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213
東南亞成新世界工廠,台商進駐泰國卡位!
中美貿易戰開打已長達六年,在美國對外貿易「去中化」的影響下,許多跨國企業採取中國加一的策略,也讓東南亞近幾年成為新世界工廠。泰國汽車工業發達,許多台灣電子產業都已經進駐泰國卡位。除此之外,醫療科技也是台泰合作重點項目。台灣新南向政策,要如何開創互贏共榮?泰國汽車工業發達 台灣電子業力求合作 自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供應鏈移轉,許多跨國企業採取「中國加一」策略,挾著龐大人口紅利及地理優勢,東南亞這幾年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大爆發。 汽車電子泰國廠執行副總陳俊銘說:「最主要還是在歐美客人的下游客戶端,要求要中國加一,需要在其他地區生產。如果跟車業相關的,優先選擇應該就是泰國。」 過去中國一直是台商最主要海外投資地,投資比重最高達八成,如今只剩三成。據統計,2022年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為52.7億美元,超越對中國投資的50.5億美元,除了是受中美變局影響,最主要還是跟地緣政治有關。 汽車電子廠總裁陳錫蒼說:「目前泰國廠,除了供應東南亞還有印度市場之外,也把它當作未來地緣政治風險的一個備援工廠,所以現在一直積極在擴廠,因為現在歐美的車廠,一定會要求要有個備援廠,萬一發生風險的時候,才不會中斷供貨。」 以台灣為總部,在泰國和中國設有生產基地,這間汽車電子廠生產的「汽車環景系統」,由4顆廣角鏡顯現360度全車影像,目前這項產品在東南亞已打進一線車廠,而另一項主力產品「抬頭顯示器」,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市占率排第三。 抬頭顯示器會提供車速、限速,還有車體外面是不是有風險,甚至還有導航的功能。(圖/怡利電子) 泰國觀光醫療夯 台泰合作發展醫療科技 「醫療科技」也是台泰合作的重點項目。泰國觀光產業發達,2004年政府推動亞洲醫療中心計畫,行銷各式醫療兼旅遊套裝行程,每年吸引超過兩百萬人到泰國觀光醫療。再加上他們醫院可掛牌上市,醫療資源多,為提供更好照護品質,曼谷吞武里醫院這幾年積極與台灣合作。 監測器能夠偵測床的重力或透過紅外線監測,可隨時偵測病人躺在床上的情形,萬一跌倒能立刻發出警訊。而護理站電子白板則串連病人相關醫療資訊,透過系統整合、數位化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圖/獨立特派員) 智慧醫療可強化服務品質,將醫療影像與數據和人工智慧結合,還可協助醫師加速診斷評估。泰國吞武里醫院院長西里蓬 隆瓦林庫表示,希望與台灣合作的部分有三個,第一是大數據,第二是AI,它們可以輔助疾病診斷,第三則是機器人。 這款外骨骼機器人,藉由控制器和馬達,讓脊髓損傷或中風不能行走的人,穿戴之後可以重新站立行走。(圖/獨立特派員) 醫療科技公司總經理余金樹說:「我們跟泰國非常多交流,新南向的醫療外交,我們去開研討會,他們也來台灣參訪醫院,這方面的交流讓他們提升很多。原來科技可以用在臨床照顧的方法,比如說手術室、智慧病房、智慧藥櫃、生理量測及遠距醫療。」 2018年台灣政府針對東南亞推動一國一中心計畫,其中泰國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經交流分享,這幾年引進台灣多項創新科技。透過人工智慧讓電腦分析、判讀症狀,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可以讓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新南向要有新思維!如何達成雙贏共榮? 有著現代化的生產作業,這裡是泰國最大商業集團旗下的蛋品工廠。 雞蛋的洗選從刷洗、烘乾、紫外線殺菌,再到檢測,全自動化生產。工廠積極低碳轉型,並於今年獲得認證,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成碳中和的雞蛋。(圖/獨立特派員) 泰國食品企業雞蛋業務負責人頌吉 萬納魯克基說:「現在雞蛋生產採用自動餵食、餵水,以及使用輸送帶系統排列雞蛋,還用攝影機檢測雞蛋的健康狀況。另外現在使用了替代能源,未來計畫在農場內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剩餘約10至20%的能源,我們計畫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預計今年就會有第一場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雞蛋農場。」 全球拚減碳,泰國設定在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2065年實現淨零,台灣擁有機械與自動化產業優勢,如何開創互贏共榮,新南向必須有新思維,加強產業鏈結、深化合作。台灣市場規模小,倘若與泰國在經貿、技術以及人才交流能有更多合作,不僅可拓展更大國際市場,也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競爭實力。 (※張筱瑩周明文/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心亮

2023年12月26日

90
台灣處非常時期 下任總統需具哪些特質?
中共近年在國際場合上屢屢打壓台灣,共機擾台強度不減反增,可見兩岸情勢真的是越來越劍拔弩張。兩岸議題,在下一任總統的待辦清單上絕對是重中之重!節目《獨立特派員》2024請問總統系列特別報導:相較承平時期,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任總統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圖1,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圖/獨立特派員 兩岸張力只增不減 「位於台灣西南空域,高度7600公尺的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這段中華民國空軍廣播內容自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我覺得以實際的威脅來講,現在的威脅比1996年要威脅大多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對比當時一些親朋好友認為共軍要打來了,因此打算移民,反觀今日,社會普遍認為歌舞昇平的日子不會結束,「我比較擔憂這點」。 為何擔憂?1996台海危機時,共軍在台灣西側與北側進行實彈演習範圍,李喜明指出,當時共軍完全沒有全方位進攻台灣的能力,因此當時他擔任海虎潛艦艦長,奉命裝滿武器,「我相信我的船,如果需要有一些衝突存在,我非常有信心,我覺得我一定會獲勝,因為當時解放軍的數量跟質量並沒有很好」。 時至今日,中國軍力不可同日可語。2022年共軍實彈演習範圍已擴及全台,展示出系統性包圍台灣的能力。「當敵人慢慢具備全方位進攻能力的同時,台灣反而不緊張,」李喜明憂心表示。 「其實所謂的戰爭早已開始!」政治大學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除了戰場上短兵相接外,中共早已對台灣進行「灰色作戰」,也就是透過經濟制裁,例如禁台灣商品;外交打壓,例如禁止台灣參與各類國際合作;以及透過假訊息來操控輿論的資訊戰,藉各種手段達到攻擊民主與瓦解台灣主權的目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明確表示「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於今年6月4日也公開表示:「如果有人膽敢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國家領導人需要具備不同於承平時期的特質與能力嗎? 烏克蘭總統是教科書? 圖2,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中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圖/獨立特派員 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國際預測烏克蘭撐不過三日,然而結果完全相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關鍵之一。 「從歷史我們學到:成為一個優秀的戰時領袖,不一定能在和平時期成為優秀的領袖,這需要不一樣的特質。」《基輔獨立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所率領的新聞團隊在俄烏戰爭前三個月才成立,戰爭爆發後成為烏克蘭成長速度最快的英文新聞媒體,是國際瞭解烏克蘭情勢的重要管道之一。 戰爭前奧爾佳.魯登科在國際媒體上撰文批評澤倫斯基的領導表現。他坦言,「戰前重砲抨擊澤倫斯基的表現,因為澤倫斯基沒有充分利用總統所擁有的巨大權力導正國家走上對的路。例如加強反貪污的力道等等。」 喜劇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2019年以73%的得票率高票當選,一介政治素人首次參選就成功坐上總統之座。然而,2021年底國內支持率卻跌落至31%。俄烏戰爭成了澤倫斯基重獲國內支持的轉捩點。 被認為可能逃難他國的澤倫斯基,戰爭爆發的第三日(2月26日)卻發表一則影片說:「早安,烏克蘭同胞。最近有很多假訊息說我要求軍隊放下武器投降。聽好,我人在這裡,我們不會放棄武器,我們將捍衛國土。」此話一出,讓國內民眾吃下了定心丸。 澤倫斯基的演說內容,也抓住國際社會的視線。戰爭首日,澤倫斯基便說:「尊敬的歐洲領導人,尊敬的世界領導人、自由世界的領導人,如果你們今天不幫助我們,如果你們不大力支援烏克蘭,那麼戰爭明天就會敲響你們的門。」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楊三億分析,澤倫斯的言論打破傳統受害者毫無尊嚴的乞求姿態,並將形象打造成「我是維護西方價值的守護者,如果你不支持我,那西方價值、民主價值就可能崩壞。」 澤倫斯基也善於利用各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來對話。2022年3月17日向德國演說:「你們(德國)又在牆的後面,不是柏林牆,而是在歐洲中部,俄軍每丟一顆炸彈,這道分隔自由和奴役的圍牆就越來越高。」楊三億表示,戰事初期德國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對不積極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之一,因此他用「指名道姓的強烈方式(Naming and Shaming)」直指他國做得還不夠,「這在歐盟制度運作過程中很常見」。 澤倫斯基每一次到各國或國際場合的演說都簡潔有力,激勵人心。楊三億認為,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因為「西方國家的一個特色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所以讓選區民眾支持他,西方國家的重要政治精英、經濟精英也會願意支持他。」支持聲量因而轉換為實際支援行動。 奧爾佳.魯登科表示,澤倫斯基是一位說故事高手,「他向世界講出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故事。」由此可看出「溝通與自我表達」有多重要。 挑戰1:全球外交戰略 圖3,歐盟在經濟、政治與規範上都是全球重要的行為者,台灣不可能忽略對歐的外交政策。圖/獨立特派員 過往,台美日關係一直是台灣外交主旋律。然而,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一任總統應該要有全球性的外交戰略方案。 2015年前往烏克蘭經商的台灣人小吳告訴《獨立特派員》記者,俄烏戰爭前,烏克蘭人聽到台灣的反應是:我知道台灣,就是中國,中國人。然而俄烏戰爭後,中國保守的態度,相比又金援又捐物資的台灣實在差很大,「他們現在認真的知道說台灣中國不一樣!」 其實台灣議題在歐洲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從2022年開始,幾乎每個月至少有一團來自歐洲的訪問團。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於今年4月6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直言:「我們都同意台海穩定至關重要。維持台海穩定和平與現狀,符合我們的利益。」 台灣在歐盟會員國的形象從過往模糊不清到越來越清晰,楊三億分析,有一部分得益於中國的戰狼外交形象。他以中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機制為例,原本簡稱16+1,希臘後來加入成為17+1。然而,中國攻城掠地的企圖心讓歐洲國家警鈴響起。 波羅的海三國中的立陶宛開了第一槍,於2021年「自動登出」。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當時表示:「中國握有如此多的權力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有政治上的需要,他們只要一拉動繩子,所有人都必須與之同盟。我們不樂見這種情形,也不想要活在這種世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也陸續跟進退出。 隨著美中對立以及中國戰狼姿態,再加上台灣半導體晶片等議題共同發酵下,台灣在歐洲撐起了外交運作空間。「在美中俄這三大面向的互動架構底下,當歐洲人跟美中之間的競爭發生變化時,台灣在這個局裡面通常可以獲得到過往所沒有看到的一些的景象。」像是立陶宛就設立了台灣代表處,愛沙尼亞 目前也正在討論中。 楊三億進一步認為,歐盟有27個會員國,人口約4.6億,即便地緣關係遙遠,還是可以交朋友,再升級為盟友。「歐盟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者是規範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者。」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也認為歐盟在兩岸關係中可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不會期待跟歐盟國家打好關係後,他們會有軍事支援,這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可以期待假設發生軍事衝突時,歐盟可能可以透過外交上制裁、經濟制裁等手段給中共很多壓力。」 陳方隅進一步強調,台灣尤其需要注意各國的印太戰略。「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必須要有一套戰略觀,宏觀的角度去告訴大家說,我們台灣要怎麼樣跟世界接軌。」 挑戰2:國防創新戰略方案 圖4,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在軍事上有知識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圖/獨立特派員 在俄烏戰爭中,造價才幾百美元的無人機可以摧毀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軍事設備,屢次在發揮關鍵作用。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指出,國防科技日新月異,戰場上,傳統重裝武器不再一枝獨秀,反倒是「低成本、自主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小東西來主導這個戰爭」。 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要在軍事上有知識與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但是創新其實更需要膽識,「人們不喜歡做改變,職業軍人也不例外,」因此改革勢必面臨阻力,「這不是你願不願做、知不知道要做的問題,是有沒有決心毅力,這是膽識」。 國防視察是三軍統帥的例行事務,免不了與職業軍人互動。李喜明指出,領導人的言行需謹慎再三,例如「預防戰爭」、「以謀略代替作戰」等話對一般民眾合適,但對職業軍人不一定合適,「如果你認為只要謀略就可以獲得和平,你根本不需要軍隊,這會讓軍隊失去價值感。一個自我沒有價值與榮譽的一個軍隊保護不了人民。」 那麼犧牲生命保家衛國的軍人願意跟隨什麼樣的三軍統帥呢? 「忠誠」,李喜明表示,華人文化只強調「下對上要忠誠」,但其實也包括「上對下」。他舉例,說軍隊發生重大事件時,領袖若試圖切割說:這不是我的事!這是國軍內部的問題!「這樣的態度會失去軍心的,因為軍人會覺得在緊要關頭的時候國家會拋棄我。」 上上策是避免戰爭 無論是外交還是國防戰略,都是為了一終極目標:嚇阻敵人,避免戰爭。 「當我們是承平時期的時候,你不能夠就是因此而躺平,什麼事都不做。你必須先想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陳方隅一再強調有能力與意願未雨綢繆則是避免戰爭的必要步驟。 「我們需要一個領導人能夠預防戰爭發生,嚇阻戰爭發生,讓敵人不會去動這個念頭來侵犯我們,」李喜明說。 (※邱惠恩 鄭仲宏 羅盛達 賴振元 /採訪報導)邱惠恩/編輯
邱惠恩

