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打破年齡束縛,壯世代勇敢創業追夢!
賴麗君 彭家如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高達600萬人,不過很多人即使實際年齡到了60歲,身心卻仍保有40歲的活力。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壯世代」的想法,來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三到五年級的人,希望翻轉社會對高齡長者的負面想法。壯世代如何重新打造生命的第二春? 退休後重回茶園 做出有感情的茶 70歲的王德志生長於新竹峨眉鄉,從小跟著爸爸採茶,茶園的農作讓年幼的他當時很抗拒,初中就跑到外地求學,出社會經商多年,退休後才重新回到祖先的茶園。他說:「看到鄉下的茶園雜草叢生,好像有點對不起先人,所以就回來。」。 為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以60多歲的高齡參加產銷班,並向當地茶農彭照夫學習以友善農業方式種茶,逐步研發有機質肥料、做天然酵素驅蟲,實驗近10年,終於將茶園復耕起來。 東方美人茶是新竹的特產,它的茶種是青心大冇,茶葉被小綠葉蟬的叮咬以後,泡出來的茶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除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也花了許多年修復百年祖厝,67歲那年才完成現在的安石莊園。他的創業夢想是親手做出有古早味的好茶,他跟老師傅彭照夫學習製茶,由於每種茶類的工序都不太一樣,他摸索了三年才學藝有成。 王德志說:「因為我們的規模不是那麼大,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來,所以想做出有感情的茶。做茶的過程好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哪一個媽媽照顧小孩子不辛苦。但只要我們的產品,變成預期的方向,就是最大的快樂。」 隨著年輕人口外移,新竹峨眉鄉的茶業逐漸凋零。王德志近年受邀當地大學、社大當講師,他期盼藉由分享有溫度的食農教育和文化,讓許多人愛上峨眉的茶。(圖/獨立特派員) 第二人生正要開始 轉換跑道不嫌晚! 55歲的周玉琪原本在會計事務所當主管,為了照顧四名孩子,他在30歲左右放棄工作,40多歲回到職場時並不太順利。於是他開始學習手作藝術,發現「春仔花」是一項入門。而他也順利在近50歲復出工作,成為手作老師。 周玉琪做的是傳統的春仔花,是早期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或者參加婚禮的婦女頭上所簪的花。(圖/獨立特派員) 54歲的王常憶致力於推廣嘉義縣番路鄉當地的「柿染」,早年從事美工設計的他,40歲後才開始轉型投入地方創生。他說:「因為我坐辦公室坐久了,會想說我要變成一個老的設計師,做到老死嗎?」 柿染的味道就像發酵的木瓜牛奶味,大概每年六月份開始染布,因為這時候的陽光很充足。(圖/獨立特派員) 會開始製作柿染其實是有原因的,王常憶說:「因為全台灣80%以上的柿子就產在番路鄉,有一些柿子沒有人採收,也是一種食物浪費。」 結合環保及文創 編織出人生下半場 周玉琪和王常憶兩人在學習織布的時候認識,有一天他們聊起了50歲後,該如何開創人生的下半場。 周玉琪說:「要不要來做一些屬於社會企業的工作,就把思維模式轉換到織布可以用在社會企業的方向去。發現日本的一項傳統工藝–裂織,它就是把廢棄不要的衣服,重新織成一塊布。」王常憶也提到,台灣整年度被丟棄的衣服數量其實是很驚人的。 於是周玉琪和王常憶又找了另一位女性夥伴,開始在社區募集舊衣,編織環保又兼具設計感的手工藝品,同時以最省錢的方式,創立「窩們事務所工作室」。 裂織的前置作業非常複雜,光是整經和上機就得花上一天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窩們事務所去年獲得嘉義市政府女性社會企業培力獎補助,讓夢想可以走得更遠,目前除了商品拓點販售,他們也積極在社區開課推廣,周玉琪也期待可以跟附近的學校合作。 窩們事務所的女性創業者,運用裂織的理念,以文創做為經線、環保做為緯線,編織人生下半場的夢想;王德志以對家鄉的情感,推廣有溫度的好茶,喚起人們對峨眉茶的美好記憶。壯世代的創業人生,不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卻讓生命的價值無限延伸!
