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移工懷孕挑戰多,相關權益如何保障?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2024年台灣的移工已經超過81萬人,但他們在台灣生活,卻面臨不同的難題。去年10月,一位家庭看護移工在雇主家中生產的影片被放上網路,引來台灣社會許多討論。獨立特派員走訪移工媽媽的相關諮詢和庇護單位,實際了解移工媽媽在台工作期間,一旦懷孕會面臨哪些問題,他們又如何抉擇?女性移工懷孕怎麼辦?面臨難題如何抉擇? 這一天,移工媽媽RiNi帶著他的孩子,說起去年的事。RiNi說:「懷孕後雇主擔心我工作中會有意外,他會有責任,所以堅持解雇我。」因為懷孕,伴隨而來的被迫解雇困境,對女性移工來說,RiNi並不是特例。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創辦人杜光宇表示,問題在針對家庭看護的部分,因為移工沒辦法再照顧,所以必須先轉換出去,對於僱主來說會造成40天的空窗期,如果要再聘請移工的話,國內的要40天,如果國外就更久,所以造成很多僱主的反彈。 透過移工媽媽的影像紀錄,民間團體希望台灣社會對懷孕移工相關的法規與權益能有更多認識與思考。展覽中,也透過一位虛擬的女性移工安娜說明移工媽媽懷孕後的四種選擇。女性移工懷孕後,有些移工媽媽為了留在台灣工作,只好中止懷孕;有些移工媽媽則放棄台灣的工作,回母國生產,然而卻要背負違約金以及仲介費等債務風險;符合安置庇護條件的移工媽媽雖然可以留在台灣生產,等待重回職場,然而後續卻要面對育兒的難題;最後的選項,則是失聯。 女性移工懷孕四大焦慮 勞資爭議如何解決? 陳艾薇是桃園市外國籍婦幼諮詢服務中心的專員,在他的觀察中,女性移工得知懷孕,往往會有四大焦慮。第一是經濟壓力;第二是工作去留,如果沒有雇主,能繼續在臺灣工作嗎?第三是醫療保險,工作有健保險,但是如果沒有工作的話還有嗎?最後則是居留合法性,如果解約、沒有雇主,是不是會不合法? 除了四大焦慮之外,也常出現勞資爭議。陳艾薇說:「比較常見是跟雇主也是跟仲介,雇主會說那你的工作量很重、很危險,所以我們這邊很可憐你,如果怕工作上影響到你的寶寶,要不要休息、我們解約。」 2023年4月一名越南籍女性移工就出面控訴,因為懷孕遭到仲介要求離職。移住者服務中心督導曾以恩表示,其實依據國際的人權公約,以及台灣的性別平等工作法,是保障所有在台灣的工作者的母性權利、工作的權利,其中也有規定雇主不得以勞工懷孕為理由,將勞工解雇或者是辭退。 政府提供替代方案 民間庇護所伸出援手 依照法規,女性移工懷孕後,如果與雇主解約,可以透過暫緩轉換的程序留在台灣待產,等生產後再轉換雇主投入職場。如果看護移工懷孕後不想與雇主解約,勞動部則有擴大喘息服務計畫和家庭看護移工短期照顧服務計畫,緩解雇主的照顧需求,不過卻有著現實面的挑戰。 主要負擔照顧工作的看護移工,24小時都住在雇主家中,如果加計休息待命時間,看護移工平均時薪不到30元,換句話說,懷孕看護移工的替代人力,時薪如果超過30元,就會拉高雇主聘僱成本,另外,使用習慣也會影響雇主運用替代人力的意願。除此之外,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也認為,移工在台工作期間懷孕生子的動機及處境很少被正視。 關愛之家是移工寶寶的庇護所,提供移工媽媽相關協助,創辦人楊婕妤說:「如果是合法外勞生的孩子,基本上大概一歲以內可能就帶孩子們回家,但是如果是失聯移工就很難了,因為失聯的狀態他沒辦法去做這些手續,所以他的小孩就會待到他媽媽被查緝的時候。」滯留台灣的移工寶寶大部分都因為媽媽是失聯移工,連帶著也沒有居留、健保、受教育等相關權益。 照片牆上每一張照片都是關愛之家曾經收容過的移工寶寶,從開始接受移工求助,關愛之家收容過大約1100個孩子,其中有600已經回到母國,其餘的仍然還在台灣漂流。
專欄
打破性別窠臼 奶爸.保公行不行?