2023年12月26日

268
台灣車價高,真的只因「萬萬稅」嗎?
在台灣買車,不管是要買進口或是國產車都會發現車價偏高。在國外賣一百萬的進口車,台灣可能就要賣到兩百萬,同樣的車型在台灣的售價,跟國外差到一倍之多,究竟原因何在?也有駕駛人認為,既然台灣車價高,就買二手車來降低購車成本,不過要注意哪些細節才能不踩雷?買車好貴!汽車賦稅比重最大的竟不是關稅? 現代社會的生活型態中,汽機車是許多人的日常通勤工具,雖是成熟的市場,但與他國相較的高車價,總是引人熱議。車價稅制中關稅、貨物稅、營業稅,三者是經由累乘法計算,如何降低汽車成本,經常是討論的焦點。 一台2000c.c.以下的國產車,有貨物稅及營業稅,要被課31%的稅;進口車還有關稅,要被課54%的稅;車價超過300萬,再加收10%奢侈稅。(圖/獨立特派員) 為了符合WTO規定,政府逐漸調降汽車關稅到現在的17.5%,關稅在總賦稅收入的占比持續下降,汽車稅賦中比重最大的,其實是不分進口或國產車,都必須要課徵的貨物稅。 負責貨物稅的財政部賦稅署表示,車輛類貨物稅稅收是我國貨物稅主要稅收來源。近三年車輛貨物稅占整體稅收分別為7.1%、6.3%及4.7%。(圖/獨立特派員) 市占率將被超越!國產車價格為何壓不低? 受政策扶植、保護六十年的國產車,曾經是台灣車市的主流。國產車市占率從八成以上降到五成,而今年即將要被進口車超越,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價差,為什麼越來越小? 汽車線上總編輯羅焜平說:「國產車越來越貴,價格一直在高,當然配備也比以前好很多,以前買的車子連氣囊、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都沒有,現在配備越來越多,成本疊高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台灣車市的規模,更是國產車成本無法降低的重要因素。國產車的製造、生產、研發雖然皆於境內完成,但國產車的靈魂如引擎、變速箱,大多仰賴國外製造研發,一樣會被課徵進口關稅。前車廠營業部長陳俊亮表示,這些沒有辦法國產化,那是數量、技術或是材料的問題。 汽車工業向來是工業的火車頭,而本地生產的汽車副廠零件,是台灣的隱形冠軍之一。汽車線上總編輯羅焜平說:「台灣雖然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很強大的汽車工業品牌,但其實我們的工業很強,台灣做的零組件,賣給全世界的汽車零部件市場。」\ 台灣新車平均售價全球第六!影響車價的主因不是關稅? 一份2021年的網友調查顯示,台灣新車平均售價高居全球第六名,但我們的薪資水平卻與前五大國家有著極大的差距。 全世界車價前五高的那些國家,也就是挪威、瑞士、丹麥、以色列、德國,這些國家汽車的關稅稅率其實都比台灣低。(圖/獨立特派員) 深入比較各國關稅稅率,發現關稅並非影響車價的主因,財政部關務署稅則法制組簡任稽核李成致說:「還有一些國家也是汽車的生產大國,但是比較沒有自己著名的品牌,比方像墨西哥、印度、泰國……等,這些國家關稅稅率是35%-125%,台灣目前的汽車關稅稅率是17.5%。」 相較於主要汽車製造國家,台灣汽車關稅並不算高,為何車價還是這麼貴?前車廠營業部長陳俊亮說:「其實車輛或是任何商品的價格,不能單獨只看它的最終售價,還有人均GDP購買力。」 美國人均GDP幾乎是台灣兩倍,休旅車售價則為96萬左右,換句話說,購買力高的國家例如美國,車子是生活必需品,車價反而比人均低購買力差的國家低。(圖/獨立特派員) 買車學問大!二手車怎麼挑? 有些人買車不只為代步,更是夢想的實踐。價格太高就只能從二手車下手,可以降低購車成本。不過汽車網站編輯Wayne也提醒要記得預留整備費用。 除了維修,最擔心的就是資訊不透明。有23年的銷售經驗的車商蔡豐儩不諱言,二手車市不乏黑心業者,里程數遭賣家竄改也是常見的事。對於如何挑到好的二手車,他也有一套方法。 第一聽聲音,從排檔頭、方向盤、車子關門的聲音,都可以感覺出來;第二看螺絲周邊烤漆,可以初步判斷是不是事故車;第三比對車燈年份;第四目視車身稜線,找到角度就可以分辨出因事故換過的車門及車身有所落差;再來檢視分向盤、辨別按鍵觸感、坐椅子感受凹陷程度;最後則是委託機構鑑定。 消費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選擇國產車或是進口車,新車或二手車,皆應回歸自由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打造對民眾最有利的購車環境。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心亮

2023年12月19日

113
移工團體上街頭,訴求廢除私人仲介
移工大遊行在12月10日登場,希望在大選前,各黨的總統、副總統候及立委候選人們,能夠重視他們訴求–廢除私人仲介,由政府承擔聘僱責任。廢除移工仲介制度,在2019年移工大遊行中首次成為主要訴求。為什麼時隔4年又再度被提及?移工仲介制度到底有哪些問題?買工費成潛規則?力求廢除移工仲介制 2019年台灣第九屆的移工大遊行,首次以廢除移工仲介制度為訴求走上街頭,時隔四年,2023年再次成為移工大遊行的主軸。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惟棟表示,今年又再特別把廢除仲介制度再拿出來,是因為它不只沒有進步,甚至還惡化了。(圖/獨立特派員) 2016年《就業服務法》修訂,取消移工每三年必須出國一日,移工可以在台灣直接續約,不需要透過仲介出國再回,此後,移工就業圈裡就出現了「買工費」這個名詞。若移工想在台灣續約,必須給一筆錢,仲介才願意幫忙介紹工作。移工圈裡的買工費除了案例多,收費狀況也越來複雜,到後來甚至拆分成辦件費、介紹費、人頭費。 在這樣的買工費亂象中,也助長了詐騙的存在。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惟棟說:「有好幾個移工其實是付了三萬五,結果根本沒有工作,他們不是笨,是被逼到走投無路了,非得付一筆錢,賭賭看有沒有這個工作。」 在移工團體的眼中,移工仲介制度已經形成就業壟斷,即使主管機關不斷宣示「買工費」是違法收費,然而在就業壟斷的狀況下,早已成為移工找工作必須接受的潛規則。 直聘中心效能不彰?問題出在哪? 為了避免追緝,失聯移工想盡辦法逃離,國內移工失聯人數在2023年急速增加,而對移工失聯議題,移工團體直指,仲介制度所衍生的仲介費及就業壟斷是重要原因。 勞動部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國內失聯移工在10月突破8.5萬人,其中又以越南籍移工失聯率最高。(圖/獨立特派員) 遊行前,移工團體也在直接聘僱服務中心舉行記者會,質疑中心功能不彰。桃園市家庭看護工工會祕書長黃姿華表示,直聘中心成立到現在已經屆滿15年了,可是它服務移工跟雇主直聘的比例,卻長期不到2%,從國外直接引進的人數更趨近於零。 反覆觀看直聘中心網站、檢視申請流程,除了文件的填寫及檢附項目,可能需要花時間理解並尋找諮詢協助之外,聘僱對象在哪裡,是最大的疑問。當移工與雇主解約,在等待轉換期間,必須進入轉換系統登記,然而透過系統,雇主端卻不見得能直接聯繫上這些等待轉換的移工,就算聯繫上了,也還是需要中介翻譯的機制。 面對外界質疑,直聘中心提出服務數據辯護,跨國勞動力事務中心副主任周麗貞表示,服務的雇主數其實都有持續增加,從107年的5000多人成長到今年10月已經突破7000人。 在中心臨櫃現場,雇主帶著移工一起辦理續聘手續的情況相當常見。對於初次聘僱或是非續聘的雇主,直聘中心也提供媒合機會。(圖/獨立特派員) 周麗貞表示,中心也提供會議室,讓沒有仲介協助服務的移工或雇主進行見面會。會議室裡,有翻譯協助雇主與移工面談,這樣的見面會,一週至少舉辦兩次,雇主只要上直聘中心登錄就能參加,不過參加的移工卻限定必須是沒有仲介的移工。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工會祕書長黃姿華說:「移工要成為沒有仲介的移工,首先得要跟仲介解約,第二要拿回文件,這兩件事情,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協助。」 全球缺工潮!台灣如何增加對移工的吸引力? 隨著世代交替,新世代的移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高喊廢除仲介的訴求,對於仲介制度,移工內部除了因為世代交替萌發抵抗意志之外,台灣引進移工超過30年的時間累積,小型移工社群的形成,也提高移工圈反對仲介制度的勇氣,而這也將考驗,台灣在全球缺工浪潮下對移工的吸引力。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陳秀蓮說:「仲介費的負擔對於移工來說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根本解決仲介對於工人的剝削,其實他們會選擇去日本跟韓國。」 移工大遊行結束後,勞動部回應,認為現行引進移工管道相當多元,雇主可以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同時引進方式還是需要回歸市場機制。而勞動部也證實,目前正在研擬重啟曾經試辦過的外展看護計畫(鐘點移工),同時承辦單位、適用服務對象,都將朝擴大範圍來擬訂。 跨過四年時空,台灣移工大遊行第二次提出廢除仲介的訴求,期待政府能出面承擔聘僱的責任,跨海工作的移工們,還在等待告別仲介的那一天。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心亮

