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食安迷思擴散快,網路謠言多。民眾該如何注意?
關於食物和食安,民眾疑問不少,迷思更多。有疑慮時在網路搜尋解答或社群媒體轉傳的訊息,往往不是正確的解答。網路流傳喝了加氯的水會致癌,開水沸騰後再煮3-5分鐘,就能讓餘氯都消失?蔬菜上的農藥要用食鹽、小蘇打、還是臭氧機清洗去除才能確保安全? 眾說紛紜 水怎麼煮才安全? 有人說煮水不掀開蓋子,水中氯氣會致癌;也有人說掀開蓋子,反而會釋出致癌物三鹵甲烷,建議開蓋的動作少做為妙。這個再日常不過的動作,竟有兩極化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源自於為了消毒殺菌,自來水中添加了安全劑量的氯,氯能確保輸送和儲存過程的水質安全。自來水公司也定期將各縣市水質檢測結果公告於網站,但還是有人覺得,自來水中的餘氯會致癌。 其實自來水中的可能致癌物,來自氯和原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生成致癌物質三鹵甲烷,並非氯本身。那麼,該如何有效消除三鹵甲烷呢? 中興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鄭政峯說明,煮開水,溫度一高,反應速率會變快,所以應該要把產生的有機氯,尤其是三鹵甲烷揮發掉。 水沸騰時掀蓋,可讓三鹵甲烷揮發。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三鹵甲烷有致癌性,有沒有更好的作法呢? 鄭政峯表示,依照化學來說,每上升10°C,反應速率變2倍。所以到沸騰的時候,三鹵甲烷反而增加很多。為什麼不能夠在水中還沒煮的時候,就把它的氯變成鹽巴的氯離子? 在自來水加熱前,使用還原劑,先把氯變成氯離子。例如:烹調用鹽(氯化鈉)當中的氯就是氯離子。 鄭政峯補充也可以使用其他還原劑,例如:海波,就是硫代硫酸鈉,把它氧化還原,產生氯離子。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就是家裡的維他命C,維他命C也是很強的還原劑,它把氯變成氯離子,也就不會有反應了。還可以用維他命C很高的水果,果醋也可以。 蔬果怎麼洗才好? 流動的清水還是最佳解方 鄭政峯博士專精綠色化學分析,發展出農藥殘留及毒性汙染物質快速檢測,獲得國際肯定。因此也請他分析,坊間以小蘇打、白醋、食鹽去除蔬果農藥殘留的作法。 鄭政峯認為,使用小蘇打、白醋清洗蔬菜是不對的,因為它只可能去除某一部分。農藥現在有380幾種,快篩也測到198甚至到200種。農藥種類有水溶性、酸不穩定、鹼不穩定、或者是酸鹼都安定的,無法一體適用。另外,鹽巴對某一些農藥可能有效,但是要注意鹽析作用,鹽巴的鈉離子跟氯離子會搶那些水,搶出來之後,在水的溶解度變低,農藥根本就不會出來。 民眾在食用蔬果前,以流動水清洗為佳,噴灑於作物表面的農藥,容易被清水洗掉,根據國內外資料及研究,流動的清水還是最好的清洗方式。 鄭政峯提醒,臭氧機它氧化農藥結構的時候,這個農藥不見,但它的碎片呢?它在斷裂的過程,產生的東西可能是更毒的。 謠言滿天飛 社群擴散效應超越傳統媒體 網路時代搜尋資訊十分便利,人們輕易得到碎片化資訊,也帶來碎片化思考。 時任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佰璋分析,一般民眾會有集體恐慌,訊息一直傳、一直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是要靠教育來導正,訊息如何被正確傳遞。 黃佰璋擅長大數據分析,他發現台灣民眾接收訊息最主要的來源是從Line、Facebook、YouTube這三個媒體平台。這幾年發現很多訊息,甚至不能說它是假的,但是被誇大、被渲染了。 每一次發生食安事件都引起輿論熱烈討論,從網路社群的成長速度,顯示群眾的關注與傳播的速度。黃佰璋的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鄉民,遠比傳統媒體來得廣,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已經大於傳統媒體。 黃佰璋分析民眾轉傳似是而非的說法,背後有不同心理動機。因為很短時間內的恐慌,訊息散布者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掌握資訊來源及擁有正確判斷的邏輯思維,才能享有心靈滿足、健康、安全的飲食型態。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