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因應全球變局,台灣如何擬定國防、外交戰略?
林珍汝 賴振元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5月20日新任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正式就任,延續貿易戰的態勢,美中關係未來依舊壁壘分明,美國在印太地區聯合日本、菲律賓抗中已成定局,台灣的戰略地位也將受到影響。而兵力招募不易、兵源短缺及兩岸國防預算落差,不對稱戰力下的國防策略,也是新政府的一大挑戰。 新總統上任 台海情勢將面臨哪些挑戰 不論是總統大選前,還是大選之後,中共船艦、航機,對台威脅不曾停止,當越過海峽中線成為常態,兵臨城下已經是進行式。 台海危機會不會升級,全世界都在關注,美軍印太司令部甚至指出,中國可能在2027年以前做好攻台準備。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沈明室說:「不論是習近平跟解放軍的關係,或者是解放軍的腐化,有可能他們已經認知到2027年恐怕在軍事能力上是不足的。」 520總統就職前,中國國民黨17名立委訪中,帶回有條件開放馬祖觀光、文旦輸中解禁的消息,前總統馬英九訪中也備受禮遇。不過兩岸對話,對象卻只限在野黨,如何面對朝小野大下的兩岸困局,將是520後的大挑戰。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說:「賴總統面對的挑戰在如何讓國內有共識面對中國,如何讓國際上有共識來處理兩岸關係,而不是只是讓美中來處理我們。」 國際局勢變化 考驗台灣外交手腕 在台海兩岸之外,還有大兩岸美中關係,美中關係壁壘分明,也考驗台灣外交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說:「跟美國交往是沒錯的,但是對中國也必須要和緩、良性的建立溝通管道,避免誤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表情嚴肅、兩方言詞綿裡藏針。(圖/獨立特派員) 親美友日、又要穩定與中國的關係,更不能過之或不及。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說:「其他國家會觀察台灣的動向,如果台灣跟中國往合作的方向來走的話,大家會覺得過去是在幫什麼?」 而除了美中關係的走向,2024年還有一大變數–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將牽動台美關係。總統大選後,美國第一時間就派資深代表團訪台,AIT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就任一年,也創下五度訪台紀錄,但接下來如果白宮易主,形勢可能轉變,台灣必須寫好各種劇本因應。 影響台灣的不只是美國,俄烏戰爭走向,以及五月普丁前往中國,中俄合作關係變化都會影響台灣。(圖/獨立特派員) 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說:「中俄合作的話,就代表美國的勢力會被壓縮,在印太地區包括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這個都會讓我們共同面臨到比較高風險的局勢。」 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局勢也正在出現變化,美國與菲律賓軍事指揮官手挽手,四月展開肩並肩聯合軍演,去年以來美菲聯合抗中,也與日本加深合作,當美日菲連成防禦線,台灣的戰略價值也受影響。 尋求盟友、加強國防 提升台灣戰略地位 要提升台灣戰略價值,除了護國神山台積電,還需要尋求全世界的盟友。台灣才剛選完總統,友邦諾魯就宣布投入中國懷抱,台灣邦交國剩12國,創史上最低,接下來5月即將舉行WHA,台灣勢必再遭中國打壓,考驗新政府外交團隊。 對外求盟友、對內則要繼續加強國防,兩岸國防預算懸殊,考驗不對稱戰力。即使2024年,台灣對美採購的F16V戰機、M1A2T戰車都將陸續交貨,與中共的實力相差還是很大。 台灣的國防預算,每年增加至少3%,2024年創下歷史新高,但中國增加幅度更大,相當於台灣的16.5倍。(圖/獨立特派員) 但除了武器裝備,國防人力也是關鍵。海軍海鋒大隊的機動反潛飛彈車隊,負責在海域反制中共船艦,未來還要改分階段擴編,但這第一線的部隊卻被立法院預算中心點名,編現比不到八成。 為什麼願意投入軍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軍人的地位及待遇都是問題,提高待遇、重建軍人形象,是招募更多軍力的第一步,而後備軍人戰力也是關鍵。 當共軍威脅變成常態,習以為常將失去危機感,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也表示,若不解決問題,即使有再強大的國防,也是無濟於事。 而共軍武嚇之外還有各種經濟制裁,中共利用各種打壓,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賴,還有透過組織滲透、網路散播假消息,都考驗新政府的危機處理。 帶領外交及國安團隊,賴清德總統再次提出和平的四大支柱,大致延續前總統蔡英文的國安團隊,加上文人國防部長顧立雄、新任外交部長林佳龍,面對國際及兩岸情勢的變局,520後的挑戰正要開始。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台灣處非常時期 下任總統需具哪些特質?