2023年12月19日

140
國籍法舊法,導致部分新住民成無國籍者
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來,如果要拿到身分證,依照以前的國籍法,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才能提出申請。等待期間,如果因離婚等因素,就可能撤銷申請,導致他們淪為無國籍者。不過這樣的認定原則對外籍配偶不盡公平,這群人沒有身分,也不能回母國,政府該如何協助他們?外籍配偶歸化困難 竟可能成為無國籍者? 21年前,來自越南的阿幸,嫁來台灣。回憶起第一天到台灣,迎接他的不是丈夫,而是漆黑的山城。 阿幸嫁到台灣之後才發現,這裡並不是幸福的應許之地。先生不但沒有工作能力,也無法正常溝通。(圖/獨立特派員) 當阿幸提出歸化申請時,內政部以無共同居住生活為理由,不准許申請,甚至懷疑他假結婚。 在國籍法第9條修正前,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才能申請歸化。這項不合理的法條,在105年修正為獲得許可歸化後,一年內放棄即可。 但是像阿幸這樣,在修法前就已經成為無國籍人士,至今仍在台灣漂流。而外籍配偶歸化,要根據內政部歸化國籍婚姻真實及品行端正認定原則,其中無共同居住事實,可以認定不具婚姻真實。但是也寫到,沒有共同居住的原因,可歸咎於外籍配偶。 不合理的舊法,導致無國籍者現今的處境。根據立法委員羅美玲辦公室提供的資料,台灣目前有101位無國籍人士,其中54位原本有國籍,最後淪為無國籍。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認為,對於這類因為過渡期間而發生的問題,政府應該重啟申請歸化跟審核的程序。 不平等條件之下 難以脫離的牢籠 與先生自由戀愛而嫁到台灣的阮氏青河,一直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越南國籍。因為有殊勳於中華民國,他不需要放棄母國國籍,同時可以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但是多數外籍配偶,只能身處在不平等的條件下,外籍配偶的價值,不是基於個人的存在,而是附加在國人配偶身上。 原本可以領到身分證的小燕,卻因為丈夫的一句話被迫撤銷了資格。小燕說:「內政部打電話給我,說你的身分證已經被撤銷了,因為你先生家去告你騙婚。」小燕至今仍不知道離婚判決的確切內容,因為他身無分文被趕出夫家,也收不到相關文書。 除了內政部判定過程粗糙之外,國籍法19條之2,猶如外籍配偶的緊箍咒,只要被判定虛偽結婚,不論多久都可以撤銷歸化,成為無國籍者。立法委員羅美玲提案修法,只是目前還在一讀階段。 立法委員羅美玲解釋,依目前的法律,外籍配偶如果被認定是假結婚,就會被取消國籍。他認為這部分比較不合理,希望能透過修法來處理。 小燕離婚後,結識另一名台灣男子,並生下一名女孩。孩子在社工的協助下,取得身分證。小燕雖然擁有監護權,但是無國籍的他,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圖/獨立特派員) 來台灣超過20年,父親過世也無法回越南奔喪,小燕說:「我希望台灣的政府可以讓我有一個身分、讓我為孩子做事情;可以給我回家看我媽,一次就好。」 一種歸化兩樣情?無國籍者的困境 同樣是外籍配偶歸化,有的國家卻不需要放棄母國國籍。一種歸化,卻是兩樣情。而在台灣,因為放棄母國國籍而成為無國籍者,以越南人數最多。 其實根據國籍法第3、第4條,無國籍者在台灣合法居留一定時間以上,可以申請歸化。但是移民署要求,他們必須向越南辦事處申請回復國籍證明,才願意核發居留證,造成他們年復一年地申請,無法累計居留年資。桃園市新住民慈善關懷協會顧問范金荷也表示,有些人甚至過了20年都沒有辦好。 無國籍人士阿鳳就面臨這樣的困境,他的孩子已經年滿20歲,當時因為想幫孩子辦護照,沒有身分證的他,拿了前夫的證件,而被判偽造文書,最後離婚。 離婚後,阿鳳必須自己種菜、賣菜來謀生。(圖/獨立特派員) 幾年前,前夫過世,孩子的監護權歸阿鳳,但是仍舊無法改變無國籍的處境。他始終不明白,六年的婚姻並育有一子,為什麼不讓他歸化?阿鳳說:「十二年以前,說沒有監護權不能辦身分證,現在有小孩子監護權也不能辦。也不能回去越南看媽媽,要買房子、去上班都不行。」 無國籍人士是一群不公平法令下的無辜受害者,解除他們無國籍牢籠的困境、提出救濟措施,政府責無旁貸。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心亮

2023年12月14日

154
泰國搶攻電動車商機,如何打造泰式護國神山?
根據統計,東協有超過七成的電動車都來自泰國,雖然泰國的汽車製造業相當發達,但從燃油車轉型電動車,在電機、電控以及電池這些關鍵技術,都還需要時間引進技術,培育專業人才。泰國對電動車產業祭出許多優惠的投資政策,透過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帶動本土產業發展。搭上綠色運輸熱潮 泰國以電動車搶占一席之地 泰國曼谷一棟棟高聳的摩天大樓,時尚且繁榮。近十幾年快速發展,從城市建設到商業金融,曼谷國際化程度已在世界城市排名第30位。在全球追尋永續,曼谷也積極轉型,全力打造綠色之都,市區裡電動巴士滿街跑。 為減少空氣汙染以及抗暖化,世界各國相繼提出禁售燃油車的期限。泰國被稱為東方底特律,汽車產量全球排名第10至12位。為搶攻商機,泰國也將電動車列為重點產業。 泰國投資委員會執行董事蘇達功 德瓦庫 納 阿瑜陀耶表示,因為全球趨勢都在關注永續發展,再加上泰國有強大的汽車產業,所以希望泰國成為東南亞的汽車生產中心。 依據規劃,泰國要在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為促進電動車產業發展,政府提供多項稅務優惠及補貼政策。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說明,政府的支持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泰國投資委員會提出可減免企業所得稅,以及減免機械工具的進口關稅;另一部分是,政府為刺激電動交通工具的銷售所採行的補貼措施。 曼谷市區美麗繁忙的昭披耶河來往船隻不斷,經常可以看到電動渡輪穿梭其中。(圖/獨立特派員) 電動車產業需才孔急 泰國如何提升競爭力? 泰國是東協十國第二大經濟體,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一向被各國視為通向東協市場的門戶。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認為,因為泰國位於東南亞的中心,以地理位置而言,十分便利,不管是在運輸或是交通上。目前是很重要的時機,因為這個區域至今已吸引許多大型企業進來投資,泰國必須在這塊領域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雖然泰國汽車產業沒有發展出屬於泰國的品牌,但他們代工生產的能力以及完整的供應鏈,使泰國成為全球各大車廠海外的生產中心。 東南亞規模最大的電動巴士組裝廠,一條龍的生產作業,從電池製造、底盤、車身打造、焊接到噴漆塗裝,工人每天加緊趕工。生產的電動商用車,除了電動巴士、電動貨車、甚至大型拖車,集團這幾年產能不斷迅速擴增。 泰國電動車廠執行長查特拉彭 斯里普拉圖姆認為,現在的挑戰是,要讓泰國電動商用車普及化,轉為無論是大、中、小企業。因為現在每個國家都有減碳的目標,如果泰國能夠成功實現這個目標,就能吸引更多國外企業來泰國投資。 泰國電子股王泰達電如同母公司台達電,可依據客戶需求,在電子及資通訊提供高效率、高品質的產品系統。(圖/獨立特派員) 台灣企業前進泰國 關鍵技術如何發揮? 開放外企百分之百持股,並可購買土地。泰國對重點產業祭出許多優惠的投資政策,為的是要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進入,帶動本土產業發展。因為電動車改變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在電子、資通訊和半導體科技,泰國還需要與國外合作。 泰國電子廠總裁張財星分析,泰達電主要的製造還是以電源為主,從筆記型電腦到家電。還有資料中心的電能、電動車的電源組件、電動車裡面的動力電池系統。整個發展下來,這些部分都是在泰國的主力。 重視員工工作環境與福利,泰達電之所以在此浪潮一躍成電子股王,除了本身擁有的關鍵技術,最重要是他們將員工視為重要資產。 泰國電子廠總裁張財星表示,泰達電跟周邊的七所主要的大學院校,都有建教合作,確保在人才的導入,還有人力的培育都有比較好的著墨。 新領域、新技術,憑著強大汽車工業實力,泰國在全球轉型電動車時代,成為各國逐鹿戰場。在激烈競爭中,泰國借力使力,要從傳統汽車製造升級,更要以此打造泰國的護國神山。 (※張筱瑩 周明文/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郁婷

