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馬來西亞無國籍孩童求學難,非營利組織如何協助?
根據馬來西亞資料局統計,沙巴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為無國籍人士。這些無國籍人聚集地環境惡劣,難以像一般國民享有合法就醫、就學的機會,如何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戰。幸好有些非營利組織在當地開辦學校,提供無國籍孩童受教育的機會,希望他們能重拾人生。 無國籍者生存挑戰大 難以就醫成常態? Emma以及附近一百多戶人家都以沙巴拿篤的這座垃圾山維生,旁人眼裡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對於白手起家的無國籍人來說,卻提供他們翻轉人生的機會。 沙巴無國籍人士Emma說:「如果那座垃圾山被轉移處置的話,那邊的村民,包括我在內,全部沒有工作了。」 無國籍的身分除了面臨被追捕、沒有工作之外,還面臨缺乏醫療、教育等問題。像是莉娜,他的前兩個孩子無法在政府學校就學,且超過十二歲之後,孩子也無法像一般公民用較低的價格到地方醫院看病。 沙巴無國籍人士莉娜坦言,這裡的人通常生病了,會先考慮去私人診所,因為醫院的費用高於私人診所。 對於這裡的居民來說,難以就醫、積欠醫藥費幾乎是人人都有的經驗。因此在街邊時常可以看賣到成藥的小攤,成了無國籍人生病的首選。 這座垃圾掩埋場在2012年啟用,如今有十幾戶家庭,居住在垃圾山周圍,更有數百人在此撿拾垃圾維生,他們大多是無國籍人士。(圖/獨立特派員) 非營利組織辦學 提供無國籍孩童受教機會 為了解決孩子們的就學問題,非營利組織在沙巴開辦各式學校。沙巴仙本那的水上屋裡,老師正在教無國籍的學生學習馬來語。這裡是由沙巴大學生團體所創立的「婆羅洲另類學校」,專門給無國籍的孩子就讀。 婆羅洲另類學校老師Syahfeeq說明,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識字跟算數,也會學一些技能,例如縫紉、烹飪、印刷襯衫等。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意願,學校有音樂、藝術以及手作課程,甚至找藝術家來替學生上課。學校也教導學生生存之道,讓他們理解自己的處境。由於沒有法律保障,學生將來可能面對低工資、長工時、未成年結婚等問題,他們該怎因應。 由於大多數的無國籍學校學籍都不受政府承認,因此從教材到學費,學校都得自行籌款。無國籍學生家裡大多貧窮,只能象徵性收幾十元到幾百元馬幣。(圖/獨立特派員) 無國籍人日益增加 是否有解方改變現況? 除了由在地年輕人創辦的學校,也有地方教會開辦的學校。加略山教會在沙巴拿篤、斗湖等地方創辦學校,學校提供馬來語、英語、技能課程等教學。 學生畢業之後,學校提供的離校證書被部分私人學院承認,若是家庭環境尚可的孩子,就有機會繼續升學,或是想辦法拿到身分,回到父母的國家。 沙巴拿篤加略山教會主任牧師鍾岳余表示,經濟狀況允許的話,學校會物色一些比較有潛能的學生,並跟他的父母親溝通,學校多贊助他們五年,繼續到外面的私立學校升學,希望五年後達到中學教育程度,之後找工作比較容易。 在馬來西亞的斗湖,也有另外一間給無國籍小孩就讀的學校。恩典訓練中心課堂上老師教同學製作甜甜圈,增加一技之長。學校使用跟馬來西亞正規教育一樣的課綱跟教材,加上有中文課,讓學生未來想升學,更容易銜接。 教會學校校長Esther Thu坦言,學校有很多的小孩子沒有來讀書,不是因為他們不要,是他付不起學費。那麼學校就去幫助他們,因此這邊大概有40%到50%的學生都是由校方資助。 隨著無國籍孩童的人數不斷增加,未來他們也將繼續在沙巴這塊土地上生活,面對越來越多的無國籍人,是否有解方? 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周兆鴻認為,現在政府需要有一些作為,包括發放臨時證或是電子證件給無國籍人。這個措施可以讓這個群體獲得基本的人權保障,以及政府可以更有效去控制人口。也要讓無國籍人獲得基本的教育以及工作的權利。 在沙巴,無國籍人士面臨各種生活上的問題,這些無解的難題,將繼續複製到下一代的生命裡。 梁德珊 / 採訪報導李文傑 / 攝影 黃郁婷/編輯
專欄
馬來西亞沙巴無國籍者,如何面對生存挑戰?
