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公共藝術衍生問題多,政策修法能改革嗎?
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推行了25年,斥資近百億,但去年文化部卻遭監察院提案糾正,產業鏈遭少數代辦單位壟斷、機關只為辦理而辦理、經費龐大過於浪費等問題,也衍生出不少弊端。於是,文化部公布了修正草案,提出十大改革方向。到底台灣的公共藝術政策怎麼了?接下來如何改善? 黃色小鴨回歸!展現公共藝術的價值 巨型黃色小鴨,優游在高雄愛河灣,這是荷蘭籍藝術家霍夫曼的公共藝術作品。睽違十年,高雄市政府再次策展,黃色旋風再次回歸。 黃色小鴨讓市民更認同自己的家鄉,這是公共藝術帶來的價值之一。另外還有觀光財,雙鴨在高雄展覽僅一個月,就吸引900萬人潮,帶來百億商機。 黃色小鴨可愛力量爆棚,擄獲大人小孩的心,老少咸宜;許多外地遊客湧進高雄拍照打卡,感受小鴨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公共藝術,是公共空間的藝術規劃與設置,1980年代,從歐美引入台灣。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說:「當時所仿效的對象,就是歐美國家所謂的Public Art(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整個環境意識,對於視覺上可以看到的環境,希望有一個美學上的提升。」 公共藝術引爭議 產業壟斷有解嗎? 民國81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公布,政府推動公共藝術政策,至今25年。但這個台灣推行最久的公共政策之一,卻爭議頻傳。 台中市議會廣場前,有4隻鋼製的梅花鹿及大型不鏽鋼花朵。台中市政府連同周邊景觀及活動舉辦,總經費編列竟高達兩千萬。(圖/獨立特派員) 種種爭議凸顯,加上近兩年公共藝術的預算增加,斥資近百億的公共藝術政策更需要檢討。民國110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正,規定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的興辦機關,要辦理公共藝術,且辦理經費不得少於該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1%。 不過1%比例的金額,卻遭到質疑。杜象藝術公司總監鄭剛說:「1%的這個規定,讓所有人都只能根據同一種規則去面對不同的困境。」 新北瑞芳陰陽海的十三層遺址,暗夜點燈,耀眼奪目,重現山城輝煌。這是台灣電力公司邀請藝術家創作的公共藝術。(圖/獨立特派員) 公有建築物及工程經費龐大的台電公司,辦理公共藝術行之有年,甚至下設公共藝術專責單位,自辦每個案件。台電的公共藝術作品獲獎無數,做出口碑。因此公共藝術辦理經費,不得少於公有建築物及公共工程造價1%這個數字,對台電來說,有足夠經驗自行妥善規劃使用。但這種興辦機關下設相關部門,來自辦公共藝術的案例不多,更多的是,興辦機關外包給民間代辦公司處理。 監察委員范巽綠說:「大概50%的案子,都是由代辦公司在處理的,這裡頭我們就看到弊端產生了。」監察院對文化部提出糾正案,指出代辦制度的疑慮,相關人士也闡述實情。 有藝術創作者表示,有些人扮演了三、四種角色,他既是代辦公司的負責人,又是藝術家、委員、各縣市的審議委員,還可以當策展人,沒有法規能夠去規範。 部分代辦單位,疑似操縱了執行小組及徵選小組成員名單,形成利益共同體,還會發生球員兼裁判的狀況。關於名單問題,監察院也指出,文化部專家學者資料庫中,委員僅366人,且多年沒有修訂。更調查出,110年的代辦公共藝術案件,少數代辦就承接了4成以上的案量,產業鏈有被壟斷之嫌。 文化部列十大改革方針 政策如何與時俱進? 種種問題,讓台灣的某些公辦公共藝術,失去了公平性與公共性這些原意,有些甚至產生違法疑慮。無論是興辦單位下設專責部門,或是相關單位互相支援辦理,都還需要時間促成。因此,面對監察院的糾正和各界疑慮的文化部,日前公布最新《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草案》,列出10大改革方案,其中第一條就是分級辦理、簡化流程,鼓勵250萬元以下案件自辦。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也表示,改革重點還包含廣納人才進入專家資料庫,也刪除代辦用詞,回歸政府採購法,正名專案管理廠商,同時強制揭露執行小組名單,明確規範利益迴避機制。 草案試圖解決公共藝術籌辦階段的疑慮,而設置後也有維護管理的問題待解決。公共藝術設置後,若疏於管理或維護,就會產生作品損壞,甚至危害民眾安全的問題,變成嫌惡設施,文化部因此也將相關規則納入草案。 設置公共藝術美化街景市容,提升國人生活環境品質,這是公共藝術設置辦法的美意。但在實行25年後,它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行修訂,好讓台灣公共藝術,開創下一個精彩的25年。 萬真彣 / 採訪報導黃政淵 / 攝影黃心亮 / 整理報導黃郁婷/編輯
專欄
俄烏戰爭二週年 俄烏戰場上還剩誰?