2023年12月14日

113
台積電布局全球,德國設廠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造成全球晶片荒,各國都希望積極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台積電新廠預計落腳德勒斯登 當地投資環境如何?  巴洛克式皇宮矗立在易北河畔,還有歌劇院、聖母教堂,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勒斯登,曾經是薩克森王國的首都,集文化藝術、戶外生活於一身,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而距離這城鎮中心20分鐘的機場工業園區,即將迎來台積電的新工廠。 台積電德勒斯登廠全名是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台積電持股七成,博世、英飛凌及恩智浦半導體,分別占股一成,而這三家公司也是台積電的客戶。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Oliver Seiler解釋,這是台積電與客戶共同投資的項目。這些客戶向汽車業供應台積電生產的晶片,因此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認為這是重要的一步,但這可能只是重要的第一步,因為預期市場會進一步成長。 德勒斯登的電子業,組成產業公會準備打團體戰,不過要打造歐洲的矽谷,還得破除語言障礙。 薩克森矽谷執行長Frank Bösenberg坦言,這裡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溝通還是需要翻譯,或有些事情還是需要用德語完成。作為薩克森矽谷,公會已經向政府當局提出了這項要求,政府也必須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 薩克森州除了有歷史文化,BMW、福斯、保時捷都在這裡設廠。(圖/獨立特派員) 缺工、廢水處理亟待解決 該如何因應? 最近台積電要來德勒斯登設廠的消息,也引起廠區附近居民議論紛紛。 德勒斯登居民表示,有工作機會很好,進步也很好,但德勒斯登人民感到害怕,供水和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壞。 薩克森州策略投資代表Dirk Diedrichs表示,德勒斯登市議會現在正在討論一個很大的投資計畫,大約6億歐元,關於未來幾年的廢水投資。未來將從易北河取水,透過新建的運河和管線,將水輸送到德勒斯登北部。 除了台積電設新廠,博世、英飛凌、格羅方德也都有擴廠計畫,工業用地搶手;市區住宅目前三房六百多萬的水準,也可能水漲船高,但最大的問題是缺工。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認為,目前這裡已經有格羅方德、英飛凌、博世,未來很有可能會缺工,希望政治能以某種方式,幫助更多的人來到德勒斯登。 德國是全球汽車生產重鎮,疫情期間飽受車用晶片短缺之苦,在歐盟通過晶片法後,率先宣布補貼台積電五十億歐元,來德國設廠。 各國工作文化不同 企業如何管理? 工業區隨處可見的徵人廣告,正告示著德勒斯登人才的隱憂。而面對人才危機,鄰近的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已經開始動作。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技術移轉與國際化負責人Ronald Tetzlaff表示,校方計畫在明年三月初將學生送去台灣,他們將在大學裡上課,一直到明年六月,之後前往台積電,進行為期八週的實務訓練。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最大的工科大學之一,跟業界接軌的無塵室、研究設備,吸引來自各國的學生。目前與台灣合作的對象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也在洽談中。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學生Niklas Weber認為,在學位學習期間,發現了更多關於積體電路、電路設計和半導體的知識。對他來說,台灣是半導體生產的領導者,如果想去一個地方了解這些知識,台灣就是該去的地方。 但台積電工程師三班制、週末需要輪班,也常常必須加班的工作文化,在德國又會面臨什麼挑戰? 英飛凌科技公司員工David坦言,德國工人必須了解台灣的工作文化,但台灣台灣管理階層也需要從這裡了解工作文化,這將是一個艱鉅的挑戰。 如何克服缺水、缺電、缺工問題?又如何調整符合當地文化的管理模式?而當人事成本增加時,又該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台積電德國設廠,挑戰正要開始。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3年12月13日

112
921震後台中三叉坑部落重建,行政疏失導致土地糾紛
921大地震之後,位於台中東勢山區的三叉坑部落被迫遷村重建。不過,現在重建區內,卻有族人被提告要求拆屋還地。直到這時候族人才發現,自家房子底下的土地一直沒有完成過戶。這件隱藏了20多年的行政疏失,終於在部落裡沸騰起來,居民何時才能安心展開新生活? 三叉坑重建之路 家園下的土地屬於誰? 沿著山間的鄉道,轉進名為三叉坑的部落,三叉坑位於台中東勢區北方的山谷間,是一個緊鄰大安溪上游的泰雅部落。這裡曾經是921震災中,中部大安溪沿線受創最嚴重的部落所在地。受創嚴重的部落,被當時的地方單位評估不適宜原地重建,於是整個部落踏上了移地重建的路途。 歷時6年,原部落45戶居民才結束棲身組合屋的生活,搬進新蓋好的家園中。(圖/獨立特派員) 80多歲的秀蘭阿嬤,就住在部落連排建築的最後一棟,也是當年遷建的族人之一。搬進新家後,部落裡開始出現自稱地主的人,宣稱握有土地所有權。當時大部分的族人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當年移地重建,部落族人必須放棄原有的土地,才能換取新建地,所以即使有人以地主名義要求還地,族人也認為公部門會妥善處理。然而,2021年7月,包括秀蘭阿嬤在內的幾戶族人卻收到要求拆屋還地的訴訟通知,直到現在。住戶們還是不清楚自家房子底下的土地,到底是誰的名字。 秀蘭阿嬤說:「根本沒有想到說,會有這個問題!」目前部落族人所居住的房子,依照重建時程,在2004年取得建照,同時在2005年10月,建築完成取得使用執照。然而,整個過程中,甚至直到搬遷入住,族人從沒想過要去申請相關謄本確定土地所有權。 居民成立自救會 製作地籍圖釐清土地持有情形 攤開自救會製作的地籍圖,三叉坑受災戶重建自救會代表林建治說:「最棘手的部分,就是被法拍的那幾戶,總共五戶是被法拍的。我們很訝異,原來那麼複雜。」 在族人接到拆屋還地的訴訟通知後,部落展開訪調、製作地籍圖,希望釐清土地持有與使用情形。(圖/三叉坑受災戶重建自救會) 製作完成的地籍圖上,持有者包括部落居民、國有地、以及外地人,其中最大的問題癥結就在外地人的身分。林建治表示,原住民保留地,它是不能買賣的,不能跟漢人、平地人買賣,但實際上卻已經掌握在平地人的手裡。 林建治所提及的,是在原住民部落裡,族人們心照不宣的借名使用,也就是所謂的人頭登記。但他也點出問題,正因為土地借名使用、持有狀況複雜,導致重建區的土地,不僅沒有完成徵收,在族人遷入居住後,也沒有過戶到族人名下。而這個沒有完成土地轉移登記的行政缺失,一直到重建區有土地遭到法拍轉手,新地主向法院提告請求拆屋還地,才在部落裡沸騰起來。 重建區內只有66筆土地完成轉移登記。而在31筆國有地中,也只有14筆正在辦理申請轉移。另外有39筆土地還在私人手裡,影響戶數約22戶,也是族人最擔心的未爆彈。(圖/獨立特派員) 法扶律師介入協助 隱藏20年的行政疏失如何解? 部落組成自救會開始陳情抗議,然而,族人被新地主提告要拆屋還地的訴訟卻沒有因此停止。在法律扶助基金會介入協助後,實際的訪調,一再超乎扶助律師們的想像。 隱藏在悠久歷史下的行政疏失,最終爆發後卻迫使受災族人站上法院。面對這場訴訟,扶助律師的策略也很直接。 法扶基金會專職律師馮鈺書說:「這是一個集體社區的重建行為,這個取得土地所有人,雖然經由法規程序,不過我們還是認為,他有惡意取得的情況,屬於權利濫用。另外,族人信賴公所的行政行為下重建房屋,我們有主張時效取得地上權。」 除了訴訟,律師團也試圖尋找三叉坑重建過程中缺失的一角。監察院的調查結果明確指出,針對三叉坑重建,當年原民會是以專案方式報請行政院補助8405萬經費,其中確實有一筆用在土地取得和地上物補償的2000萬款項,但當時負責辦理業務的和平鄉公所卻沒有將相關的資料與經費收支,送交原民會核銷、備查,導致目前找不到任何土地價購的證明文件,可以證明當年確實有合法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 面對20多年前的行政缺失,現在的和平區公所期待中央能提供協助。三叉坑部落族人的土地問題,還有待相關單位協助解套。921的天災重創不但沒有塵埃落定,三叉坑族人的新聚落生活也還沒真正來臨。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黃心亮

2023年12月11日

131
台北機廠轉型鐵道博物館,如何典藏文物與歷史?
台北市市民大道上,有一個占地16.79公頃的園區,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台灣最重要的鐵路車輛維修基地–台北機廠。這塊地原本面臨被資產活化的危機,經過各界抗爭才指定為國定古蹟,規劃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一個荒廢的園區、還有年久失修的機具,要如何變成典藏鐵道文物的展區?博物館融入味覺體驗?鐵道便當成一大亮點 九月底台灣文博會,國家鐵道博物館熱鬧滾滾,除了來看火車,重點還有強強聯手的獨家便當。長長的排隊人龍,擠滿禮堂,他們都是為了特色便當而來。 便當盒是藍皮列車,民眾可以留下來二次創作,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文創遇上美食,讓博物館有了不同的感官體驗。(圖/獨立特派員) 民眾李先生說:「便當外觀的設計感,跟這次的展覽主題非常的契合,就是DR2303柴油客車。」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說:「便當跟旅行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才想說一個博物館真的不是只有看,可以摸、可以玩、還可以有味覺。」 古蹟轉型不容易!鐵道博物館如何重現當年風華? 國家鐵道博物館位於台北市民大道,大巨蛋、松菸園區旁,2024年才正式開幕,文博會先暖身,已經創下十天十萬人參觀。鐵道博物館的前身是台北機廠,也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鐵道車輛修復工廠。 機廠的建築、機具,都在訴說著歷史的軌跡,在火車模組化設計之前,鐵道很多零件都是靠著蒸氣鎚及老師傅的巧手打造。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說:「燒紅出來的一些生鐵,透過蒸氣鎚的敲擊成形,再來繼續做他所要的一些工具。」 隨著造車技術進步、鍛冶工場逐漸停擺,如今參觀者可以利用展演與互動,體驗昔日的工業地景,但這個園區能有這麼一天,其實得來不易。位於台北市中心精華區域,台北機廠多次面臨資產活化的命運,文化界、鐵道迷及附近居民奔走多年,才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 四年前,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掛牌,鐵道文化研究專家洪致文,是首任主任。他也提到,當初在籌備時,全區都是國定古蹟,要怎麼把古蹟轉變成博物館,其實難度頗高。 員工澡堂是台北機廠的代表建築之一,展覽中浴池的水霧加上藝術家跨界合作,一旁是當年勞工們真實使用過的洗澡用品,機廠員工的生活躍然眼前。(圖/獨立特派員) 用火車說故事 讓記憶裡的列車再次啟動 在台北機廠活起來的,還有火車。不只可以搭到原汁原味的藍皮火車,還可以看到「電氣路牌」,也就是早期列車駕駛的通行證,負責開車的,也是貨真價實的台鐵司機員。 沒冷氣的車廂,乘客開著窗直接吹風,加上草綠色的座椅,復古的場景讓所有乘客手機拍個不停,甚至有日本鐵道迷特別來台灣朝聖。(圖/獨立特派員) 這輛DR2303已經超過80歲,早年台鐵主線、後來的支線,甚至侯孝賢電影裡,都有它的身影,但它們報廢後一度成為廢鐵,目前只保留4輛。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前主任洪致文說:「這輛車的存在,它承載的是各種不同的鐵道文化,跟這輛火車搭在一起,就是整座鐵道博物館想要訴說的理念。」 要讓這輛火車動起來其實並不容易,洪致文帶著他的學生,展開修火車的任務。不僅從圖面還原車輛的原貌,還要想盡辦法找老師傅研究,讓壞掉的零件動起來。鐵博園區內,短短四百公尺的路線,他們花了一年,才讓DR2303順利開上去,這段珍貴的修復經驗,也可望複製到另外三輛車上。 在鐵道博物館被恢復原貌的,還有1960年代的觀光號餐車。鐵道博物館搶救這輛僅存的餐車也歷經波折,得先把斑駁的外觀恢復成莒光號白底紅色啞鈴形塗裝,內部重新裝潢、重現中華風的月洞門,餐桌、餐椅、還有桌面上的餐具,都得按圖索驥,重新打造。 車內餐桌的擺設,都是透過老照片來考證,許多物件還是按照圖片來特製,有的甚至還得從日本採購。(圖/獨立特派員) 火車對於參觀者而言,就是一段人生故事。鐵道博物館正在做的,就是用火車講故事,而且這些故事還可以透過修復後的火車、園區裡總長11公里的軌道,輪番上陣。 荒廢的台北機廠、凋零的火車與機具,開始講述各種貼近參觀者的故事,也讓就算不是鐵道迷的老老少少,能在這個活化的古蹟裡面,認識鐵道文化。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黃心亮

