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找回消失的工藝 千年刺繡如何重生?
全球各國皆有刺繡工藝,歷史至少千年,技法約有1587種。台灣繡莊早期曾盛極一時,諸多生活用品皆有刺繡工藝;如今風光不再,僅剩宗教繡品為大宗,有些刺繡聚落也成了時代眼淚,致使許多精湛的刺繡技法逐漸消逝。究其原因,包括工業化、市場經濟、升學導向的教育思維,以及當代民眾有無領略到刺繡工藝的魅力。消失的工藝 65歲的刺繡師傅嚴東誠坐在繡繃架前,拿著針線的雙手靈活地穿梭在繡布上,正在趕工12尺長的八仙綵。嚴東誠是世界二次大戰後來台的首批刺繡師傅嚴訓祥的大兒子。 「早期大陸那邊賺不了什麼錢,大家都嚮往來台灣發展。」嚴東誠回憶,父親16歲就被祖父推上帆船,跨越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黑水溝,來到台灣,落腳台南。 為什麼是台南呢? 在台南導覽資歷逾20年的郭麗桂帶著記者,來到台南民權路跟永福路交叉口,這裡佇立著至少有三百年歷史的大井頭柱子,是先民來台登岸後最近的淡水取水點。郭麗桂指出,此處於清朝時期劃為十字大街,是商業最活絡的街道,「中國來的刺繡師傅一定會從這裡上岸」。 沿著民權路二段走,當時街道多以該區行業來命名,例如草花街、鞋街、針街等,「鞋子需要刺繡,也就是繡花鞋;新娘頭戴的草花裝飾也要刺繡,當時刺繡需求很大,所以從這裡開始形成很多繡莊」郭麗桂解釋。清朝以後,台南府城可以說是繡莊的一級戰區,幾經更迭,民權路上至今仍有多家開業繡莊,從店外便能看到師傅們正在刺繡與畫稿的身影。 年輕的嚴訓祥為了在府城佔有一席之地,「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實事求是!」嚴東誠拿出小紙箱裡超過一甲子的畫稿,泛黃破舊的水墨素稿來頭不小,有的出自20世紀初廟宇畫師潘麗水,光一個水袖就有好幾摺,可見畫風細膩精緻,但也苦了刺繡師傅;有的則是彩繪畫師陳玉峰來操刀,線條單純樸實。 「說真的,我們不是畫家,是刺繡師傅,請畫家幫忙比較求真。」嚴東誠指出,宗教繡品的衣服、裝飾、手拿的武器等都有學問,雖然客戶不見得看得出正確性或藝術性,但是「吃這行不是只賺錢,你還要有執著,才會做得好。」 這些超過一甲子的畫稿,線條上有人工戳出密密麻麻的針孔,嚴東誠解釋,畫稿放到布上,粉撒下去後,布面就會形成畫稿上的圖樣,再用毛筆描,這是沒有影印機時代的古早智慧。嚴訓祥就是靠著對工藝的執著逐漸在府城站穩腳步。 消失的「繡」才 目前專門的畫稿師傅難尋。嚴東誠表示,「繡莊不是一個人的武林」,而是各司其職,過往分工包括畫稿、題字、開臉、身體、糊棉花(立體浮繡)、零件(如花、雲)、合裡(把所有零件整件完成)等等。如今,很難找其各類專業的師傅,「那麼誰做?老闆自己做!」目前店裡的刺繡師傅不足十位,嚴東誠帶著記者拜訪現年80歲的李碧蓮女士,他有可能是台灣最年長的現役刺繡師傅。記者採訪李碧蓮師傅的當下,他正在趕工神明供桌的桌帷,雙手靈活流暢,穿針線也是兩秒就完成,「早就習慣啦!眼睛瞄一下線就穿過針孔了,」李碧蓮笑說,自己是老么,自小緊緊跟在同樣是刺繡師傅的母親身邊耳濡目染,國小畢業後雖考上初中,但因著喜愛刺繡便放棄升學,「14歲我就出來做師傅,都沒有(做學徒)學喔,就可以跟人比拚。」這一拚,至今66年,還捨不得放下針線。 像李碧蓮師傅這樣從兒少時期就成為學徒、甚至獨當一面的繡才,學的不只是技法,也學習透過針線傳達出宗教信仰、當代文化,以及自成一格的美學風格,「你的理解能力跟企圖心高,你做的就是藝,而不只是工,」一樣從小看刺繡到大的嚴東誠回憶,自己兒時就可以繡簡單花樣,藉此拿到好幾毛零用錢。不過,台灣實施基本國教後,學徒已經越來越少,因而開始出現斷層。 繡才漸少的第二個主因是刺繡師傅不再收學徒。