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廢棄物脫胎換骨!素人藝術家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對很多人來說,被淘汰的冷媒管、淨水器、燈罩,或者是壞掉的汽機車零件,都是沒有用的廢棄物。不過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廢五金卻是創作的珍寶,用巧手將它們雕塑成無價的藝術品,讓廢棄物重生。獨立特派員帶大家來看兩位素人再生藝術家的故事,他們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汽修師傅彭兆宏 用汽車零件譜出貓咪故事 新竹美學館前,幾隻小動物雕塑擺設在草地上,增添了不少生氣。而在另一頭的工廠裡,彭兆宏正專注地做燒銲,他對手上陳舊的鐵件,充滿期待。 彭兆宏正在製作第60幾號貓咪作品,而每隻貓咪,都有不同的意涵。廢鐵製成的貓咪,表面沒有金屬的光澤,而是天然繡蝕的質感,因為它們的素材很特別。 工廠一旁,堆著一些看起來像廢棄不用的鋼鐵,但彭兆宏卻精心整理,還會埋首挑選,因為這是他寶貝的素材庫。而這些零零星星的材料,來自彭兆宏的老本行–汽車修理。 再生藝術家彭兆宏分享,可以把這些汽車零件當作是雕塑的素材,像是三角架和方向機惰桿。 發揮想像力之後,以往他不在乎的廢棄零件,現在變成難得的創作素材。貓咪,是他做最多的作品主題。 彭兆宏笑言,貓很可愛,你知道嗎?人家說的那種氣質,貓就很奇怪,牠很優雅,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無論貓咪的動或靜,彭兆宏都能掌握牠們各種姿勢的線條。剛硬的鐵材在他的巧手下,表達出貓咪各種細膩的情緒。 彭兆宏發現,摩托車的排氣管,一般人換下來都丟掉,但對他而言是找到寶,因為這個真的太漂亮了! 腦海裡的影像,是他創作的美術意象,而板金師傅的銲接和金屬加工謀生技能,則成為他雕塑的技術。以往沒有學過美術的彭兆宏,因緣際會發展出廢棄零件藝術創作的專長,甚至深深著迷。 經手無數汽車零件的彭兆宏,發現它們的各種形狀,很適合用來雕塑。(圖/獨立特派員) 回收場老闆鄭炳和 擅長挖寶激盪靈感 而新竹美學館的另一頭,有隻大型機器人,彷彿正義使者降臨地球,非常吸睛。創作者鄭炳和,給它取了個霸氣的名字–震天龍。 鄭炳和是一位再生藝術家,善於用廢五金當素材創作,而他會開始創作,也是個美麗的意外。鄭炳和原本是機械廠老闆,最喜歡去回收場逛,找東西回來修。後來產業式微關廠,他茫然思索下一步。 鄭炳和回憶,有一天突然想到,要不然自己來開回收場,結果很幸運地,做了半年有起色。 他當時做了隻呆呆機器人,擺在他的回收場門口。作品得獎,給了他鼓舞。工作閒暇,他一頭栽進工作室,隨心所欲地創作。這天,他想做一個有剪影感覺的作品。 鄭炳和說明作品意象,這個是一個母愛的象徵,母親或是父親抱著小朋友。如果銲一個架子,鏤空地拍非常美。 說著,鄭炳和隨手銲起了一個架子。而銲接操作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因為這是他開機械廠時,就得具備的技術。 善用回收場裡的材料,鄭炳和早期的作品,多為可愛的卡通人物,每每展出,都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直到近來,他把人生反思放進創作。(圖/獨立特派員) 鄭炳和坦言,電銲就是做機械的基本功,師傅都會有這些技能。鐵的金屬品銲接,對他來說非常容易,比做勞作還要簡單,只是做勞作可能要等膠水乾。但他使用金屬媒材電銲,馬上就可以變出喜怒哀樂,隨心所欲發揮,很快就有成就感。 投入創作十幾年,鄭炳和已經有超過兩百件的作品,推廣教育和環保。他不是科班出生,卻有很多的藝術想像,正因為他獨具慧眼,所以能在回收堆裡找到驚喜跟靈感。 鄭炳和分享,像他手上這個燈罩,也是從業十幾年,第一次回收到這種形狀。當廢鐵大概200元,但如果把它做成藝術品,價值可能是2000元吧! 廢鐵,廉價;而藝術和成就感,無價。不起眼的廢五金,也能成為耀眼的藝術作品。兩位素人再生藝術家,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熱忱投入創作,不但為自己找到人生第二春,也為廢棄物創造了藝術價值。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公共藝術衍生問題多,政策修法能改革嗎?