台灣推動性別平等多年,但全職奶爸、保公(男性居家托育人員)仍是鳳毛麟角。此現象並非一句「男人就是愛耍廢不想顧家」便能結案。深究其因,男人被侷限在肩負賺錢養家的角色分工框架內,還有男女同工不同酬、難請育嬰假等體制桎梏下,都是男人走向奶爸、保公之路的障礙。 男性選擇當全職爸爸容易被質疑「有問題」。圖1/獨立特派員。 男人在家顧小孩不工作好嗎?! GK早上八點左右起床,準備全家的早餐;之後另一半去上班,GK則與一歲八個月的兒子開始共讀時間,結束後兩人外出買菜;午餐後,兒子睡午覺,GK抓緊時間開電腦工作;下午四點,GK泡奶餵飽剛醒來的兒子,兩人再看一點書或是玩玩具,天氣好則到公園放風;回來後GK打掃家裡,兒子若心情好便跟著打掃;快六點開始準備晚餐,等另一半下班回家接棒顧孩子。 上述顧小孩的行程,如果不特別說明,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圖像大概是全職媽媽搭配拿著公事包去上班的爸爸;事實上,GK是全職奶爸,出外上班賺錢的是太太。 「一個男人不工作在家帶小孩,他們沒辦法想像這件事情,」全被小孩填滿時間的GK,只能邊備料晚餐、邊教小孩洗番茄蘑菇、邊跟記者聊天。這裡說的「他們」包括GK的親朋好友、同事與上司。 那為什麼要逆風?GK說,「我看著躺在保溫箱剛出生的兒子,看著看著化學變化就來了,興起一股我一定要親自照顧孩子的心情。」產生化學變化的不只有心情,整個生活也跟著質變。 首先是收入瞬間少掉約一百萬元。但更焦慮的是二度就業,「突然間放棄掉所有的專業技能,也沒有累積代表作,我會擔心二度就業時跟不上專業趨勢;再來就是沒有自己的時間,」GK表示,因為沒有爸爸社團,便加入一些媽媽社群社團,版上全職媽媽常抱怨沒朋友、沒共同話題、二度就業焦慮等問題,他也難以倖免。 GK妻子Sharon從事科技業,生孩子時碰到升遷,「我從來沒想過先生全職帶小孩,也沒想過自己當全職媽媽,」Sharon跟許多新手爸媽一樣,膝反射是托嬰。Sharon回憶夫妻倆溝通過程中,GK從沒要求自己辭職顧小孩,反而是GK自己舉手說要當全職奶爸,並且率先請育嬰假,「我有一點點驚訝」。 圖2/衛福部手冊截圖。 111年才有爸爸手冊 奶爸一職初期,從事設計業的GK利用時間接案,後期找到願意讓他在家全職工作的雇主,身兼奶爸跟設計師兩份職業的GK卻說沒信心跟人講是全職帶小孩,「還是會強調我還有接案喔、還有工作喔、還有收入喔,」然後等著對方回應「還有收入,不錯喔!」 GK察覺到自己強調仍有正職工作與收入的想法,一部分是因為很多人不認為育兒是一份職業;另一方面是傳達出一個訊息:當全職奶爸並非因為我工作能力不佳或經濟條件比不上太太,而是出自愛妻愛兒的自由選擇。GK發現許多人都被性別角色框架綁住,「男性的壓力是要扛起這個家,賺更多錢;女性的壓力是被期待辭職顧小孩,並且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長期關心成年男性健康的城男舊事心驛站組長林奕辰觀察,男性被賦予「賺錢養家」角色,一旦選擇當全職爸爸,就會被質疑「欸,你確定這樣做對嗎?」、「你不是應該要去工作賺錢嗎?」、「你有辦法帶得比你太太好嗎?」相反的,女性選擇當全職媽媽,大家比較會認可「這樣的付出是對的」。 傳統性別角色分工反映在社會各個層面,例如過往只有「媽媽手冊」,直到111年衛福部才推出「爸爸手冊」,全名是「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內容是協助準爸爸、新手爸爸瞭解自己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如何育兒以及陪另一伴。 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男性人數於111年首度突破兩萬大關,但不等於全職爸爸人數增加。表1/獨立特派員。 根據「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初次給付件數統計(表1),111年男性申請件數首度突破兩萬件,來到25,130件,110年與111年增幅分別為16%與44%,比女性的5%與4%來得亮眼。 