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3年減少15%公有零售市場,沒落原因為何?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生活型態改變的今日,不少人已經不去傳統市場,但它的功能除了購物,還有人情味、在地特色、階級對話,甚至安置長輩、穩定社會等價值。不過台灣的傳統市場正在沒落中,而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共同面臨的難題。 傳統市場沒落中 人情味依舊無法取代 清晨,傳統市場的活力,喚醒一個都市,人們穿梭在攤位之間,從小就愛跟著媽媽逛菜市場的楊環靜,也在其中。走過琳瑯滿目的攤位,市場內可以聞到蔬果、海鮮或熟食的氣味,但讓他最眷戀的,是其中的人情味。 菜販顧攤忙碌,但看到熟客楊環靜,卻放下手邊工作噓寒問暖。(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讓楊環靜對菜市場產生一種歸屬感,他說:「有時候我們都覺得,來菜市場買東西的人,就是強調是便宜,其實不是,而是那個人情,它會產生信任,反而會不斷來支持你。」 不僅如此,菜市場的購物空間開放,是一個能讓各種社經背景的人們對話交流的公共空間。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說:「政治立場、族群、背景都不一樣的人,可是你們可能喜歡吃同一攤食物,你會有機會去反思,有一些對立和分化,也許不是不能夠調整或改變的。」 而現今傳統市場的景氣,攤商最敏感,出身魚販之家的林楷倫,看到菜市場最新鮮、在地的價值,卻也同時看到攤商們的經營困境。林楷倫家裡的魚攤收入,在近二十多年來驟減了一半以上,他也說:「我們缺乏行銷,沒辦法印在DM上跟人家講說今天魚特價多少。」 連鎖超市瓜分客群 菜市場的競爭力在哪裡? 黃婉玲是台菜專家,以傳承為使命從事烹飪教學。黃婉玲走進了傳統市場,攤商特有的客製化服務,讓經手無數食材的他,專情於傳統市場。攤商同時還是料理顧問,會提醒顧客如何保存食材,黃婉玲說:「不懂部位是什麼,你可以告訴豬肉攤,我要做什麼菜、用哪個部位比較好?」 這個台南百年老市,還留有日治時代建築,至今雖然歷經多次改建,購物環境卻仍有些不便。(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老攤即將走入歷史,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面臨的難題。尤其今日,多元購物通路瓜分傳統市場客群,而大型連鎖超市環境明亮、舒適、整齊,回頭看傳統市場,競爭力令人憂心。 台中北區五權路一帶的中央市場,沿著階梯走到地下一樓賣場,映入眼簾的是許多關門大吉的店面。(圖/獨立特派員) 消費環境轉變,加上業者經營方式沒轉型,讓中央市場失去活力,市府決定拆除。距離拆除倒數一個半月,賣百貨服飾的陳老闆感到不捨卻也無奈。他說:「從民國66年做到現在,當成強迫自己退休啦!現在都網購的比較多,沒有生意的,這個傳統市場都完了。」 翻轉對菜市場的印象 傳統市場拚轉型!  傳統市場的未來,真的那麼悲觀嗎?近3年,台灣收了91個公有零售市場,占全國總數超過15%。傳統市場迅速沒落中,攤商們會期待什麼呢?來到嘉義市百年東市場,每一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口味,想吃什麼,這裡都能吃飽喝足,熟食攤占一半面積的東市場,是在地人的廚房。 在傳統市場沒落的趨勢中,嘉義東市場不僅屹立不搖,甚至異軍突起,活絡在地經濟。(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攤商仍有危機感,爭取經費改善環境,嘉義東市場自治會會長魏翠萍說:「美食區這邊很熱,一些民眾說通風設備不夠,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汙。」通風不佳,不僅市場內的味道五味雜陳不好聞,天花板累積厚厚油垢,水泥地板汙漬也不少,影響觀感。 市場裡面有不少機車穿梭其中,也影響空氣品質和動線。嘉義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吳居穎說:「沒有辦法那麼容易能夠禁止機車騎到市場裡面,這附近沒有停車場,也沒什麼空位可以規劃機車停車格。」 為了提升競爭力,有些攤商因此特別翻新攤位門面來吸引消費者,新的廁所也正在建造中,一切的努力,只希望東市場能更美觀舒適。 傳統市場,是一個都市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是地方基層經濟運作的核心,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的今日,它的存在仍有重要價值。想要能永續經營就必須要轉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設備老舊、環境不佳的問題。因此,近年來政府編列了不少預算,想要協助傳統市場走出困境,究竟傳統市場能如何轉型?轉型過程又面臨那些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黃郁婷/編輯
政治經濟
主題
明日之城的昨日與未來
光復新村  在九二一的摧殘和搬遷案的迫使之下搖搖欲墜 人雖然走了  卻割捨不掉對土地的情感和記憶  究竟光復新村是如何歷劫歸來?  而未來又將如何被賦予新生? 這陣子一連串的土地徵收問題從北到南鬧得全台沸騰,到底怎樣徵收土地才符合公共利益?拆與不拆誰有理?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政府這頭少了點溝通,民眾的那端多了些情緒。獨立特派員找出了一件案例可供參考: 台中霧峰有個台灣第一村,當時是一個實驗計畫,為了疏遷政府機關,包括公務員及家屬,因此1956年在霧峰蓋了這座光復新村,第二年才在南投建立中興新村。 當年它就師法英國的花園城市概念設計,有完善的衛生下水道系統,雨水污水分流,但後來因為精省,標售國土,差點被拆,當時居民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9戶,持續爭取保留原地。2012年終於被台中市政府列為文化景觀,在怪手前硬是給搶救下來。但是這座過去的明日之城,究竟能有怎樣的明天?大家都在看。 不是所有的案子用抗爭的手段就能取得正當性讓政府低頭,也不是所有住了五六十年的房子都能被當成古蹟文化,但是因為台灣很民主,每個人都可以抒發意見爭取人權,相對而言政府就變小了,政策上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建設可能無法一步到位,這就是民主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