育人物故事
專題影片
專欄
意見調查
主題網站
關於我們
司法人權
主題
防疫缺口下的身影
台灣疫情經過108天之後,終於在8月25日這一天,首次沒有本土案例,雖然是好消息,不過台灣要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可能還不是那麼容易。回想五月中旬,在疫情最艱困的那段日子,受到衝擊最大可能還不是一般民眾,而是在防疫上,有不同需求的不同障礙者,他們無論在食衣住行、甚至就醫、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包括一下子被抽掉的人力支持,造成生活、就醫困難。必須戴口罩的規定,造成腦性麻痺者的生活困擾。影響聽障者跟別人的溝通。對視障者來說,到處都有的實聯制,以及台北捷運環狀線,在六月下旬試辦的引導杖方式,都沒有考慮到視障者真正的需求。這些都讓不同障礙者擔心,如果疫情反覆升溫,甚至萬一升高到四級,政府有一套超前部署的方案來協助他們嗎?
社福弱勢
主題
聽障創業家
聽力經常被我們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一種能力,但是當聽力受損時,要怎麼打電話到餐廳訂位、叫瓦斯、租房子、將信用卡開卡呢?這些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對聽障朋友來說都不容易。如果聽不清楚、聽不到,要怎麼跟世界互動、找到自主生活的立足點呢? 另外,聽障朋友開車時,行進間的噪音,或是在餐廳、咖啡廳的環境音被助聽器同時放大,蓋過人說話的聲音,聽障者要怎麼聽得清楚呢?獨立特派員要介紹兩位聽障創業家歐陽磊與陳柏儒,他們都是重度聽損人士,把身體的缺陷轉為創業的切入點,以正面思考與勇往直前的努力,來改善聽障人士的生活品質。
社福弱勢
主題
友障無礙
想像一下,由一些視障和聽障朋友一起參加演出的舞台劇會是什麼情形? 為鼓勵身障者參與文化活動,文化部自102年起推出無障礙舞台劇,這些身障者他們白天有工作,都是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排戲,每一次巡迴演出都令現場觀眾印象深刻,非常感動。 其實為了保障身障者文化參與以及資訊運用的權利,世界先進國家都非常積極推動文化平權。而我們台灣對身障者,大部分還是只著重於硬體設施無障礙的改善,很少在乎他們在知識和資訊上的需求。
社福弱勢
主題
聾盲‧麵包‧劇場
社會企業是什麼?在資本主義當道貧富越來越懸殊的時代,社會的正義之聲都認為老闆不應該只想著賺錢,應該多一些回饋社會,所以有了社會企業這個全球熱門的名詞,但它的定義還是很模糊,也還在摸索中。 以色列有個全球首座的盲聾劇團,不靠同情施捨,而是以專業經營。因為演員不是眼睛看不見就是耳朵聽不到,所以都靠敲鼓和觸碰提示動作,為視障聽障民眾創造工作機會,過去七年已經有七十萬觀眾看過他們真實故事的演出。
教育
主題
教我請用手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 然而有千分之二到三的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 他們的父母百分之九十是正常人, 都想辦法讓孩子變成正常人, 做聽力訓練、學講話,能寫會說,將來才好跟人溝通。 只是,學說話是唯一一條路嗎?對聽障孩子來說,教育究竟怎麼做才最好?把他們集中送進啟聰學校,還是回歸主流社會,跟正常人一起上課?將來和正常人一起工作?是否一定要完全中文化? 近年觀念在改變,大家發現對聽障者而言,手語不只是最容易學習的第一語言,還包含了對聾人文化的自我認同,所以主張聾人應該學手語。這是一個多元社會,各種族群融合之際,我們想想是不是經常站在自己的高度看別人呢?公視記者走訪兩岸三地,實地體驗另一種母語運動。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隱私政策

Power by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