不收學徒的嚴東誠表示,刺繡師傅至少要具備幾樣能力:電繡、金蔥、糊棉花、開臉、畫圖。然而,部分學徒只學半套就開繡莊當老闆,技不如人便削價競爭,師傅為了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索性關上學徒大門。第三個因素是中國貨品低價傾銷。繡莊轉型 「假設我們賣三千塊,大陸一千塊就賣了!」現任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理事長周讓廷,三代經營繡莊,深刻經歷大陸低價傾銷搶市場的痛苦,「所以我們只好一直轉變,朝著訂做、客製化走,並且提升效率跟品質,讓低價攻不進來。」周讓廷的祖父周國欽發跡於嘉義朴子,從日據時代開始便逐漸形成刺繡重鎮。第二代周志雲解釋,二戰後,朴子有很多繡花枕頭套都外銷至中東。68歲的刺繡老師顏淑端也回憶,家中長輩為補貼家用,兒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個刺繡繃架,自己在功課之餘也會幫忙。甚至當時一整條開元路都是繡莊,繡品包括桌裙、被單、枕頭套、紅眠床床廉、 婚嫁用品等,「當時朴子的女孩子如果不會刺繡,很可能嫁不出去」。工業化時代來臨,大量機器產線與電腦打版取代手工刺繡,再加上民國六十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生活用品漸趨多元,繡品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嘉義朴子刺繡聚落便逐漸消失,目前只剩朴子刺繡文化館及零星繡莊,周家的繡莊便是其一。 第二代周志雲接手擴大為中盤商,由於台灣工資上漲、也越來越少人願意吃這行飯,1989年周志雲赴大陸開工廠,直到第三代的周讓廷想走不一樣的路。「衣服鞋飾都有品牌,連雨傘也有,為什麼神明衣不能有品牌,」周讓廷大三開始萌生品牌的想法,至今快20年,終於做出成績。走進周讓廷的繡莊店,走文創路線。店面後方20坪大的空間擺放好幾台要價百萬的電腦刺繡機,圖樣打版確定後,上機台自動刺繡,員工僅需換線跟監督機器是否按圖刺繡。除傳統神明衣外,還製作迷你版神明衣,可作平安符吊飾。也曾跟電影《陣頭》合作Q版三太子公仔,甚至讓形象活潑的三太子穿上蜘蛛人、大黃蜂等英雄系列的衣服。「讓外國人知道台灣有什麼東西,他回國後才會跟朋友介紹,」周讓廷認為,行銷首要講究亮點,銷量是其次。「刺繡師傅一直坐在繡架前工作,很難做到市場創新跟經營,」周讓廷說,大哥跟著父親經營傳統繡莊,二哥從事神明帽工藝,自己則走刺繡文創,周家三代皆不會刺繡,卻對其保有熱忱。 刺繡傳承 除了中國外,西歐、北歐、中歐跟俄羅斯亦有刺繡工藝,歷史至少千年以上。根據台南應用大學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全球刺繡技法約有1587種,中心已做出8百多種技法。中心主任林姿妙表示,學校由服飾設計管理學系跟通識中心共同開設刺繡專班,開放各系學生選修,「刺繡課程讓學生進可攻、退可守」,既可滿足生活技能、創作作品,也可以此技能創業。 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還設有「古繡畫修護」的課程與服務。走進修護室,中國清朝乾隆皇帝時期的緙絲龍袍靜躺在為它量身訂做的工作桌上,周圍有好幾盞落地大燈,幾位穿上白袍、戴著口罩手套的織品修護師或坐或站,靜靜地修護破損處,該件織品文物為潘思源董事長個人收藏的。 為避免汙染文物,修護師紀錄時只能用鉛筆及軟皮尺測量,該空間禁止飲食,連水都不能喝。南應大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助理教授盧亨如表示,每件文物過程都是客製化的,每一處破損樣態及其對應的修護方式都須詳實記錄,以利後人很好掌握文物狀況,甚至「要分辨蟲卵種類」。