馬來西亞沙巴州是旅遊度假勝地,但這裡住著一群無國籍人。有的因為母國的戰亂或是經濟因素,選擇來到馬來西亞,在這裡生下沒有身分的小孩,又或是非婚生子女、晚報戶口等原因,都可能讓下一代無法取得國籍。這些無國籍者在馬來西亞沙巴,如何生存?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海上的游牧民族 無國籍人在沙巴 說到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大多數的人會想到度假勝地,但這裡住著一群無國籍人,他們就住在沙巴仙本那外島的邦邦島上。 這座島上,有許多巴瑤族人的村莊,村民住在高腳屋裡,挖取淡水井作為日常用水,並在周圍種植木薯、香蕉、椰子。(圖/獨立特派員) 巴瑤族,又被稱為海上的游牧民族,大約在15世紀,他們已經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之間的海域。如今部分巴瑤族人仍以捕魚維生,但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有不少人選擇到城市工作。巴瑤族人諾說:「普遍工作都是店員,或像我一樣照顧小孩,因為在島上找不到工作。」 1963年沙巴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部分早定居於此的巴瑤族人,獲得了公民身分,諾的家人們也因此成為馬來西亞公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諾的家人們一樣,有些巴瑤族人並沒有獲得公民身分。 在沙巴拿篤海邊有個無國籍人的村子,居民沿著海岸興建高腳屋,由於缺乏淡水,早期村民只能向村外購買,對他們來說是筆龐大的開銷,這幾年在慈善團體的幫助下,村民才買了公共水塔儲水。 由於無國籍村的人口不斷增加,居民在海上不斷擴建新的屋舍,他們進出都得靠各式各樣的小船,穿梭在布滿寶特瓶及各種垃圾的海面。(圖/獨立特派員) 無國籍者人口多 下一代難翻身 莉娜(化名)是巴瑤族人,他跟先生還有六名孩子一起住在無國籍村,他的父母並非馬來西亞公民,因此出生沙巴的他,成了無國籍人士。即使莉娜與馬來西亞公民的先生結婚之後,他們的六個小孩還是無國籍人。 在沙巴像是莉娜這樣無國籍的人,約占了沙巴人口的三分之一。除了海上的游牧民族,由於沙巴鄰近菲律賓、印尼,鄰近國家的人因為戰亂以及經濟的因素,也紛紛移居到沙巴。(圖/獨立特派員) 另外,經濟也成了菲律賓與印尼移民最大的誘因,由於馬來西亞的經濟條件較好,許多移民來到沙巴工作之後,便選擇留下來生活,成了無證移工,他們的小孩也因此成了無國籍的人。像是在沙巴斗湖的這個村落,村子裡的人大多是從印尼來到這裡工作定居,成為無證移工。 阿古斯為了賺錢,三十幾年前來到馬來西亞當移工,比起故鄉一個月只能賺200至300元令吉,在馬來西亞的修車廠工作一個月可以賺1500令吉。他說:「在印尼如果沒有文憑很難找到工作,可是在馬來西亞只要聰明、勤勞是可以找到工作,如果在印尼要文憑,靠關係也不一定找到。」 但有的無證移工,選擇不再回母國,因此他們的孩子就無法有國籍。在沙巴無國籍孩童大多是移民、難民、無國籍者所生下的下一代。或是非婚生子女、晚報戶口等等原因,都可能讓下一代無法取國籍。 沒有公民身分的保障,對這些無國籍人來說,最大的困擾是隨時會被逮捕,就像是莉娜,他在跟先生結婚之前,從來沒有出過遠門,他說:「在還沒有結婚前,我從來沒離開過這裡。」 生活處境艱難 無國籍者猶如地下公民  無國籍的居民,生活只限於海邊的一小塊區域,離開就有被抓的風險。莉娜的鄰居,不少人都有被逮捕的經驗,像是莉雅(化名),他的先生被抓,家裡頓失主要經濟來源,莉雅只能用鄰居家的門口,擺個小雜貨店,或是到鎮上餐館打工維持一家生計,一天賺取二、三十元令吉維生。 除了人會被抓以外,無國籍人有的以捕魚或是海上交通為生,船隻成為他們的重要經濟工具,但沒有無國籍,船隻無法登記註冊,被抓到就會被執法人員扣留,這個小港口過去停靠了許多船隻,被扣留之後,都還無法領回。 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周兆鴻說:「一般居民,大部分對無國籍的這個群體是帶有惡意,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街頭,也沒有獲得比較正當或合法的工作權利,會在街頭搶劫或者是偷東西。」 但另一方面,無國籍人也成為本地的廉價勞力,但無國籍人猶如地下公民,難以掌握人數以及生活狀態,若是爆發緊急的災難,他們將面臨更困難的處境。即使有不少無國籍人,已是沙巴的第三、甚至第四代居民,但他們也只能在看不到的角落,繼續生活。 梁德珊 李文傑 / 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