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4】戰地記者 小心成為國家大外宣工具人
當戰地就是自己的國家時,記者面對攸關國家形象的暗黑面,該剖開真相抑或視而不見?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獨立基輔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表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撼動的新聞室準則。長駐烏克蘭的獨立記者陳彥婷也說:在前線打開眼睛跟耳朵去觀看、去聆聽、去查證,然後還原事件面貌。
意外成為戰時媒體
圖一,《基輔獨立報》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戰地記者在隆隆砲聲中將消息傳遞出去,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對於烏克蘭本土記者而言,「我們報導新聞的同時,自己也活在新聞事件中,」《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Olga Rudenko)快人快語,一語總結烏克蘭記者的獨特的困難之處。
《基輔獨立報》成立的原因是《基輔報》干預新聞自由,解雇一些不服從上意的記者,奧爾佳.魯登科與同事另起爐灶,於2021年11月成立《基輔獨立報》。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前三個月。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烏克蘭成長最快速的英文新聞媒體,也是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
「我們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戰時媒體,我們唯一認為正確要做的就是留下來,繼續報導新聞,」奧爾佳,34歲,率領剛出生的新團隊衝破戰時停水電、砲火與死亡等風險,發表一篇又一篇優質的新聞報導,成為外國媒體瞭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也因此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記者vs.公關
圖二,基輔獨立報的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醜聞。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基輔獨立報》在2022年8月17日發布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發生虐待、人身威脅,甚至派遣猶如自殺任務等醜聞。11月30日發布另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指揮官被控挪用與偷竊武器,存在貪腐問題。
這些國際軍團是為了烏克蘭賣命打仗的外國志願兵,不只是烏克蘭的戰力之一,亦是國際重要門面。奧爾佳清楚了解其中利害關係,「閱讀我們報導的是那些在國際社會中,負責決定是否提供援助和武器給烏克蘭的人士,這些決定關係到烏克蘭是否能夠自衛和生存,我們明白報導會影響他們的決策。但我們真的不願意因此而自我審查」。
編輯室特別發文說明,傷害國家的是偷竊、貪腐、虐待,而不是新聞報導,記者藉由曝光藏污納垢之處來幫助國家,而非成為國家粉飾太平的大外宣工具。
「儘管身為愛國者,渴望國家贏得勝利,」但奧爾佳強調了兩次,新聞記者不是政府的公關發言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在任何情況下,即便像烏克蘭這樣的狀況,記者也不能成為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戰地記者生存之道
圖三,陳彥婷從機構記者轉為獨立記者,常駐烏克蘭採訪。圖/陳彥婷提供
除了烏克蘭本地記者外,也有許多國外記者進入採訪。
陳彥婷,香港人,從事新聞記者7年,目前是獨立記者,自2022年7月開始常駐烏克蘭。若發生國際大事,也會暫離烏克蘭前往採訪,例如2023年9月8日發生的摩洛哥大地震,陳彥婷便前往採訪。
「我來烏克蘭第一件事,我的翻譯跟我講說,開車不用繫安全帶,因為如果有炸彈才可以馬上逃生。」這是陳彥婷的戰地記者生存之道第一課。
沒有媒體機構支援,也不會講俄語與烏語的陳彥婷,為了省錢,有時與其他獨立記者一起合資租車、顧翻譯,甚至也得自行開車闖南走北。
陳彥婷在烏克蘭安頓下來的第一站是緊鄰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州(Kharkiv)、東北邊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開車約一小時便抵達俄羅斯邊境,整個社區在戰火下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大樓。
「當時是朋友介紹的,入住前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這個區域很危險,」陳彥婷提供的住宿照片中,住家窗戶被震碎,從窗戶往外眺望,肉眼可見遠方煙硝戰火。陳彥婷帶著公視記者走到民宅16樓屋頂,地面上有很多4至5公分鏽掉的硬物。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是俄軍武器擊中地面後,反彈至屋頂的武器殘骸。
圖四,陳彥婷(右一)與其他記者遇到疑似攻擊型人機時狂奔逃命畫面。圖/陳彥婷提供
居住的地方很危險,前線採訪更是驚險。
陳彥婷提供一段他參與記者團(Press Tour)的影片,影片中有一輛被炸毀的坦克,突然有砲彈聲響,「過了十分鐘,我們聽到頭上有無人機的聲音,因為無人機有攻擊功能,加上我們剛剛去的地方被人炸過,當下立刻認為是俄羅斯無人機。」
陳彥婷提供的影片中可見所有人都「亡命奔逃」,領團的烏軍也不時檢查附近戰壕內是否藏匿俄軍。直到如今大家還是沒搞清楚那架無人機是俄軍還是烏軍。
取材角度上,為了與國際媒體的即時新聞有所區隔,陳彥婷常切入的角度是「後續且長期的影響是什麼」,尤其新聞機構在成本與記者安全的顧慮下,未必會讓記者赴前線,甚至停留時間就跟新聞週期一樣短暫,導致取材角度與豐富度受限,「獨立記者就沒有這些框架,」陳彥婷認為這是獨立記者最大好處,與新聞機構「互補」,給讀者更全面的戰爭面貌。
無法正反報導怎麼辦
圖五,無法同時並陳俄烏雙方說法的新聞報導,如何確保內容接近真相?圖/獨立特派員
陳彥婷原本是香港媒體機構的全職記者,2019反送中後,新聞自由的空間益發限縮,便休息一段時間,2022年3月前往波蘭,加入人道救援志工行列。
期間,陳彥婷看見原本該在自己國家安享晚年的長者,成了流浪他國的難民。他想把所見所聞傳遞出去,決定重拾記者一職,進入烏克蘭報導。
目前俄烏戰爭大部分的報導,難以同時呈現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的視角。身處被認為是受害國家的烏克蘭,再加上無法採訪到俄羅斯說法,報導如何確定能接近真相?
陳彥婷的回復意外的樸實無華:「去打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去看這個前線發生的是什麼事,聆聽我們的受訪者告訴我們他的故事,然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地確認事實真實性。」
聆聽、記錄、查證,這是學校新聞系都會上的基礎新聞編採原則。
情緒性報導
圖六,眼目所及盡是死亡毀壞,戰地記者如何避免情緒性報導?圖/陳彥婷提供
戰地記者的另一個挑戰是避免情緒性報導。尤其看見自己國家承受戰火毀壞,記者下筆時如何不摻入私人情感?
「看《基輔獨立報》的人不是來看記者情緒性的報導,他們是來瞭解過去與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奧爾佳進表示,已收到讀者對冷靜基調的報導表達讚賞。
獨立特派員觀察,《基輔獨立報》的新聞,無論是標題或內容,確實很少使用表達感受的形容詞,即便是調查報導亦是如此。奧爾佳認為,事件本身已是悲劇,無須記者加油添醋。
陳彥婷則持另一個角度:「記者也是人,要完全抽離情緒是不可能的。然而,正因為記者有同理心與感受力,我們才可以寫出有溫度的文字,才可以拍出有張力的照片。」
面對複雜的戰地情況,兩位受訪記者都沒有提出任何高大尚的道理,反而回歸最基本的新聞編採原則:忠於真相,傳遞真相,沒有權宜之計,也沒有妥協低頭,向著報導對象單刀直入切開,讓所有人都得直視真實,無可迴避。
無論時局如何變遷,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新聞記者。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