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高雄新堀江的潮起潮落,商圈轉型的困境與挑戰【獨立特派員】
王皓民 鄭仲宏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你逛過高雄的新堀江商圈嗎?這個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商圈,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經歷大統百貨失火、高雄氣爆,到後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型態。再加上高雄市城市發展轉移到北高雄,如今新堀江已經榮景不再。到底商圈為什麼沒落?政府有什麼政策搶救新堀江?1990年代 高雄新崛江如何崛起? 奧斯卡影城播放最新的電影,街邊各式各樣的新潮小吃,還有最新、最流行的服裝、飾品,1990年代,在高雄說要逛街,大家都會去新崛江。當年新崛江的繁華,正是因為對面的大統百貨。 史竹清是史家10兄弟中的小兒子,他的哥哥史竹山,是1988年籌劃新堀江商圈的重要人物之一。史竹清說:「因為我哥買那兩塊地是一個120幾坪、一個60幾坪,然後他稍微改造之後就做成一間一間的商場,十萬塊就可以來創業,押金、簡單的裝潢就可以。」 史竹清也說:「那時候最迷人的就是舶來品,大家出國還比較少,所以大家都從國外委託人帶進來,或是自己去跑攤都有。年輕人只要想找東西,去那邊逛街,你也不知道你會逛到什麼,就有一種,不像一般的百貨公司。」新崛江榮景不再 壓垮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1995年大統百貨火災,一把火燒掉了高雄人共同的記憶,但即使這個地標付之一炬,對街的新崛江,依然是高雄流行文化與娛樂的中心。新商品、明星新歌發表,都會選在新崛江,年輕人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把整條街擠得水洩不通。新崛江不只可以逛街,還有電影院、速食店、泡沫紅茶、舞廳,成為假日年輕人的娛樂中心,但這些榮景,如今卻只存在高雄人的記憶裡。 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翔茗說:「我從新堀江人最多到現在最少,因為我們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風暴,氣爆、SARS,還有COVID-19。」但疫情過去了,商圈的人潮還是沒回來。面對電商挑戰,越來越多人透過網路去購物,商圈的店家們也在改變原有的營銷模式。新崛江服飾業者蘇TOMMY說:「有些人會用網路、實體店面的價錢全部都是一樣的,但我們這裡的成本會比較高,租金、人事成本,對我們來講會比較就是吃不消。」為了留住客人,商家們使出渾身解術,線上線下雙頭經營是基本功。然而,往往壓垮商家們最後一根稻草是昂貴的店租。新堀江商店街永續發展協會總務陳志豪說:「他一般招租的預算是在六萬左右,一般創業的年輕人兩個月的押金和一個月店租在18萬左右,但是像26萬那個,一般創業的人哪有這麼多錢?」歷經華與落寞 等待蛻變的新崛江許多店家因為長期虧損,決定離開新崛江,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到底該如何解決?單靠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新崛江滑板運動業者大金說:「我覺得或許政府可以投入一些資源在這個商圈內,因為這邊需要美化一下,提供遊客休息的地方,也要解決這邊衛生的問題。如果這邊人潮有,我相信招商也會比較容易一點。」新崛江服飾業者楊小姐說:「駁二做的也還不錯啊,就一直有市集、有活動,然後凹子底也有。但我覺得政府真的是都沒有人要管堀江,我覺得很可憐。」位於商圈的巷弄內,高雄市新堀江永續發展協會是高雄眾多商圈中少數擁有實體辦公室與固定員工的自發性服務單位。總務陳志豪說:「我們目前也只能靠高雄市政府的預算,或者是中央的預算下去辦,高雄市政府是補助商圈一年兩次。我們要去招商來我們現場這邊辦活動,優勢是我們有場地、店家可以很好配合,但重點是沒有預算。」商圈的店家管理、行銷推廣、甚至是商圈街道環境的清潔,全由協會一手包辦,還要想辦法創造人流。近年來,高雄市政府訴求產業轉型、經濟成長,但商圈隨著重劃區及軌道經濟,逐漸轉往北高雄,那麼南高雄的舊商圈呢?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說:「在軟體面這一塊,我們也希望說可以引入商圈更多不同的特色。硬體方面,不論是街景或者是入口意象,以及商店外牆以及地磚,能夠更新以及改造。」蟄伏等待蛻變,高雄新堀江商圈歷經了繁華與落寞,幾代人在這個街區營生、成長與流轉。商圈的生命隨著城市發展、消費型態轉變,或許有一定的週期,但人們對於生活土地的情感連結,卻永遠有著美好記憶,新崛江走過三十年、來去之間,亟待轉型,等著下一個三十年。
專欄
打破年齡束縛,壯世代勇敢創業追夢!