中共近年在國際場合上屢屢打壓台灣,共機擾台強度不減反增,可見兩岸情勢真的是越來越劍拔弩張。兩岸議題,在下一任總統的待辦清單上絕對是重中之重!節目《獨立特派員》2024請問總統系列特別報導:相較承平時期,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任總統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圖1,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圖/獨立特派員 兩岸張力只增不減 「位於台灣西南空域,高度7600公尺的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這段中華民國空軍廣播內容自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我覺得以實際的威脅來講,現在的威脅比1996年要威脅大多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對比當時一些親朋好友認為共軍要打來了,因此打算移民,反觀今日,社會普遍認為歌舞昇平的日子不會結束,「我比較擔憂這點」。 為何擔憂?1996台海危機時,共軍在台灣西側與北側進行實彈演習範圍,李喜明指出,當時共軍完全沒有全方位進攻台灣的能力,因此當時他擔任海虎潛艦艦長,奉命裝滿武器,「我相信我的船,如果需要有一些衝突存在,我非常有信心,我覺得我一定會獲勝,因為當時解放軍的數量跟質量並沒有很好」。 時至今日,中國軍力不可同日可語。2022年共軍實彈演習範圍已擴及全台,展示出系統性包圍台灣的能力。「當敵人慢慢具備全方位進攻能力的同時,台灣反而不緊張,」李喜明憂心表示。 「其實所謂的戰爭早已開始!」政治大學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除了戰場上短兵相接外,中共早已對台灣進行「灰色作戰」,也就是透過經濟制裁,例如禁台灣商品;外交打壓,例如禁止台灣參與各類國際合作;以及透過假訊息來操控輿論的資訊戰,藉各種手段達到攻擊民主與瓦解台灣主權的目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明確表示「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於今年6月4日也公開表示:「如果有人膽敢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國家領導人需要具備不同於承平時期的特質與能力嗎? 烏克蘭總統是教科書? 圖2,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中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圖/獨立特派員 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國際預測烏克蘭撐不過三日,然而結果完全相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關鍵之一。 「從歷史我們學到:成為一個優秀的戰時領袖,不一定能在和平時期成為優秀的領袖,這需要不一樣的特質。」《基輔獨立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所率領的新聞團隊在俄烏戰爭前三個月才成立,戰爭爆發後成為烏克蘭成長速度最快的英文新聞媒體,是國際瞭解烏克蘭情勢的重要管道之一。 戰爭前奧爾佳.魯登科在國際媒體上撰文批評澤倫斯基的領導表現。他坦言,「戰前重砲抨擊澤倫斯基的表現,因為澤倫斯基沒有充分利用總統所擁有的巨大權力導正國家走上對的路。例如加強反貪污的力道等等。」 喜劇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2019年以73%的得票率高票當選,一介政治素人首次參選就成功坐上總統之座。然而,2021年底國內支持率卻跌落至31%。俄烏戰爭成了澤倫斯基重獲國內支持的轉捩點。 被認為可能逃難他國的澤倫斯基,戰爭爆發的第三日(2月26日)卻發表一則影片說:「早安,烏克蘭同胞。最近有很多假訊息說我要求軍隊放下武器投降。聽好,我人在這裡,我們不會放棄武器,我們將捍衛國土。」此話一出,讓國內民眾吃下了定心丸。 澤倫斯基的演說內容,也抓住國際社會的視線。戰爭首日,澤倫斯基便說:「尊敬的歐洲領導人,尊敬的世界領導人、自由世界的領導人,如果你們今天不幫助我們,如果你們不大力支援烏克蘭,那麼戰爭明天就會敲響你們的門。」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楊三億分析,澤倫斯的言論打破傳統受害者毫無尊嚴的乞求姿態,並將形象打造成「我是維護西方價值的守護者,如果你不支持我,那西方價值、民主價值就可能崩壞。」 澤倫斯基也善於利用各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來對話。