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憂鬱世代中,從黑暗走向光亮的故事
現代人的生活挑戰及環境壓力,讓不少人苦於憂鬱症及各種身心疾病,不過同時也有一群人,在困境中展現旺盛的生命力。45度角畫家金根鴻,車禍後癱瘓,原本憂鬱喪志,卻決定咬起畫筆,戰勝命運;另一位是幫助許多偏鄉孩子的老師王李成雲。他們是如何逆轉黑暗、照亮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從車禍中歷劫重生 「45度角畫家」找到人生方向 布農族生命鬥士金根鴻,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已經蜷曲變形的雙手、孱弱的雙腿,令人不忍直視。但畫畫改變了他的生命,也因為作畫時的極大角度是45度,被稱為「45度角畫家」。 生命的驟變,就在15歲國中剛畢業時,人生許多夢想正要起飛的那一年,金根鴻發生了一場嚴重車禍,雖然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卻也從此頸部以下癱瘓。 從小就活潑好動的他,乖巧孝順,車禍後頓時墜入無盡的黑暗漩渦,不只父母一時無法接受,知道自己不可能好起來之後,也曾想過就此解脫,一走了之。不過,在回家休養的日子裡,他無意間看到電視裡有人咬筆畫圖,在堅信「他能我也能」的信念下,慢慢地畫出興趣,也被發現有繪畫天分。 受貴人幫助 枯木也能長出新芽  金根鴻前後經過知名口足畫家謝坤山的啟蒙、文化薪傳獎得主沈廷憲的指導,而旅英藝術家陳墨田,更是把他原本單純的畫畫,分裂成無窮的可能性。金根鴻說:「因為我看到一個光,就是我還可以畫畫。」聰明的他,一點一滴進步,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窗。 金根鴻最滿意的其中一幅畫《希望》,描繪了在漆黑岸邊的枯槁漂流木,竟長出了努力掙脫束縛的巨大手臂,而枯木上冒出頭的新芽,就象徵著希望,讓黑暗的天空露出曙光。(圖/獨立特派員) 金根鴻生命裡一連出現了許多貴人,就像枯木上冒出的新芽,讓他的心情漸漸豁然開朗。在台灣待用課程協會的協助下,不只請來許多名師,還找來日籍的攝影師岡本孝,教他日本傳統文化、當代文化,介紹日本藝術家作品,給了金根鴻許多靈感與刺激。 提到金根鴻,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共同創辦人陳欣婷說:「他大概是我身邊認識所有人裡面,最應該抱怨上天對他不公平,但是他充滿了生命力。」 現在的金根鴻,不只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花蓮文化局美術館開過畫展,畫作也受到台北長庚醫院的定期收藏,還聘請他為長庚的口足畫家,讓他更有自信地創作,還能幫助其他弱勢。上天雖然關了一道門,卻也為金根鴻開啟了另一扇窗,即使是被束縛的軀殼,也禁錮不了有夢的靈魂。 海端書屋 偏鄉孩子永遠的避風港 同樣來自偏鄉的生命力,還有位於台東偏遠部落的海端書屋。由在國小擔任主任的王李成雲打造的海端書屋,把家裡的雜貨店整理一部分出來,帶著孩子們一起煮飯做菜、課後學習,補足心中缺乏的家庭功能。 書屋靜靜守候部落的孩子,就像孩子們的第二個家,讓他們有個快樂學習的避風港。(圖/獨立特派員) 因為部落工作機會少,有近四分之一的弱勢家庭並沒有穩定的收入,或是父母得要到外地工作,疏於照顧加上營養的缺乏、心靈創傷帶來憂鬱的情緒風險,產生了身體上病痛。像是小學五年級的小潔,為了治療自體免疫攻擊腎臟的疾病,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雙眼白內障,視力不到0.2;剛滿18歲的小安,則是心臟病心律不整,需要靠藥物維護健康。 醫療資源不足、就醫路迢迢,老師也肩負起帶孩子看病的角色,但不只是身體上的病痛,超過6成的偏鄉孩子,生長在單親或祖父母隔代教養的家庭中。