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古老台灣土雞DNA,紅羽1982如何為部落經濟注入活水?

分享文章

為了保留台灣古老雞種,中興大學土雞種原保種中心多年來從全台各地採集特色土雞品種,除了保種,也做育種改良,像中興紅羽1982就是經過長期選拔所培育出的優良雞種,肉質細緻,腿肉多、脂肪少。現在全台灣已經有11個部落養殖,發展出不同的在地特色。

中興紅羽1982適合山區飼養 吸引部落青年返鄉

屏東縣牡丹是台灣最南端的原住民鄉,之前部落青壯人口外移嚴重,這幾年鄉公所積極輔導,創造工作機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回到部落。

屏東牡丹鄉農友郭孟軒表示,因為社區也希望年輕人回鄉服務,認為自己這年紀正適合帶領一些年輕人一起回鄉服務。這個起頭比較難,但是總要有人要做。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說明為何將紅羽1982導入部落,是因為中興大學做了許多研究,不管是飼養管理或雞肉的品質都有研究證實。然後在雞的飼養過程中必須提供牠足夠的放牧空間,飼料是要沒有藥物添加的飼料,讓民眾吃到這個雞肉不會有藥物殘留的疑慮。

為保留台灣古老雞種,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多年來在全台各地找尋特色品種土雞。為了不讓土雞的DNA因市場機制而消失,除了保種,另外也做育種改良,紅羽1982就是經過多世代選拔所培育出的優良雞種。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解釋,保種是把所有基因留住,一年一年沒有做任何選拔,把它保存下來。紅羽1982的話,就有經過選種,會淘汰一些產蛋不好的或長肉不好的雞種,所以兩者之間不太一樣。

中興大學紅羽雞1982,活動力大、環境適應力強、而且抗病力佳。(獨立特派員/圖)

以養雞扎根部落經濟 養成糧食自主能力

經過選育,中興紅羽1982的肉質細緻,而且腿肉多、脂肪少,擁有許多優良特性。但由於飼養時間至少需16週,與市面上的白肉雞飼養只需35天差太多。雖然培育出來還是只限於學術研究,無法被一般市場青睞。直到2009年88風災,陳美惠教授為協助屏東霧台大武部落重建,希望部落可以在山區自給自足,便開始推動養雞,這才讓紅羽1982第一次成功從實驗室走入民間飼養。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認為,讓友善環境的農業進入到部落,可以增加部落的競爭力。而且更重要就是,農業是很基礎的生活所需,必須讓部落有糧食主控權、糧食自主的能力。

為了教導部落整套飼養管理模式,陳美惠在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苗圃設立養雞場,做人才培育基地,讓研究生實驗學習,陪伴部落輔導養殖。

陳美惠說明,現在推動的這些都是在創造部落的微型經濟,也是一種保育經濟。因為這個經濟是建構在環境永續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根經濟,因為是扎根在這個部落。

陳美惠輔導的山林畜牧以照顧動物福祉和友善環境為出發,為避免環境汙染,他們採低密度養殖,控制飼養規模。(獨立特派員/圖)

透過養雞建立部落互助模式 達觀部落共有雞如何運作?

由於每個農友飼養規模小,因此除了飼養土雞,屏東科技大學團隊也協助部落經營養蜂等各種微型經濟。以在地永續結合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地方特色。

中興紅羽1982在部落創造的價值被看見,目前全台有11個部落養殖,各自發展不同特色。像台中達觀部落的共有雞還結合老人照顧的想法,他們將中興大學提供的雛雞先交由長輩照顧,養到第五週後再交給其他農友飼養。

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祕書林建治認為,從照顧出發,希望它發展成微型經濟就是希望讓這件事情可以永續。而透過飼養可以跟老人家更接近,因為可以觀察他的生活動態,他什麼時候需要照顧了?怎麼有兩餐沒餵了?身體不舒服了是不是?

深耕德瑪汶協會專案經理蘇文仙表示,做這些產業不是為了要讓組織更壯大,而是希望讓部落用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怎麼做比較適合照顧部落。

原本只養在實驗室,紅羽1982如今成了這些部落的發展機會,在學界與部落合作下,保住古老DNA,也各自發展出不同在地創生的微型經濟。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