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走出峇里島聾人村之後,如何落實聾人友善?
歐姵君 羅盛達 / 採訪報導 黃郁婷 / 整理報導 在峇里島的聾人村本卡拉,他們從小學教育扎根,創造村裡人人平等的環境。而在聾人村外,也有峇里島的聾人,致力創造一個對聾人友善、平等的就業環境,有一家餐飲集團,甚至有一半的員工都是聾人,還提供聾人們一個表演場所,讓來訪的旅客,都能看見他們的才華。 從小學開始扎根 如何創造聾聽共融的環境? 印尼峇里島聾人村,當地的國小歡迎聾孩子就讀。老師會以手語授課,同學也能用手語溝通。校園的一角,有著特別提供給聾孩子的創作天地。高年級平常和聽人同學一起上課,下課時則是陪低年級的聾孩子一同玩耍。 教師I Made Wisnugiri說明,一到四年級,聽人、聾人分開上課。原因是要讓他們專注學字母、還有手語。到了五年級就會學更多,像是數學、社會科等等。 聾童將手背放在老師喉嚨感受振動,由於聽不見,無法想像聲音,只能透過感受,盡量模仿。 對聾孩子來說,學習一個聽不見的語言,並不容易,因此老師並不強迫他們學習。取而代之,教給他們大量的手語,讓他們有吸收訊息的管道,並且能夠自在地表達自己。 在這裡,老師不僅教授本地的手語,也會教印尼手語,讓孩子從這裡畢業後,也能和其他地區的聾人溝通。在這個校園裡就跟聾人村一樣,對聾人一視同仁,以平等、友愛的態度相處,讓孩子們即使離開校園,也有勇氣面對未知的世界。 這所1978年成立的學校,是聾人村裡專門開放給聾人就讀的小學。由於對聾孩子的包容以及相對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少其他地區的聾童家長,都選擇把孩子送來這裡就讀。(圖/獨立特派員) 什麼是聾人友善餐廳? 有哪些特別的體驗? 走出聾人村,峇里島其他地區的聾人也試圖創造一個聽聾和諧共存的環境。在南部北庫塔鎮,也有餐飲集團願意進用聾人,進而成為當地特色餐廳。 為什麼會跟聾人一起合作呢?餐廳經理Puty Suwan Tara表示,這個想法當初是由餐廳老闆提出來的。因為兩位老闆在其他地方常看到聾人被歧視,所以才決定要雇用這群人。 給聾人發揮舞台的還有另一家餐廳,是這家餐飲集團的第二間餐廳,店名的意思是包容性的餐廳,設計上也加入了手的元素。 餐廳人資總監Ade Wirawan是當地聾人社群的意見領袖,對於推廣聾人事務不遺餘力。會致力於營造聾聽共融的友善環境,是因為他曾經到美國求學,受到當地聾人社群的啟發。 Ade Wirawan觀察到,美國的聾人可以做任何事情,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可以擔任高階職務。這是因為有立法來保障,包括工作權、手語翻譯服務,整體制度相當完善。 除了營造多元友善的環境,這裡還有一大特色是提供聾人團體及LGBTQ族群一個展現自己的空間。 身穿華麗的服飾,跟隨著傳統音樂舞動,身段曼妙,尤其是眼神以及手部的動作,隨著節拍靈活擺動。舞者能巧妙與節拍配合,都是因為後面也有一位聾人擔任指揮,看著平板電腦上舞蹈影片的節奏,或晃動手指,或輕輕擺動,台上的表演者便跟著翩翩起舞。 遊客Francine認為這場表演很棒,也有點不一樣。因為表演者看起來很專業,所以不在乎他們是不是聾人,因為他們都跳得很精準。尤其是帶領者的動作很有趣,舞者們也跟得上節奏,非常棒! 客人上門也不用怕,聾人員工身上都有別一個徽章,比手畫腳也可以點餐。(圖/獨立特派員) 企業挹注資源 聾人村民用一技之長謀生! 峇里島的環境,有一群人在努力改變著,希望聽人社會可以變得更包容、友善。而在聾人村,也因為受到關注,有資源挹注,幫助當地的聾人發展自己的特色,改善生活。 因為有印尼石油公司的專案協助,在這裡成立了聾人紡織中心,使用傳統手搖織布機,讓聾人婦女可以有所收入。 聾人婦女Budawati說:「之前我一個人,他們說有人要來教我們織布,朋友叫我去,我們一起學,知道織布怎麼做,我就學會了。知道怎麼樣排線,完成一塊布。我能做好,也能教人。」 隨著聾人村被國際所熟知,帶來不同語言文化的交流,也帶來資源的挹注。迎向國際的同時,這裡的獨特性更加被彰顯出來,越在地、越國際。而本卡拉的聾人也帶著這片土地的滋養,期盼前路能越走越坦蕩。 黃郁婷/編輯
專欄
矯正機關開職訓課,協助司法少年重返社會!
