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新青安貸款助年輕人購屋,卻成台灣房市兩面刃【獨立特派員】
婁雅君 袁宏書/ 採訪報導 黃心亮/ 整理報導新青安推行一年來,出現房價飆漲、冒用人頭戶、貸後轉租等亂象,日前財政部也祭出第一波查核。7月下旬又傳出,各家銀行房貸額度達滿水位、祭出限貸令,但買房族可能轉往預售市場。新青安將持續到2026年,成屋和預售屋市場向上比價的結果,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會不會越來越重?新青安貸款帶來反效果?財政部祭出四大措施 去年8月財政部推出新青安貸款,因為還款年限長,最高可以貸到1000萬。雖然是為了協助青年買房,卻在市場低迷之際,成為房市的一股活水,帶動價量齊揚。對30歲的青年來說,想要在新北市中和買一間自己的家,有什麼選擇?海海是新青安購屋者,他買房時,新青安剛推出,因此貸滿40年,貸款額度近八成,幾乎是最好的條件,等到寬限期一過,每月還款金額就會從1.4萬來到2.7萬。 海海說:「這五年內我付的錢,比我過去的租金更便宜。之後對我來說變化太大了,我可能六、七年後就賣掉它了,那四十年跟三十年,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差異。」 根據財政部資料,截至六月底,新青安核貸金額為4849億元,40歲以下佔了將近七成三,房屋總價在1500萬以下的貸款戶占了七成八。只要年滿十八歲皆可申請,沒有年齡上限,看似補助青年的買房政策,卻帶來不少反效果。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定錨到一千萬的時候,有一個程度上面,購屋人他們會盡量想辦法,把貸款的額度借滿,自然而然價格也會被拉抬。」徐佳馨也表示,在單價沒有上限的情況下,預售屋的策略就會選擇蓋坪數相對比較小的房子,造成低總價、高單價的現象。 除此之外,五年寬限期也對投資客有利,徐佳馨說:「買了也不住就去租給人家,所以等於以這種兩頭賺的方式,確實程度上面不甚公平。」 新青安帶動房價上漲 郊區新建案水漲船高 新青安在2023年8月推出,大選期間成為政策利多,為成交量急凍的房市注入一股活水,房價沒等到預期的修正,反而迎來價量噴出。熱到不行的房市,甚至新建案一推出,就出現排隊搶購的現象。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說:「平均地權條例跟房地合一,它會讓物件閉鎖至少五年、市場供給很少,買方跑去先去看預售,覺得建商實在太瘋了,再回頭去看一下成屋,發現成屋更瘋,所以在這種過程裡面,其實買方的挫折感是非常大的。」 新青安不是人人都適合?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對於有剛性需求並負擔得起的購屋者來說,新青安可以讓資金運用得更靈活,不過1.775的低利率,只到2026年7月底,如果個人條件好,不一定比較划算。房仲業者邱廉証說:「2026年之後,它利率沒有補貼的話,其實就會回歸到原本的利率,大概就是2.275,現在地板利率是2.185,長期持有來看的話,利息是會比較划算的,所以主要是要看你的財務規劃,如果你是要長期持有的話,可能一般利率會比較划算。」另外,能否貸滿40年,以及最高成數,也會依照不同的地段、屋齡,以及貸款者的個人條件而有不同。今年31歲的小康早在2020年,就已經購買預售屋,因為建商延遲交屋,剛好可以使用新青安。沒有房租負擔,27歲以前,每個月可以存下收入的八到九成,加上父母贊助,才有能力付頭期款。面對40年的貸款,雖然是漫漫長路,但是他對於債務有不同的思考。小康說:「看到這幾年通膨的誇張,所以我就覺得,當通膨大於房貸率的話,感覺上債務會越來越小。」不過房仲業者邱廉証也提醒,雖然每個月還款金額較低,但是40年下來,多繳的利息就超過半間房子的價錢。失速的房價,到底要漲到何時?七月下旬多家銀行傳出限貸令,預期對新青安所適用的成屋將產生降溫作用。未來等到經濟放緩,加上房地合一2.0閉鎖的物件釋出後,房市就有機會修正。政府定調新青安立意良善,政策將持續到2026年。雖然各銀行祭出限貸令,但是買屋族可能轉往預售屋市場,可能造成預售屋和成屋不斷地向上比價,對真正的自住者來說,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專欄