陳彥婷 邱惠恩 / 採訪報導俄烏戰爭滿二周年,俄烏戰場上還有誰呢?第一線的兵源是兩國的隱患。戰場搖滾區的歐盟在承受動蕩不安的政經局勢中,援烏聲浪已不復往日熱烈。美國援烏法案也卡關國會。俄羅斯的好盟友中國、北韓、伊朗等已形成不可小覷的集團,讓俄烏戰爭不在只是兩國的戰爭。 烏國男性持續面臨是否拋下一切赴戰場的難題。(圖1/獨立特派員) 沒有上戰場的勇氣 2月份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只有攝氏兩度,但在獨立廣場,集會民眾仍排成長長人龍,手拿FREE AZOV(釋放亞速營)的牌子,搭配汽車喇叭車,要大家勿忘備俄軍俘虜的烏軍。這是三個月以來第10次集會。 28歲的薩沙也是集會活動一員,他正面對一個難題:有入伍參戰的準備嗎?「我覺得有天我們所有人都要去。」薩沙說。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政府禁止18歲至60歲男性出境,除非有特殊原因。薩沙便一直留在基輔擔任志工,走訪全國運送人道物資。 但薩沙為何沒去從軍呢?「我沒有懦弱到想離開烏克蘭,卻又沒有前往戰場的勇氣,」薩沙向記者如此坦白,即便他16歲便有醫師開立不適合當兵的證明。 然而,烏克蘭的戰況已經快沒有時間讓薩沙猶豫。2023年烏克蘭春季反攻成效不如預期,今年2月更失去東部頓內次克州的重鎮阿夫迪夫卡,這讓俄軍在烏東漸漸連成包圍烏軍的戰線,也因此烏克蘭宣布從阿夫迪夫卡撤軍。 烏克蘭政府預計再招募45萬至50萬人入伍,徵兵廣告散布在烏克蘭城市各個角落,但成效有待商榷。被爆出的逃役手段五花八門,有人試圖游泳過境而喪命。也有人透過人口販賣門路非法進入他國。甚至政府徵兵辦公室還發生收受賄賂協助逃役等醜聞。 烏克蘭國會正在審議新徵兵法草案。表1/獨立特派員 政府從去年下半年就提出新的徵兵法草案(表1),預計把徵兵年齡下限由27歲降低至25歲,18歲以上者可自願入伍。另外,新增發送電子徵兵通知書來加強監控力道,因此,烏男很難再像過去藉口沒有收到紙本通知書。並且境外烏國男性在大使館處理文件時也需出示軍方登記紀錄。 另一方面,新草案加強逃役者的懲處,例如褫奪駕照、凍結銀行戶頭等。然而,新草案被批侵犯人權,官方因而刪除未在時限內匯報的人禁止房產買賣,以及縮緊殘疾人士入伍標準等。目前草案已一讀通過,內容隨時可能更動。 「現在法律朝令夕改,我怕他們降低門檻,」薩沙表示,如果降低門檻,自己手中不適合當兵的醫師證明很可能等同廢紙。 海外的烏國男性也同樣可能因新草案而被迫回國當兵。「去年12月曾有一波恐慌,很多人大排長龍趕去辦理護照續簽等手續,」薩沙的朋友弗拉德表示,開戰時他人正好在海外,權衡利弊下選擇在國外生活。他表示,政府即使凍結帳戶,海外烏人還是可以另開海外帳戶,「只是我不太想這麼做,因為我只想繳稅給自己的國家。」 面對新徵兵法草案,弗拉德表示,自己與海外的朋友們都認為根本沒起到鼓勵作用,反而引起憤怒,「我們都同意增加賦稅,願意繳更多稅支持國家,但我們不知道這個法令到底要幹嘛。」 仍在戰場的傷兵 仍有烏克蘭傷兵持在前線作戰。圖2/獨立特派員 前線戰場真的很缺士兵嗎?記者前往基輔一家專門製作義肢的復健中心找答案。目前復健中心9成的客戶皆為士兵,大多因為踩到地雷,或被坦克、飛彈擊中而需要截肢。 「命運弄人,不知道為什麼我受傷生還,但同伴卻命喪戰場。」42歲的亞歷山大無力的訴說與同袍天人永隔的殘酷現實。他所待的小隊去年曾在阿夫迪夫卡苦戰,他駕駛戰車運送步兵時,被俄軍坦克炸斷整隻左腿,雖幸運生還並截肢,但終生需要倚靠義肢輔助。 亞歷山大雖人在基輔,卻時常與前線戰友聯繫,也因此更加難受與自責,「因為當你躺在這裡,戰友們卻在寒冬中、戰火下,我很想去找他們、幫助他們,但又明白自己根本幫不了什麼忙。」 當問到前線實際缺兵狀況時,亞歷山大表示不能回應這類敏感問題,但是確實有傷兵仍在前線作戰,「如果只是膝下受傷,有些人都習慣繼續作戰。」亞歷山大就曾被戰友建議復原後可繼續開戰車,「同袍說不需要腳,遙控器就夠了,」講到這裡,亞歷山大露出採訪過程中難得的一抹微笑。 令人心寒的貪腐 嚴重的貪腐帶來的不公平,讓民眾為賣命的前線戰士感到不值。圖3/獨立特派員 雖然新的徵兵法草案還未正式通過,但執法部門明顯加強徵兵力道。例如餐廳、健身房等,都曾發生官員向適齡男子查詢文件且發徵兵通知,此舉形同強迫入伍。相關影片在社交媒體廣傳。 「徵兵辦公室的人來我們餐廳,檢查所有人的文件,凡是符合徵兵年齡且符合條件的人都收到徵兵通知書,」在基輔經營好幾家克里米亞餐廳的凱瑪爾表示,官員「拜訪」的狀況偶爾出現,他展望未來,「這類狀況應該只增不減,所以我們可能招募與訓練更多員工,或者雇用女性代替男性,以此降低職位突然空窗的風險。」 凱瑪爾也身為適齡的徵兵對象,他表示自己準備好隨時赴戰場,「這無可避免,國家需要軍隊是現實,如果不如此做,俄軍就會侵門踏戶。」 「我明白不能撤退,撤軍就代表我們背叛他,」尤莉亞站在兒子謝爾希的墓地前回應記者。