2023年12月7日

168
台灣新住民人口增加,如何完善權益?
目前在台灣就學、就業的外籍人士,加上外籍配偶,多達150萬人,他們都是廣義的新住民。但台灣至今連一部保障權益的專法都沒有,也沒有專責單位協助。新住民不論在台灣生活多久,不歸化,就沒有相關權益保障。如何完善新住民權益,是台灣必須做好的準備。無法跨越的隔閡 新住民權益誰來保障? 每到選舉,新住民族群就開始受到重視,各政黨相關政策和議題紛紛出籠。同樣為接近60萬人的原住民族有基本法,新住民卻連一部專法和專責單位都沒有。而外籍配偶不論在台灣生活多久,如果沒有歸化取得身分證,很多權益都無法獲得保障。 對台灣出生的公民來說,只要符合公職人員選罷法,即可擔任公職參與選舉。但是新住民在拿到身分證之後,根據國籍法第10條,仍有所限制。台灣新住民黨南投縣黨部主任阮惠心說:「新住民拿到身分證滿10年才有資格參選。」 阮惠心代表台灣新住民黨參選南投縣第二十屆縣議員,選區要超過四千票才能當選,最後他獲得五百多票。(圖/獨立特派員) 選舉後,阮惠心回歸自己的事業,從事時下最夯的越式洗頭。對一般人來說,開店、向銀行貸款,要找哪些單位洽公,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新住民來說,每一道都是關卡,就連歸化時要辦一張台灣身分證,都得找旅行社代辦,甚至要花費上萬元。 除此之外,對他們來說,台灣的國情、法律與母國不同,違法也時有所聞。新住民權益推動者張瑜庭表示,新住民就算歸化成中華民國國籍,但他們對法律的知識,或者是對政府的認知,明顯低於台灣人。 在台灣和新住民有關的單位,移民署主要處理來台居留;各地縣市政府,又分別歸在社會與民政單位。要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新住民需要專責單位和語言服務。 外籍人口多 台灣準備好成為移民社會了嗎? 新住民在就業時,也容易遭受歧視和權益上的損害。去年開始實施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工作滿五年後可以銜接永久居留,但是現有的制度,留得住人才嗎?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說:「如果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移民社會,我認為很多權利應該是以居住為事實,把永久居留設計好,各種社會保障,原則上都有。」 根據統計,台灣的外籍配偶、境外生和外籍專業人士,再加上移工,總共有150萬人之多,但台灣還沒有為移民社會做好制度上的準備,就連正式納入108課綱的新住民語,實施至今,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新住民語師資多半為外籍配偶,目前仍是教學支援人員的身分,薪資和福利都不及專任老師,就算上滿最高節數,也屬於低薪族群。(圖/獨立特派員) 老師的應聘方式,各縣市不同,有的縣市甚至得每間學校去應聘。而大部分老師需要多校授課,泰語教師孫莉安說:「有時候學校跟學校之間,間隔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我們都用飆車的。」雖然跨校教學有交通補助,但是通勤安全是一大隱憂。 新住民語納入課綱教材卻仍不專業? 新住民母語教師,在接受36小時培訓合格後,即可進入教學現場。台灣泰國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認為,應該朝向更專業的認證制度培養專任師資。 新住民語言教材依照課綱所編撰,但審訂人員並不是以東南亞語言教學為主的專家,語言專業性不足。(圖/獨立特派員) 這樣的教材,來到教學現場,就會出現問題。印尼語教師官美連認為,第一冊的內容,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單字和發音都太難,且教材內容甚至不完全正確。 以同一套課綱編寫教材,無法顧及東南亞七國語言的特性,例如泰文拼讀規則複雜,教材在第五冊才開始學習,對學生來說,難度一下子大增。而教育部將新住民語言定義為母語,但是對於教學來說,到底是母語還是外語,仍有討論空間。 新住民語言課程 翻轉歧視與偏見 一週一小時的新住民語言教學,難以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但是對於翻轉歧視與偏見,卻見成效。高雄科技大學越南語課堂中,大約有一半是新二代,許多人在小時候被禁止學習母語,只有少數人,跟著媽媽或是外公、外婆學習,具備相當程度的聽說能力。 高雄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阮氏青河說:「我是因為學校的作業,而不是媽媽偷偷教的。我們是學校老師教的,老師教的應該不是壞話,所以學校授課讓他們有自信。」 我們的社會,經歷過對外籍配偶和移工的歧視與偏見。未來,我們還會迎來更多的外籍人士,台灣應該要從制度到社會面,建構一個友善新住民的國度。 (※婁雅君 袁宏書/採訪報導)
黃心亮

2023年12月5日

82
看護移工申請門檻放寬,為何私人聘僱仍有困難?
勞動部在10月份宣布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包含使用長照服務6個月以上、被診斷輕度失智、以及呼吸器官重度障礙、吞嚥機能中度障礙等身心障礙者,將不用經過巴氏量表就可以聘僱家庭看護移工。不過這並無法解決私人聘僱制度的根本問題,雇主和看護移工真正面臨的難題是什麼?私人聘僱制度 背後問題只能由移工和雇主承擔? 一大早,何太太就將先生從輪椅轉往移位機,為一場面試做準備。何太太詳細介紹各種照顧輔助設備,希望讓面試的看護能放心,然而這樣的媒合場景在民間團體眼中,反映了目前看護移工完全仰賴私人聘僱制度背後的問題。 因為一場意外,脊髓受到損傷的何先生,日常生活必須高度仰賴看護協助,何太太在面試看護時,也特別用心講解家中情形。(圖/獨立特派員)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說:「很多家庭是沒有準備的,對於一個移工進到家裡面,到底要跟他磨合什麼事情、要怎麼指導他。移工做得不好的時候,除了抱怨他以外,還能為他找什麼資源。現在整個後援系統也不夠,所以很多家庭的雇主是獨力在承擔。」 移工為何不告而別?雇主權益誰來保護? 對於與看護之間的語言障礙,何太太也做了準備,用心做了教材,為了與看護移工有更好的溝通,也列出所有日常用語,預計請翻譯標註羅馬拼音與印尼文。 除了教材,何太太的手機裡還有詳細的照顧計畫,明確列出看護移工的工作內容。(圖/獨立特派員)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說:「這個照顧計畫會牽動到幾件事,包括被照顧者的狀況是不是移工負擔得了。移工進到台灣,他進來之前已經受訓不足,又沒有在職訓練,真的需要被指導的時候,都是靠家屬土法煉鋼。」 這樣的問題,也重複上演在何太太家中。在何家,過去聘僱看護移工近20年期間,雖然在每一位看護移工到職時預設了退場機制,但看護移工不告而別的事件卻一再發生。 何太太說:「仲介費是一次付完,然後我們沒有這名外勞,這筆仲介費也就消失了。誰保護我們?我們就一直在惡性的輪迴當中,這全部都是一場賭注。」 放寬聘僱門檻 根本問題仍無解 九月底,一場記者會在立法院舉行,主要為了抗議政府計畫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申請門檻。 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說:「我們障礙者其實在申請外籍移工服務的時候,根本沒有得到任何政府的補助,幾乎都要自費引入外勞,還要讓仲介層層剝削,遇到問題需要中間協調,或者是移工逃跑的時候,都求助無門。」 在勞動部宣布放寬3大族群聘僱門檻後,台灣將有60萬名不用巴氏量表就能申請看護移工的潛在需求者。不過,民間團體卻認為,放寬聘僱門檻,並無法解決照顧家庭與看護移工最根本的問題。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工會祕書長黃姿華說:「政府不願意正視一對一住家式照顧所產生的奴工問題,不論引進再多家庭看護移工,重症、失能、失智的家庭,還是很難享有穩定的照顧。」 進駐家庭的工作型態,也常讓看護移工的工時處在24小時待命以及休假不穩定的狀態。黃姿華也提到,移工為了要避免身心耗竭,通常都會想要轉換雇主,但制度上也不允許自由轉換雇主,所以很多人是硬撐在原地,有些人則選擇逃跑。 截至2023年9月,雖然看護移工失聯人數較產業移工少,但每100名產業移工中,有10.46名失聯,而每100名社福移工中,卻有12.87名失聯,看護移工失聯比率高於產業移工。(圖/獨立特派員) 居服員派遣照顧模式 看護移工如何比照辦理? 移工團體主張廢除一對一的24小時住家式聘僱移工,希望把移工整合進入長照的居服產業,由特約機構來聘僱,才能夠最佳化照顧人力調配。 居服員能透過個管師,在被分配的時間裡到不同的案家提供服務,那看護移工呢?其實2013年勞動部曾經推動「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是當時承辦計畫的四個非營利組織之一。 除了擔任看護移工的雇主,將移工外派到有需要的家庭,承辦計畫的組織還要肩負移工的培訓與後援。打破家庭一對一的私人聘僱模式,由機構聘僱的看護移工,必須投保勞健保,月薪也比照台灣工資,同時不用24小時進駐家庭。然而這個計畫,在當時因為申請限制過多,導致使用案量不足,以退場告終。 因此,充滿未知與變數的勞雇關係,在一對一的私人聘僱制度下,依然持續的進入照顧家庭中。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黃心亮