賴麗君 彭家如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高達600萬人,不過很多人即使實際年齡到了60歲,身心卻仍保有40歲的活力。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壯世代」的想法,來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三到五年級的人,希望翻轉社會對高齡長者的負面想法。壯世代如何重新打造生命的第二春? 退休後重回茶園 做出有感情的茶 70歲的王德志生長於新竹峨眉鄉,從小跟著爸爸採茶,茶園的農作讓年幼的他當時很抗拒,初中就跑到外地求學,出社會經商多年,退休後才重新回到祖先的茶園。他說:「看到鄉下的茶園雜草叢生,好像有點對不起先人,所以就回來。」。 為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以60多歲的高齡參加產銷班,並向當地茶農彭照夫學習以友善農業方式種茶,逐步研發有機質肥料、做天然酵素驅蟲,實驗近10年,終於將茶園復耕起來。 東方美人茶是新竹的特產,它的茶種是青心大冇,茶葉被小綠葉蟬的叮咬以後,泡出來的茶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除了復耕茶園,王德志也花了許多年修復百年祖厝,67歲那年才完成現在的安石莊園。他的創業夢想是親手做出有古早味的好茶,他跟老師傅彭照夫學習製茶,由於每種茶類的工序都不太一樣,他摸索了三年才學藝有成。 王德志說:「因為我們的規模不是那麼大,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來,所以想做出有感情的茶。做茶的過程好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哪一個媽媽照顧小孩子不辛苦。但只要我們的產品,變成預期的方向,就是最大的快樂。」 隨著年輕人口外移,新竹峨眉鄉的茶業逐漸凋零。王德志近年受邀當地大學、社大當講師,他期盼藉由分享有溫度的食農教育和文化,讓許多人愛上峨眉的茶。(圖/獨立特派員) 第二人生正要開始 轉換跑道不嫌晚! 55歲的周玉琪原本在會計事務所當主管,為了照顧四名孩子,他在30歲左右放棄工作,40多歲回到職場時並不太順利。於是他開始學習手作藝術,發現「春仔花」是一項入門。而他也順利在近50歲復出工作,成為手作老師。 周玉琪做的是傳統的春仔花,是早期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或者參加婚禮的婦女頭上所簪的花。(圖/獨立特派員) 54歲的王常憶致力於推廣嘉義縣番路鄉當地的「柿染」,早年從事美工設計的他,40歲後才開始轉型投入地方創生。他說:「因為我坐辦公室坐久了,會想說我要變成一個老的設計師,做到老死嗎?」 柿染的味道就像發酵的木瓜牛奶味,大概每年六月份開始染布,因為這時候的陽光很充足。(圖/獨立特派員) 會開始製作柿染其實是有原因的,王常憶說:「因為全台灣80%以上的柿子就產在番路鄉,有一些柿子沒有人採收,也是一種食物浪費。」 結合環保及文創 編織出人生下半場 周玉琪和王常憶兩人在學習織布的時候認識,有一天他們聊起了50歲後,該如何開創人生的下半場。 周玉琪說:「要不要來做一些屬於社會企業的工作,就把思維模式轉換到織布可以用在社會企業的方向去。發現日本的一項傳統工藝–裂織,它就是把廢棄不要的衣服,重新織成一塊布。」王常憶也提到,台灣整年度被丟棄的衣服數量其實是很驚人的。 於是周玉琪和王常憶又找了另一位女性夥伴,開始在社區募集舊衣,編織環保又兼具設計感的手工藝品,同時以最省錢的方式,創立「窩們事務所工作室」。 裂織的前置作業非常複雜,光是整經和上機就得花上一天時間。(圖/獨立特派員) 窩們事務所去年獲得嘉義市政府女性社會企業培力獎補助,讓夢想可以走得更遠,目前除了商品拓點販售,他們也積極在社區開課推廣,周玉琪也期待可以跟附近的學校合作。 窩們事務所的女性創業者,運用裂織的理念,以文創做為經線、環保做為緯線,編織人生下半場的夢想;王德志以對家鄉的情感,推廣有溫度的好茶,喚起人們對峨眉茶的美好記憶。壯世代的創業人生,不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卻讓生命的價值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