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從苗栗店仔藝穗節,探討地方藝術節的挑戰【獨立特派員】
尹雯慧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今年十月,苗栗舉辦了第四屆店仔藝穗節。演出地點不在正式場館,而是與在地店家合作,近距離的演出形式,是苗栗少有的嘗試。不過根據獨立特派員的觀察,這次活動很可惜,跟在地居民互動非常低。台灣近年來,各縣市的藝術節百花齊放,這樣的活動形式如何跟在地連結?又有何侷限?苗栗店仔藝穗節 打破劇場觀影體驗 這一天,是第四屆苗栗店仔藝穗節開幕首週,好家在劇團此次推出的劇碼,門票在啟售後不久,便全數售罄。練習走位、背誦台詞,幾位演員表情專注,他們正把握時間,進行演出前的最後彩排。 場域的特殊氛圍,帶來創作的想像與刺激,也引起迴響。好家在劇團藝術總監楊閔皓說:「覺得很像進入另外一個空間,一到這邊就很像一個歷史迴廊,觀眾或站或坐或走都可以,其實就是把觀影打破,讓觀眾也成為這齣戲的一份子。」散場時,許多觀眾徘徊在旅社門口,討論熱烈。成立七十四年的新興大旅社,距離火車站步行不到五分鐘,早年經常聚集南來北往的旅客通勤人潮。經營超過一甲子,新興大旅社乘載許多當地人的回憶,也見證地方發展的興衰。與在地店家合作 在苗栗遇見藝術老牌旅社搖身成為表演空間,不是偶然。身為店仔藝穗節前三屆策展人的彭怡雲,一開始就瞄準了在地店家,展開合作遊說。主要以餐飲空間為相關的背景,這些空間大部分在苗栗都有40年到60年的歷史,甚至有到100年以上的空間。在苗栗出生成長的彭怡雲,疫情期間選擇在家鄉籌辦藝穗節,他從表演策展的角度,與深耕當地多年的亞洲劇團,一起試圖找出苗栗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EX-亞洲劇團行政總監林浿安說:「那時候剛好苗栗有很多在地的返鄉青年,所以苗栗也很多各式的店家產生了。如果我們可以在非制式空間,符合原來藝穗的精神,又可以讓在地店家發揮他們自己的一個空間的特色、結合表演,我們的初衷其實是很明確的,希望讓藝術變成日常,而且是全民的運動。」 媒合表演者與店家,是店仔藝穗節策展團隊的重要任務。西楊黎咖啡負責人楊竣閎說:「策展團隊要怎麼跟表演團隊去溝通協調,這方面滿重要的,因為畢竟我們是第一次,我們也不知道表演團隊他們到底需要什麼,那他們也會給我們建議。」彭怡雲說:「我們會希望,苗栗的店家在中間的過程,他知道如何接待來自不同地方的團體,不只是單純的場地租借。」藝穗節該徵選嗎?如何將藝文活動發揚光大?藝穗的原意是邊緣。非典型場館的形式是一大特色,這個概念源自1947年愛丁堡藝術節,8個劇團因未能入選,自發性地尋找場地演出,而催生第一屆愛丁堡藝穗節,不審核的自由創作精神,是愛丁堡藝穗節的核心理念。在苗栗異地生根後,長出了不同的樣貌。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展演藝術科科長郭靜芳說:「藝穗節一開始的精神就是不審核、自由,但是畢竟我們現在苗栗的藝穗節,進入了一個官方的體制,為了求公平,還是會有一個徵選的機制。」篩選,是更公平的機制嗎?永續節慶活動策畫黃心怡說:「藝穗節存在的一個很大的理由,他不應該被審查,讓民眾或者是讓創作者,可以自由的表現自己想要表現的。」由政府補助的藝術節活動,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郭靜芳說:「有時候在某一個架構下,我們可以獲得的資源更多,然後反而可以再把這樣的精神延續下去。」面對審核機制,創作者又是怎麼看的呢?劇場工作者李祐緯說:「我覺得早點習慣這件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在這條路上,你就是不斷的被人挑,也許真的有一天可以不用被挑,而是人家會來找你的時候,好像就是進到了下一個階段了。」