2023年11月29日

73
新冠疫情降溫,流行性傳染病風暴襲來怎麼辦?
新冠疫情期間,因為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大幅減少的流感、腸病毒等流行性疾病,在解封後的今年冬季大規模爆發。而且流感病毒不只在冬季流行,春夏也成為流感好發季節。在疾管署的監測統計中,台灣的流感季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該如何面對、增加自身抵抗力?什麼是免疫負債? 人體需要「更新病毒碼」 後疫情時代,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解封後,很難避免生病。疾病反撲,醫師示警,孩子的免疫系統正面臨挑戰,因為病毒碼太久沒更新。 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說明,免疫負債就像有的人說要「更新病毒碼」,但是因為疫情期間這三年,都沒有什麼病毒來感染人體、訓練免疫系統,所以病毒碼沒有什麼更新到,都停留在2019年。 今年秋冬時節,小孩不停生病、就醫、吃藥。原來,反覆生病是免疫系統正在密集受訓。 兒科診所醫師陳木榮解釋,人體從每一次的病毒感染之中學習到免疫系統的改善,因為過去三年,身體的免疫系統完全沒有啟動,現在任何一個病毒,即使以前有得過,對身體來講,還是會覺得它是新的病毒。 冬天本來就是病毒的流行季節,加上解封與國境開放後,多種病毒席捲而來,就醫人數急遽增加。(圖/獨立特派員) 季節性流行病界線漸模糊 民眾該如何因應? 嚴格防疫期間,沒有爆發的各種流行疾病正持續升溫。 兒科診所醫師陳木榮坦言,今年五月、六月病人數大幅提升,原本以為放暑假的時候,病人數會稍微少一點,結果也沒有少到太明顯。九月、十月,孩子開學了,這些病毒真的很瘋狂地在互相傳染。 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憂心說道,病毒流行不算太劇烈的時候,候診已經要等到兩個小時,如果到冬天,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新冠病毒一起來的時候,會不會更嚴重呢? 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病毒組組長林亞筑分析,像流感、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甚至到皰疹病毒等等,以前會有季節性流行的情況,可是在新冠疫情後,發現那個界線變比較模糊,幾乎隨時都有好多種病毒在出現。 三、四歲的幼兒,生病還不太會表達,家長可以留意這些指標。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提醒,活力變差是最簡單的觀察,或是進一步觀察,有沒有呼吸淺、快、喘的情形。 發燒若超過四天,最好盡快就醫。 黃玉成解釋,如果發燒時,小孩子會吃、會玩,表示有生病,但不嚴重。如果他不吃、不玩,就有問題了。可能已經有產生併發症,需要到醫院來就診。 其實肺炎鏈球菌,自2013年起公費施打後,兒童罹病風險已大幅降低。(圖/獨立特派員) 如何提升免疫力? 醫師呼籲及早接種疫苗 擔心醫療院所將不堪負荷,醫師提醒民眾,應及早接種疫苗。 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說明,接種疫苗有點像建立防火牆的概念。假如有一位患者感染病毒,可他的同事、家人都有打好疫苗,病毒傳到他那邊就停下來,不會再繼續擴散。 68歲的陳太太很久沒感冒了,連續5年都按時接種疫苗,新冠疫情期間沒有確診,也沒有生病。 陳太太坦言,很多人不相信疫苗,但他覺得還是要打比較好,都勸大家去打。因為有年紀就是有年紀了,這是事實,一定要去打。 長輩是流感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近年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還有額外好處。 衛福部傳染病醫療防治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醫師分享,流感疫苗最近被講得很熱門的議題,包括這次的疫苗高峰論壇,全世界來展示的資料都顯示,打流感疫苗,不只是預防流感而已,還可以減少中風、冠狀動脈疾病,都很明顯。 除了流感,腸病毒亦為新冠疫情後,免疫負債項目之一。 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執行副總李思賢分析,2023年春天開始慢慢解封,然後腸病毒案例就開始跑上來,而且跑得很誇張,快速地上升。 環境中本有許多細菌病毒,重新面對常見的病原體,做好自身防護措施,並提升免疫力,才能應對難以預測的免疫負債風暴。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黃郁婷/編輯
黃郁婷

2023年11月29日

187
中東火藥庫爆發,以哈之間為何而戰?
以哈戰爭爆發快兩個月了,衝突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地區,向來有中東火藥庫之稱,究竟哈瑪斯為何而戰?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長年以來的宿怨又是什麼?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以哈衝突從何而起? 長年宿怨因何而起? 以色列、哈瑪斯開戰,戰火持續激烈延燒。而以哈衝突的長年宿怨從何而起呢? 時間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同情猶太人遭大量殺害,支持猶太人到住滿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181號決議,此刻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分裂為以色列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 但阿拉伯人不同意這樣的土地劃分,以色列在1948年於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宣戰,從此以阿戰爭不斷。 歷經多次以阿戰爭之後,以色列占領了兩塊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土地。一個緊鄰約旦,稱為西岸;另一塊比較小的,在地中海沿岸,叫作加薩走廊。 巴勒斯坦人為了追求獨立建國,長年與以色列發生大小衝突。而這次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哈瑪斯,就是以加薩走廊為根據地。 哈瑪斯認為以色列強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讓他們的生活彷彿是住在巨大的露天監獄裡,處處遭到以色列的控制,因此多年來常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觀察,哈瑪斯經常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手段,有時候放火箭炮,甚至突擊綁架以色列士兵。 以色列因此對資源匱乏的加薩走廊,採取各種嚴格的管控措施。 哈瑪斯經過長期的縝密規劃,採取不對稱作戰策略,出其不意突襲以色列。(圖/獨立特派員) 以哈戰況激烈 已有多人喪命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點燃戰火,宣稱為捍衛家園跟人民而戰。但哈瑪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卻是大規模針對平民的恐怖攻擊,極其殘忍。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Maya Yaron表示,恐怖分子闖入以色列人的家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他們,他們殺死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在乎殺了誰,綁架了誰。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分析,哈瑪斯的目的就是激怒以色列,他想要激怒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的報復手段,如果是沒有限制的話,就會把所有的伊斯蘭世界拉入戰火,這樣子的話,以色列跟阿拉伯就是永無寧日,甚至希望藉由阿拉伯國家聯合力量,消滅以色列。 以色列遭到突襲後,戰火點燃。雙方戰況激烈,短短兩天內,哈瑪斯對以色列地區,發射至少5000枚火箭炮,以色列則是從陸空兩路空襲加薩,兩天交戰下來已經有1100多人喪命。 以色列揚言殲滅哈瑪斯,集結重兵發動反擊,造成加薩走廊不少無辜人民傷亡。 從以軍快速集結 反思台灣國防戰訓量能 以軍在以巴衝突後的48小時內,就以驚人的高效率,快速動員大約30萬名預備役軍人,準備上戰場。如此強大的動員能量,足以帶給面臨中共軍事威脅的台灣不少啟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可能國軍的後備軍人也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21萬人報到,但是問題在於可能需要三、五天,進行臨戰訓練,讓他們再熟悉一下相關武器的操作,去做任務提示。然後再花兩天,去進入戰術位置,同時構築一些工事。所以中華民國的後備軍人,在從報到到進入陣地完成戰備中間,說不定需要五到七天。 台灣後備軍人動員的速度,可能沒有太大問題,但集結後是否馬上就有作戰能力,令人關注。專家建議,要提升作戰能力,教召時的訓練方式和環境,至關緊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韓岡明建議,萬安演習是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只有半個小時,不像以色列,是利用夜間或凌晨來實施這種轉折點演習。它不管是政府機關、民間組織、NGO、宗教,共同來參與演習,讓演習的效果可以更逼真,更能夠符合現況。 以色列國民林雨夢:「我是當過兵的以色列人,我們不想要戰爭,但是我們大家都要瞭解戰爭,因為戰爭這個情況它會隨時發生,每個國家需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林雨夢的話,正提醒了台灣人,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台灣應該更超前部署,做更多準備,來捍衛我們的家園。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