24歲的謝爾希自願入伍,去年11月在烏東重鎮庫皮揚斯克作戰時,小隊被敵方無人機突擊,同行兩人重傷、一人被擄,謝爾希與另一同袍不幸陣亡,寶貴的生命在2023年11月3日畫下休止符。 喪子之痛讓尤莉雅差點有輕生的念頭,但為了女兒,他把思念轉化為支持軍隊的力量,近日向兒子所屬的隊伍捐贈無人機。他支持政府加大徵兵力道,但他同時認為嚴重的貪腐帶來的不公平,加上行軍調配制度不完善,在在都讓民眾為賣命的前線戰士感到不值。 「戰爭初期,很多男性離開家園自願入伍。如今,都是被迫帶走。國家的貪腐問題和發生的這些事都很讓人失望。我不明白推動前線士兵作戰的是甚麼,」尤莉亞認為,若要通過反貪腐相關法案,恐怕又要再發動一次有如2013年底發生的「廣場革命」。 美俄總統大選 俄、中、北韓形成類同集團同盟,讓各國處理俄烏戰爭時,被迫將中國、北韓納入考量。圖4/公視 俄羅斯同樣兵源吃緊。為了補強兵源高薪召募古巴人上戰場,甚至腦筋動到來俄羅斯工作的中亞移工。 儘管美歐對俄實施經濟制裁,然而,俄羅斯官員表示,中國與印度已經代替歐洲成為俄國能源的最大買家。其他重要產業也可以從第三地取得,像是台灣的工具機去年就被爆出輾轉透過土耳其與中國轉運至俄國。 中國與北韓不顧國際譴責聲浪,陸續與俄國總統蒲亭會面,成為俄羅斯手上的好籌碼,藉由加深與中國這樣的一個關係,它形成了一個類集團的一個對抗模式,確保美國、歐盟、日本在處理俄烏戰爭相關問題時,被迫去思考中國、北韓等問題,」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詹祥威分析。 俄羅斯3月份舉行總統大選,詹祥威分析,只要不影響到菁英統治階層跟財閥們的利益,就難以撼動現年71歲的蒲亭的掌權之路,「不管有沒有總統大選都不影響戰爭,蒲亭反而藉由選舉,對周遭的勢力進行忠誠度測試,」詹祥威表示,去年曾出現瓦格納領袖叛變,之後也陸續出現零星反對勢力,藉由選舉可以讓反對陣營現身,進而掃除,重新鞏固政權。 蒲亭續走總統之路幾乎沒有懸念,但是美國11月的總統大選就有諸多不確定性。尤其前總統川普有望捲土重來,代表共和黨參選下一屆美國總統,並且他已經再度展現狂人語錄。 今年2月10日川普遍公開表示,沒有達到協議目標的北約成員國,「我不會保護你們,事實上,我還會鼓勵俄國為所欲為。」 今年1月5日公開演說中則表示:「所有在烏克蘭死去的人本不該發生、以色列本不會被攻擊、我們也不會通貨膨脹、中國也不會對台灣虎視眈眈、北韓對我很滿意,但現在他們不滿意了,拜登是最糟糕的總統。」 詹祥威指出,拜登強調戰略平衡與區域穩定,反觀川普,「不可預測性跟不可捉摸性,是世界各國對川普執政最不放心的地方,如果川普又當選,烏克蘭跟台灣都要特別小心。」 美國參議院在2月13日通過950億美元的援外法案,其中6百億是援助烏克蘭。然而,眾議院是否通過還有得等。 歐盟援烏聲浪不復往日 經過半年協商,2月1日歐盟終於通過4年5百億歐元的援烏基金。圖5/公視 緊鄰戰場的歐盟在戰爭初期援烏聲浪最大。今年2月1日歐盟終於通過4年5百億歐元的援烏基金,333億為貸款,170億無須償還。但此議案從去年6月就提出,過了大半年才通過。可見歐盟援烏聲浪不復從前,主因在於經濟壓力。 全球通膨,再加上接待烏克蘭難民已成為多國財政負擔。德國贏創工業集團執行長庫爾曼去年9月受訪時直言,「德國近年德利於俄國便宜的天然氣,如今情況不再,這重創德國經濟。」歐盟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俄國不再提供歐盟便宜的能源,成為歐盟國家難以承受之重。 被生計壓得喘不過氣的法國農民,在拖拉機擺放訴求:我們要用自己的專業活下去。圖6/公視 日益艱困的生計,也點燃歐盟農民的怒火。由於俄羅斯封鎖黑海,烏克蘭大量的農產品轉而從波蘭等地輸出,造成歐盟農產品價格大跌,歐盟還免除烏克蘭的進口配額及關稅。雪上加霜的是,歐盟要求農民遵守日益嚴格的減碳排規定。歐盟農民從今年1月開始,陸續爆發農民駕駛拖拉機示威抗議,原本最挺烏克蘭的波蘭,農民也用拖拉機封鎖烏克蘭重要的對外邊境公路。 這些經濟壓力恐讓基於自我利益考量、不顧全球大局的極右派勢力有機會竄升,左右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大選,削弱援烏力道。 「極右派與保守主義的想法是,遠在幾千公里外的戰爭與我何干?為何要我犧牲油價水電跟稅來支持烏克蘭人打勝仗?」詹祥威表示,在這個關鍵時刻,各國如果放棄援烏之路,「他會向獨裁國家釋放一個訊息,也就是大家都可以為自身的戰略與利益考量而輕易侵略他國,並且不會有懲處跟後果。」
專欄
日本古都鎌倉,觀光與文化保存的兩難
