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中國禁止台灣石斑魚輸入,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台灣的石斑魚品質堪稱世界第一,也有「石斑王國」這個名號。台灣的石斑魚,有七成是外銷,其中高達九成是銷往中國。中國六月中突然宣布暫停購買台灣的石斑魚,讓產業頓失依靠。現在政府積極拓展內銷,也祭出加工補貼、養殖業者免息貸款等措施。未來又將如何防患未然呢? 石斑魚外銷中國受阻 對產業造成什麼影響? 蔓延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衝擊到石斑魚業者的生計,2022年6月中,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布通知,自2021年以來多次從台灣輸中國石斑魚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禁用藥物,還檢出土黴素超標,因此自2022年6月13日起,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讓業者的困境雪上加霜。 而關於石斑魚的養殖,石斑魚業者林松欉有豐富的經驗,甚至有獲獎殊榮。聊到中國以驗出禁藥為由,禁止進口台灣石斑魚這樣的事情,他認為根本沒道理。 石斑魚養殖業者林松欉表示,動保處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會派專業的獸醫師來,如果養殖的魚生病了,獸醫師會開處方箋,而且會開合格用藥,不會開禁藥。 事實上,農委會日前才公布,供貨的石斑魚養殖場的檢驗報告,全數合格,品質無慮。但無論中國不買台灣石斑魚的真正理由為何,眼前的事實是,過去以來,台灣有7成石斑魚外銷,其中高達9成是輸出中國市場。 永安區漁會總幹事李秋錦分析為什麼台灣漁民會喜歡外銷中國,因為飲食習慣比較接近,漁民也不用處理魚,只要活跳跳弄過去,中國人就很會處理,這是台灣漁民最快把池中物轉換成現金的一個方式。 加強內銷市場 農委會祭出加工凍儲補貼 加強內銷,是農委會應變的方法之一。工作人員幫石斑魚加工,讓它們的規格,符合內銷市場的需求。 梓官區漁會總幹事張鈞華說明,一般的家庭不會料理整尾石斑,所以可以透過冷鏈系統的加工,來將整尾石斑分切成魚丁或者是無刺的魚片,讓消費者可以更簡單料理。 但加工需要成本,農委會祭出加工凍儲補貼,去鱗、去鰓、去內臟每公斤40元;切片或塊,每公斤50元。而藉由加工達到全魚利用,希望讓石斑魚發揮最大經濟價值。 張鈞華介紹石斑魚不同部位的加工方式,例如:取石斑魚頭富含膠質的中間部位,把它鋸成石斑魚頭丁,讓消費者煮成味噌湯或酸菜湯。而魚片取完的中骨,漁會也可以洽談調理加工業者,利用中骨來熬製成石斑魚高湯。 漁會也特別強調魚貨的食安有保障,讓國內消費者安心購買。 梓官區漁會衛生管理人員班長蔡宜伶說明,魚貨會定期送去SGS檢驗,針對石斑魚品項,這次驗了硝基呋喃、氯黴素、孔雀綠還有結晶紫,檢驗報告都是未檢出,合格的。 拓展海外銷售通路 依賴單一市場風險大 依照淡旺季來適度釋出凍儲石斑產品,或許能穩定內銷的價格跟供貨,但持續開拓海外市場,才能讓台灣的石斑魚產業,走得更長久。尤其,台灣石斑魚品質在國際上,有很強的立基點。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表示,對於衛生安全的把關,從未上市到上市都是用抽驗的,而且是依照風險程度去改變。第二個部分,政府最近投入了很多冷鏈的計畫,不一定要像過去追求活鮮這樣的東西去販售。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志鴻說明,過去因為地緣之便集中在單一市場,現在當然要去開發單一市場以外,分散這些市場。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穆斯林國家,還有比較高端消費的歐洲、美洲國家都是積極拓展的目標市場。 為台灣農漁產品開拓多元海外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是農委會防患未然的策略。但中國在沒有提出科學證據的狀況下,突然單方面禁止輸入台灣農漁產品,嚴重衝擊台灣農漁民的生計。各界應該以更長遠的眼光,來謹慎應對台灣某些農漁產品外銷,高度仰賴中國市場可能衍生的問題。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七年級生 看東協】- 數大便是美?
撰文 / 陳冠綸 我認為中國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數大」。     「十三億」的人口數量還持續在攀升,這樣的數字對我們而言實在難以想像,直到聽過這麼一句話才恍然大悟:「世界上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除了人多,另一點就是地大,還記得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節目叫做「中國那麼大」,每個禮拜跟著小紅恩到處走訪中國不同省份和地區,對於電視機前面的我處處是驚奇。而這一次雖然僅僅去了中國雲南,就令我大開眼界,因為無論是人文建築,或者自然景色,規模真的都是從未見過,就連手機的開啟全景模式也無法完全涵蓋。    南博會的場地共有十三館,每一個館都比世貿來的大,我和同事們走到快「鐵腿」。台商開車載著我們去參觀他的農場,他用手簡單的比劃了一下範圍,兩千三百畝一望無際的土地種植著各式植栽。亞洲第二大的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容納六百人的花卉競標場也令我嘆為觀止。 「數大」確實是中國最大的先天優勢,但真的是數大便是美嗎? 我不全然認為,換個角度想,「數大」反而是中國現階段得處理的問題之一。     在台灣就曾聽聞,中國處處有宣導標語,這一趟旅程中我認證了這個傳聞!昆明因為南博會的舉辦,宣傳文宣無所不在,大型的街頭海報、計程車上的跑馬燈、甚至每一家飯店外的迎賓跑馬燈都有相關宣導訊息,其中標語最常出現的兩個字,叫做「文明」,我很好奇這樣的標語能夠發揮多少功效。    正因為人口數龐大,「人」反而成了一個問題,台灣媒體常常戲稱中國人為「強國人」,中國在雖然在軟硬體能一步到位,但「文化素養」的層面卻跟不上來,才會有許多令我們難以想像的事件層出不窮的在新聞中出現。    一位台商告訴我們,他認為台灣人最大的優勢之一,正是「文化素養」。但這個優勢不免讓我擔心,畢竟「文明」本來就是一點一滴淬鍊出來的果實,總有一天「強國人」的文化素養也會有所提升和改變。等到那一天,我們的優勢還剩下什麼?    數大不一定美,數小也不一定弱,就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課題是相同的道理。台灣雖然小,但總是令這個世界充滿驚奇、透過各種方式綻放光芒,在中國崛起的這一刻,台灣要怎麼繼續掌握優勢,走出屬於台灣的下一步,值得我們思考,特別是和我一樣的年輕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