2022年3月17日向德國演說:「你們(德國)又在牆的後面,不是柏林牆,而是在歐洲中部,俄軍每丟一顆炸彈,這道分隔自由和奴役的圍牆就越來越高。」楊三億表示,戰事初期德國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對不積極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之一,因此他用「指名道姓的強烈方式(Naming and Shaming)」直指他國做得還不夠,「這在歐盟制度運作過程中很常見」。 澤倫斯基每一次到各國或國際場合的演說都簡潔有力,激勵人心。楊三億認為,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因為「西方國家的一個特色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所以讓選區民眾支持他,西方國家的重要政治精英、經濟精英也會願意支持他。」支持聲量因而轉換為實際支援行動。 奧爾佳.魯登科表示,澤倫斯基是一位說故事高手,「他向世界講出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故事。」由此可看出「溝通與自我表達」有多重要。 挑戰1:全球外交戰略 圖3,歐盟在經濟、政治與規範上都是全球重要的行為者,台灣不可能忽略對歐的外交政策。圖/獨立特派員 過往,台美日關係一直是台灣外交主旋律。然而,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一任總統應該要有全球性的外交戰略方案。 2015年前往烏克蘭經商的台灣人小吳告訴《獨立特派員》記者,俄烏戰爭前,烏克蘭人聽到台灣的反應是:我知道台灣,就是中國,中國人。然而俄烏戰爭後,中國保守的態度,相比又金援又捐物資的台灣實在差很大,「他們現在認真的知道說台灣中國不一樣!」 其實台灣議題在歐洲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從2022年開始,幾乎每個月至少有一團來自歐洲的訪問團。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於今年4月6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直言:「我們都同意台海穩定至關重要。維持台海穩定和平與現狀,符合我們的利益。」 台灣在歐盟會員國的形象從過往模糊不清到越來越清晰,楊三億分析,有一部分得益於中國的戰狼外交形象。他以中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機制為例,原本簡稱16+1,希臘後來加入成為17+1。然而,中國攻城掠地的企圖心讓歐洲國家警鈴響起。 波羅的海三國中的立陶宛開了第一槍,於2021年「自動登出」。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當時表示:「中國握有如此多的權力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有政治上的需要,他們只要一拉動繩子,所有人都必須與之同盟。我們不樂見這種情形,也不想要活在這種世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也陸續跟進退出。 隨著美中對立以及中國戰狼姿態,再加上台灣半導體晶片等議題共同發酵下,台灣在歐洲撐起了外交運作空間。「在美中俄這三大面向的互動架構底下,當歐洲人跟美中之間的競爭發生變化時,台灣在這個局裡面通常可以獲得到過往所沒有看到的一些的景象。」像是立陶宛就設立了台灣代表處,愛沙尼亞 目前也正在討論中。 楊三億進一步認為,歐盟有27個會員國,人口約4.6億,即便地緣關係遙遠,還是可以交朋友,再升級為盟友。「歐盟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者是規範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者。」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也認為歐盟在兩岸關係中可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不會期待跟歐盟國家打好關係後,他們會有軍事支援,這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可以期待假設發生軍事衝突時,歐盟可能可以透過外交上制裁、經濟制裁等手段給中共很多壓力。」 陳方隅進一步強調,台灣尤其需要注意各國的印太戰略。「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必須要有一套戰略觀,宏觀的角度去告訴大家說,我們台灣要怎麼樣跟世界接軌。」 