對司法少年來說,復歸社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其中職能探索及培訓更是少年輔導工作的重要項目。而近幾年針對司法少年的職能培養也跟過往有些不同,除了一技之長外,更講究就業導向。矯正學校之一的明陽中學以及台北少觀所,如何提供司法少年的職業培訓? 把路考搬到校園!矯正學校協助學生取得駕照 由外面控制開啟的小窗口,是在寢舍內用餐時的取餐口。寢舍的房門外,有著三道鎖,平常上的是中間的簡易鎖,上下兩道大鎖只是備而不用。矯正學校之一的明陽中學,雖然名為學校,但依然有著戒護管理的特殊性,不過比起戒護管理,校方有更費心的難題。 矯正學校的學生都是司法少年,假釋或期滿離開學校後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求職謀生,然而他們要找工作卻不容易。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也提到,即使要送外送,也必須要有機車駕照,但是很多人進來服刑前,就已經積欠許多交通罰款,在沒有能力償還、不去參加道安講習的情況下,也無法取得駕照。 為了讓學校中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有駕照的學生可以多一個職業選項,校方想出了一個辦法。涂志宏說:「我們學校會主動跟高雄監理站提供額外服務,讓他們來這邊上道安講習,把整個路考的設備移到學校來,取得正式的駕照。」 學校透過與監理站的合作,解決了學生考取駕照的難題。(圖/獨立特派員) 職能探索課程 讓司法少年找到一技之長 這一天,明陽中學開設了新的職能探索課程。「室內配線實務」課程從認識工具器材開始入門,學校的目標是要協助學生未來可以取得相關證照,多一分職場競爭力。 加入配料、大火快炒,中餐是明陽中學最受歡迎的實用技能項目。(圖/獨立特派員) 目前學校內開設了超過五種職能探索課程,而所有的課程都會以就業為導向做滾動式調整。明陽中學的大布告欄上,貼滿了就業與生涯相關的活動資訊,對職涯的強調,為的是少年離開學校後,也可以安身立命。 除了矯正學校之外,職業探索課程也被帶入少年觀護所內。這一天的職業探索,要介紹的是過去從未在少觀所內分享過的行業。第一次將工班課程帶進少觀所,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請來資深的工班師傅講課,除了工作介紹和經驗分享,也強調職業前景。這一天,安排了兩個班級上課,學生們反應相當熱烈,也意外發現不少孩子都接觸過工班工作。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工班師傅楊宏鑫說:「其實他們也很有興趣,希望他們以後出去的話,能去接觸到這些工種,因為他們如果不是讀書的料,當然就要學個一技之長。」 除了進少觀所講課,楊宏鑫也是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工班課程的職培師傅,常常帶著工班課程的學員到工地現場教學實作。(圖/獨立特派員) 撕下標籤 司法少年職培的未來? 這一天負責職培的社工也到現場訪視。無論是哪一種職業課程,實際訪視是讓學員持續學習的重要推力,而在第一線社工的觀察中,工班課程對學員,有相當高的誘因。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新北市少年培力園社工王庠茗說:「工班有一個滿大的特點,就是日領薪水,對少年來說,他們可能會有經濟的需求,日領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除了經濟誘因,職業的特殊現況也有利學員參與。施作過程中,必須有的協調溝通,也有助於提高學員的社交技能。而這一天學員們進行實作練習的場所也很特別,協會在今年一月取得新場地,計畫將服務範圍從原本的雙北擴及桃園地區,未來新的據點除了提供司法少年進行職能探索及培訓之外,也希望可以連結社區。 雖然已經針對新據點擬定了相關計畫,不過所有的設施、設備,都還無法就定位。不只資金困難,要改變現況的障礙也很高。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說:「司法少年就是社福體系中的弱勢,社會大眾比較難去理解背後的原因、脈絡,所以溝通的過程比較辛苦,因為非常多的標籤。」 關懷更生少年,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祕書長江元凱也說:「如果他到了成人階段,再是一個犯罪人的話,他就很難矯正。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影響也很大,改變了之後,他更願意回頭來關懷其他有問題的孩子,或者願意為這個社會多做一分貢獻。」 在就業導向的考量下,缺工產業成了司法少年職能培訓的重點產業。不過也因為缺工,可以到第一線上課的職人師資相當不好找,需要更多業內人士願意參與,司法少年的職培才能走得更順利。 李婕綾 / 採訪報導張智龍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身障者社會企業,開啟創新商業模式