一個城市經營及規劃的方向除了建設與發展,是否也有其他可能及選擇?日本神奈川縣的鎌倉市,是日本三大古都之一。在這座轉角就能遇見古蹟的小城市,人口只有約十七萬人,卻能藉著豐富的人文及自然景觀,每年吸引超過兩千萬的觀光人次!鎌倉,是如何以「保存」的思維經營城市? 鎌倉古都 如何以「保存」的思維經營城市? 日本神奈川縣的鎌倉市,距離東京只有一個小時車程,與關西的奈良、京都並列日本三大古都。 11世紀末,鎌倉是鎌倉幕府的首都,因此保留了相當多鎌倉幕府時期的寺院及古蹟;同時因為靠近湘南海岸,在昭和時期吸引許多文人、藝術家以及富裕階層前往,為日本西化過程中的和洋融合留下許多紀錄。在這座古蹟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有16件文化財的城鎮,有一套經營古都的方法。 鎌倉市役所文化財課北畠榮俊表示,平常就會與寺廟、神社等進行聯繫,瞭解文化資產的情況,如果發現有文化資產需要修復,就會提供補助金,同時也與國家和縣級機構合作,以便修復的文化資產得到適當的保存和公開利用。 1242年創建的光明寺有鎌倉現存最大木造本堂,是國家重要文化財,目前正在進行「令和大修理」,這整個修復工程的預算大約是20億日圓,同時要耗費十年的時間。文化財建造物保存技術協會所長鈴木雅文表示,會盡量保持現狀、只修復有問題的部分,並重新組裝,因此外觀從視覺上來看,基本上是相同的。 修復工程的目標是保存原貌,同時,文化財涉及修復,過程必須要所有者、施作者、以及第三方公正單位居中監督。(圖/獨立特派員) 鎌倉市每年文化財的保存預算大約40億日圓,不過預算對象只限定被指定或登錄的文化資產。1916年興建的古我邸,是鎌倉三大洋館之一,也是相當標準的和洋式別墅建築,不過古我邸卻不在被指定或登錄的文化財名單中。 古我邸經營者新井達夫說:「一旦被指定,就會失去很多自由,這些建築就可能只能像博物館一樣存在。我們拒絕了所有的申請,自己出資來維護,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補助,但是我們可以自由地利用它。」拒絕被指定,對所有者來說具有更彈性的活用空間,不過也相當考驗所有者對活用的認知。 古我邸在2015年經過翻修後,改為餐廳對外經營。翻修過程盡可能保留原來的樣貌,連窗戶的窗櫺與玻璃也盡量保存了原材料。(圖/獨立特派員) 下一代的參與 鎌倉傳統技藝傳承 1995年,日本文化廳希望將日本各地區的文化與景點透過故事包裝對外呈現,而關於鎌倉的日本遺產故事,除了有眾多知名的神社跟洋館,傳統技藝也包含在其中。 13世紀由宋朝傳入的鎌倉雕,不但是一項被指定的傳統工藝,也被納入鎌倉的日本遺產故事中。不過,老師傅卻對工藝的傳承感到憂慮,目前的雕刻師傅不到120人,同時多數超過60歲。 強調雕刻線條與上漆工序的鎌倉雕,主要應用於生活器具。(圖/獨立特派員) 被納入日本遺產的工藝傳承出現危機,為了讓故事可以延續,必須有下一代的參與。鎌倉雕資料館館長赤井裕明表示,目前積極推動以小學為主的體驗課程或學生畢業製作,讓學生實際動手雕刻鎌倉雕。 在鎌倉,以小學生為培育對象的傳統技藝,還包括一項日本獨有的舞台藝術。「能劇」被譽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表演藝術,從2018年開始,鎌倉兒童能劇就在鎌倉能舞台開始進行培訓。鎌倉市役所文化課里元茉以子說:「我們希望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不僅是看,還希望能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 選拔出來的小學生每個月要進行兩次能劇集訓,一年培訓期滿,鎌倉市府會為孩子舉辦公演,讓一年的努力具體在舞台呈現。(圖/獨立特派員) 御谷騷動 由居民主導的城市規劃 在鎌倉,大量被留存的歷史建物卻沒有成為城鎮建設的包袱。從鎌倉市制高點觀察,整個城鎮並沒有太突兀的高樓,周邊山坡也沒有任何建築。鎌倉市役所企劃課課長安冨誠人認為,鎌倉的城市規劃與市民活動的歷史相互關聯,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御谷騷動」。 當時有住宅開發案預計在御谷地區進行,由於御谷被鎌倉人視為聖地,擔心開發案破壞原有的地貌風景,當地居民在1964年發起抗爭。(圖/獨立特派員) 在御谷騷動中,鎌倉的市民們站出來,展開了保護土地的運動,最終使得這片綠地至今仍然得以保存,這種由市民主導的城市規劃方式,不但促成日本的古都保存法在1966年實施,更深切影響日本歷史建築的周遭景觀。 鎌倉在1992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卻因為構成遺產的價值闡述不夠充分,受到不記載的勸告,不過鎌倉並沒有放棄,努力實踐與歷史遺產共生共存的理念,為歷史城鎮的保存效益做了見證。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專欄
從歹囝仔到奧運選手 霹靂舞的進擊之路