2023年11月26日

155
【記者在烏克蘭4】戰地記者 小心成為國家大外宣工具人
當戰地就是自己的國家時,記者面對攸關國家形象的暗黑面,該剖開真相抑或視而不見?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獨立基輔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表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撼動的新聞室準則。長駐烏克蘭的獨立記者陳彥婷也說:在前線打開眼睛跟耳朵去觀看、去聆聽、去查證,然後還原事件面貌。意外成為戰時媒體 圖一,《基輔獨立報》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戰地記者在隆隆砲聲中將消息傳遞出去,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對於烏克蘭本土記者而言,「我們報導新聞的同時,自己也活在新聞事件中,」《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Olga Rudenko)快人快語,一語總結烏克蘭記者的獨特的困難之處。 《基輔獨立報》成立的原因是《基輔報》干預新聞自由,解雇一些不服從上意的記者,奧爾佳魯登科與同事另起爐灶,於2021年11月成立《基輔獨立報》。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前三個月。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烏克蘭成長最快速的英文新聞媒體,也是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 「我們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戰時媒體,我們唯一認為正確要做的就是留下來,繼續報導新聞,」奧爾佳,34歲,率領剛出生的新團隊衝破戰時停水電、砲火與死亡等風險,發表一篇又一篇優質的新聞報導,成為外國媒體瞭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也因此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記者vs.公關 圖二,基輔獨立報的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醜聞。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基輔獨立報》在2022年8月17日發布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發生虐待、人身威脅,甚至派遣猶如自殺任務等醜聞。11月30日發布另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指揮官被控挪用與偷竊武器,存在貪腐問題。 這些國際軍團是為了烏克蘭賣命打仗的外國志願兵,不只是烏克蘭的戰力之一,亦是國際重要門面。奧爾佳清楚了解其中利害關係,「閱讀我們報導的是那些在國際社會中,負責決定是否提供援助和武器給烏克蘭的人士,這些決定關係到烏克蘭是否能夠自衛和生存,我們明白報導會影響他們的決策。但我們真的不願意因此而自我審查」。 編輯室特別發文說明,傷害國家的是偷竊、貪腐、虐待,而不是新聞報導,記者藉由曝光藏污納垢之處來幫助國家,而非成為國家粉飾太平的大外宣工具。 「儘管身為愛國者,渴望國家贏得勝利,」但奧爾佳強調了兩次,新聞記者不是政府的公關發言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在任何情況下,即便像烏克蘭這樣的狀況,記者也不能成為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戰地記者生存之道 圖三,陳彥婷從機構記者轉為獨立記者,常駐烏克蘭採訪。圖/陳彥婷提供 除了烏克蘭本地記者外,也有許多國外記者進入採訪。 陳彥婷,香港人,從事新聞記者7年,目前是獨立記者,自2022年7月開始常駐烏克蘭。若發生國際大事,也會暫離烏克蘭前往採訪,例如2023年9月8日發生的摩洛哥大地震,陳彥婷便前往採訪。 「我來烏克蘭第一件事,我的翻譯跟我講說,開車不用繫安全帶,因為如果有炸彈才可以馬上逃生。」這是陳彥婷的戰地記者生存之道第一課。 沒有媒體機構支援,也不會講俄語與烏語的陳彥婷,為了省錢,有時與其他獨立記者一起合資租車、顧翻譯,甚至也得自行開車闖南走北。 陳彥婷在烏克蘭安頓下來的第一站是緊鄰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州(Kharkiv)、東北邊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開車約一小時便抵達俄羅斯邊境,整個社區在戰火下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大樓。 「當時是朋友介紹的,入住前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這個區域很危險,」陳彥婷提供的住宿照片中,住家窗戶被震碎,從窗戶往外眺望,肉眼可見遠方煙硝戰火。陳彥婷帶著公視記者走到民宅16樓屋頂,地面上有很多4至5公分鏽掉的硬物。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是俄軍武器擊中地面後,反彈至屋頂的武器殘骸。 圖四,陳彥婷(右一)與其他記者遇到疑似攻擊型人機時狂奔逃命畫面。圖/陳彥婷提供 居住的地方很危險,前線採訪更是驚險。 陳彥婷提供一段他參與記者團(Press Tour)的影片,影片中有一輛被炸毀的坦克,突然有砲彈聲響,「過了十分鐘,我們聽到頭上有無人機的聲音,因為無人機有攻擊功能,加上我們剛剛去的地方被人炸過,當下立刻認為是俄羅斯無人機。」 陳彥婷提供的影片中可見所有人都「亡命奔逃」,領團的烏軍也不時檢查附近戰壕內是否藏匿俄軍。直到如今大家還是沒搞清楚那架無人機是俄軍還是烏軍。 取材角度上,為了與國際媒體的即時新聞有所區隔,陳彥婷常切入的角度是「後續且長期的影響是什麼」,尤其新聞機構在成本與記者安全的顧慮下,未必會讓記者赴前線,甚至停留時間就跟新聞週期一樣短暫,導致取材角度與豐富度受限,「獨立記者就沒有這些框架,」陳彥婷認為這是獨立記者最大好處,與新聞機構「互補」,給讀者更全面的戰爭面貌。 無法正反報導怎麼辦 圖五,無法同時並陳俄烏雙方說法的新聞報導,如何確保內容接近真相?圖/獨立特派員 陳彥婷原本是香港媒體機構的全職記者,2019反送中後,新聞自由的空間益發限縮,便休息一段時間,2022年3月前往波蘭,加入人道救援志工行列。 期間,陳彥婷看見原本該在自己國家安享晚年的長者,成了流浪他國的難民。他想把所見所聞傳遞出去,決定重拾記者一職,進入烏克蘭報導。 目前俄烏戰爭大部分的報導,難以同時呈現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的視角。身處被認為是受害國家的烏克蘭,再加上無法採訪到俄羅斯說法,報導如何確定能接近真相? 陳彥婷的回復意外的樸實無華:「去打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去看這個前線發生的是什麼事,聆聽我們的受訪者告訴我們他的故事,然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地確認事實真實性。」 聆聽、記錄、查證,這是學校新聞系都會上的基礎新聞編採原則。 情緒性報導 圖六,眼目所及盡是死亡毀壞,戰地記者如何避免情緒性報導?圖/陳彥婷提供 戰地記者的另一個挑戰是避免情緒性報導。尤其看見自己國家承受戰火毀壞,記者下筆時如何不摻入私人情感? 「看《基輔獨立報》的人不是來看記者情緒性的報導,他們是來瞭解過去與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奧爾佳進表示,已收到讀者對冷靜基調的報導表達讚賞。 獨立特派員觀察,《基輔獨立報》的新聞,無論是標題或內容,確實很少使用表達感受的形容詞,即便是調查報導亦是如此。奧爾佳認為,事件本身已是悲劇,無須記者加油添醋。 陳彥婷則持另一個角度:「記者也是人,要完全抽離情緒是不可能的。然而,正因為記者有同理心與感受力,我們才可以寫出有溫度的文字,才可以拍出有張力的照片。」 面對複雜的戰地情況,兩位受訪記者都沒有提出任何高大尚的道理,反而回歸最基本的新聞編採原則:忠於真相,傳遞真相,沒有權宜之計,也沒有妥協低頭,向著報導對象單刀直入切開,讓所有人都得直視真實,無可迴避。 無論時局如何變遷,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新聞記者。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3年11月22日

107
【記者在烏克蘭5】戰火下城市如常運轉 政治人物責無旁貸
戰爭之下,除了前線,民眾與各行各業都得照常過日子,如何讓整座城市在戰爭威脅下仍然正常運轉,政治人物責無旁貸。經歷大屠殺事件的布查市(Bucha)市長費多盧克表示:「我非常確定除了專業心理輔導外,最好的公民復健就是讓城市恢復市容。」公視於9月13日到9月27日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布查(Bucha)、伊爾平(Irpin)以及烏克蘭第二大城市、東臨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Kharkiv)。除了少數全毀的建物,大部分皆已恢復市容。城市難見戰火痕跡 圖一,布查發生大屠殺事件,聖安德烈教堂一旁埋有罹難者及其紀念碑。圖/獨立特派員 2022年3月3日至31日俄軍占領布查市,並發生令國際震驚的大屠殺事件,能辨認的屍體數達501具。布查市府員工帶領公視《獨立特派員》記者走訪距離市府路程約5分鐘的聖安德烈教堂( St. Andrew's Churc),金頂白身的教堂矗立不搖,然而建物仍有些許武器攻擊後的破壞痕跡。 教堂左側則是大屠殺事件的部分罹難者的墓園與紀念碑,116位民眾長眠於此,年紀最小四歲。「占領期間,俄軍放任罹難者曝屍街頭,有的長達好幾周,原本禁止我們埋葬屍體,後來不斷協商後,俄軍才允許在教堂旁設墓地,」布查市府員工解釋。 「作為市長,看到一座死去的城市,其中有狗和獸人(對俄軍的蔑稱)隨意活動,這是很難接受的,」布查市長費多盧克(Anatolii Fedoruk)表示,從烏軍收復布查首日,就啟動重建計畫。 城市重建目標是「讓城市不再有俄軍的任何痕跡」。費多盧克表示,「我非常確定,除了專業心理輔導外,最好的公民復健就是重新建造那些被摧毀的住所。」 除了罹難者紀念碑,以及部分等待重建的全毀民宅外,布查市容已陸續恢復。不注意看,很難想到這裡曾被俄軍占領毀壞。 圖二,哈爾基夫市府行政大樓被武器擊中,如今門面已修復,建築後面重建中。圖/外電、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的獨立廣場與市府行政大樓原本被武器擊中,記者到訪時,廣場已修復,市府正面也整理乾淨並重建中。 首都基輔更不用說,僅剩小部分的建物仍呈現廢墟模樣,不留意看,不會將其與戰爭聯想在一起。 甚至每日不分晝夜的空襲警報已成生活的背景音樂,引不起大規模恐慌與騷動。人們照常逛街、遛狗、吃飯與曬太陽。  圖三,在紀念區與廢墟中,總有向日葵相伴,提醒人們永不失去盼望。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城市中處處可見募兵廣告,包括街道看板、地鐵看板、火車上的電視都有。出入城市邊境處也設有軍事檢查哨,尤其東臨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靠近出入口處的2公里處開始,有許多明的、暗的軍事碉堡,以及防止重裝部隊進入的護欄,可說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城市各顧也設有陣亡士兵與罹難者紀念區。這些痕跡都在提醒民眾,殘酷的戰爭還未結束。 然而,在這些紀念區與廢墟中,也總有向日葵相伴,提醒人們永不失去盼望。 稅賦優惠 圖四,餐飲業者表示政府祭出稅務優惠有效降低經營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稅務局不會像以前一樣常光顧餐廳,」位於基輔市中心的克里米亞餐廳Musafir老闆凱瑪爾(Kemal)表示,戰爭後,政府祭出稅務優惠,減輕餐飲業者負擔。 同樣位於基輔市中心、歷史悠久的Pervak餐廳經理柳德米拉(Lyudmila)也表示,稅務優惠是很重要支持,餐廳前方的夏季露台座位是政府土地,目前只收象徵性的1赫里夫尼亞(烏克蘭貨幣名稱,簡寫為UAH)。 戰爭初期,部分在地食材供應鏈斷掉,然而當時絕大部分餐廳也停止營業,因此衝擊有限。不過,凱瑪爾指出,一年後部分食材仍無法買到。他指著餐桌上的長米飯說,過往長米絕不會出現在克里米亞的餐桌上,以往皆用短圓的米,但目前買不到,也不知何時能買到。 買得到食材則面臨物價飛漲的狀況,像是茄子,「有時價格甚至比牛排還貴。」凱瑪爾表示,與戰前相比,成本漲了四至五成。柳德米拉則表示,餐廳平均帳單少了約50%。 餐廳人手也因戰亂大換血,許多人逃離國外,目前餐廳大部分的員工皆是新成員。重新訓練也需要成本。餐廳都自備發電機,甚至有避難室。 記者問:「除了稅務優惠外,你們還希望政府如何協助產業?」兩位餐廳負責人一致回答:「不太需要政府幫忙。」他們都了解非常時期,國家傾注全國之力在前線戰事,業者盡量自立自強,並且提供就業機會,讓城市經濟活絡起來。 貪腐使官員稱帝 圖五,這座被戲稱為貪腐博物館的園區,奢糜程度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整肅貪腐,應該是烏克蘭民眾最有感的話題之一。因為烏克蘭的貪腐,不只貪錢,有時已危及到國家主權。 記者走訪被烏克蘭人戲稱的「貪腐博物館」,原名是「межигір'я」,是當地地名,本是修道院,後成為貴族居住地,再後來,成為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在任時的官邸。 整區140公頃,約五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園區內潺潺流水、綠蔭環繞。亞努科維奇自住宅邸許多地方都貼有黃金,敬拜室更以琥珀寶石裝飾,相當「榮耀」。 打開寢室窗戶,聶伯河無敵美景盡收眼底。電影室座位的按摩椅是區分男女體形的設計。室外有高爾夫球場等球場,並有動物園,牛羊乳便取自這裡。園區裡頭備有普丁專屬的休息宅邸。 整個園區奢糜的程度,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總價值粗估至少20億美元,經費全搜刮自民脂民膏。本來該拿去建設國家的錢,全進了政客私人口袋。 「實際上政治人物都是為人民工作,但這經常被遺忘,因為腐敗使官員成為國王,人民成為奴隸,」貪腐博物館負責人丹尼斯.塔拉赫科特里克(Denis Tarakhotelyk)指著園區高達三層樓的圍牆說,亞努科維奇以為可以躲在這道圍牆後面。不想當人們為了一個理念、一個價值觀而起義,「他們可以推翻任何東西,任何獨裁。」 亞努科維奇親俄的態度與貪腐的行為,引爆民眾怒火,在2013年底至2014年初集會抗議,爆發廣場革命,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下台。 憤怒的民眾原本要毀掉宅邸,但丹尼斯率領團隊保留下來,「這是犯罪證據,」是毀壞國家根基並彰顯人類無止盡貪婪的證據。 烏克蘭為肅貪,成立國家反貪腐局。今年9月3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宣布,因為貪腐之因,開除國防部長。 政治人物一條心 圖六,烏克蘭選民之聲黨黨魁、議員基拉·魯迪克受訪表示,不分黨派,政治人物一致對外。圖/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019年,以政治素人之姿獲得73%得票率,從喜劇演員轉行為國家總統。到了2021年底支持率僅剩31%,表現不如預期。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國內外聲譽攀上新高峰,「在俄羅斯全面入侵之前,我們對總統表現持相當批判的態度,然而,戰爭後他表現得很好,」37歲的烏克蘭國會議員基拉·魯迪克(Kira Rudik),是烏克蘭選民之聲(Golos)黨魁,又兼任泛歐自由黨派聯盟(ALDE)副主席,他指出澤倫斯基是一個很好的說故事的人,戰爭開始時,及時告訴國內外社會烏克蘭發生什麼事情,「團結世界各地的人,一起支持同一個目標:讓烏克蘭贏得勝利。」 澤倫斯基自拍影片上傳社群平台說:「聽好,我人在這裡!我們不會放棄武器,我們將捍衛國土。」凱瑪爾認為,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訊息,「對我們多數民眾來說相當鼓舞。」 同樣是選民之聲黨與國會議員的安德利.奧薩德丘克(Andrii Osadchuk)表示,烏克蘭國會首次運作日在入侵行動後的3月3日,當時俄軍距離基輔市中心僅20公里,「相信我,戰爭時期國會議員一如既往履行職責並不容易。」 國會議員以身作則,留下與民眾一起面對戰爭,並且一如往常盡本份,回應選民所託,是維持民眾信心的重要基礎之一。 基拉時常飛往國外與各國領袖會面,提高烏克蘭能見度並連結資源協助國內戰事。台灣也是其中一站,2022年6月19日總統蔡英文接見基拉及其訪團。台灣除金援烏克蘭重建城市,也包括戰爭民生物資,例如發電機等。 基拉受訪時一再強調一觀點:非常時期,政治人物不分黨派、一致對外。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