不過,修護也有極限,盧亨如解釋,有些文物劣化得非常嚴重,這時僅能加固,避免惡化下去,但要回復已是無力回天。一個合格的織品修護師至少要經過三年的課程與實習。盧亨如指出,修習內容包括刺繡技法、認識織品材料、保存科學及科學儀器分析等。對於織品,眼見不一定為憑,修護師需要透過顯微鏡確認刺繡技法與材料科學分析。 藉由修護織品文物會發現,「早期的工藝真的很精緻,而且非常漂亮,反觀現在的刺繡明顯退步,」南應大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講師莊央姍有感而發,目前傳統繡莊師傅鮮少收學徒,再加上市場環境,導致許多技法成為傳說,因此,肩負教育責任的學校力邀繡莊的刺繡業師來教導學生,希望盡可能做到保存與傳承。刺繡新面貌 「有一個顧客問我:『為什麼我們這種藝術性質工作的人,都不能生產一些生活化的物品?』」開設刺繡個人工作室的謝曉霜,畢業自南應大美術系,大三時看到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的刺繡作品,展開全新視野,「我從來不知道拿畫筆之外,還可以拿繡針,」著迷於僅用一針一線就彷彿將整個世界繡進來的魅力,他自此一頭栽入針線世界,至今十年。目前絕工作室大部分都是手工客製刺繡,只有少數圖樣統一、件數幾十件的訂單會使用電繡。謝曉霜分享,刺繡不只有技法,不同的布材會導致不同的刺繡效果,許多素材,包括緞帶、珠子、繡框等亦有不同的風格與質感,需要花時間一一瞭解跟嘗試。電腦刺繡,再加上益發成熟的AI繪圖與打版技術,謝曉霜認為,有些技法仍只能倚靠人類靈巧的雙手才能完成。 回到謝曉霜這位顧客的藝術實用論疑問,嚴東誠的一句玩笑話或可相呼應:「現在大家都說這個(潘麗水、陳玉峰的畫稿)是國寶,可是我開個玩笑,這些圖賣你要不要?」「藝術是主觀的,你生活有需要它,它就成為你的需要;你生活不需要它,它就不是你的需要,」謝曉霜說。刺繡的未來是僅保存在博物館的一頁歷史,還是能以不同的面貌成為各世代的文化印記呢?這不只是政府與教育的責任,也是各世代繡才們執著的靈魂,更取決民眾是否意識到刺繡的存在,並能領略其千年風華的魅力。
專欄
永續發展趨勢下,台灣竹材的未來潛力!
尹雯慧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隨著全球淨零轉型的目標願景,環保的竹產業,近年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推波助瀾下,逐漸受到各國重視。今年台灣首度舉辦以竹為主題的博覽會,同時舉行第12屆「世界竹論壇」。面對氣候變遷,竹材作為建材,帶來哪些發展的可能性?台灣在竹材使用的創新與設計,又有什麼樣的突破? 永續、科技與設計 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在台灣 今年3月,台灣首度舉辦以竹為主題,地點涵蓋全台5縣市的博覽會,內容包含建築、加工技術、工藝設計等不同面向的竹產業生態。台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說:「在現階段,大家關注永續生態這個議題,竹子變成是明日之星。我們剛好落在一個時間點,台灣內部也意識到竹子要復興,重新看待竹子的重要性。」 除了博覽會,同時舉行為期5天的世界竹論壇,與會者來自全球二十幾個不同國家的竹領域專家,總數超過兩百餘人。這是全球最重要的竹組織World Bamboo Organization之下,最盛大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每3到4年舉辦一次,台灣爭取申辦並不容易。 