原本是嘻哈文化的霹靂舞(Breaking),由於超越人體極限的舞技,以及強調展現獨特的藝術特質,在誕生半個世紀後,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新興項目。從街頭到奧運、從歹囝仔到舞者再到職業運動員,霹靂舞呼應自身的英文名字「突破(Break)」加諸其上的負面標籤。如同台灣第一批霹靂舞國手孫振所言:「霹靂舞者單純用跳舞贏得他人的尊重,獲得世界的掌聲」。 原本是嘻哈文化的霹靂舞,從街頭跳進2024巴黎奧運。圖/鄭袁踴提供。 巴黎奧運重要的前哨站杭州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即將在9月23日展開。於倒數一個月之際,公視獨立特派員記者走進孕育霹靂舞國手的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採訪台灣第一批霹靂舞國手,四人中,其中有三人畢業於此。 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圖/獨立特派員) (圖2,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 國手1:孫振(Quake) 孫振是目前世界排名最高的台灣霹靂舞選手。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出生的他,不僅名字裡有「振」,走跳舞林的名字也叫Quake(地震),11歲就開始跳舞的他,似乎也代表著他將以霹靂舞震驚世人。 談起自身的舞蹈風格,孫振認為自身很注重Power Move(俗稱大地板,倚賴速度且動作強度很高的肢體技巧),「比較屬於瞬間型的難度動作」。觀看孫振競賽時的表現,偶爾輕鬆地做出一些擦嘴、模仿海獺的可愛動作與表情,但下一秒又爆出高強度的地板、風車等動作,「我本身個性比較Funky,然後做很多Blow Up(爆招)的動作」。 在學習跳舞的過程,孫振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父母希望嘗試自主學習,相當鼓勵孫振找尋自己的熱忱,並且把它做到最好。也因此孫振從小一到高三都不在體制學校內,以自學的方式投入自己喜歡的舞蹈領域。起初跟著鄰居朋友一起跳舞,最後僅剩他一人,一路堅持至今13年,甚至成為國手。 「要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狀態,更認真看待自己每一次的訓練,」成為霹靂舞國手後的孫振坦言,過去自由跳舞,如今得自律跳舞。「怎麼讓跳舞變成一個更無意識、更自然的事情,但是又可以很有內涵,這是我這兩年成為國手時在思考的」。 楊加力耕耘霹靂舞才4年,卻用實力殺進世界舞台。(圖/獨立特派員) 國手2:楊加力 Jia Li 在霹靂舞的舞台上,很難不注意到這位身材高挑、頂著爆炸頭的陽光女孩,他是楊加力。除了出征9月杭州亞運之外,今年4月在Red Bull BC One Cypher台灣決賽舞台拿下冠軍寶座的他,也將在10月前往法國,代表台灣征戰霹靂舞世界舞台! 「我的霹靂舞主要風格是以舞感下去帶其它霹靂舞的元素,然後會走比較多自己的形狀。」楊加力表示,自己國一開始跳舞,舞齡11年。翻看楊加力的場上表現,除了霹靂舞基本肢體元素:搖滾步 (Top rock) 、排腿 (Foot work) 、定點 (Freeze)之外,他的肢體語言確實多元,呈現相當輕盈動感的律動。「我原本的學習環境就是鼓勵多去學不同的舞蹈風格,或是聽不同的音樂類型」。楊加力過去主攻Hip-Hop(嘻哈),4年前才轉戰霹靂舞。這背後也有一段趣事。 當時就讀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的他,傳了一段自己喜愛的B-Gril影片當作業,沒想到老師真正的作業是要模仿影片。楊加力大笑說:「我當時什麼招都不會耶!」老師依舊鼓勵他盡量學習揣摩。無論偶然或必然,楊加力就此走上霹靂舞之路。 儘管楊加力耕耘霹靂舞才4年,卻用實力殺進世界舞台,他揚起一貫的燦爛笑容說道:「這是我的人生,我就是想跳舞」。  劉承德接觸霹靂舞的契機來自於電視節目《模范棒棒堂》和《舞林大道》。 國手3:劉承德 Lilma 從國一開始接觸街舞的劉承德,契機來自於電視節目《模范棒棒堂》和《舞林大道》,同儕之間總是聚在一起跳舞,當時沒有老師引路,全是朋友之間互教互練,直到國三才開始找老師學舞。劉承德就這樣從學校走廊、禮堂、司令台,一路跳到成為國手。對劉承德來說,今年將代表台灣出征杭州亞運,在他的舞蹈生涯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劉承德認為自己的霹靂舞風格複雜,「大家通俗會比較知道的大地板、小地板的一些不同層次的串聯會比較多一點,像是旋轉類等動作。」觀看劉承德競賽時的表現,臉上常掛著笑容,與其一個接一個的高強度爆招動作呈現強烈的對比。 劉承德表示,自己的舞蹈風格其實是受到小時候喜歡的電視節目影響,當時節目的棒棒堂男孩們跳了頭轉、大風車等舞技,「那時候看到這個動作,覺得很酷、很帥,所以有九成的時間都在練高強度的動作」。 