專欄
同仁國小棒球隊,如何在逆境中擊出生命的全壘打?
結論先講 嘉義縣中埔鄉同仁國小是一所迷你小學,全校只有115名學生。長期以來,棒球隊孩子幾乎以學校為家,而教練蔡璧州就像他們的爸爸,不僅要訓練球隊,還擔起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責任。然而龐大的經費是球隊每年都要面對的難題,教練和孩子們該怎麼在困境中,擊出生命的全壘打? 經費不足 教練兼舍監 奔走募款避免斷炊 同仁國小位於阿里山山腳下,這幾年來學校棒球隊成員以來自部落的原住民孩子居多,目前10名球隊孩子,就有8名是原住民。 教練蔡璧州說明,這些孩子的家庭狀況比較特別,有單親的,也有隔代教養的;有低收入戶,也有中低收入戶的。他們只要來球隊,所有費用都由球隊負擔,也會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 小學四年級的承邑有輕度學習障礙,功課雖然不佳,在打棒球方面卻展現天分。 蔡璧州觀察,可能是因為他早產的關係,要跟他溝通很久,有時候他不見得聽得懂,實際做動作給他看,一直重複、重複,他就能把動作記起來。 10年前蔡璧州建議學校成立宿舍,讓孩子免費居住,因球隊經費很有限,他也義務承擔舍監工作。對蔡璧州來說,最大的壓力來自於經費,目前球隊所有用的、吃的,都是他辛苦奔走募款。 蔡璧州坦言,平均一年要募120萬,因為光吃的費用就很可觀。包括器材、服裝,外出比賽住的費用、膳食費用。每年12月中旬過後,就是開始傷腦筋的時間。 (同仁國小棒球隊教練蔡璧州認為,每天跟這些孩子在一起,也滿好玩的,雖然年紀半百了,但覺得自己還滿年輕的。) 不畏艱難 展現企圖心 娃娃兵出頭天 許多人眼中的娃娃兵,卻經常創下令人驚喜的戰績,就在2023年嘉義縣軟式組棒球秋季聯賽,同仁國小球隊破天荒勇奪冠軍。 教練蔡璧州表示,打球這個領域,有自信的孩子就會展現很強的企圖心,不管一年級、二年級都一樣。 小學四年級的欣妤是球隊唯一的女生,除了不能住宿,所有訓練都跟男生一樣嚴格。 蔡璧州坦言,既然已經來到球隊,就一視同仁,這樣才會成長,不會因為是女生,教練就有差別待遇。 (每天傍晚孩子們練完球、吃過晚餐,就是寫功課時間。教練也是他們的課輔老師,看著蔡璧州熟練地教數學,讓人感到很意外。) 盼各界慷慨解囊 讓學童走一條不同的路 蔡璧州原本在嘉義開補習班,由於從小對棒球的熱愛,26年前就開始兼職當教練,12年他毅然結束補習班,全心投入薪水不高的教練工作。 蔡教練認為,教國小的棒球,從他們不會,一直到會,到能上場比賽,能看懂戰術,甚至能不小心贏球,那種小小莫名的成就感,就會覺得很快樂。 蔡璧州和球隊長期的努力逐漸獲得社會關注,常常有許多人前來關心孩子們,為他們加油打氣。 企業家高麗琴坦言,帶這些孩子的重點不只是打球,打球只是將他們集合成一個團隊。其實教練是在解決孩子的教育跟家庭背後的困擾,因為每一個孩子背後的家庭都很辛酸。 竹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子凡觀察,這些小球員們是在多麼條件欠缺下成長。不管是硬體的條件,或者生活照顧的條件,其實都還沒有辦法完全靠公部門的經費來支持。要支撐這樣的球隊,還要在社會再找很多的資源,去募集更多民間的力量。 同仁國小林曜輝表示,球員的家庭狀況都是很弱勢的,需要有人來關心、幫助。他們在課業方面可能比較不好,但是在棒球方面讓自己有成就感,也算是另外一種未來職業發展的選項。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在台灣有超過三成的偏鄉兒童在放學後,家裡沒有大人可以照顧,甚至成為流浪街坊的遊童。蔡璧州和同仁國小希望以棒球隊,多多幫助、陪伴弱勢兒童健康快樂長大。即使每年都要面對經費難題,但他們始終相信,不變的愛就是讓孩子擊出生命全壘打的最佳動力。 (※賴麗君 彭家如/採訪報導)
藝術
主題
花磚而生
💡請開啟CC字幕/Please turn on closed captions/CC字幕をオンに切り替えてください💡 《花磚而生》紀錄片官方網站 ► https://tile.innews-pts.tw/ 花磚,向來不是建築殿堂上的主角,卻總是那麼的耀眼。百年的老屋和花磚,在城市更新的速度下,大量快速地消失。 位在嘉義的台灣花磚博物館,收藏了超過五千片花磚,卻是上百棟老屋遭到拆除的結果。博物館不只是靜態地展示花磚,也在老屋拆除時,協助屋主將花磚保存下來,讓她有朝一日能再回到老屋身上。 本則紀錄片歷時兩年的拍攝期,記錄下老屋拆除和花磚的保存、也記錄了花磚如何再次回到老屋,這段有意義的旅程。 同時我們也跟著花磚背後所隱藏的身世密碼,去探訪她的來處和起源。追溯瓷磚的歷史,是如何跟隨著貿易、戰爭殖民和移民的腳步,傳播到各地。 花磚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愛好者,大家不約而同地重新復刻百年前的工藝,甚至再生。台灣也在2018年開始,設計一片屬於台灣的花磚。當代的技術原料和百年前大不相同,要如何重現花磚風華?新時代的花磚,又是什麼模樣?請跟著紀錄片一起走進,花磚從破壞、保存到再生的復興之旅。 花磚(マジョリカタイル) 建築において、主役になったことはないが、その輝きは、いつも人々の目を惹きつける。 百年以上の歴史を持つ家屋と、そこに装飾された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都市再開発が進むにつれて、速いペースでどんどん消えていく。 嘉義の「台湾マジョリカタイル博物館」には、五千枚を超える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が集められている。しかしそれは、百軒以上の古い家屋が取り壊された結果でもある。博物館では、静的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を展示するだけでなく、古い家屋が取り壊される際、所有者と協力し合って、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保存にも力を入れ、いつかまた、建物でその輝きが見られることを願っている。 