實際走訪苗栗人重要的生活場域,發現許多人對藝穗節仍然陌生。與藝穗節合作的店家,也有自己的心得。More café負責人范雯鈺說:「藝文活動在這種苗栗文化沙漠這種地方,要得到很大的迴響,我覺得在短時間之內不太可能,但是我覺得這是慢慢累積的。」邁入第四年的店仔藝穗節,本屆參與店家,範圍首度擴及造橋與頭屋,可惜的是,在地表演團隊不見蹤影、居民參與度也不如預期。近年,台灣各縣市節慶活動,方興未艾,除了政府的資源分配,需要審慎盤點,創生地方作為青年返鄉的途徑,或許也需要更關注跨世代的交流。
專欄
你是一日拳迷嗎?拳擊奧運金牌之後的路【獨立特派員】
周明文 邱惠恩 / 採訪報導本屆巴黎奧運光是拳擊項目,台灣國手就一口氣奪下三面獎牌,成績傲視其它運動項目,拳擊運動能見度之高,前所未有。不過,獨立特派員記者採訪後發現,拳擊在台灣長期屬於冷門項目,原因包括:暴力形象、家長不願孩子受傷、選手升學銜接不易、運動出路窄、無企業穩定投資與成立拳擊隊等五項。若不改善,台灣拳擊選手在走入擂台之前,就可能先被五大現實的重拳擊倒。林郁婷「金」喜 被譽為「台灣的女兒」、拳擊奧運國手林郁婷的左手被裁判舉起的那刻,台灣史上第一次拿到了奧運拳擊金牌,8月11日那天,舉國沸騰。 自林郁婷國中開始陪伴15年的曾自強教練接受媒體訪問時幽默表示,要感謝J.K 羅琳的魔法助攻,他在社群上質疑林郁婷性別的一篇發文,「就能讓我們創造這麼大的聲量跟流量。」 「金」喜與魔法助攻將林郁婷沖上話題浪尖,再加上本屆拳擊成績亮眼,包括連三次挑戰奧運殿堂的拳擊女王陳念琴拿下66公斤級銅牌,以及拳擊美少女吳詩儀奪下60公斤級銅牌,在在將拳擊運動推到鎂光燈之下。 然而,林郁婷在8月16日奧運餐會受訪時表示:「希望說大家不是因為說我們奪牌了,對於我們的關注才這麼高。」 拳擊這項運動,過去在台灣為何關注度低呢? 原因1:暴力刻板印象 「小時候做這個(拳擊)訓練的時候,很多人說這是在打架。」林郁婷母校鶯歌工商拳擊隊教練郭坤維,一語道出「高強度技擊戰被連結至打架、暴力形象」的無奈。他回憶,國三時加入當時還是百齡國中的拳擊隊,社會普遍認為這是不讀書、愛鬧事的壞孩子在從事的。 49歲的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台灣主席朱煦清也同感被誤解的無奈。他曾是台北著名升學學校、成功高中拳擊隊一員。朱煦清回憶當時「雙標」的態度,如果音樂性社團跟技擊性社團的學生都在校外發生衝突,「音樂性社團起衝突完,就視為單純學生之間的打架事件;但拳擊社卻被定位成這個運動太過暴力。」 實際上,拳擊是既動身體又燒腦的技擊運動。郭坤維解釋,拳擊需要高強度的體能與爆發力,打、閃、躲、收出拳,全部攻防都在一瞬間發生,「很多都是臨時、馬上得做反應,或是作一些策略讓對手掉入你的陷阱」,並非暴力打架。 原因2:家長怕孩子受傷 太過暴力的刻板印象加上高強度對戰過程,導致家長怕孩子受傷而阻止小孩學習拳擊。朱煦清坦言,練拳擊確實會受傷,「我們難免我們可能鼻子、我們牙齒或者我們耳朵可能會有一些比較難治癒的傷害,但其實也不嚴重。」況且,哪種運動在練習或競賽的過程中都不會受傷呢?記者實際到朱煦清開設的拳館,從頭到尾觀看兩堂拳擊課。來學拳的人從學生到上班族,從單純體驗、固定運動到想打職業賽都有。一堂課一個半小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練習拳擊很需要的身體協調性,例如撥對方的手來練習平衡感、猜拳打對手的腳來練習眼明手快跟閃躲腳步。再來,才是練習拳擊的出拳、腳步、防守、移位。教練用軟棒代替拳套避免對戰受傷且增加趣味性。最後,才繞手綁帶、戴上拳套練習。即便是學校拳擊隊,有一半的時間也是練習拳擊相關的基礎動作,再戴上拳套、牙套,在教練的指導下對戰練習。