「我不是皮,但有點屁,」劉承德笑說自己國中時講話比較直接,也跟一些比較皮、甚至混混一起相處跟跳舞。後來靠著霹靂舞考進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甚至2015年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如今備戰杭州亞運,「這就是我的工作、職業,」從屁孩蛻變成國手的劉承德說。 陳怡如著迷於霹靂舞沒有極限的肢體表演,主要風格為Back rock(背部旋轉)。 國手4:陳怡茹 Eru 「我在台上的時候、比較自在的時候,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但我覺得其實那個樣子有更多的我。」舞台下話少又安靜的陳怡茹,舞齡9年。他形容自己「有時候沒什麼存在感」,雖然迥異於比賽時而冷靜帥氣、時而可愛的模樣,但那都是他,那些平常不會表達的情緒,他可以透過霹靂舞盡情展現。 陳怡如表示,自己著迷於霹靂舞沒有極限的肢體表演,儘管練招過程曠日費時,但成就感也相對高。「我的霹靂舞風格比較多Back rock(背部旋轉),就是比較多背部在地上,然後可能做一些旋轉。」這樣的風格其實跟陳怡茹一開始的練習環境有關。在彰化長大的他,一開在高中街舞社,看到專業的街舞老師表演後,主動打電話拜師學藝,開啟陳怡茹在「路邊空地」練舞的歷程。 高中時讀升學班的陳怡茹,也很感謝班導支持他跳舞,在高三要利用社團時間考試、不能再參加社團時,陳怡茹和班導說:「我想要去街舞社,我想要有我的社團時間。」後來因家庭因素,高中肄業的陳怡茹,邊跳舞邊打工養活自己,「我一旦投入一件事情就真的很投入,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可能比別人多練一點,或是多挖掘深一點,只要一直堅持著某個信念,它一定會發生。」 在陳怡茹的努力之下,夢想成真了。成為國手之後,他也不斷跳脫自己原本依賴的跳舞方式,去尋找新的元素,讓身體習慣新的動作,繼續探索未知。 1970年代,霹靂舞在族群幫派械鬥與爭奪地盤的過程中逐漸誕生,希望用歡樂代替暴力。 在壓抑中誕生的霹靂舞 霹靂舞是街舞的其中一種風格,起源自1970年代非洲裔、拉丁裔等多族群混雜的美國布朗克斯地區街頭,在族群幫派械鬥與爭奪地盤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嘻哈文化四大元素,包括饒舌、DJ、塗鴉還有霹靂舞,希望用歡樂代替暴力。 這樣的文化也延續到如今的比賽氣氛,觀看每一場霹靂舞賽事,既有一決高下的緊繃,又有派對的快樂熱情。「霹靂舞的根基是嘻哈,跟Party(派對)分不開,大家用舞蹈交流,今天變成競技,我們一樣得做這件事:表達與交流,」孫振解釋。 「現場每一個觀眾都是舞者的能量來源,」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霹靂舞主委李奕釜舞齡23年,他認為許多舞者時常用手勢、表情與對手、評審、台下觀眾互動,「都是在找尋一個共鳴,讓舞者自身的能量變得更強大,」進而成為一個閃耀的存在。 跳霹靂舞的人通常被稱為B-Boy、B-Girl,至於英文為何稱作Breaking也值得玩味。「當我們在break的時候,其實是突破以往的束縛,」孫振指出,當時起源自拉丁裔、非洲裔等長期被主流社會壓迫的一群人,「為了訴說自己的價值,他們開始Break,」用跳舞抒發情感,也用跳舞「突破(Break)」主流框架。 體育化之後的霹靂舞如何被量化與客觀的評分是一大挑戰。 如何客觀評分霹靂舞? 霹靂舞強調展現獨特自我,體育化之後的霹靂舞如何被量化與客觀的評分,對選手、教練、評審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霹靂舞的評分規則其實不斷地調整,目前奧運五大評分項目包括(圖7)「技術(Technique)」,也就是運動表現與身體控制能力;第二是「多樣詞彙(Vocabulary)」,評量肢體語言的豐富程度;再來是 「獨創性(Originality)」,看即興創作能力;第四是「執行力(Execution)」,選手能否以最少失誤以及最清楚的方式來呈現;最後是「音樂性(Musicality)」,選手的動作能否在最短時間內貼和音樂的節奏與質感。 霹靂舞國手教練潘佑熏表示,要如何清楚的展現出獨創性動作,是較優先的訓練重點,「選手他只有一瞬間就做完(動作),其實評審當下可能完全沒有解讀到」。 要在極短的比賽過程透過跳舞把訊息傳出去,是每個選手的難題。「我可能會設定一個情境,例如在大草原,我就將身體快速延展開來移動,」楊加力認為Battle(決鬥)時「對話」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傳達訊息,「我會用動作、視線、手勢讓對方知道我在跟你對話,向你傳達一些訊息」。 