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推行了25年,斥資近百億,但去年文化部卻遭監察院提案糾正,產業鏈遭少數代辦單位壟斷、機關只為辦理而辦理、經費龐大過於浪費等問題,也衍生出不少弊端。於是,文化部公布了修正草案,提出十大改革方向。到底台灣的公共藝術政策怎麼了?接下來如何改善? 黃色小鴨回歸!展現公共藝術的價值 巨型黃色小鴨,優游在高雄愛河灣,這是荷蘭籍藝術家霍夫曼的公共藝術作品。睽違十年,高雄市政府再次策展,黃色旋風再次回歸。 黃色小鴨讓市民更認同自己的家鄉,這是公共藝術帶來的價值之一。另外還有觀光財,雙鴨在高雄展覽僅一個月,就吸引900萬人潮,帶來百億商機。 黃色小鴨可愛力量爆棚,擄獲大人小孩的心,老少咸宜;許多外地遊客湧進高雄拍照打卡,感受小鴨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的藝術規劃與設置,1980年代,從歐美引入台灣。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說:「當時所仿效的對象,就是歐美國家所謂的Public Art(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整個環境意識,對於視覺上可以看到的環境,希望有一個美學上的提升。」 公共藝術引爭議 產業壟斷有解嗎? 民國81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公布,政府推動公共藝術政策,至今25年。但這個台灣推行最久的公共政策之一,卻爭議頻傳。 台中市議會廣場前,有4隻鋼製的梅花鹿及大型不鏽鋼花朵。台中市政府連同周邊景觀及活動舉辦,總經費編列竟高達兩千萬。(圖/獨立特派員) 種種爭議凸顯,加上近兩年公共藝術的預算增加,斥資近百億的公共藝術政策更需要檢討。民國110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正,規定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的興辦機關,要辦理公共藝術,且辦理經費不得少於該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1%。 不過1%比例的金額,卻遭到質疑。杜象藝術公司總監鄭剛說:「1%的這個規定,讓所有人都只能根據同一種規則去面對不同的困境。」 新北瑞芳陰陽海的十三層遺址,暗夜點燈,耀眼奪目,重現山城輝煌。這是台灣電力公司邀請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圖/獨立特派員) 公有建築物及工程經費龐大的台電公司,辦理公共藝術行之有年,甚至下設公共藝術專責單位,自辦每個案件。台電的公共藝術作品獲獎無數,做出口碑。因此公共藝術辦理經費,不得少於公有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1%這個數字,對台電來說,有足夠經驗自行妥善規劃使用。但這種興辦機關下設相關部門,來自辦公共藝術的案例不多,更多的是,興辦機關外包給民間代辦公司處理。 監察委員范巽綠說:「大概50%的案子,都是由代辦公司在處理的,這裡頭我們就看到弊端產生了。」監察院對文化部提出糾正案,指出代辦制度的疑慮,相關人士也闡述實情。 有藝術創作者表示,有些人扮演了三、四種角色,他既是代辦公司的負責人,又是藝術家、委員、各縣市的審議委員,還可以當策展人,沒有法規能夠去規範。 部分代辦單位,疑似操縱了執行小組及徵選小組成員名單,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會發生球員兼裁判的狀況。關於名單問題,監察院也指出,文化部專家學者資料庫中,委員僅366人,且多年沒有修訂。更調查出,110年的代辦公共藝術案件,少數代辦就承接了4成以上的案量,產業鏈有被壟斷之嫌。 文化部列十大改革方針 政策如何與時俱進? 種種問題,讓台灣的某些公辦公共藝術,失去了公平性與公共性這些原意,有些甚至產生違法疑慮。無論是興辦單位下設專責部門,或是相關單位互相支援辦理,都還需要時間促成。因此,面對監察院的糾正和各界疑慮的文化部,日前公布最新《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草案》,列出10大改革方案,其中第一條就是分級辦理、簡化流程,鼓勵250萬元以下案件自辦。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也表示,改革重點還包含廣納人才進入專家資料庫,也刪除代辦用詞,回歸政府採購法,正名專案管理廠商,同時強制揭露執行小組名單,明確規範利益迴避機制。 草案試圖解決公共藝術籌辦階段的疑慮,而設置後也有維護管理的問題待解決。公共藝術設置後,若疏於管理或維護,就會產生作品損壞,甚至危害民眾安全的問題,變成嫌惡設施,文化部因此也將相關規則納入草案。 設置公共藝術美化街景市容,提升國人生活環境品質,這是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的美意。但在實行25年後,它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行修訂,好讓台灣公共藝術,開創下一個精彩的25年。 萬真彣 / 採訪報導黃政淵 / 攝影黃心亮 / 整理報導黃郁婷/編輯
專欄
泰國政府力推,文創產業成發展重點!