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血腥跟危險。為了推廣拳擊,鶯歌工商跟雙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開辦拳擊體適能運動班,學生最小5歲、最大國二。「我們可以做做腳步啊,可以打空拳啊、可以做防守啊,以保護自己的出發點去教這個課,」郭坤維表示,陪伴學生練拳的家長在一旁,也能了解拳擊是一項既能強身又能保護自身安全的運動。」目前學校體育課大多以桌球、羽球、籃球等為主。郭坤維教練認為,只要在體育師資培育過程中加入相關課程,學校體育老師其實也可以教拳擊。讓更多民眾懂得鑑賞拳擊運動,未來才可能關注甚至買票觀看職業賽。原因3: 選手升學銜接不易 如何在拳擊選手升學過程順利銜接,也是學校拳擊隊的難題之一。8月,盛夏暑假,記者走進鶯歌工商拳擊隊練習室,高中跟鶯歌國中拳擊隊員正一起合宿練習。郭坤維教練表示,國高中一起合作,「拳手的個性較能掌握,」教練從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狀況、練習能力、訓練方法等可全面掌握,「也讓學長姐能帶學弟妹,傳承一下他的經驗。」台灣學校體育隊寒暑假通常每日訓練,一年中,大約只有周末跟過年放假,嚇退不少學生。不過,郭坤維指出,校隊成員有很多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孩子基於想幫忙的態度,「可能他高中想去找夜間部,白天去工作,」便因此中斷選手之路。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除了協助其努力比賽獲得獎金外,郭坤維教練指出,學校也會尋求鶯歌在地企業贊助學生每月幾千元的營養費。原因4: 選手出路窄 台灣體育領域不發達,體育生出路窄現況一直存在,拳擊作為冷門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我一開始我爸媽都不支持,就是說你一個女生去參加拳擊運動,你以後怎麼辦,你以後找得到男朋友嗎?能結婚嗎?反正就講很多。」在拳館擔任拳擊教練的林心嵐回憶。現年26歲的林心嵐,國中因為受傷,自田徑隊轉為拳擊隊,一開始也怕被重拳擊傷因而裝病避戰,隨時間推移,慢慢著迷於一個人獨自在擂台上見招拆招,出拳致勝的對戰過程,就這樣一路從國中揮拳至大學畢業。她曾經奪得2016全國總統盃及全中運拳擊錦標賽冠軍。雖成績不俗,成為頂尖拳擊國手仍是萬中挑一。但不當國手能做什麼呢?「你要有什麼出路,其實在那時候是滿少的,」林心嵐分析,學校專任教練職缺少,有拳擊隊的學校更少,分配到的資源極度有限。近年,得益於國人越發注重身體保健的觀念,健身房如雨後春筍出現。林心嵐自大二開始,便在健身房當重訓跟拳擊教練。遇上巴黎奧運三面獎牌的「金」喜加持,再再推升拳擊在運動領域的能見度。林心嵐觀察,大環境確實有變好一點,想來體驗拳擊的人有逐漸增加。原因5:無企業穩定投資支持一個國手要花多少資源呢?或許可從學校體育隊窺見端倪。鶯歌工商擁除了拳擊隊,還有排球隊、棒球隊。校長顏龍源指出,球隊每年的移地訓練跟超過10個盃賽的交通食宿花費大約一百萬玵至兩百萬元之間,雖然政府有補助,但為求更好的訓練資源,學校往往得自己想辦法。這也是與鶯歌國中拳擊隊合作的原因之一,共享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因此,民間企業能長期且穩定投資要,成立職業隊伍,促成大聯盟賽事,是促進運動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之一。以台灣國民運動棒球為例,職棒球隊背後都是財團挹注。另外,連續奪下兩屆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的王齊麟,是來自土地銀行的球隊球員,享有較完善的薪資、升遷與獎勵制度,退役後還能轉作銀行員。