こ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は、二年間にわたって撮影を行い、取り壊された古い家屋、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保存、及び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が、再び建物に戻る道のりといった。意義ある“旅”を記録している。 それと同時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誕生の秘密にも迫り、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どの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か、その起源を探る。タイルの歴史を辿ることにより、それが貿易や戦争、植民地支配、及び移民を通し、世界各地に伝播されていくプロセスを解き明かす。 世界中にたくさん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愛好家がいる。偶然にも、百年前の伝統工芸を復刻する動きが各地で見られる。さら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を新しく創り出す試みもなされている。 台湾においても、2018年頃より、台湾ならでは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設計が進められている。現代の技術や原料は、百年前のそれとかなり異なっており、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美しさをどのように再現するのか?また、新しい時代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どのような姿を現すのか?こ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と共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破壊から、保存を経て、再生へといった“復興の旅”に出かけよう。 Tiles have never been the lead in the temple of architecture but it shines dazzlingly. Hundred-year-old houses and tiles, vanishing rapidly under the city renewal. The Museum of Old Taiwan Tiles in Chiayi collects over 5 thousand pieces of tiles. It’s the result of tearing down hundreds of old houses. The museum does more than just static displaying the tiles and also helps the owners to preserve the tiles, while the old houses are being pulled down. Hoping that one day, the tiles would be reunited with the old houses. This documentary has taken two years, filming the demolishing of old house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iles, it also recorded how the tiles went back to the old houses. This meaningful journey, this documentary also took us to the story behind the tiles and in seeking her origins and sources. Sorting the history of tiles, how they followed the footsteps of trading, wars, colonization, and immigrants to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That has been coincidentally starting to revive, even to regenerate, the hundred-year-old craft. From 2018, Taiwan has also begun to design tiles that belong to Taiwan.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are different from hundred years ago. How to revive the glamour of tiles? And what should the new age tiles look like? Please follow this documentary through the destruction, preservation, and revival of the t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