「霹靂舞是一個即興的舞蹈,選手站上舞台,DJ drop the beat(DJ放音樂),我們才知道音樂是什麼,」孫振表示,比賽每一回合40秒或一分鐘,要把練好的招式瞬間貼合音樂,「取決於選手的經驗、直覺,還有對音樂的敏銳度」。 霹靂舞的評審養成也是關乎競賽是否公平的重要因素。「現在比較難的就是客觀中的主觀,主觀中的客觀,要抓一個平衡點,」李奕釜坦言,評審要懂得霹靂舞在看什麼是需要被訓練的,「畢竟霹靂舞是藝術也是運動,它並不像體操有指定動作並且量化評分那樣容易」。 然而,藝術創作與標準評分是兩個背道而馳的理念,會不會困擾選手?「難免,」孫振坦言,霹靂舞最珍貴之處在於「多元的美學品味」,因此,有時候雖不甘心輸掉比賽,「但我仍然可以在舞台感、拍子處理等地方去量化,看看哪裡做得沒有對方好,把自己做到最好,又可以符合競賽評審的強」。 霹靂舞競賽方式迥異於其它運動,比賽場次銜接緊湊,如何保持體力是運科輔助重點。圖/鄭袁踴提供。 運動科學輔助霹靂舞 「霹靂舞是新興項目,對我們運科人員是很大的挑戰。」國訓中心運科處處長吳柏翰解釋,霹靂舞競賽方式迥異於其它運動,比賽場次銜接緊湊,「跳完一首他的血乳酸有多高、心跳有多高,體能要怎麼練,這些都要研究。」 目前霹靂舞國手教練有三位,潘佑熏教練表示,有時候碰到循環賽,每場比賽休息時間可能只有十分鐘,對肌力、耐力、爆發力都是考驗。 長年跳Hip-Hop的楊加力,身體柔軟度極佳,但遇上需要肌力與爆發力來展現力與美的地板動作時,就顯得力有未逮,「我目前著重核心訓練跟爆發肌力,不然很容易發生代償動作,導致受傷,」楊加力認為,運動科學輔助提供的訓練菜單相當有幫助。 除了身體素質外,如何避免選手陷入慣性、產生麻痺感,甚至扼殺了創意,也是教練團需要持續和選手深入溝通的原因。「讓他們吸收一樣不同環境的養分,而不是都待在同一個訓練場裡面,或者有時候請其他教練來訓練,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不要消磨掉想要跳舞的渴望,」潘佑熏解釋,有時候比賽前會禁止選手跳舞以保持飢渴感,讓選手在比賽前一刻會有「我好想上台」的渴望。 脫衣服在戶外空地放音樂練舞,一般大眾不瞭解的狀況下,會認為是不良少年在嬉鬧。 B-Boy、B-Girl不再是歹囝仔 霹靂舞要突破的不只競賽評分,還有次文化的負面標籤。 「長輩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只覺得是青少年聚眾滋事,」劉承德回想學生時期的練舞過程,少不了被貼「歹囝仔」的標籤,尤其當時一起練舞的朋友,有些人不愛念書、有些人抽菸罵髒話,「加上練舞會放音樂很吵,真的給長輩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劉承德坦言,也曾被警察驅趕過。 其實,戶外練舞是逼不得已的選擇。「早期沒有專業的舞蹈教室,只能脫衣服在戶外空地放音樂練舞,一般大眾不瞭解的狀況下,會認為是不良少年在嬉鬧,」李奕釜回想當時社會看待霹靂舞的態度,「滿負面的,會覺得是愛玩的小孩在做的事情」。 另一個霹靂舞者會遇到的質疑是「跳舞能當飯吃嗎?」楊加力與劉承德皆坦言這是面對父母的必考題。楊加力表示,父母雖然不會阻止自己跳舞,但也曾一度希望他去考軍校。劉承德的父母過去也擔心他學壞、影響身體發育。 面對養活自己的人生大事,兩人用毅力與實力回應。隨著舞藝益發成熟,劉承德開始參與大大小小的舞蹈競賽,甚至2015年代表台灣出國比賽,受到媒體報導。父母才發現跳舞也能跳出名堂,甚至劉承德靠著跳舞考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系,「父母從開始不支持,到現在支持,也願意瞭解霹靂舞是什麼,甚至認為霹靂舞是我的職業」。 霹靂舞成為奧運項目後,確實加速風氣轉變。「因為體育化的關係,我們的舞台變得更多了,再來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或者廠商願意資助我們,」孫振樂觀看待霹靂舞進奧運後的發展,甚至認為往後可能出現更多霹靂舞夏令營、霹靂舞體育班等。 霹靂舞進入體制教育也是各界努力的重點。「跳街舞、霹靂舞的小朋友參加比賽得獎,回到學校是沒辦法加分敘獎的,」中華民國街舞運動協會秘書長楊志烽指出,目前只有針對國高中學生的中正盃甄試指定賽受到教育體育署認可,有助於升學加分,然而中正盃今年也才邁入第三年,歷史較悠久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簡稱全中運)」沒有街舞項目。 楊志烽表示,目前慢慢推進各項受到教育部認可的競賽,「讓跳街舞的學生能有正式的升學路徑,未來的國手也有循序漸進的培育管道」。 讓喜愛街舞、霹靂舞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多元的發展,孫振認為「我們這群國手同時也都背負著這個使命。」這樣的使命也呼應霹靂舞起源,Break代表「脫下社會的束縛與眼光,用跳舞來贏得大家的尊重,」孫振說。 (邱惠恩、鄭仲宏、實習生/黃心亮 採訪報導)