當科技產業遇上身障族群,可以創造出什麼樣的想像?台灣有家社會企業,為身障人士的就業問題,進行了數年的田野調查和商業模式的尋找,最後找到了創新且成功的商業模式。他們提供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機會。以多元、公平、共融為核心價值,在企業獲利之外,更思考社會意義。 為身障族群成立的社會企業 如何解決身障者就業問題? 2007年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成立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2年後,走向以科技創新,解決身障者就業的社會企業。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我們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發現M型化的狀況很嚴重。進不了企業,又進不了庇護工場的這一群人,非常適合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同時間我們也在找,科技產業裡面有沒有一些身障就業的機會可以被創造出來。」 BIM建築資訊模型,是以資訊技術來管理建築,從設計、施工到後端的營運維護。BIM工程師必須具備結構、機電等專業知識,這麼複雜的工作,要如何與身障就業連結?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單一的事項讓他做,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我們會把這樣的工作流程稍微做一些拆解。」 將工作內容分拆成結構、機電、排水等項目,每個小組都有專門的負責內容。(圖/獨立特派員) 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無障礙空間 創造公平共融的職場 要成為這裡的一員,不一定具備相關背景,但是要經過5個月培訓,採訓用合一,通過率大約3到4成。BIM事業部建築工程師傅漢隆說:「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有軟體的操作。因為這個軟體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碰過的,一個禮拜左右就會跳下一堂課,所以那時候進度跟得很辛苦,壓力很大,甚至想要放棄。」 職訓期間,導入諮商師和主管輔導的機制,提供員工心理和工作上的支持。BIM事業部日本市場開發暨專案經理盛孝銘說:「鼓勵大家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或困難點,去跟同伴或是主管討論,因為這樣彼此才會知道說,怎麼樣可以來協助你。」 公司裡的走道是非常寬敞的,當初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能讓兩台輪椅同時通過。(圖/獨立特派員) 除此之外,一旦遇到火災,輪椅族該如何逃生,也在消防演練的規劃中。身障者就業問題,提供的不僅僅是工作機會和無障礙設施,這裡打造的,是一個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說:「它不是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它是立足式的平等,所以當這些東西給他之後,大家可以公平地在職場上發揮潛能是很重要的。」 社會對於無障礙普遍還停留在硬體設施,卻忽略個別化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於上肢無力的輪椅族來說,他們無法自行從輪椅移到馬桶上,萬一跌倒,甚至連求救鈴都按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公司內從無障礙的基礎建設,到職場協助員這類更細膩的配置,是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職能治療師能針對職務再設計進行評估,包括提供升降桌、軌跡滑鼠、打字輔具等,加上改善環境,來降低身體的不便,建置一個更公平的工作場域。更大的空間、更多的人力配置,雖然會被企業視為更高的成本,但他們卻認為,長遠來看,這是人才的永續之道。 在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下,有了這間減壓室,降低輪椅族褥瘡的風險。(圖/獨立特派員) 辦的不只是活動!在共融運動會中相互理解 不到百人的公司,45%是身障員工。要如何舉辦一場跨越不同障別,以及一般人都能參加的運動會呢?人才發展部資深人資專員洪盈琇說:「會因應大家不同的狀況去做一些不同的輔具,但後來發現,直接邀請他們來做這些測試,或是直接詢問他們,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在規則設計上,也讓身障者可以在競技活動中,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舉辦的不只是活動,而是增進彼此的理解。(圖/若水國際) BIM事業部機電工程師阿龍說:「大家參與的狀況看起來,也可以更加了解到,原來身邊的身障夥伴,他們的狀況是怎麼樣,也更有一個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的同理心。」 參與活動、溝通討論,是公司文化,也是相互共融的進程。對經歷受傷、復原再次踏入社會的身障族群來說,有其正面意義。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是每一個人所值得擁有的,當企業有不同的看見與實踐,就是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 婁雅君 / 採訪報導袁宏書 / 攝影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