挑戰2:國防創新戰略方案 圖4,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在軍事上有知識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圖/獨立特派員 在俄烏戰爭中,造價才幾百美元的無人機可以摧毀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軍事設備,屢次在發揮關鍵作用。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指出,國防科技日新月異,戰場上,傳統重裝武器不再一枝獨秀,反倒是「低成本、自主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小東西來主導這個戰爭」。 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要在軍事上有知識與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但是創新其實更需要膽識,「人們不喜歡做改變,職業軍人也不例外,」因此改革勢必面臨阻力,「這不是你願不願做、知不知道要做的問題,是有沒有決心毅力,這是膽識」。 國防視察是三軍統帥的例行事務,免不了與職業軍人互動。李喜明指出,領導人的言行需謹慎再三,例如「預防戰爭」、「以謀略代替作戰」等話對一般民眾合適,但對職業軍人不一定合適,「如果你認為只要謀略就可以獲得和平,你根本不需要軍隊,這會讓軍隊失去價值感。一個自我沒有價值與榮譽的一個軍隊保護不了人民。」 那麼犧牲生命保家衛國的軍人願意跟隨什麼樣的三軍統帥呢? 「忠誠」,李喜明表示,華人文化只強調「下對上要忠誠」,但其實也包括「上對下」。他舉例,說軍隊發生重大事件時,領袖若試圖切割說:這不是我的事!這是國軍內部的問題!「這樣的態度會失去軍心的,因為軍人會覺得在緊要關頭的時候國家會拋棄我。」 上上策是避免戰爭 無論是外交還是國防戰略,都是為了一終極目標:嚇阻敵人,避免戰爭。 「當我們是承平時期的時候,你不能夠就是因此而躺平,什麼事都不做。你必須先想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陳方隅一再強調有能力與意願未雨綢繆則是避免戰爭的必要步驟。 「我們需要一個領導人能夠預防戰爭發生,嚇阻戰爭發生,讓敵人不會去動這個念頭來侵犯我們,」李喜明說。 (※邱惠恩 鄭仲宏 羅盛達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專欄
中東火藥庫爆發,以哈之間為何而戰?
以哈戰爭爆發快兩個月了,衝突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地區,向來有中東火藥庫之稱,究竟哈瑪斯為何而戰?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長年以來的宿怨又是什麼?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以哈衝突從何而起? 長年宿怨因何而起? 以色列、哈瑪斯開戰,戰火持續激烈延燒。而以哈衝突的長年宿怨從何而起呢? 時間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同情猶太人遭大量殺害,支持猶太人到住滿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181號決議,此刻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分裂為以色列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 但阿拉伯人不同意這樣的土地劃分,以色列在1948年於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宣戰,從此以阿戰爭不斷。 歷經多次以阿戰爭之後,以色列占領了兩塊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土地。一個緊鄰約旦,稱為西岸;另一塊比較小的,在地中海沿岸,叫作加薩走廊。 巴勒斯坦人為了追求獨立建國,長年與以色列發生大小衝突。而這次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哈瑪斯,就是以加薩走廊為根據地。 哈瑪斯認為以色列強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讓他們的生活彷彿是住在巨大的露天監獄裡,處處遭到以色列的控制,因此多年來常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觀察,哈瑪斯經常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手段,有時候放火箭炮,甚至突擊綁架以色列士兵。 以色列因此對資源匱乏的加薩走廊,採取各種嚴格的管控措施。 哈瑪斯經過長期的縝密規劃,採取不對稱作戰策略,出其不意突襲以色列。