但即便是棒球、羽球、桌球等熱門項目,仍努力在運動風氣不盛且經費捉襟見肘的狀況下掙扎,何況是拳擊。像是林郁婷與陳念琴今年才加入台灣大哥大運動家族得到支持,除此之外,台灣並沒有長期且具規模地支持及成立拳擊隊的民間企業。政府支票何時兌現?政府於8月15日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的籌備小組」,希望台灣未來有「體育暨運動發展部」。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8月16日奧運餐會致詞時表示,體育暨運動發展部希望將全民運動、國際競技、運動產業這個黃金鐵三角串聯起來,「撐起下一次更好成績,撐起為下一代更好的國手來做培訓,也撐起能夠用台灣品牌創造國際重要賽事的里程碑。」卓榮泰言詞懇切,希望教練、選手、各級單位將需求告訴政府,讓政府知道該如何做。選手們正日以繼夜的練習,期待能在登上世界舞台前,政府已兌現政策支票,沒有被現實與制度的重拳擊倒。
專欄
藉「雞」發揮 突破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
周明文 邱惠恩 / 採訪報導 雞擁有多重且深刻的文化意涵,從生活型態、飲食佳餚,一直到俗諺俚語。然而,隨著講究成本效率的工業化管理後,人與雞之間只剩吃不吃,以及多快的速度、多便宜的價格吃到雞跟雞蛋。台中一間長照機構,讓長照長輩以友善飼養的方式飼養雞,突破失能長輩只能被照顧的長照困境,並重新校正雞、人與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與一個社區的力量。有雞陪伴 一大清早,66歲的吳喜德阿公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向雞舍,距離雞舍1公尺遠時停下來、把拐杖放在地上,彎下腰拔草,「這是牠們的點心,去見牠們要給一點禮物,」喜德阿公笑說,雞舍外一大片恣意生長的草不除也不灑農藥,就是給為了留給雞吃,對人類而言是雜草,對雞而言卻是保健食品,上下午各吃一次,一次三種草。 雞農資歷僅3年的喜德阿公,目前養62隻蛋雞,其中12隻是其他雞農無法再照顧因而「托孤」。每天例行工作包括餵飼料、倒水、清理雞舍、檢查健康狀況與「幫母雞們按摩」。喜德阿公笑說,按摩除了讓雞舒服外,也是為了促進感情。他觀察,如果餵完雞就跑,那天產蛋量時長少十幾粒,「大概是生氣了,覺得你都不關心我」。這位「雞爸爸」有時還開金嗓唱給母雞們聽「雞寶寶、雞寶寶,快生蛋,阿公沒錢囉!」 喜德阿公過去從事粗工,40幾歲時罹患骨膜炎,最後雙腳膝蓋都不良於行,無法再外出工作賺錢養家,「整天窩在家躺著,人馬上就走了,」但養雞工作並不繁複,雙腳不便仍能負擔,最重要的是,「牠讓我有心做這件事情,可以講是這個雞在救我的生命」,尤其看到雞咕咕叫時彷彿在歡迎我,「很高興、很舒服,人啊,心裡快樂就是良藥」。 被雞療癒的喜德阿公,從一位只能臥病在床的失能者,成為養雞的產能者。以產蛋率來看,受到天氣、雞齡等影響,冬天產蛋率友9成,夏天產蛋率降至7成,一個月收入大約落在4千元至8千元。記者問:這樣夠用嗎?「養活一大家子當然不能,但是在山上沒什麼開銷,有空地我們自己種菜,想吃點肉就可以買肉,這樣就好了」。 這些雞蛋統一由62歲的雞班長、人稱囍妹姊的林囍妹運送,他同時也是一位雞農。原本是電子廠作業員,每日騎車來回近2小時,再加上年紀漸長,致使身心疲憊,因此55歲便匆匆退休,回到山上自家農地。然而,不識農務的他種什麼虧什麼,後來生活發生轉「雞」,「想說試試看,我也不求賺很多錢,每天生活就有個依靠就行了,不要說每天閒在家裡沒事做,就開始養雞,」囍妹姊說。 記者跟著囍妹姊於下午走進雞舍,所有母雞們一擁而上,接著他蹲下開始幫母雞按摩雞屁股,笑說,「我扮演牠們的男朋友,幫牠們按摩、跟牠們互動。」