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火箭MIT,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中

分享文章

太空時代已經來臨,2021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原訂5月3日要在此基地進行首場試射的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

太空發展法通過 首座短期科研發射場落腳屏東旭海村

2021年立法院通過太空發展法,規定科技部必須設置火箭發射場域,因此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的短期科研發射場,就是第一步。

雖然僅供科學研究的發射,也一度引起居民反對。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進茂表示,中科院在這邊試射飛彈導致捕魚業越來越落後。因為砲聲太大,綠蠵龜和魚都跑了,如果又加上火箭發射場,萬一失敗的話,魚都跑了,都抓不到魚了。因為飛彈試射,原本就有一百多天遭限制不能出海,現在又加上火箭,居民第一個反應就是抗拒。

科技部及太空中心展開溝通,提出一年六百萬元的回饋方案,提供漁民補貼、獎學金及水電費補助,有些民眾看法開始慢慢改變。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民潘儀芳認為,因為是短期計畫,所以支持讓他們做看看。他強調這個科技是國家的,如果不支持自己國家的科技,我們還能做什麼?

2021年底,旭海舉行部落會議,最後112名住戶有85票同意讓科技部使用這個場域。接下來成功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都有計畫在這裡發射科研火箭。

光是科研火箭發射場,就已經困難重重,政府的目標,還有更大型的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未來的大型國家火箭發射基地幅員會更大,預計落腳在台東或屏東海岸,應該周邊會有一些配套,有可能國家會在那邊建國家太空博物館。國家級的火箭基地,就不只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要像國外一樣發射大型火箭,未來也有機會成為太空港,譬如從美國搭乘SpaceX的火箭到台灣,就可以降落在這個太空港,全程只要三十分鐘。

天候因素導致航電系統故障,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取消火箭試射。(圖/獨立特派員)

走一條不同的路 台灣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前段班

魏世昕從大學就加入火箭計畫,一路從碩士、博士到助理教授,都在研究火箭。

現在已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魏世昕介紹團隊目前正在研發的混合式燃料火箭,傳統的液態火箭是燃料跟氧化劑分開,都是液態,所以安全性有點像是汽油桶;固態火箭就像沖天炮,它的氧化劑跟燃料一開始就混合好,點燃之後沒辦法控制,所以不小心就會產生大爆炸;混合式火箭,可以把它想像成蠟燭,蠟燭火點起來之後,掉到地上也不會危險。

安全加上成本較低,混合式火箭未來也可能帶著衛星上太空。魏世昕表示,像ARRC團隊的這支HTTP-3A火箭,就是全世界第一個有導控飛行方向功能的火箭,第一次運用在混合式火箭上。

兩年前團隊已經成功完成懸浮測試,躋身全球混合式火箭研發的前段班。

魏世昕分享目前團隊希望達成的目標是,第一節裝上去希望可以達到8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邊界,甚至可以到100公里卡門線。

因為要讓衛星入軌,火箭等級是非常大的,單靠學術界的經費會比較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打造太空產業願景 橫跨兩個世代的太空夢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有各種專長的研究人員跨校合作,力學、電力、控制、資訊、通訊、每個環節都是實際運用所學。

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梁祐承分享他的工作內容,發射的時候可以用遠端攝影機,從一定的距離外去看到火箭上的狀況;還有天線接收從火箭上傳送下來的資料。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學生陳佐任認為,研究的自由度很高,只要在安全的前提底下,可以做任何的創意開發,只要是想得到的方法,都可以去實踐它。

這群做火箭的人,從十幾歲到將近六十歲,橫跨兩個世代,卻有著同樣的夢想。即使首度在國家發射場輸給了天氣,但在他們努力的身影之下,MIT的火箭載著本土衛星高飛,或許不是不可能。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