(圖/獨立特派員) 以哈戰況激烈 已有多人喪命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點燃戰火,宣稱為捍衛家園跟人民而戰。但哈瑪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卻是大規模針對平民的恐怖攻擊,極其殘忍。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Maya Yaron表示,恐怖分子闖入以色列人的家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他們,他們殺死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在乎殺了誰,綁架了誰。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分析,哈瑪斯的目的就是激怒以色列,他想要激怒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的報復手段,如果是沒有限制的話,就會把所有的伊斯蘭世界拉入戰火,這樣子的話,以色列跟阿拉伯就是永無寧日,甚至希望藉由阿拉伯國家聯合力量,消滅以色列。 以色列遭到突襲後,戰火點燃。雙方戰況激烈,短短兩天內,哈瑪斯對以色列地區,發射至少5000枚火箭炮,以色列則是從陸空兩路空襲加薩,兩天交戰下來已經有1100多人喪命。 以色列揚言殲滅哈瑪斯,集結重兵發動反擊,造成加薩走廊不少無辜人民傷亡。 從以軍快速集結 反思台灣國防戰訓量能 以軍在以巴衝突後的48小時內,就以驚人的高效率,快速動員大約30萬名預備役軍人,準備上戰場。如此強大的動員能量,足以帶給面臨中共軍事威脅的台灣不少啟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可能國軍的後備軍人也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21萬人報到,但是問題在於可能需要三、五天,進行臨戰訓練,讓他們再熟悉一下相關武器的操作,去做任務提示。然後再花兩天,去進入戰術位置,同時構築一些工事。所以中華民國的後備軍人,在從報到到進入陣地完成戰備中間,說不定需要五到七天。 台灣後備軍人動員的速度,可能沒有太大問題,但集結後是否馬上就有作戰能力,令人關注。專家建議,要提升作戰能力,教召時的訓練方式和環境,至關緊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韓岡明建議,萬安演習是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只有半個小時,不像以色列,是利用夜間或凌晨來實施這種轉折點演習。它不管是政府機關、民間組織、NGO、宗教,共同來參與演習,讓演習的效果可以更逼真,更能夠符合現況。 以色列國民林雨夢:「我是當過兵的以色列人,我們不想要戰爭,但是我們大家都要瞭解戰爭,因為戰爭這個情況它會隨時發生,每個國家需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林雨夢的話,正提醒了台灣人,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台灣應該更超前部署,做更多準備,來捍衛我們的家園。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政治經濟
主題
以色列國防軍 女兵卡拉卡
卡拉卡 意為獰貓  這個營六成五是女生   是不折不扣的第一線戰鬥部隊   巾幗不讓鬚眉 今年國慶大典上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憲兵機車連和三軍儀隊表演,博得滿堂彩,司儀也幫忙宣傳,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三軍儀隊。為了推募兵,國防部費盡心思,還規畫一個叫做全志願役實驗部隊,一改過去的大通鋪,讓每個阿兵哥都有一床一桌一櫃,而且還有空調、網路,甚至開放智慧型手機!日間操課、夜間休閒,讓大家晚上可以進修、照顧家庭!這是甚麼樣的兵役制度? 上週起,在我們節目中開始一系列的報導以色列國防軍,他們青少年都搶著上當兵補習班,爭相進入戰鬥部隊,女生也不例外,今天獨立特派員就要深入有名的卡拉卡部隊,這是個不折不扣的第一線戰鬥部隊,裡頭六成五是女生,他們沒有性別的優勢或特權,一樣要背背包打靶、跑步,在地上又翻又滾,而且加入戰鬥部隊得三年時間,大家還是搶著去做。以色列的女兵足以擔當近九成男性的任務,他們是不是各個身材壯碩呢?當然不是,他們用心用智慧去達到體能的極限。以色列人普世價值觀是:當兵才會成為好男好女。 每逢孩子入伍前夕,社區都會全體動員,舉辦盛大的歡送會,這是因為他們周遭不時發生恐怖事件,大家危機感很高,所以孩子從小習武,才七八歲就能用拳頭做伏地挺身,在這種環境中成長,難怪連女生都訓練出巾幗不讓鬚眉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