世界竹會主席Michel Abadie說:「我們選擇台灣是因為台灣的新科技非常先進,而在竹子的歷史上,台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你們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有很多有思想的人、很多創意。 主辦單位台灣竹會積極與不同地方政府,接洽討論、尋找場地。在論壇主題「永續、科技與設計」的框架下,最後選定在新竹與南投兩地舉行。 勇於挑戰竹構造的極限 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全世界超過80%的竹子產自亞洲,地理位置與自然氣候極適合竹子生長的台灣,在竹材使用的創新與設計,一直走在發展潮流的前緣。第三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說:「東南亞也有竹構造,只是他們竹構造比較像是一種傳統建築的延續,相較之下,我們有更大的彈性、技術。」 為了鼓勵台灣新生代建築師勇於挑戰竹構造現代化,台灣竹會連續三年舉辦「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挖掘具有創意的人才,以竹構設計與民眾對話。(圖/獨立特派員) 竹博覽會新竹展區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靜謐的落羽松林裡,靜靜佇立一座美麗如蟲蛹的竹構裝置。這是獲獎無數,以蒸汽彎曲木的工法,聲名大噪的建築師郭恩愷受邀製作的作品,不過首次嘗試使用竹材,卻失敗連連。 郭恩愷說:「會想要用蒸汽彎曲竹,是因為全球沒有人用這樣的工法。每次一蒸這個竹子就要8個小時,前面順利,到了中間還是斷掉。」在郭恩愷的堅持之下,獨步全球工法的成功實驗,鋪展了竹子作為建材,在未來發展的新途徑。 透過嘗試新工法,挑戰竹構造的極限,是建築師開發竹材嶄新可能性的企圖與野心。(圖/獨立特派員) 從風光到沒落 台灣竹業如何復興? 用心摸索陌生竹材,師法自然的建築師,還有整合數位科技應用在當代竹構的曾令理。他專精數位建築的背景,為竹構現代化應用打開一道新風景。 曾令理透過與傳統竹藝師傅的合作,一同打造眼前這座形體優美,宛如從地底翻出的竹構裝置。(圖/獨立特派員) 有機雙向的溝通與討論,讓數位科技與傳統工藝得以相輔相成。曾令理表示,這非常仰賴師傅們的耐心跟才華。因為竹子還是有它自然的特性,不一定一開始就跟想像的一樣,師傅們要用他們的手勁,慢慢地把這個曲線塑形到正確的位置,而這部分就是人機協作的結果。 竹子作為炙手可熱的自然建材,同樣也面臨到耐久性的考驗。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說:「譬如說做一些煙燻竹,這些都是經過適當的技術處理,讓它的使用的壽命能夠延展。」 位在南投竹山的這間竹工坊,是全台目前唯一具備燻竹廠的工坊,其煙燻竹法,是考據自日本的「煤竹」技法。悅山工坊負責人劉昭明在產業打滾數十年,見識過台灣竹業早年的風光崛起,以及後來的式微挑戰。準備交棒給下一代經營的他,對前景仍保有信心。 轉動竹子,使其受熱均勻,將表皮燻烤成咖啡色,經過熏製加工的竹材,多用於家具、編織品以及室內裝潢。(圖/獨立特派員) 創意與技術,是台灣竹產業的核心優勢。創立屆滿70年的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在竹博覽會策畫一連串展覽,除了帶民眾回望台灣竹藝的歷史文化養分,更結合科技與實驗,對發展的本質提出叩問。永續發展的浪潮風起雲湧,環保固碳的竹材市場,勢必將成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台灣能否御風而上?或許,好好認識自己的土地文化,才能長出真正的信心。 黃郁婷/編輯
專欄
泰國政府力推,文創產業成發展重點!