專欄
橫跨半世紀重返蘭嶼,薩米藝術家的奇蹟之旅
今(2023)年5月,來自挪威的國寶級薩米原民藝術家馬漢士,舉辦了《薩米文化|台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馬漢士44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在台灣各地及蘭嶼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現今在旅居挪威的策展人王湘鄉協助下,馬漢士帶著自己的藝術創作,重返心心念念的島嶼。 曾遊歷台灣 薩米藝術家馬漢士重返舊地辦展 今年5月23日,在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舉行了《薩米文化|台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的開幕記者會。受邀展出的挪威藝術家馬漢士為78歲高齡,是北歐的原住民-薩米人。 挪威薩米藝術家馬漢士44年前曾到訪台灣,足跡遠達蘭嶼。他與台灣的深刻緣分,打動了旅居挪威的台灣景觀建築師王湘鄉,於是決定替他跨海辦展。 策展人王湘鄉說:「很感動,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移民,在這個外國人的家裡,看到一系列台灣的照片,而且是我根本還沒有出生時候的台灣,我覺得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 馬漢士長年關注薩米文化在挪威政府殖民主義,以及挪威化政策下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他透過藝術創作,傳達對飽受壓迫的原住民文化,和生態議題的反省與思考。馬漢士獲得不少獎項與肯定,2022年更被挪威國王授予聖奧拉夫勳章爵士榮銜。 此次來台展出的作品包含多種形式,除了藝術家廣為人知的傳統薩米文字地圖的製作外,更包含當年旅行蘭嶼的田野成果。馬漢士的地圖沒有邊界,只有水文和高山,這是他美學的中心思想。 藉由作品表露對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時,也蘊藏了藝術家重返故地,拜訪故友的想望。馬漢士表示,想要分享他在台灣曾感受到的喜悅,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台灣對全世界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地方,達悟人也是。 挪威薩米藝術家馬漢士。(圖/獨立特派員) 重溫蘭嶼記憶 薩米人與達悟人的奇蹟相遇 來台灣辦展,是馬漢士重返記憶的路徑,路的另一端,是他心心念念的蘭嶼,以及在那裡曾經待他如家人的朋友。 馬漢士回憶,當年他造訪蘭嶼,一位年輕人款待他至家中,並讓他待了數個星期,他就是Shimanewan。馬漢士口中的Shimanewan,中文名叫作周朝明,得知久違的朋友將要來訪,他特地請假,從台北連夜趕赴蘭嶼。 當年周朝明騎機車載著馬漢士環島多次,馬漢士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紀錄,島上許多角落都有兩人友誼的見證。相隔多年,兩人終於有機會再次重溫年輕時的旅行。 周朝明認為,這應該是緣分,「馬漢士要過我們雅美人的生活,融入我們雅美文化、社會裡面。」 馬漢士也感嘆:「再次造訪那些我曾經去過的地方,我急切地想要為這些美麗的地方拍照。對我來說,能夠再次回到這裡,是人生中的奇蹟。所以我真的很高興這真的成真了。我無法用我的嘴巴大聲喊出來,但我在心裡吶喊著。」 馬漢士睽違44年與蘭嶼友人周朝明相見。(圖/獨立特派員) 馬漢士蘭嶼之旅雖結束 愛與羈絆沒有期限 時間為小島帶來許多改變,不過,馬漢士當年親眼目睹的核廢料儲存場卻仍然屹立。曾參與挪威環境運動的他,談起當年的景象,歷歷在目。特意再度前往核廢料儲存場,馬漢士徘徊的身影,彷彿有許多未竟之語。 馬漢士提到,他認識一個雅美人曾在核廢料儲存場工作,可以從他的臉上看到一些白色的斑點,看起來非常不自然,於是開始對這個地方產生懷疑。當馬漢士返家後,他才得知這裡是核廢料儲存場,這是當局做的一件很糟糕的事。 5月下旬已經是飛魚季的尾聲,薩米藝術家重返蘭嶼的奇蹟之旅也順利完成。飛魚來年仍會再度造訪,說不準自己歸期的馬漢士,有了達悟的族名,那是蘭嶼的家人,為指引旅人方向,而留在他心上的座標。 馬漢士說:「我的薩米名字是Elle-Hansa,我也有雅美的名字,叫作Shibiasonkunakum,意思是一個有著善良心腸的人。」 (※尹雯慧 羅盛達/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