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開發非正式照顧者,提升長輩生活品質

分享文章

在高齡少子的社會,兒女可能散居各地,老老相依成為趨勢,萬一兩人都生病,就會成為社會越來越大的難題。比台灣提早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歐洲國家發現,職業照顧者相對缺少,必須善用資源補足長照的缺口,所以應該在社區開發非正式照顧者,讓這些非正式照顧者進行訓練學習,來支持老老照顧。多元整合並開發非官方的人力資源,像是志工、非正式照顧者,都是社會整體互助力的展現,也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補足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關鍵。

世居金門的姚水泉和吳友欽,兩人從中學就是好朋友,一天相聚吃喜酒後,姚先生感到肚子不舒服,一檢查才發現是腎腫瘤蔓延。回想起當時場景,好友吳先生說明,看到一個好好的人突然變得連站都站不穩,覺得擔心之餘也感到十分不捨。

而雖然重病纏身,姚先生和吳先生仍然決定繼續做有意義的事,以維持往後生活樂趣、完成畢生心願。看到金門老化、年輕人在外,兩人開始籌設第一個民間居家服務單位,並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大眾。

姚水泉說,他覺得與好友一同開設服務單位的決定十分具有意義,現今機構內總共開案照顧了兩百多位老人,而當地的鄉親接收到來自他們的服務,也都感到十分開心。

善用人脈、親訪開案、造福鄉里的姚水泉,自己仍不接受外人照顧。雖然平時活躍,但標靶藥物副作用一出現,就得由姚太太接手照顧。好友吳友欽說明,由於他們與照顧服務員都十分熟識,因此才覺得不太好意思。

姚水泉和吳友欽兩人從小相識,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圖/獨立特派員)

夫妻接連發生意外,全家生活步調大亂

不過世事難料,姚太太於日前也發現腫瘤,並在開刀後變成氣切。姚先生雖打算親自照顧,但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是讓生活亂了節奏。好友吳友欽表示,姚先生雖然堅持,但自從開始照顧後由於時常要注意太太情況,也導致自身降低了生活品質,最終也連帶導致病況惡化。

而看到丈夫的辛苦的照顧自己,姚太太也感到不忍,認為能做的自己來,不料卻發生意外,一天曬被子時,直接從樓梯上跌落,鮮血從氣切管流了整路。回想起來,姚水泉女兒仍心有餘悸,表示自己真的很害怕,也擔心日後若再發生類似意外,父母會無力求援。

女兒在小學教書,下班還要接兒子,如果趕回家接手照顧,仍是蠟燭兩頭燒。好在吳友欽善於觀察、兼用友誼情感,把握時間引導夫妻兩人接受照服員和適應。

「我告訴他,既然不請外勞,就放心的請照服員來照顧,完全不用把照服員當作是客人,照服員就是要來幫助你們的。」吳友欽說,經過幾次溝通,姚水泉終於把心放寬,答應接受建議。

姚太太因開刀氣切,平時需要家人協助照顧。(圖/獨立特派員)

照護資源投入協助,生活逐步回歸常軌

在重視姚先生的期待、強化生命肯定的同時,吳友欽也支持他教導照服員和學生烹飪,幫助夫妻倆人保有對於社會的接觸與貢獻。夫妻生活逐漸回到常軌,女兒和孫子也更有彈性參與。

而對於姚太太腿水腫、腳變形還有傷口的狀況,吳友欽也請來物理治療師友人想辦法。在夫婦兩人生活中,吳先生成了有效支持和轉變的推手,提供了許多資源並適時用上。

醫師劉兆輝提醒,退休族應適當運用熱情,避免過於勞累,才可長長久久。同時鼓勵大家轉變醫療觀念,盡量將正式和非正式資源進行協同。劉兆輝認為,醫師不僅以傳統看診給藥的方式支持病人,也應該以幫助病人感到快樂、希望為目標努力。

當老老照顧快速增加,培養發掘社區能與老夫妻長期相處、且說得上話及學習專業見識的人,未來將是國庫每年投資超過五百億的正規照顧資源之外,另一個越來越重要、得開發的福祉契機。

(※ 周傳久 鄭仲宏/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