看著環伺在旁、倚賴他的「女朋友們」,他滿心喜悅地說:「心裡滿高興的」。 失能也可產能 喜德阿公跟囍妹姊都是由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照顧的長照長輩。「伯拉罕」是泰雅族語,代表圍爐烤火,有互助興旺的意思。自109年成立至今,長照範圍涵蓋台中和平區17個部落,照顧約130位失能長照的長輩。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認為,失能不代表失去生產、失去作夢圓夢的能力,「我覺得很多失能長輩的生活就是三餐、換尿布、洗澡、看電視跟被電視看,」甚至不分社經地位高低,許多長輩老後似乎就只能如此黯淡。 林依瑩過去任職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長達12年,推出「不老騎士」企劃,甚至拍成紀錄片,全台巡演143場,引發熱烈響。2016年受時任台中市長林佳龍之邀,擔任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成立了全台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博屋瑪實驗小學,林依瑩相當喜愛該校教育理念,因此帶著孩子搬到部落定居,自己則每日開車至市府上班。 林佳龍連任失敗後,愛上部落生活與教育環境的林依瑩不願離開,起初與十幾個照服員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All in one的長照機構,目前合作社參與人數已增至80個人。林依瑩解釋,根據《合作社法》,勞動合作社的結餘要分配給參與的社員,秉持合作社「共勞、共治、共用」的精神,分配的原則是勞動治理投入得越多領越多,而非錢投入得越多領越多的資本主義邏輯。 林依瑩同時將「長輩不只是活著,也可以有生活重心,也可以圓夢」的精神運用在伯拉罕。找上食二糧創辦人、人稱雞校長的楊環靜,教長輩們養雞,但沒想到遇上困難,「長輩都覺得養雞有什麼稀奇,我們也小時候大家都會養,為什麼還要特別找老師來教。」 林依瑩帶著長輩參訪楊環靜可容納400隻雞的雞舍,當日剛好遇上傾盆大雨,大水沖入雞舍,結果「長輩都嘖嘖稱奇的說:『雞舍怎麼不會臭?』」,不懂養雞的林依瑩後來才知道,原來一般大型雞場大多惡臭。自此,長輩們敬服於雞校長的專業,開始跟著楊環靜學養雞。 伯拉罕協助長照長輩養雞分為兩種,一種是像喜德阿公這樣的生產型養雞,一人最多可養50隻蛋雞。第二種是療癒型養雞,特別設計給失智或者失能較為嚴重的長輩,平日協助整理藥草給雞吃。 長輩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發蛋錢的那一天」,甚至雞蛋有時成為公益晚餐的食材,長輩從只能受人幫助的角色,變身為幫助人的角色,「手心向下的幫助別人,自立起來後去幫助別人,這樣的生活價值其實完全不一樣,」林依瑩笑著說出自己的觀察。 不過,為什麼是養雞?而不是養其他經濟型動物呢? 「友」雞陪伴 「雞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代表家,」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原本是美食家,出過幾本傳統市場美食之旅的書籍。「我在傳統市場看到人跟食物之間的剝離關係,不曉得吃一顆雞蛋背後有一隻活生生的雞。」楊環靜自問,不知食物從何而來、如何而來,也不知因為食物而產生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生態浩劫等問題,「我還能說自己是美食家嗎?」反思完後,他開始走訪國內外學習生態知識,製糖製鹽砍甘蔗樣樣都來。最後,看到雞在生態環境與人類文化中的特殊性與多元角色。 