泰國電影和電視劇這幾年在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並喜愛泰國影視作品。除了泰劇之外,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也相當受矚目,迷人的泰式料理更是紅遍全世界。這些發展的背後來自於泰國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運用豐富的文化,創造獨特的美學魅力,帶起國家競爭力。 泰國政府大力推廣 泰劇掀起風潮 2003年,泰國為振興經濟,選定文創當成驅動經濟的火車頭。泰國政府將創意經濟列為國家發展優先項目,分為文化遺產、藝術、媒體與創意,甚至設立了經濟創意部門,來發展泰國創意產業的所有元素。 泰國政府去年還成立國家軟實力戰略委員會,要大力推動包含節慶、觀光、美食、影視、時尚設計等十一項重要軟實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努力讓企業能夠相互連接,讓這些文創企業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獲取資金、取得專業和知識,並能與產業鏈對接,最後一個部分是如何進入市場。」 以電影而言,政府除了積極推動國片、健全完整的產業生態鏈,並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至泰國拍片以及從事後製工作。逼真的虛擬場景、專業製作、虛擬攝影棚,顛覆傳統製片手法。然而不光專業科技,繼日劇、韓劇,近幾年泰劇在亞洲也掀起風潮,除了同樣有俊男美女,泰劇強烈的戲劇風格,讓許多劇迷大開眼界。 泰國公共電視副總經理索米奧斯 基塔拉姆庫爾說:「可能有兩個重要的要素,第一是泰國影視或泰國連續劇,它具有泰國文化的特點,這反映了泰國式的思維方式,也展現了亞洲式思維的一面。第二是我認為泰國影片,通常最受歡迎的泰劇是反映泰國文化和遺產的作品,不論是飲食、表演藝術、民間藝術甚至各種學術藝術,這些具有泰國特色,我們稱之為泰國的軟實力。」 泰劇異軍突起,除了劇情重口味,擁有多元文化是泰劇最大特色。泰國包容性強不僅表現在作品風格,泰國人的溫和、好相處、學習力強,也是造就其嶄露頭角的主要因素。 獨一無二的泰式美學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 精緻、時尚、新穎的泰式美學,近幾年在國際備受矚目,也令曼谷成為亞洲時尚之都,而其大放異采的背後源自政府強而有力的支持。 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們有各種不同平台,例如我們透過舉辦設計週等活動來推動戰略性發展。這是一種可以快速取得合作共贏的捷徑,因為我們能夠連結不同人的各種知識,並將它測試以及實際應用。在過去的3年中,我們估計從舉辦展覽活動中,產生的經濟影響約為300億泰銖。」 金碧輝煌的佛寺與皇宮,充滿活力、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泰國文創來自生活,擅長運用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創造獨一無二、高識別度的泰式美學魅力。(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設計師艾克 通巴塞說:「對我來說,時尚是使人有一種新的風格,穿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會與人有所不同,它描述了每個人穿著不同服飾所散發出的個性。」 前衛、誇張的造型設計,利用矽膠製成各式華麗圖案,顛覆傳統對珠寶的定義。設計師艾克喜歡用生活中的材料做設計,因為他認為珠寶最重要是展現個性。(圖/獨立特派員) 泰式料理紅遍 政府積極宣傳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美味的泰國料理也是泰國政府大力推廣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泰國創意經濟局副執行董事皮吉 維蘭卡布特拉說:「我認為泰國料理在口味的獨特性上已經是獨一無二的,它的風味獨特,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泰國料理能在全球市場獲得品質的肯定。我們要從掌握生態系統開始,從食材來源以及種植方式,我們都在努力掌控品質、確保好的口味。」 泰國觀光盛行,很多餐廳都有烹飪體驗課程,學員早上跟著廚師上市場採買,再回餐廳感受自己動手做料理的樂趣。不僅如此,政府也經常邀請名廚擔任美食大使,到世界各國宣傳推廣泰國菜。 泰國餐廳主廚諾羅·索梅妮說:「我受泰國政府的邀請,跑遍全球將近一半的國家去旅行,感謝他們推廣泰國美食,如同他們一直所做的,泰國旅遊局、國際貿易促進局、外交部都在推廣泰國美食,這就是泰國美食為什麼現在這麼有名。」 泰國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形塑自己的風格與價值,經多年發展,泰國展現超強軟實力備受矚目,也打造出自己的東方美學。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專欄
泰國將文創融入都市設計,帶動觀光發展!