2023年11月22日

129
【記者在烏克蘭1】消防醫護承受戰火 救死扶傷凝視死亡
俄烏戰爭前後,消防與醫護人員任務一樣,然而,在承受敵軍攻擊的當下仍要進行救援任務,風險遽增。消防員身上裝備總重量從原本20公斤增加至40公斤;在斷水斷電的醫院中,醫護人員得救治傷患,甚至自行拖運埋葬屍體。伊爾平市立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說:「一個從未直視死亡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首日受衝擊最大的,除了戰場士兵外,就是第一線的救難人員:消防與醫護。 為確保救難人員安全,消防員要額外穿上防彈背心,加上原本的消防裝備,總重量從原本20公斤增加至40公斤。圖一/獨立特派員 負重40公斤的消防員 武器發射擊中建物,尤其是民宅,很高的機率會發生大火,因此戰火之下,消防員疲於奔命。 更危險的是,「救援期間敵人並沒有停止射擊,」哈爾基夫州國家緊急救難中心發言人葉夫亨.瓦西連科(Василенко Евген)表示,為確保救難人員安全,消防員要額外穿上防彈背心,加上原本的消防裝備,總重量達40公斤。任務警鈴響起到人車出勤得在60秒內完成。 救難難度也遽增。葉夫亨.瓦西連科指出,往常夜晚救難時,會照亮災區方便滅火與救人。然而,戰爭時期不能使用照明,「因為敵人會砲擊這些地方。」 記者採訪的單位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州(Kharkiv)的國家緊急救難中心。哈爾基夫東邊緊離俄羅斯邊境,市中心距離俄羅斯邊境只有短短50公里,等於是台北市到桃園市的距離。 戰爭期間,救災出勤數約1.5萬次。其中,因為俄軍攻擊而導致火災的出勤數約2500次,全由3500名救難人員共同分擔。「在戰爭開始最初的幾天裡,我們大約20次出動,每次都有受害者,也就是說一天可能有20次出動,」哈爾基夫州消防單位9號副隊長德米特羅·克里莫夫(Керімов Дмитро)表示,救難強度高且密集, 俄軍重創薩爾蒂夫卡社區 哈爾基夫州東北部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受戰火重創。社區中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房子。圖二/獨立特派員 記者實際走訪位在哈爾基夫州東北部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開車約50分鐘即可抵達俄羅斯邊境,該州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其中。記者走在社區中,眼目所及沒有一棟完好的房子。 一位走在路上、滿頭白髮的奶奶,兩手拿著明顯裝著民生用品的塑膠袋,記者向前攀談。「2月24日開始,我們躲在這棟建築物的地下室裡,26日我的三房公寓所有窗戶都被炸飛,」76歲的他,獨居,唯一的兒子已過世,目前僅靠每月三千元的退休金(烏克蘭貨幣為赫里夫尼亞UAH),以及政府補助被毀房子的2000元租金過活,折合新台幣約4300元,根本不夠付租金,目前僅能住在大樓的地下室,「在我這個年紀還要忍受這一切,太可怕了。」另一位坐在社區公園長椅上的老先生,52歲,他指著前方說:「望著東邊就可以看到飛彈從俄羅斯打過來,昨天也看到,現在沒這麼害怕了。」 坐在公園涼亭與朋友聊天的維多利亞,3月4日緊急撤退,再回來時,昔日乘載歡笑的家園全毀。他帶著記者來到一棟被燒毀的大樓,一層一層的走上12樓,每走上一層,他的抽咽聲就越大。進入被大火吞噬得焦黑又昏暗的室內,他依舊認得出哪間是兒子、母親與父親的房間。「我52歲,本來有一個家,現在卻成了流浪漢,」維多利亞說。 除雷工兵需求急升 清除地雷與未爆彈的雷需求激增。圖三/哈爾基夫國家緊急救難中心提供 薩爾蒂夫卡社區受俄軍攻擊,區內有些許未爆彈,恐將造成二次傷害,因而清除工作相當急迫。由於烏克蘭境內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地雷與未爆彈,因此國家緊急救難中心除消防部門,也設有除雷小組。 此次戰爭,除雷工兵面臨極大考驗。葉夫亨.瓦西連科表示,「40%的哈爾基夫州,超過120萬公頃的領土曾被占領,結束占領後可能埋有地雷,為了快速排雷,需要大量的工程設備與工兵。」 除了人力需求,救難設備需求也一併激增。葉夫亨.瓦西連科指出,一年內損失了50台消防設備,「其中10台被完全摧毀,有些車輛被敵人偷走,大約40台車輛受損但後來被修復。」 所幸各國伸出援手,從不同國家捐贈超過2百台的消防設備。 百分百自主的醫院 無避難室的醫院,人們只能在走廊休息,相當危險。圖四/安東.多夫霍波爾提供 這場始料未及的戰爭,讓烏克蘭人措手不及,包括醫護人員。「沒有為戰爭做具體準備,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入侵他國是不被允許的,這是國際社會的常理,」基輔州伊爾平市中心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Антон Довгопол)說。 伊爾平市(Irpin)位於基輔市中心西側,部分地區曾被俄軍占領。安東.多夫霍波表示,恰逢烏克蘭進行醫療改革第三年,因此醫院有做一個月的醫藥物資儲備,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因應戰爭。 「醫療機構必須百分百獨立自主營運,」安東.多夫霍波爾在採訪過程中,不斷強調這一點,因為敵軍攻擊所有基礎設施,包括水、電、通訊、汙水系統等。 「所有醫院的協力廠商都不會一如往常的運作,」安東.多夫霍波爾邊說邊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一則影片,影片中,安東.多夫霍波爾跟同事將車上的屍體搬運到挖好的墓地埋葬,「因為太平間有67具屍體,沒人來帶走他們,消防員、警察、任何人都不會來,只能靠自己。」 另外,各種大量消耗的藥品,包括麻醉藥、抗生素的備用量都要足夠,血液亦是。醫師方面,需要大量的外科、神經科、麻醉科醫師,其他科醫師則協助急診部進行分類、初步評估與判斷傷患。安東.多夫霍波爾也隨身攜帶無線電對講機,網路通訊中斷時,仍能坐鎮指揮。 另一個醫院必須自主的項目是避難設施。部分烏克蘭醫院並沒有地下避難室,或者地下室都拿來裝雜物,「當我們被砲擊時,沒有人躲藏,每個人都留在樓上並提供醫療援助,我可以說,從很多方面來看,我們很幸運能夠完全存活下來,」安東.多夫霍波爾說。 但生命不能只靠運氣。安東.多夫霍波爾認為,醫院建立自主營運的時間只需三個月,但因為戰爭時期太過混亂,醫院花了一年解決。 救難人員凝視死亡的壓力 基輔州伊爾平市中心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從未想過在白袍外穿上軍衣。圖五/安東.多夫霍波爾提供 安東.多夫霍波爾接受記者採訪時相當忙碌,一方面電話接不停,一方面又能有條不紊的回答記者問題。直到記者問:「您一直都很冷靜面對所有狀況跟問題,有沒有哪一刻你覺得快撐不下去了?」安東.多夫霍波爾笑了笑回復:「當醫院營運完全恢復時,我開始無法承受壓力。」 在戰火最猛烈的時刻,大家只有一個想法:活下去。安東.多夫霍波爾表示,90%的醫院員工都返回工作崗位,「他們沒撤離、沒回家,反而來到醫院幫助需要他的傷患。」 然而,當一切都開始步上軌道後,夜深人靜時,「開始回憶過去每一日看到的破壞與死亡,我看過人被坦克、汽車輾過,也看過狗在吃路上的屍體,你的心因為這些湧出的記憶受到重創,以至於你忘了現實。一個從未直視死亡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這在你生活中留下一個不可逆的痕跡。」安東.多夫霍波爾說。 戰爭期間,哈爾基夫州有28名救難人員受傷、4人殉職、3名工兵殉職。 這些烙印在心中的死亡,消滅不了救難人員的心志。「永遠不可能適應,每次出勤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每個人當然都會害怕、會畏懼;但大家都明白民眾需要我們。我們必須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除了我們 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他們,」德米特羅·克里莫夫說。(※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烏克蘭
邱惠恩

2023年11月20日