苗栗苑裡市場重建,公民參與創造決策新模式!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苑裡市場已經有百年歷史,但在六年前因火災燒毀,殘存一片牆面就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不過苑裡市場的重建案,和其他傳統市場很不一樣。公共設施怎麼蓋,決策過程也很特別,鎮公所和建築團隊,廣邀攤商和鎮民參與重建,意見由下而上,希望能蓋出最適合苑裡人期待的新市場。 百年市場遭祝融之災 遺跡保留見證歷史 今年3月,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鑾轎「粉紅超跑」進入苑裡市區,突然轉入市場重建工地停駕。很多鎮民深受感動,覺得媽祖賜福給重建過程不順的苑裡市場。 2018年中秋節前夕,一把大火,吞噬苗栗苑裡市場。(圖/獨立特派員) 苑裡市場的祝融之災,衝擊到攤商及鎮民的情感及生活,擾動了整個小鎮。苑裡鎮長劉育育也表示,苑裡菜市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疊好幾代的苑裡人,也因為這個市場而匯集、有情感的連結。 災後5年半,去年12月動工重建的苑裡市場基地,廢墟幾乎已清空,只剩零星的結構,及一些燒到焦黑的木架正在做最後清除。但有些老牆不但沒被拆除,還被小心地保護著,因為它們見證了過去百年市場的輝煌,也開啟了今日苑裡市場重建的故事。這些殘跡,於201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很多在地人希望能保留遺址,為後代子孫留下觀光資源。 漫長重建之路 居民、攤商從中學習公民參與 但苑裡市場重建之路坎坷,一開始的重建案,由當時的鎮公所主導,但居民認為,4年期間進度延宕,屢次陳情。 這天,許多苑裡鎮民跟市場攤商,犧牲午休時間,特別來活動中心參加市場重建的工作坊。當年為市場重建奔走請願的劉育育,現在當上鎮長,找來執行市場重建案的建築師團隊,向鎮民和攤商報告議題提案,以便採納他們的意見。 鎮民和攤商分成幾個小組踴躍討論,他們大多不曾參與公共事務,更別說在其中表達己見,但為了家鄉市場,他們學著參與公共事務。(圖/獨立特派員) 這個工作坊和一般市場重建的會議及流程不一樣,它廣邀民眾參與討論。攤商充分表達做生意的需求,鎮民也能說出對市場的期待,他們和鎮公所、建築團隊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 負責的建築師陳恒文說:「從一開始一對一訪談,攤商在我面前要翻桌,到不接受我訪談。走到現在,有人說剛剛的議題我不滿意、我上去講,它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經過熱烈討論後,每人都可以用貼紙投票,自由選擇想要的方案,最後以多數決定案,回饋給建築師團隊施作。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讓決策過程更公開透明且周延,也讓鎮民自己決定,家鄉市場要蓋成什麼樣子。 中繼市場生意不如預期 重建過程面臨重重挑戰 為了讓市場保有故事性,目前市場工地擺了一個用災後木材搭成的屋架,還原舊市場的樣貌。但建築師陳恒文也表示,為了避免對歷史建築物造成損害,蓋新市場的時間,至少多兩倍到三倍以上。鎮公所承諾,新市場將於2025年完工,但在這之前,大家的生活怎麼辦呢? 距苑裡市場約300公尺處有個中繼市場,讓原市場內的攤商臨時進駐做生意。(圖/獨立特派員) 中繼市場空間寬敞,還有油水處理設施,環境比一般傳統市場好。只是,自今年3月中繼市場落成至今,魚販上架的魚貨少了許多,一旁的熟食攤老闆娘,也在等客人上門。市場攤商甘小姐說:「沒什麼人潮,目前來買的都是一些老顧客。」 與其保留歷史建築,有攤商訴求趕快蓋好就好,縮短他們在中繼市場做生意的時間。尤其,中繼市場的乾貨區蓋在另一條街上,民眾採買不便,無法達到市場關鍵的結市群聚效應,大家生意都零星。其實,原有攤商遷進中繼市場的並不多,因為火災後,沒有及時蓋好安置的中繼市場,大家只能自尋活路。有些攤商先選擇在較熱鬧的路邊擺攤,就沒再進駐較沒結市的中繼市場,而有些攤商也早已找好店面另起爐灶。 因此有人擔心,就算新市場能如期完工啟用,未來招商可能會有問題;另外,攤商也關注新市場的使用規則,尤其苑裡市場和不少傳統市場一樣,有攤商將攤位加價轉租的問題。攤位的規格和位置,也是大多市場重建時,攤商最在意的事。 雖然重建過程困難重重,但這一把火也燒出了苑裡人的凝聚力,讓傳統市場這個公共設施,不只有買賣功能,更寄託了鎮民對家鄉的認同跟期待。苑裡市場浴火重生的故事,應該能給其他正在重建或轉型的傳統市場一些啟示。 黃郁婷/編輯
專欄