1997年的亞洲曾爆發金融危機,當時泰國一度瀕臨破產,之後泰國前總理他信上台,決心要發展觀光和文創產業帶領泰國擺脫經濟困境。而現在,泰國時尚設計已經在國際嶄露頭角,文化創意融入都市設計與生活,將曼谷一步步推向全球化舞台。泰國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 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泰國怎麼做到的? 2019年,曼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設計創意城市。泰國透過文創推升國家的競爭力,而觀光產業更是驚人,每年約有三、四千萬名觀光客,位居世界旅遊排名前十大,觀光收入占GDP20%。值得注意的是,泰國的文創和觀光和台灣發展的方式不同,他們擅長以在地文化和生活經驗,帶給人們不同體驗。 泰國之所以能以觀光聞名,就在他們能為每位遊客創造絕無僅有的旅遊體驗。這間特別的泰國商場,它的外觀就是泰國傳統「水燈」文化的設計,藉由這間商場帶動周邊發展,也是這個水燈設計所象徵的意義。 不只外觀,商場的規劃設計也別具特色。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李致德說:「他們將泰國傳統的水上市場整個搬到室內,有點像是地區創生的方式,因為昭披耶河西岸,周邊本來就是一些小吃攤販,賣一些零售的,它在這邊開發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以去了,所以就把它收到水上市場裡面。」 這座特別的商場不僅把傳統水上市場搬進室內,也讓具有地方特色、文創屬性的小吃商品進駐,隨時都可以來觀光採買。(圖/獨立特派員) 想了解泰國文創?台灣人成立新媒體整合產業資訊! 泰國華文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陳韋如、李致德,這對夫妻在泰國從事網路媒體,對泰國觀光及文創產業有深入觀察,他們認為泰國文化創意蓬勃發展,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 李致德說:「泰國的一些商場或者是民間的機構,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計畫,像商場可能設一些特別店,把這些文創商品拉進來、辦一些市集。他們也很樂意找一些文創或者是藝術工作者,把他們的產品落實在自己的企業文化價值上面。」 李致德在台灣原本是位軟體工程師,被公司外派至泰國拓展業務,期間他發覺雖然台灣和泰國經貿往來頻繁,但卻不了解彼此文化,於是他決定創業,在泰國成立華文新媒體,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泰國。李致德說:「我們承接的內容,是把文創產業的資訊帶給華人讀者,大家想要看、想要了解泰國文創,我們的流量就會起來。」 提供年輕藝術家舞台!藝術如何走進生活? 而另一位同樣也來自台灣的鄭紹敏,他則是透過文化藝術,將一間原本沒落的古董商場改頭換面,打造成一處展演不斷、非常受年輕人喜愛的藝文中心。鄭紹敏在藝文中心經常舉辦免費展演和音樂會,他認為生活的藝術可以培養,結合古董拍賣、藝廊及購物商場,藉由氛圍以及空間營造,將藝術帶進一般人生活。 為了給年輕畫家展出機會,藝文中心還免費提供空間給他們使用。(圖/獨立特派員) 古董藝文中心常務董事鄭紹敏說:「其實我覺得最驕傲的,就是這附近現在開了很多的畫廊。文創其實可以帶動地方的繁榮,讓年輕人、大眾可以進來這邊享受。」 文化創意融入生活 累積泰國軟實力 在泰國北部清萊一處稻田出現三隻可愛貓咪的圖案,這可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結合農業、科技與藝術,利用泰國農業大學所培育的彩虹米,再透過衛星定位所栽種出的成果。 泰國農夫凱克漢說:「以前稻米主要被認為是消費的東西,但現在其他作物,譬如花卉或彩色蔬菜的特色,也可以應用到水稻上,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同時發展旅遊業和農業。」 準確定位秧苗,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稻植株會逐漸改變顏色,最後到了收穫階段,稻草的顏色將與原先設定的草圖顏色相近。(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建築設計師庫爾蒂達 宋基蒂帕迪認為,唯有融入在地文化與生活經驗,才能彰顯文創的魅力。他說:「我們要做什麼建築出來,就要先看一下周圍有什麼元素,有什麼歷史也要考慮,包括有什麼材料跟當地的材料。」 建築設計師浪漫的裝置藝術,在觀海平台利用簡單的魚線融入巧思,以不同高度的鋼板作主材料,去感受光影的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人天性樂觀,特殊文化與創意並非是為商業,而是在生活。泰國的經濟實力儘管不如台灣,但在觀光和文創的軟實力,的確有許多地方值得台灣借鏡。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