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物價指數回落,通膨壓力漸緩?

分享文章

這兩年因為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使得原物料短缺、物價飆漲,全球都面臨強大的通膨壓力。不過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8月份CPI物價指數年增率已經回落到3%以下,降到2.66%,是半年以來最低水準。只是國內的房屋租金指數依然不斷攀升,直接衝擊到弱勢租屋的民眾。對於這個困境,倡導居住正義的民間團體,期盼利用友善二房東的方式來做為解方。

「之前小白菜不是一把20元嗎?怎麼變成30元了?」近兩年受到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物價不斷攀升。讓來到菜市場的民眾劉士梅,即便有事先進行市場調查,實際購買時仍然買不太下手。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說明,農產品最大的價格影響因素在於氣候,而由於近期天候不佳,才使得價格不斷上漲。除了氣候因素之外,全球最大肥料出口國俄羅斯,也在俄烏戰爭影響下,造成全球肥料短缺。目前國際肥料價格漲幅大約四成,也因此拉抬終端市場售價。

物價的波動,讓市場採購需要花費更多心思,然而今年以來,蔬菜並不是市場內漲幅最高的品項。今年年初連續的寒流與豪雨,嚴重影響瓜類、鳳梨、芒果等春夏主要水果生產,也拉抬市場價格。

另一項價格居高不下的食物則是雞蛋,劉士梅向《獨立特派員》透露,以往20顆的價格約落在50元左右,現在光是12顆就需要63元,可見價格漲幅之大。而面對如此情況,咬著牙根購買已成了主婦們的生活日常。

受到疫情、俄烏戰爭及氣候影響,蔬菜價格不斷攀升。(圖/獨立特派員)

消費者物價指數下滑,物價回穩仍需時間

然而,這樣的日常很可能已經出現曙光。今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總指數以及食衣住行四大項目年增率不斷攀升,其中又以食品類漲幅最高,不過這個趨勢在八月出現轉折。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年增率大幅下滑,從七月份的3.36%下滑到2.66%,是繼七月微幅下滑後,連續第二個月下滑的數字。台經院國際處暨景氣研究中心研究員邱達生分析,此現象與美元確立强勢格局擁有高度關聯,今年三月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1碼,開啟升息循環,希望抑制美國境內逼近40年新高的通膨率,也讓國際物價出現走跌空間。

打自一月以來,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一路走高,但從六月開始就出現鬆動跡象,到最新公布的數字已經出現連續第三個月下滑。同時攸關生產成本的國際原油價格以及牽動運輸成本的貨櫃報價也明顯下降,然而這些生產成本要反映到消費市場,仍還需要一定時間。

「之前央行過度的貨幣供給,以至於將原物料價格撐的太高,須等到廠商的成本壓力完全消除之後,市場價格才有可能隨之降低。」邱達生說明,預計要到今年年底,甚至是明年年初,才有可能會出現物價回穩的情形。

除了生產成本下滑需要時間反應,廠商心態也是支撐消費端物價維持在高檔的另一個原因。雖然生產端已經有價格鬆動的訊號出現,不過反映在生活上,民眾依然無感。以漲幅最高的食品類項目來說,民眾漲價感最深的蛋類及水果依然分佔前兩名,其中蛋類更是持續攀升、居高不下。

消費者物價指數逐步下滑,專家推估物價回穩時間約落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圖/獨立特派員)

房租價格居高不下,衝擊租屋族生活品質

另一個深受矚目的數字則是房租價格,《獨立特派員》訪問到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她表示其中負責的一個案主,就因房租於短期內自8000元漲至10000元而無法負荷,現在要找到低價的房子幾乎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今年六月,行政院宣布擴大租金補貼方案。雖然提供房東相關減稅措施,也祭出房東漲租可能面臨3萬到30萬罰鍰的處罰條款,但民間卻不買單。馮麗芳說明,許多房東都會因為房客申請補貼而要求漲租,也有房東會以物價上漲為由進行漲租,每次約落在500至2000元不等。

一眼望去,基金會牆上掛著歷年爭取居住正義的活動照片。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認為,相較過往對房價的倡議,如何找到友善房東則是近幾年最迫切的問題。對於這一波房租上漲,民間團體無法認同因租金補貼而調漲房租的理由,至於跟著物價漲租,更被認為說服力不夠。

不過無論理由充分與否,國內租金不斷上揚是無法忽略的現實。根據主計總處租金指數資料,指數從99年起漲,最新指數來到106.64,創歷史新高。而上揚的指數,首當其衝的是弱勢租屋者的生活品質。

「最擔心的是租客經濟能力沒有隨之提升,以至於漲租之後生活費遭到壓縮,進而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補充,倘若租客選擇利用原定金額另尋住處,大多也只能租到更差、或是環境更加極端的房子,因此也變向提高了民眾在外租屋的危險性。

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擔憂,高昂的租金會導致租客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圖/獨立特派員)

捐款意願大幅降低,社福支援備受影響

實際上不只租屋族群,在物價動向不明之際,社福團體也在等待天明。走進聯合勸募協會辦公室,裡頭連排擺放的感謝狀,每一張都是協會服務的足跡,然而談起近兩年的募款情況卻也步步艱辛。

聯合勸募協會祕書長朱紫碧向《獨立特派員》表示,由於受到疫情影響,大眾皆對未來走向有所擔憂,以至於進行定期承諾的意願也連帶降低。過去兩年對疫情的不確定,讓捐款由定期定額轉向單筆,所幸總體募款金額並未出現太大縮減。

然而到了今年,情勢卻反轉直下,相較疫情期間只是捐款型態的改變,今年物價上漲卻讓捐款金額及捐款人數雙雙縮減。朱紫碧指出,以官網導流進來的捐款為例,收入相較去年就少了三成,捐款人數也少了兩成左右。

目前聯合勸募協會每年募款需求大約五億,用來協助國內將近400個偏向區域或社區性的中小型社福團體,近來捐款縮手的情況,也讓聯勸不得不憂心。聯合勸募協會祕書長朱紫碧坦言,協會幫助的許多伙伴都是各地相較弱小的團體,一旦協會募集的資源不夠,對於他們的支持力道就會大幅下降,也擔心連帶影響他們延續服務的能力。

(※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