3年減少15%公有零售市場,沒落原因為何?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生活型態改變的今日,不少人已經不去傳統市場,但它的功能除了購物,還有人情味、在地特色、階級對話,甚至安置長輩、穩定社會等價值。不過台灣的傳統市場正在沒落中,而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共同面臨的難題。 傳統市場沒落中 人情味依舊無法取代 清晨,傳統市場的活力,喚醒一個都市,人們穿梭在攤位之間,從小就愛跟著媽媽逛菜市場的楊環靜,也在其中。走過琳瑯滿目的攤位,市場內可以聞到蔬果、海鮮或熟食的氣味,但讓他最眷戀的,是其中的人情味。 菜販顧攤忙碌,但看到熟客楊環靜,卻放下手邊工作噓寒問暖。(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讓楊環靜對菜市場產生一種歸屬感,他說:「有時候我們都覺得,來菜市場買東西的人,就是強調是便宜,其實不是,而是那個人情,它會產生信任,反而會不斷來支持你。」 不僅如此,菜市場的購物空間開放,是一個能讓各種社經背景的人們對話交流的公共空間。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說:「政治立場、族群、背景都不一樣的人,可是你們可能喜歡吃同一攤食物,你會有機會去反思,有一些對立和分化,也許不是不能夠調整或改變的。」 而現今傳統市場的景氣,攤商最敏感,出身魚販之家的林楷倫,看到菜市場最新鮮、在地的價值,卻也同時看到攤商們的經營困境。林楷倫家裡的魚攤收入,在近二十多年來驟減了一半以上,他也說:「我們缺乏行銷,沒辦法印在DM上跟人家講說今天魚特價多少。」 連鎖超市瓜分客群 菜市場的競爭力在哪裡? 黃婉玲是台菜專家,以傳承為使命從事烹飪教學。黃婉玲走進了傳統市場,攤商特有的客製化服務,讓經手無數食材的他,專情於傳統市場。攤商同時還是料理顧問,會提醒顧客如何保存食材,黃婉玲說:「不懂部位是什麼,你可以告訴豬肉攤,我要做什麼菜、用哪個部位比較好?」 這個台南百年老市,還留有日治時代建築,至今雖然歷經多次改建,購物環境卻仍有些不便。(圖/獨立特派員) 人情味老攤即將走入歷史,購物環境不佳、攤商後繼無人、經營型態過時等問題,是當今傳統零售市場面臨的難題。尤其今日,多元購物通路瓜分傳統市場客群,而大型連鎖超市環境明亮、舒適、整齊,回頭看傳統市場,競爭力令人憂心。 台中北區五權路一帶的中央市場,沿著階梯走到地下一樓賣場,映入眼簾的是許多關門大吉的店面。(圖/獨立特派員) 消費環境轉變,加上業者經營方式沒轉型,讓中央市場失去活力,市府決定拆除。距離拆除倒數一個半月,賣百貨服飾的陳老闆感到不捨卻也無奈。他說:「從民國66年做到現在,當成強迫自己退休啦!現在都網購的比較多,沒有生意的,這個傳統市場都完了。」 翻轉對菜市場的印象 傳統市場拚轉型!  傳統市場的未來,真的那麼悲觀嗎?近3年,台灣收了91個公有零售市場,占全國總數超過15%。傳統市場迅速沒落中,攤商們會期待什麼呢?來到嘉義市百年東市場,每一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口味,想吃什麼,這裡都能吃飽喝足,熟食攤占一半面積的東市場,是在地人的廚房。 在傳統市場沒落的趨勢中,嘉義東市場不僅屹立不搖,甚至異軍突起,活絡在地經濟。(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攤商仍有危機感,爭取經費改善環境,嘉義東市場自治會會長魏翠萍說:「美食區這邊很熱,一些民眾說通風設備不夠,我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汙。」通風不佳,不僅市場內的味道五味雜陳不好聞,天花板累積厚厚油垢,水泥地板汙漬也不少,影響觀感。 市場裡面有不少機車穿梭其中,也影響空氣品質和動線。嘉義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吳居穎說:「沒有辦法那麼容易能夠禁止機車騎到市場裡面,這附近沒有停車場,也沒什麼空位可以規劃機車停車格。」 為了提升競爭力,有些攤商因此特別翻新攤位門面來吸引消費者,新的廁所也正在建造中,一切的努力,只希望東市場能更美觀舒適。 傳統市場,是一個都市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是地方基層經濟運作的核心,即使在購物管道多元的今日,它的存在仍有重要價值。想要能永續經營就必須要轉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設備老舊、環境不佳的問題。因此,近年來政府編列了不少預算,想要協助傳統市場走出困境,究竟傳統市場能如何轉型?轉型過程又面臨那些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