泰國電影和電視劇這幾年在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並喜愛泰國影視作品。除了泰劇之外,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也相當受矚目,迷人的泰式料理更是紅遍全世界。這些發展的背後來自於泰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運用豐富的文化,創造獨特的美學魅力,帶起國家競爭力。 泰國政府大力推廣 泰劇掀起風潮 2003年,泰國為振興經濟,選定文創當成驅動經濟的火車頭。泰國政府將創意經濟列為國家發展優先項目,分為文化遺產、藝術、媒體與創意,甚至設立了經濟創意部門,來發展泰國創意產業的所有元素。 泰國政府去年還成立國家軟實力戰略委員會,要大力推動包含節慶、觀光、美食、影視、時尚設計等十一項重要軟實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努力讓企業能夠相互連接,讓這些文創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獲取資金、取得專業和知識,並能與產業鏈對接,最後一個部分是如何進入市場。」 以電影而言,政府除了積極推動國片、健全完整的產業生態鏈,並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至泰國拍片以及從事後製工作。逼真的虛擬場景、專業製作、虛擬攝影棚,顛覆傳統製片手法。然而不光專業科技,繼日劇、韓劇,近幾年泰劇在亞洲也掀起風潮,除了同樣有俊男美女,泰劇強烈的戲劇風格,讓許多劇迷大開眼界。 泰國公共電視副總經理索米奧斯 基塔拉姆庫爾說:「可能有兩個重要的要素,第一是泰國影視或泰國連續劇,它具有泰國文化的特點,這反映了泰國式的思維方式,也展現了亞洲式思維的一面。第二是我認為泰國影片,通常最受歡迎的泰劇是反映泰國文化和遺產的作品,不論是飲食、表演藝術、民間藝術甚至各種學術藝術,這些具有泰國特色,我們稱之為泰國的軟實力。」 泰劇異軍突起,除了劇情重口味,擁有多元文化是泰劇最大特色。泰國包容性強不僅表現在作品風格,泰國人的溫和、好相處、學習力強,也是造就其嶄露頭角的主要因素。 獨一無二的泰式美學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 精緻、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近幾年在國際備受矚目,也令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而其大放異采的背後源自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有各種不同平台,例如我們透過舉辦設計週等活動來推動戰略性發展。這是一種可以快速取得合作共贏的捷徑,因為我們能夠連結不同人的各種知識,並將它測試以及實際應用。在過去的3年中,我們估計從舉辦展覽活動中,產生的經濟影響約為300億泰銖。」 金碧輝煌的佛寺與皇宮,充滿活力、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泰國文創來自生活,擅長運用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創造獨一無二、高識別度的泰式美學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設計師艾克 通巴塞說:「對我來說,時尚是使人有一種新的風格,穿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會與人有所不同,它描述了每個人穿著不同服飾所散發出的個性。」 前衛、誇張的造型設計,利用矽膠製成各式華麗圖案,顛覆傳統對珠寶的定義。設計師艾克喜歡用生活中的材料做設計,因為他認為珠寶最重要是展現個性。(圖/獨立特派員) 泰式料理紅遍 政府積極宣傳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美味的泰國料理也是泰國政府大力推廣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認為泰國料理在口味的獨特性上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它的風味獨特,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泰國料理能在全球市場獲得品質的肯定。我們要從掌握生態系統開始,從食材來源以及種植方式,我們都在努力掌控品質、確保好的口味。」 泰國觀光盛行,很多餐廳都有烹飪體驗課程,學員早上跟著廚師上市場採買,再回餐廳感受自己動手做料理的樂趣。不僅如此,政府也經常邀請名廚擔任美食大使,到世界各國宣傳推廣泰國菜。 泰國餐廳主廚諾羅·索梅妮說:「我受泰國政府的邀請,跑遍全球將近一半的國家去旅行,感謝他們推廣泰國美食,如同他們一直所做的,泰國旅遊局、國際貿易促進局、外交部都在推廣泰國美食,這就是泰國美食為什麼現在這麼有名。」 泰國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形塑自己的風格與價值,經多年發展,泰國展現超強軟實力備受矚目,也打造出自己的東方美學。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泰國將文創融入都市設計,帶動觀光發展!