楊環靜指出,早期台灣,台語講起厝,當時人們會送雞做禮物,生孩子坐月子時就會宰了雞補身體,甚至當時許多農家前庭後院都養了好幾隻雞。更不用說多的是跟雞有關的俗諺俚語,例如偷雞不著蝕把米等。雞展示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飲食文化。 以天性而言,雞會吃蟲、吃菜、吃土。因此,早期農家會藉由雞來翻土、抓蟲,雞大便也是一種天然肥料。楊環靜解釋,如今講究效率成本的工業化管理思維,大量飼養雞隻,並且將雞關在狹小的格子籠裡生蛋,甚至每日用藥保持健康與產蛋率,才導致含有化學成分的大量雞糞便成了汙染土壤的負擔,甚至禽流感新聞時有所聞。人與雞之間的關係疏離且扭曲。 楊環靜後來進修成人教育,將友善飼養雞的知識轉化至各領域,從銀髮長照、特教、藥癮等,教導人如何用友善的方式飼養雞隻的同時,雞也成為療癒人心的寵物。 走進喜德阿公跟囍妹姊的雞舍,確實沒有異味臭味。這是因為伯拉罕與附近的學校合作,讓學生或年輕人當志工,把山區大量的落葉集中後拿來鋪在雞舍地板,與土壤跟粗糠混合在一起後,既能保持雞舍環境乾燥去除異味,母雞們也能保持健康,社區環境乾淨整潔,當志工的孩子也與社區長輩之間多了互動與話題,一舉多得。 雞舍裡還有一個藍色桶子,裡頭是給母雞補充蛋白質的黑水虻幼蟲,吃廚餘長大的黑水虻,讓社區的廚餘有了去化管道。「引導他用另外一個方式跟雞產生關係,用最友善的方法跟牠一起創造共好,人也好、雞也好、環境也好、社區也好叫共好,」楊環靜解釋。 長輩們從養雞的過程中發現,雞原來會躺在沙子裡扒抓翻肚、洗澡除蟲。雞也像貓狗一樣撒嬌、給人摸給人抱,甚至還能遛雞。楊環靜更舉辦「友雞運動會」,召集社區老少帶著自家的雞來賽跑,相當刺激逗趣。 透過友善的方式飼養與陪伴,重新校正了雞、人、環境三者之間,被經濟至上的思維扭曲的關係,讓雞成為陪伴一個人,也陪伴一整個社區的力量。
教育
主題
打造新國防軍 槍桿下的榮耀
威風凜凜的儀隊是國軍的門面 榮譽、互助、合作是他們的代名詞  兵源減少卻讓他們面臨裁編壓力  儀隊未來將如何保住榮耀?  會不會因國家政策而淪為歷史的記憶? 軍事審判法修正,國軍承平時期犯罪全部改由一般法院審理,這是劃時代的巨大變革,中華民國的部隊究竟要怎麼統御領導?如何在元氣大傷後重整?獨立特派員今天繼續來探討! 現階段,台灣沒有戰爭,兩岸和平漸進多年,帶兵的人少了實戰做後盾,只能沿襲過去軍中次文化,以軍令軍法為靠山,停留在過去封閉的威權方式,才會終於爆發這次洪仲丘事件,這讓原本計畫推動的募兵制更是雪上加霜,目前已經有許多部隊正在裁編,可以預見未來恐怕有人員缺口,陸戰儀隊就是個例子。 您一定對壯盛軍容的儀隊印象深刻,儀隊是為了鼓舞軍民士氣,有宣示國威的意思,每個國家都如此! 獨立特派員在屏東龍泉新訓中心親眼看到,海軍和陸戰儀隊都在這裡挑選新血,但是陸戰儀隊由早年的三年兵甲等體位,現在降為一年兵一般體位,一次還找不到足額的人。在儀隊標準的高踏步和轉槍訓練中,讓他們不只外表要拿得出來,還得培養高度的榮譽感及團隊氣氛,所有人因為榮譽而互助而共同追求完美,那是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跟著獨立特派員一起來看看新兵怎樣經過反覆淬鍊,成為手拿6公斤步槍鏗鏘有力的國軍標竿。 半年前,獨立特派員就播出打造新國防軍系列報導,這幾周因為國軍危機,我們從美國大兵一路看到中華民國國軍的精神和實質的操練。過去被當成機密不能公開的國防,現在則需要全民深入了解才能凝聚共識。十月份我們將進一步帶您進入以色列部隊,看看他們在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下,70%幾乎全民皆兵,退役的年輕人怎樣回歸各行各業成為人才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