但這份數據可以等於奶爸人數增加嗎?GK認為不見得,觀察周遭男性友人申請育嬰留停津貼的原因,有很多是工作太累想藉此休息,或是趁機轉換跑道,並非為了成為全職爸爸。 林奕辰解釋,自2021年7月起,津貼從投保薪資六成增加到八成,政策助攻民眾申請意願。不過,因為夫妻二人可同時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因此有可能男性是為了休息一陣子,照顧孩子主責仍在母親,抑或是夫妻倆共同育兒,所以數據不能直接解讀成全職爸爸人數增加。 就算解讀成全職爸爸人數增長,但數據顯示申請津貼的女性人數長期平均在7.5萬,還是比男性的2.5萬人高出3倍。 網路上質疑男保母職專業的貼文。圖3/網路社群截圖。 男人顧孩子有先天劣勢? 另一個根深蒂固的性別分工觀念:男性不擅長照顧。 網路上搜尋男保母,絕大部分的貼文內容是「男保母幫女兒換尿布洗澡,對先生衝擊太大」、「男保母完全不考慮」、「男保母很可怕嗎」等留言。 這樣的社會風氣反映在數據上(表2),擁有居家托育服務登記證書的人數,男性近年落在700人到800人之間,女性平均在2.5萬人,差距超過30倍。 居家托育服務登記證書人數統計。表2/獨立特派員。 「保公是稀有動物,哈哈哈!」個性爽朗的開蒂阿姨剛好擁有這隻稀有動物,是他的先生。 開蒂阿姨從事保母一職23年,先生陳爸爸20歲出頭成為消防員,110年退休,111年考到保母證照,夫妻倆一起從事居家聯合托育。不認識的人聽到陳爸爸的保公職業,第一反應是「唉呦,男孩子怎麼會當保母!」 其實陳爸爸從小就懂照顧孩子,本領不輸太太。陳爸爸回憶,「小時候父母出外工作,我要照顧弟弟,煮飯、洗布尿布這些我都會,」。夫妻倆育有三子,開蒂阿姨感激非常的表示,「半夜都是他起來餵奶,出去玩都是他抱小孩」。 陳爸爸照顧孩子的本事不輸保母職業23年的太太。圖4/獨立特派員。 記者走進夫妻倆的家,眼目所及全都是育兒用品,包括搖籃、玩具、故事書、遊戲墊等。打開冰箱,幾乎都是做副食品的食材。 陳爸爸熟稔地幫不到一歲的孩子換尿布、餵奶以及說故事,再帶著3歲的孩子跳高、擺手、下蹲以及「棒式」練核心。開蒂阿姨盛讚丈夫:「像很多男生會覺得說顧小孩是你們女人的事,很髒、很煩,不想碰,可是我先生不會,他對孩子滿有耐性的,甚至他很會安撫小孩」。 夫妻倆將照顧孩子的過程一一記錄下來給家長看,長期溝通互動,培養信任關係,男保母一職也得到了肯定。「重點是要有心,他真的把我們的孫女照顧得很好。小孩不會說話,可是從他的言行各方面可以看得出他非常喜歡陳爸爸。我覺得男性保母其實也可以做得很好,不一定要女性,我覺得刻板印象可能要稍微調整一下,」圓圓外婆將孫女託付給夫妻倆,相當欣賞他們帶小孩的用心。 不侷限在性別角色分工的框架內,回歸到個人特質與興趣,男女雙方才能活得更自在更輕鬆。圖5/獨立特派員。  不再理所當然 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非得辭職帶小孩,考量點通常是「誰賺得比較多」,不過台灣兩性薪資差距是15.8%,也就是女性需要比男性多工作58天才能達到與男性一樣的年薪。 林奕辰指出,同工不同酬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不改善,男性就算有意願主內當奶爸,女性也有意願主外賺錢,雙方還是會礙於經濟因素,仍舊選擇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從文化價值觀、性平教育再到社會體制,阻礙男性走向全職爸爸或照護工作的因素環環相扣。只有不侷限在性別角色分工的框架內,回歸到個人特質與興趣,男女雙方才能活得自在輕鬆,也更能感謝彼此,不再視對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 (※邱惠恩 羅盛達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