1997年的亞洲曾爆發金融危機,當時泰國一度瀕臨破產,之後泰國前總理他信上台,決心要發展觀光和文創產業帶領泰國擺脫經濟困境。而現在,泰國時尚設計已經在國際嶄露頭角,文化創意融入都市設計與生活,將曼谷一步步推向全球化舞台。泰國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泰國怎麼做到的? 2019年,曼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設計創意城市。泰國透過文創推升國家的競爭力,而觀光產業更是驚人,每年約有三、四千萬名觀光客,位居世界旅遊排名前十大,觀光收入占GDP20%。值得注意的是,泰國的文創和觀光和台灣發展的方式不同,他們擅長以在地文化和生活經驗,帶給人們不同體驗。 泰國之所以能以觀光聞名,就在他們能為每位遊客創造絕無僅有的旅遊體驗。這間特別的泰國商場,它的外觀就是泰國傳統「水燈」文化的設計,藉由這間商場帶動周邊發展,也是這個水燈設計所象徵的意義。 不只外觀,商場的規劃設計也別具特色。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李致德說:「他們將泰國傳統的水上市場整個搬到室內,有點像是地區創生的方式,因為昭披耶河西岸,周邊本來就是一些小吃攤販,賣一些零售的,它在這邊開發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以去了,所以就把它收到水上市場裡面。」 這座特別的商場不僅把傳統水上市場搬進室內,也讓具有地方特色、文創屬性的小吃商品進駐,隨時都可以來觀光採買。(圖/獨立特派員) 想了解泰國文創?台灣人成立新媒體整合產業資訊! 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陳韋如、李致德,這對夫妻在泰國從事網路媒體,對泰國觀光及文創產業有深入觀察,他們認為泰國文化創意蓬勃發展,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 李致德說:「泰國的一些商場或者是民間的機構,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計畫,像商場可能設一些特別店,把這些文創商品拉進來、辦一些市集。他們也很樂意找一些文創或者是藝術工作者,把他們的產品落實在自己的企業文化價值上面。」 李致德在台灣原本是位軟體工程師,被公司外派至泰國拓展業務,期間他發覺雖然台灣和泰國經貿往來頻繁,但卻不了解彼此文化,於是他決定創業,在泰國成立華文新媒體,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泰國。李致德說:「我們承接的內容,是把文創產業的資訊帶給華人讀者,大家想要看、想要了解泰國文創,我們的流量就會起來。」 提供年輕藝術家舞台!藝術如何走進生活? 而另一位同樣也來自台灣的鄭紹敏,他則是透過文化藝術,將一間原本沒落的古董商場改頭換面,打造成一處展演不斷、非常受年輕人喜愛的藝文中心。鄭紹敏在藝文中心經常舉辦免費展演和音樂會,他認為生活的藝術可以培養,結合古董拍賣、藝廊及購物商場,藉由氛圍以及空間營造,將藝術帶進一般人生活。 為了給年輕畫家展出機會,藝文中心還免費提供空間給他們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古董藝文中心常務董事鄭紹敏說:「其實我覺得最驕傲的,就是這附近現在開了很多的畫廊。文創其實可以帶動地方的繁榮,讓年輕人、大眾可以進來這邊享受。」 文化創意融入生活 累積泰國軟實力 在泰國北部清萊一處稻田出現三隻可愛貓咪的圖案,這可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結合農業、科技與藝術,利用泰國農業大學所培育的彩虹米,再透過衛星定位所栽種出的成果。 泰國農夫凱克漢說:「以前稻米主要被認為是消費的東西,但現在其他作物,譬如花卉或彩色蔬菜的特色,也可以應用到水稻上,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同時發展旅遊業和農業。」 準確定位秧苗,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稻植株會逐漸改變顏色,最後到了收穫階段,稻草的顏色將與原先設定的草圖顏色相近。(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建築設計師庫爾蒂達 宋基蒂帕迪認為,唯有融入在地文化與生活經驗,才能彰顯文創的魅力。他說:「我們要做什麼建築出來,就要先看一下周圍有什麼元素,有什麼歷史也要考慮,包括有什麼材料跟當地的材料。」 建築設計師浪漫的裝置藝術,在觀海平台利用簡單的魚線融入巧思,以不同高度的鋼板作主材料,去感受光影的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人天性樂觀,特殊文化與創意並非是為商業,而是在生活。泰國的經濟實力儘管不如台灣,但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的確有許多地方值得台灣借鏡。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