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主題
卓越大賞 胖的整型術
台灣爆發一連串食安問題讓消費者如同驚弓之鳥,食安法修法就要求必須公布所有添加物,但這樣可行嗎? 可口可樂因為配方是全球機密,一度傳出考慮退出台灣市場。泰山、義美、統一等大廠也表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們舉出以咖哩粉為例,混合二十幾種原物料,怎麼可能全部公開標示? 消費者雖然有知的權利,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要求業者得把香料等複方全部公布,到底商業機密和食品安全要怎麼兩全? 獨立特派員去年在胖達人麵包事件當時做了一系列深度追蹤報導,探討好吃的真相,今天來回顧這則報導! 要東西好吃,就要添加原本食物之外的東西,才能保鮮又兼具色香味,這對於從事食品化工業的人來說,原本是必要的,而且是人類發明的一大驕傲,但為什麼從澱粉到香精都有問題呢? 現行法令允許總共18類、近九百種食品添加物可以被吃進肚子,它們多數來自化學合成,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少碰為妙,但是獨立特派員調查發現,這些食品的配角現在不僅廣泛被用在食品中,甚至反客為主成了主角。 首先,帶您從逐漸成為國人主食的麵包來看,很多人一定吃過韓國麵包,表皮酥脆,咬起來又Q又軟,像麻糬,放兩三天也不會硬,你知道嗎? 它50%以上是食品添加物中的化製澱粉做的。跟著獨立特派員來看看食物究竟怎麼經過人工整型變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