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說:「孩子的身體從原來的兒童創傷,發展到情緒的困境,之後所引發的行為障礙、發展障礙乃至於形成慢性病的速度就加快了。」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社服協會也必須要長期關注。 海端書屋教師王李成雲也說:「來書屋的話,小孩子不用回去面對喝醉的家長,或是比較不好的環境。」曾獲得教育大愛菁師獎的王李成雲,甚至讓孩子們寄住在書屋樓上,希望從教育做起,帶領學生翻轉人生。 老師把孩子們視同己出,慢慢地開花結果,滿滿的獎牌、獎盃,還有接受總統的表揚,孩子們的表現有目共睹。老師滿滿的愛,支撐出力量,一步又一步翻轉部落孩子們的宿命,渡過了一波又一波的難關後,希望越過黑暗,看到光亮。 (※廖怡芬 鄭凱文/採訪報導)
政治經濟
主題
映真在人間
1937年出生於苖栗竹南小鎮,成長於鶯歌的陳映真,是台灣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左翼思想家、作家。他不只是一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社會主義者,他的文學、小說,以及他所創辦的人間雜誌,至今還持續影響社會年輕人與知識分子。陳映真的反抗意識,從就讀成功中學時,參與了美國大使館抗議美軍暴力事件開始。1968年他因為「民主台灣同盟案」被捕,判刑十年,移送綠島監獄。 出獄後陳映真陸續出版了《第一件差事》《山路》等小說、散文。但是只有文學、小說還不能滿足於陳映真對社會的關懷,1985年,他結合台灣重要的寫作高手,最具影響力的報導攝影家以及一群年輕人,一起催生了《人間雜誌》。希望把台灣底層小人物的故事,透過好的文學、好的紀實攝影呈現出來。《人間雜誌》所觸及的公害、核電、農民、勞工、兒童、婦女、原住民、客家運動、二二八、白色恐怖、老兵、外省人返鄉、以及國際反獨裁運動、媒體改革等等。越是弱勢,越是邊緣的議題,人間挖得越深。 八○年代《人間雜誌》的出現,對在台灣媒體發展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八○年代台灣非主流媒體兩個重要代表,除了人間雜誌,還有隔年成立的「綠色小組」。《人間雜誌》跟綠色小組關心議題接近,並互相合作。包括從報導台灣第一個公害運動-台中縣大里反三晃農藥廠污染事件、新竹水源里反李長榮化工、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等議題。特別是在報導並發起《槍下留人》援救原住民青年湯英伸行動上,影響深遠,綠色小組當時就紀錄了陳映真的談話。過去人間報導過的議題,31年後再回頭審視,仍有他的進步性,而且很多問題至今尚未解決。1989年9月《人間雜誌》雖然因為財務困難而停刊,但是從人間鍛練後,離開的記者及攝影們,也在各個領域開枝散葉。2006年陳映真赴任北京人民大學客座教授,2016年11月22日病逝北京,享年79歲,人生謝幕。「有人雖生猶死,有人雖死猶生」陳映真的文字跟他的人道主義,以及人間雜誌的影響,就是最好證明。 在人間雜誌有兩股主要戰力 ,一部分是來們剛畢業的年輕人;一部分是已經相當有名的作家或攝影報導者。曾經在人間雜誌工作的記者或攝影,幾乎都有機會被陳映真叫進去辦公室長談,告訴他們:「不是人間的記者有多會寫,而是受壓迫底層的人民,他們的受苦們教育了我們。」並再三叮嚀記者們進入採訪現場時,要用最誠懇、謙卑的態度去面對受訪者,並找出隱藏在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這份關懷弱勢,追求真相的精神,也是所有媒體工作者應該不斷提醒自己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